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肩峰下间隙指喙肩韧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其中有肩袖及肩峰下滑囊。由这间隙周围组织的任何异常而造成的肩袖及滑囊受压,即可造成肩撞击综合征;如果肩袖或肩峰下滑囊本身因某种原因而体积增大,亦可产生上述情况,这是因为该间隙由无伸缩性的组织所包绕。在X线平片上如发现肩峰与肱骨头间距变小,即提示有肩撞击综合征的存在,有时尚可看到肩峰或锁骨外  相似文献   

2.
肩部撞击综合征可分为Ⅰ期(水肿、出血)、Ⅱ期(增生和纤维化)、Ⅲ期(肩袖撕裂、肱二头肌断裂和骨质改变)。本文讨论肩部解剖特点、撞击综合征诊断和治疗。重点放在无肩袖撕裂的Ⅰ、Ⅱ期。抬肩动作的运动弧是向着前方的,做这个动作时肱骨大结节会顶住肩峰底面前1/3而发生撞击。尸检时可发现肩峰的前、下部显得粗糙和有骨刺形成。在严重病例,病变会向内侧扩展而累及肩锁关节。肩关节向前屈曲而又处于外展和中立位旋转时,肱骨大结节会与肩峰的底而发生撞击,而肩关节向前  相似文献   

3.
肱二头肌腱长头在撞击综合征病损中起重要作用。肌腱的滑膜衬里来自肩关节滑膜延伸。肩关节滑膜的任何炎症均能沿肌腱扩散。由于狭窄的肱二头肌腱沟和紧张的横韧带,阻碍了腱鞘炎的扩散,并使病损迅速转为慢性。撞击综合征主要由肩峰弓长期压迫肩袖,引起肩袖肌腱炎所致。肩峰弓由肩峰、肩锁关节和喙肩韧带组成。肩袖出现肌腱炎时,可伴有滑膜炎,继而肱二头肌腱鞘炎,并向下向外扩展。鉴别肩袖性疼痛和肱二头肌疼痛较困难。大多数肩袖患者主诉外侧三角肌或  相似文献   

4.
近10年来,国际上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与肩袖撕裂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深入。随着影像诊断的发展,尤其是肩关节镜的广泛应用使肩峰下撞击症的诊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本文就肩峰下撞击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38例临床症状体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判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即肩袖是否撕裂的可靠的检查方法。方法 对 1999年 2月~ 10月间, 38例诊断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检查中,阳性率较高的有 :疼痛弧 33例 (阳性率 86.8% ),大结节压痛 36例 (94.7% ),前撞击征 33例 (86.8% ),侧撞击征 36例 (94.7% ), 60°~ 90°外展抗阻试验阳性 37例 (97.4% ),牵拉试验阳性 35例 (92.1%),冈上肌试验阳性 32例 (84.2% ),封闭试验阳性 37例 (97.4% )。 30°外展抗阻试验及夜间疼痛在肩袖撕裂与未撕裂患者间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结论 侧撞击征、 60°~ 90°外展抗阻试验、牵拉试验与封闭试验、大结节压痛、前撞击征、冈上肌试验及疼痛弧等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有很高的阳性率。 30°外展抗阻试验及夜间疼痛在肩袖撕裂与未撕裂患者间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而力弱在肩袖撕裂与未撕裂患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IS)是肩袖、肱二头肌长头腱等结构在病理状态下受到摩擦、挤压、撞击,引起炎症、损伤等的一种病理改变,以慢性肩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肩关节常见疾病之一,占门诊以肩关节疼痛为主诉病人的44%~65%[1]。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与磁共振怎成像(MRI)在肩袖损伤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患者的诊断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5例疑似肩袖损伤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MRI与MSCT检查,对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RI的检查准确率为91.76%,明显高于MSCT的7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641,P=0.0016)。MRI与MSCT对平直型(Ⅰ型)、弧形(Ⅱ型)与钩状(Ⅲ型)肩峰段形态的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多层螺旋CT相比磁共振成像在肩袖损伤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更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投掷运动员肩袖损伤十分常见。本文就肩峰下撞击、内部撞击、喙突撞击、继发性撞击及原发性张力失败的机制、分类及治疗策略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肩峰肱骨头相对位置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肩峰肱骨头相对位置对肩峰下间隙的影响,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本科2006年10月~2007年3月就诊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3l肩(平均年龄54.3岁,男13肩,女18肩)的Graghey位片,计算肩峰指数即肩峰最外侧缘至肩关节盂平面的距离与肱骨近端最外侧缘至肩关节盂平面的距离的比值,通过肩峰指数对肩峰肱骨头相对位置进行定量评估,与正常人群40肩(平均年龄52.8岁;男18肩,女22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例组平均肩峰指数及标准差为(0.72±0.05),正常组平均肩峰指数及标准差为(0.61±0.04),2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001).[结论]肩峰指数可准确的反映肩峰与肱骨头在冠状位上的位置关系,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与较大的肩峰指数有关.在较大的肩峰指数所反映的肩峰肱骨头位置关系中,外展时三角肌对肱骨头向上的分力大,肩峰下间隙内压力高,易引发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及其合并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肩关节镜手术治疗28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及其合并症患者。末次随访时,采用UCLA评分、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VAS评分对患侧肩关节功能和疼痛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24个月。1例大型肩袖撕裂患者术后患肢残留疼痛及功能障碍,其他患者术后患肢疼痛症状缓解、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评分及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往往合并其他肩关节疾患,术前需要明确诊断,术中行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同时治疗其合并症,才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肩袖撕裂的病因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Codman提出冈上肌离大结节止点1cm处为乏血管区,此区是造成肩袖撕裂的主要原因。NeerⅡ则提出95%的肩袖撕裂是由肩峰下撞击引起。作者对35例肩袖撕裂的病人进行了临床与手术的观察,发现肩袖撕裂的部位主要分布于冈上肌,占97.1%。35例中撞击征病人10例。Codman的乏血管区不仅存在于冈上肌,亦存在于肩袖其它肌腱,故乏血管区不是引起肩袖撕裂的主要原因。撞击征亦不是,只占全部撕裂总数的28.6%。作者认为引起肩袖撕裂的内在因素包括肩袖肌腱的乏血管区和冈上肌的特殊位置和功能,外在因素包括肩关节反复应用,肩峰下撞击和不同程度的肩部外伤。  相似文献   

12.
肩关节镜对肩部疾病的辅助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对肩关节镜技术作为肩关节疾病的辅助诊断和治疗手段进行初步探讨。材料和方法:总结近年作者开展肩关节镜25例,26个肩关节,16例同时行肩峰下滑囊镜检。其中冻结肩3例,肩袖撕裂6例,肩袖间隙撕裂2例,复发性肩关节脱位5例,肩关节后下方半脱位1例,肩峰撞击征(Ⅱ期)3例。肩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肩盂或肱骨头粉碎骨折4例。镜下手术操作7例,其中镜下肩峰外侧端成形手术3例,复发性肩关节脱位和肩袖撕裂患者合并肩胛盂唇舌瓣样撕裂各1例行镜下切除,1例肩关节镜下滑膜切除,1例关节内游离骨片摘除术。结果:7例镜下手术,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优4例,良2例,进步1例。结论:辅助性肩关节镜的优点在于可直接观察和处理肩肱关节和肩峰下关节内病变,明确诊断,指导手术方法选择,镜下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ASD)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应用ASD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32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31~76岁,平均51.3岁;左肩11例,右肩21例;术前常规拍摄肩关节前后位、冈上肌出口位和腋位X线片。19例行MRI检查。Ⅰ型肩峰5例,Ⅱ型肩峰12例,Ⅲ型肩峰15例。应用ASD,32例均行前肩峰成形术,17例同时行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采用UCLA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4个月。UCLA评分术前为(16.8±4.1)分,术后(32.4±1.5)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07,P0.01)。优11例,良18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90.6%。结论 ASD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能达到减压要求,效果满意,且可同时处理关节内其他病变,创伤小,恢复快,应作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首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肩胛骨正侧位X线片中肩峰形态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本研究应用肩胛骨正侧位X线片对以肩部疼痛为主诉、Neer撞击试验阳性的64例75肩进行分析,其中的59例69肩同时行利多卡因试验。结果Ⅰ型肩峰10肩,占总肩数的13.3%;Ⅱ型肩峰17肩,占22.7%;Ⅲ型肩峰48肩,占64.0%。Ⅰ型肩峰中利多卡因试验4肩,阳性率为44.4%(4/9);Ⅱ型肩峰8肩,阳性率53.3%(8/15);Ⅲ型肩峰38肩,阳性率84.4%(38/45)。经卡方检验,Ⅲ型肩峰组与其他两组的利多卡因试验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Ⅰ型肩峰组与Ⅱ型肩峰组的利多卡因试验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1)肩胛骨X线摄片对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具有病因学特殊意义;(2)Ⅲ型肩峰者罹患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可能性较Ⅰ型、Ⅱ型肩峰者明显增高;(3)作为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两种重要手段,X线摄片和利多卡因试验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正>肩袖疾病是肩关节常见的疾病之一,包括肌腱炎、肩袖部分损伤及肩袖全层损伤。其早期的主要症状为间歇性肩部疼痛,疼痛部位位于肩峰周围,尤以劳作后或夜间患侧卧位加重。随着疾病发展,可出现肩关节功能障碍、活动受限、上举外展困难和夜间疼痛,常常存在不同程度运动受限和肌力减退,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肩峰下撞击征是否  相似文献   

16.
肩袖部分撕裂的关节镜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应用肩关节镜下冈上肌肌腱肱骨大结节止点重建术治疗EllmanⅢ级肩袖部分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15例(15侧),术前MRI提示肩袖损伤,术中关节镜均证实肩袖部分撕裂超过6 mm,其中关节侧9例(右肩6例,左肩3例),滑囊侧6例(右肩4例,左肩2例),全部滑囊侧及6例关节侧肩袖撕裂合并肩峰撞击征。全部病例均行关节镜下肩袖清创、带线锚钉冈上肌肌腱肱骨大结节止点重建,撞击征阳性病例同时行肩峰成形术。结果平均随访30个月(20~44个月),应用JOA评分标准进行肩关节功能评价,术前平均61.3分,术后94.5分(P0.01)。JOA评价体系中疼痛、功能、活动范围及肩关节提升部分明显优于术前,而外展力量、外旋及内旋部分评分则改善不明显。随访期末按JOA评价标准:优12例,良2例,可1例,术前存在肩峰撞击征的12例,末次随访评价撞击试验阴性。结论关节镜下冈上肌肌腱肱骨大结节止点重建术是治疗EllmanⅢ级肩袖部分撕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Charles S Meer Ⅱ. clini. Orthop. 1983. 173: 70 撞击性质:实验解剖观察及外科证明撞击发生肩峰的前端和前1/3的下面,喙肩峰韧带及肩锁关节,而不是在肩峰外侧。肩部是在向前使用的位置。当臂伸举时,棘上腱在肩峰前缘下和肩锁关节下通过。对肱骨方面讲,磨损的中心部位是在棘上肌腱,并可累及到二头肌长头。肩峰后半在冲击过程中不会被涉及到。因此作者相信,95%的旋转袖撕裂是撞击引起的。 撞击损伤分三期 第一期:水肿和出血,在运动、工作中有臂过头动作时,因撞击伤会引起水肿,出血。发病年龄在25岁以上。如棒球投掷、帆  相似文献   

18.
张功林  章鸣 《中国骨伤》2006,19(8):510-512
单侧上肢疼痛、无力、感觉减退,总会考虑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卡压综合征、胸腔出口综合征,许多病也会产生类似的疼痛症状。例如:肩袖撕裂、肩峰下滑囊炎、冻结肩、盂肱关节撞击综合征、网球肘等。但这些疾患不会有神经通道方面的异常表现。本文讲述神经根型颈椎病与神经卡压的  相似文献   

19.
肩袖损伤(RCT)在老年人群中高发,且发病率可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其中,巨大肩袖损伤(MRCT)或不可修复肩袖损伤(IRCT)损伤巨大,组织质量不佳且肌腱回缩,因此对其进行保守治疗或传统手术治疗均可能存在较大的失败风险。将肩峰下假体植入肩峰下间隙可直接避免肩关节活动过程中肱骨头与肩峰直接撞击和肩袖持续磨损,并可恢复正常肱骨头旋转中心位置,从而维持肩关节外展力臂。此外,肩峰下假体降解后形成的结缔组织可能形成间隔结构,可持续维持其治疗效果。该文将对肩峰下假体植入治疗MRCT或IRCT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32~54岁,平均47岁。右肩10例,左肩5例。Ⅰ度3例,Ⅱ度4例,Ⅲ度8例。术前UCLA评分平均为(18.5±8.2)分。所有患者均有外伤史或慢性劳损,均有不同程度的肩周疼痛和夜间痛。疼痛弧试验阳性12例,撞击征阳性13例。术前13例行MR检查,5例行肩关节造影。术前常规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平坦肩峰4例,弧形肩峰5例,钩状肩峰6例。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手术步骤:采用常规后入路做盂肱关节腔检查,排除或治疗肩关节内病变;用刨削打磨器清理切除肩峰下滑囊壁;用钩刀或钬激光切断或部分切除喙肩韧带;用打磨钻切除(或磨平)肩峰前外侧部分;最后探查肩锁关节,磨去骨赘。4例做肩袖修补术。术后早期行肩关节功能锻炼。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5个月。终末随访时的UCLA评分平均为(31.7±6.5)分,其中优8例,良4例,可2例,差1例;和术前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35,P<0.05)。结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早期即可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