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放射性稀土混合粉尘对工作人员的毒理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长期接触含放射性钍稀土混合粉尘对作业人员的毒理学效应。方法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彗星长度,根据彗星长度评价DNA损伤;采用Giemsa染色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结果接尘和对照组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迁移长度平均值分别为(40.2±4.14)μm和(39.5±2.54)μ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0,P>0.05)。微核率结果分别为(2.71±2.04)‰和(0.79±0.9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9,P<0.01);肺通气功能障碍发生率两组分别为70.9%和64.9%,接尘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1,P<0.05)。结论含放射性稀土混合粉尘对职业工作者可产生一定的毒理学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含钍稀土混合粉尘对职业暴露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影响。方法 采用常规吉姆萨染色方法分析53名钍尘作业工人及58名非接尘工人(对照组)的染色体非稳定性畸变,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分析10名钍尘作业工人及11名非接尘工人的染色体稳定性畸变。结果 接尘组的畸变细胞、双着丝粒+环和总畸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12,P<0.05; χ2=5.07,P<0.05; χ2=7.09,P<0.01)。无着丝粒的畸变率在接尘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尘组的易位率(4.5±2.0)与对照组的易位率(3.8±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66,P>0.05)。结论 长期职业暴露于含钍稀土混合粉尘能够增加染色体的非稳定性畸变,未观察到易位率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非铀金属矿山井下矿工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按照2021年河南省放射卫生监测项目工作方案,分别选取河南省某铁矿和某金矿工作人员135人作为观察对象,两种金属矿井上作业人员69人作为井上组,井下矿工66人作为井下组。采用固体径迹探测器累积测量矿山作业场所氡浓度;常规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对染色体畸变的影响因素。结果 井上作业场所氡浓度为30~2 943 Bq/m3,井下作业场所氡浓度为62~28 314 Bq/m3。井下组的年龄明显低于井上组(t=2.12,P<0.05),但井下组的双着丝粒体(dic)率、易位(t)率、无着丝粒体(ace)率和染色体型总畸变率明显高于井上组(χ2=10.49、16.74、8.15、29.50,P<0.01);仅以男性作业人员作为观察对象,两组比较得到一致的结果(χ2=8.44、11.63、4.94、20.81,P<0.05)。井下矿工的t率随工龄增加有升高趋势,不同工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4,P<0.05)。Poisson回归分析显示,井上和井下分组是影响dic、t、ace和染色体型总畸变水平的因素(井下组的IRR=3.25、2.69、1.97、2.18,P<0.05)。结论 非铀金属矿井下作业场所的氡暴露可能是影响矿工染色体型畸变率升高的主要因素,对暴露于高氡环境矿工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值得受到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低剂量天然放射性钍是否诱导出职业人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适应性反应。方法 选择包钢选矿厂含钍粉尘作业工人(暴露组)和对照人员各20例,采集外周静脉血,分析染色体畸变。同时,对采集的外周血用60Coγ射线离体照射2.0Gy,分析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或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分析DNA链断裂水平。结果 照射前两组的双着丝粒畸变暴露组较高,照射2.0Gy60Coγ射线后观察到的双着丝粒畸变暴露组低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0026、0.0084,P>0.05),三着丝粒畸变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3.1622, 0.001<P<0.002);两组间的"彗星"尾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P<0.001)。结论 低剂量天然放射性钍诱导出职业人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DNA损伤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定量分析电离辐射对职业暴露人群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细胞率的影响。方法 全面检索国内外中英文相关文献,按预先设定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严格筛选后,最终纳入21篇文献,总研究细胞数1 970 626个。用Stata 12.0进行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用Q检验和I2统计量,发表偏倚用漏斗图法、Begg秩相关法和Egger线性回归法3种方法识别。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发生染色体型畸变、双着丝粒体+环状染色体畸变、易位、微核细胞的危险性要高于非放射工作人员,其比值比及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3.03 (2.59,3.56)、4.12 (2.99,5.67)、2.73 (1.67,4.46)、1.70 (1.40,2.06)。结论 长期暴露在低剂量电离辐射下会显著增加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细胞率,应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香兰素衍生物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VND3207)对γ射线整体照射小鼠骨髓细胞遗传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BALB/c小鼠按10、50和100 mg/kg不同剂量灌胃给药,1次/d,连续5 d,最后一次给药后2 h, 2 Gy 60Co γ射线照射,照射后48 h观察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染色体畸变和骨髓有丝分裂指数的改变。结果 不同剂量(10、50和100mg/kg)的VND3207均能有效地降低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t=2.40~4.26,P<0.05)和染色体畸变率(t=2.36~3.52,P<0.05),同时提高骨髓有丝分裂指数。药物保护效果与给药剂量呈依赖关系,其中100 mg/kg剂量组的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与单纯照射组相比,分别降低了65%和50%。结论 VND3207对60Co γ射线诱发的小鼠骨髓辐射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2-二甲基四氢噻唑盐酸盐(抗放利)对辐射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采集健康人外周血,分为健康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和抗放利防护组。照射剂量为2 Gy。抗放利防护组分0.2、0.5、1、2 mmol/L 4个浓度组,于照前30 min给药。通过染色体畸变分析、微核及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观察抗放利对辐射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损伤的防护作用。结果 各浓度抗放利防护组与单纯照射组比较,染色体畸变率(t=5.34~25.48,P<0.05)、微核细胞率(t=5.18~29.44,P<0.05)与微核率(t=4.67~12.04,P<0.05)、彗星细胞尾长(t=16.18~19.64,P<0.05)、 尾矩(t=11.79~13.01,P<0.05)和Olive尾矩(t=12.44~14.88,P<0.05)、 尾部DNA含量(t=12.05~17.30,P<0.05)均明显降低。两个高浓度防护组(1、2 mmol/L)分别与两个低浓度防护组(0.2、0.5 mmol/L)比较,Olive尾矩明显降低(t=5.67~16.56,P<0.05)。2 mmol/L防护组与其余各防护组相比,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明显降低(t=4.23~5.57,P<0.05)。结论 抗放利对辐射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损伤具有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非铀矿山氡致肺癌危险相关参数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非铀矿山从业人员职业氡暴露致肺癌危险估计所需参数。方法 对选自9省区13类24座矿山的2836名矿工,采用当面填写调查表或询问方式,调查了职业氡暴露致肺癌危险估计所需要的基本参数,包括平均工龄、开始暴露年龄、吸烟情况等。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非铀矿山在职职工年龄为17~72岁,平均年龄为(36.9±8.0)岁。非铀矿工受教育程度低,3%为文盲,58%接受了小学或初中教育,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仅7%。非铀矿工中75%为农民工,少数民族矿工的比例为16%。临时工开始职业氡暴露的年龄为(29.6±8.0)岁。到调查时,在矿山工作的工龄为(6.7±6.8)年,工龄中位数为4.1年,工龄≥5 年工人占46.7%。3.4%的在职职工在18岁以前开始矿山工作。有17.5%的工人报告每日工作时间大于8 h。被调查者中,58.0%(43.0%~83.0%)男性矿工为当前吸烟者,平均从20岁开始吸烟,吸烟量中位数为16支。 当前吸烟率与年龄有关,15~19岁矿工的吸烟率最高,达69.2%。煤矿工当前吸烟率为49.0%,非煤矿山工人为62.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1,P<0.01)。不同省区男性矿工吸烟率明显不同(χ2=1200,P<0.01)。煤矿工报告使用机械通风情况明显优于非煤矿山矿工(χ2=80.7,P<0.01)。结论 非铀矿山一线工人中75%为农民工。矿工约在30岁开始井下职业高氡暴露,但有3%的矿工在18岁以前开始从业,接近一半矿山工人工龄为5年及以上,男性矿工当前吸烟率无异于一般男性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剂量60Co γ射线照射后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率的变化,为使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成为探索快速高通量的生物剂量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60Co γ射线照射ICR小鼠,按不同照射剂量分为0、0.5、1、2、4和8 Gy组,眼球取血,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和显微镜观察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率的变化。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网织红细胞微核率随剂量增加逐渐增加,2 Gy达峰值,之后随剂量的增加而减少;显微镜观察的网织红细胞微核率变化趋势与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照射剂量在0~2 Gy剂量范围内,小鼠的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率的剂量-效应关系满足直线模型(R2=0.9063),并且2 Gy照射组与0 Gy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6,P<0.05)。结论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率,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成为早期快速、高通量的辐射损伤生物剂量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医疗行业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14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放射诊断57例、放射治疗49例、核医学52例和介入放射学56例共4组。采用常规细胞遗传分析方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对染色体畸变的影响因素。结果 4种工种间放射工作人员间无着丝粒片段(ace)率、易位(t)率和染色体型总畸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6、19.965、32.824,P<0.05),其中介入放射学组和核医学组的ace率、t率和染色体型总畸变率高于放射诊断组(χ2介入=4.711、10.798、10.845,P<0.05;χ2核医学=3.853、7.674、7.708,P<0.05)和放射治疗组(χ2介入=9.209、9.772、21.330,P<0.05;χ2核医学=8.010、6.969、10.812,P<0.05)。不同工龄组间放射工作人员的t率和总畸变率存在差异(χ2=7.706、6.667,P<0.05),不同年有效剂量组间的ace率、t率和总畸变率亦存在差异(χ2=12.263、15.360、21.478,P<0.01),且t率和总畸变率随受照剂量的增加有升高趋势(r=0.347、0.263,P<0.01)。Poisson回归分析显示,工种和年有效剂量是影响染色体畸变水平的因素(核医学组、介入放射学组和0.5~1 mSv组的IRR=1.797、2.136、1.422,P<0.05)。结论 介入放射学与核医学工作人员的染色体畸变水平相对较高,应加强对这两个工种从业人员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深圳市2015—2020年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染色体畸变率与微核率的水平及其分布特征,为加强放射工作人员辐射防护和职业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2015—2020年在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接受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2 777名放射工作人员开展横断面研究,其中男性2 210名、女性567名,年龄17~69(27.6±6.8)岁,将受检者按年龄分为5组:17~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51~69岁。采用全血微量培养法制备受检者的淋巴细胞微核和染色体,应用全自动染色体扫描分析系统对每名受检者的100个淋巴细胞染色体中期分裂相进行分析,统计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和无着丝粒体等染色体畸变类型,比较不同年龄组以及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受检者染色体畸变情况和微核情况的差异。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的分布服从泊松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受检者年龄与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 结果 2 777名受检者的染色体畸变(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无着丝粒体)率为(0.072±0.005)%、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畸变率为(0.016±0.002)%、染色体畸变细胞率为(0.068±0.005)%、微核率为(0.43±0.01)‰、微核细胞率为(0.40±0.01)‰、淋巴细胞转化率为(85.07±3.16)%。各年龄组间染色体畸变率、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畸变率、染色体畸变细胞率以及各年龄组不同性别受检者的染色体畸变率、染色体畸变细胞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193、0.931、0.691,Z=?0.929~?0.059,均P>0.05)。与17~20岁年龄组相比,其余各年龄组受检者的微核率、微核细胞率均较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均较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981~?2.510,F=4.922~52.860,均P<0.05);受检者的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均与年龄呈正相关(r=0.166、0.168,均P<0.001),而淋巴细胞转化率与年龄呈负相关(r=?0.197,P<0.001);21~30岁年龄组、31~40岁年龄组女性受检者的微核率、微核细胞率以及17~20岁年龄组、21~30岁年龄组女性受检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同年龄组的男性受检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826~?3.516,F=6.947、14.563,均P<0.01)。 结论 深圳市2015—2020年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染色体畸变率与微核率均未超过国内文献报道的健康人群的本底水平范围,但有随年龄增大而升高的趋势,需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与职业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12.
PURPOSE: To compare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in peripheral lymphocytes of Wismut uranium miners (WUM) and Ruhr coal miners (RCM). MATERIALS AND METHODS: Peripheral lymphocytes from 66 WUM and 29 RCM were cultured and analysed for structural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in Giemsa-stained M1 metaphases. Cytogenetic data from 23 male white-collar workers from public services were used as a historical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frequencies of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and 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 in WUM and RCM were quite similar. Compared with public services workers, WUM and RCM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frequencies of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CONCLUSIONS: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in WUM are not induced by radioactive particles inhaled during underground mining but as in RCM rather result from factors such as age, lifestyle, illnesses, medications and diagnostic irradiations.  相似文献   

13.
Purpose: To compare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in peripheral lymphocytes of Wismut uranium miners (WUM) and Ruhr coal miners (RCM).

Materials and methods: Peripheral lymphocytes from 66 WUM and 29 RCM were cultured and analysed for structural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in Giemsa‐stained M1 metaphases. Cytogenetic data from 23 male white‐collar workers from public services were used as a historical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frequencies of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and 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 in WUM and RCM were quite similar. Compared with public services workers, WUM and RCM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frequencies of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Conclusions: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in WUM are not induced by radioactive particles inhaled during underground mining but as in RCM rather result from factors such as age, lifestyle, illnesses, medications and diagnostic irradiation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云南非铀矿山矿工血清IL-2、IL-6和TNF-α浓度及基因多态性位点的检测,对氡致非铀矿山矿工机体生物效应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血清中IL-2、IL-6和TNF-α的浓度测定采用双抗夹心ABC-ELISA法。TNF-α(-308,G→A)检测基因型采用基因体外扩增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IL-2(-330, T→G)基因型检测采用PCR体外扩增后测序的方法。结果 矿工组与对照组比较,年龄(F=1.07,P>0.05),工龄(F=0.40,P>0.05),血清IL-2浓度(F=0.71,P>0.05),血清IL-6浓度(F=1.09,P>0.05),血清TNF-α浓度(F=0.95,P>0.05),IL-2基因型频度(χ2=0.02,P>0.05)和TNF-α基因型频度(χ2=2.21,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云南东川非铀矿山矿工血清IL-2、IL-6和TNF-α平均浓度有下降的趋势, TNF-α(-308,A A)基因型频度有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某矿井下作业人员外周血血浆miRNAs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氡对矿井下作业人员外周血血浆miR-16、miR-106b、miR-449a、let-7g、miR-21、miR-221、miR-34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别选取矿井下作业人员(井下组)46名和矿井上作业人员(对照组)38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血浆中m...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忻州事故中宫内受照者"京"进行回顾性剂量重建.方法 受照后16年取"京"及其母亲"芳"的外周静脉血,用常规方法分析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用CB法分析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用全染色体探针的FISH方法分析染色体易位,参照本实验室建立的全基因组易位率与吸收剂量之间的剂量-效应曲线进行剂量估算.参照"芳"的剂量校正系数推算"京"在宫内的受照剂量.结果 受照16年后未观察到两位受照者的外周血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淋巴细胞微核率在正常范围内.参照本实验室建立的吸收剂量与全基因组易位率之间的剂量-效应曲线,"芳"在16年后用FISH方法估算的剂量为0.76(0.41~1.00)Gy,而"芳"在事故后短期内估算的生物剂量为2.30(2.07~2.50)Gy,其剂量校正系数为3.03;"京"在16年后估算的剂量为0.61(0.44~0.86)Gy,推算"京"在宫内受照的剂量为1.85(1.33~2.61)Gy.结论 16年后用FISH方法对宫内受照者进行剂量重建,参照受照母亲的剂量校正系数,可推算出胎儿宫内受照的大致剂量,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忻州事故中宫内受照者"京"进行回顾性剂量重建。方法 受照后16年取"京"及其母亲"芳"的外周静脉血,用常规方法分析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用CB法分析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用全染色体探针的FISH方法分析染色体易位,参照本实验室建立的全基因组易位率与吸收剂量之间的剂量-效应曲线进行剂量估算。参照"芳"的剂量校正系数推算"京"在宫内的受照剂量。结果 受照16年后未观察到两位受照者的外周血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淋巴细胞微核率在正常范围内。参照本实验室建立的吸收剂量与全基因组易位率之间的剂量-效应曲线,"芳"在16年后用FISH方法估算的剂量为0.76(0.41~1.00)Gy,而"芳"在事故后短期内估算的生物剂量为2.30(2.07~2.50)Gy,其剂量校正系数为3.03;"京"在16年后估算的剂量为0.61(0.44~0.86)Gy,推算"京"在宫内受照的剂量为1.85(1.33~2.61)Gy。结论 16年后用FISH方法对宫内受照者进行剂量重建,参照受照母亲的剂量校正系数,可推算出胎儿宫内受照的大致剂量,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CT支气管征对周围型肺孤立性病灶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支气管征对周围型肺孤立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111例周围型肺孤立性病灶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后处理重组,分析病灶与支气管关系类型,并进行X2检验,比较其在良、恶性病灶间的差异.结果 周围型肺孤立性病灶支气管边缘截断率在恶性病变(47/95,49.5%)明显高于良性(10/42,23.8%)(X2=7.896,P<0.05),Ⅰ、Ⅱ型支气管充气征在恶性病变(分别为10/11、8/9)出现率高于良性(分别为1/11、1/9;X2值分别为6.975、4.818,P<0.05),而Ⅳ型在良性病变(12/17)的出现率明显高于恶性(5/17;X2=7.390,P<0.05);支气管在病灶边缘走行、支气管牵拉移位在良性(9/24、1/4)、恶性病灶(15/24、3/4)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641,0.062,P>0.05);管壁局限性增厚在恶性病变(21/22)出现率高于良性(1/22;X2=4.185,P<0.05),而广泛性增厚在良性病变(4/7)出现率明显高于恶性(3/7;X2=8.650,P<0.05).结论 CT支气管征对周围型肺孤立性病灶良、恶性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外周血甲状腺球蛋白mRNA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周血甲状腺球蛋白(Tg)mRNA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复发或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DTC且已完全去除残留甲状腺组织,于2006年4月-2007年2月进行随访的162例DTC患者,均进行左旋甲状腺素(l-T4)替代治疗.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患者外周血中Tg mRNA进行检测,分析Tg mRNA表达阳性率与患者TNM分期等临床特征的关系;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仪测定血清Tg和抗Tg抗体(TgAb),分别以>1μg/L和>104U/L为阳性判断标准.以随访时131I全身显像、胸部X线、颈部超声、CT扫描等检查确诊病灶为复发或转移"金标准",比较Tg mRNA和Tg诊断DTC复发或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外周血Tg mRNA和血清Tg监测DTC复发或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86.61%和5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153,P<0.001).52例TgAb阳性患者中,检测外周血Tg mRNA和血清Tg的灵敏度分别为86.54%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322,P<0.001).外周血Tg mRNA的表达与TNM分期呈明显正相关(Kendall相关系数为0.515,P<0.001),与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及转移灶的分布无相关性(Kendall相关系数分别为0.020,0.069,0.050,0.028,P均>0.05).结论 外周血Tg mRNA可作为监测DTC复发或转移的指标,其灵敏度高于血清Tg,特别适合于TgAb阳性的DTC患者.  相似文献   

20.
Experiments were aimed to establish whether therapeutic doses of ultrasound are liable to cause demonstrable chromosomal damage in marrow cells of the mouse. On evaluation of the chromosome aberrations no significant increase was found after treatment with three different doses of ultrasound. In contrast, our "positive control group" irradiated with 50 R of X rays showed clearly demonstrable chromosomal damage. In another group of animals treated with ultrasound plus X rays, the ultrasonic pretreatment did not increase the damaging effect of X rays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