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定量评价脑卒中后前臂屈肌痉挛的可行性及其特点。方法2019年1月至10月,脑卒中后屈腕和屈指肌痉挛的住院患者30例,采用超声弹性成像测量前臂屈肌群桡侧腕屈肌(FCR)、尺侧腕屈肌(FCU)、指浅屈肌(FDS)和指深屈肌(FDP)剪切波速度(SWV),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屈腕和屈指肌张力。结果患侧和健侧各肌肉SWV在牵伸位时均显著高于放松位(|Z|>3.844,P<0.001);牵伸位时,患侧各肌肉SWV显著高于健侧(|Z|>3.593,P<0.001);牵伸位与放松位SWV差值比较,患侧各肌肉明显高于健侧(t>3.199,P<0.01);各肌肉牵伸位平均SWV与屈腕MAS评分显著相关(r=0.605,P<0.001);指浅屈肌和与指深屈肌牵伸位平均SWV与屈指MAS评分明显相关(r=0.540,P<0.01)。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可以定量评价脑卒中后前臂屈肌群内不同肌肉的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肌肉水平神经再生动物模型中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growthfactor,HGF)局部应用对肌肉水平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切断9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前肢的尺神经。将失神经支配的尺侧腕屈肌与正常屈指深肌浅头在分别切除肌膜后沿肌肉全长缝合在一起,并在一侧局部应用HGF,对照侧不应用HGF。通过肌电图、苏木精-伊红染色、运动终板染色、肌球蛋白ATP酶染色进行电生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检查观察肌肉之间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应用HGF后(实验侧)诱发的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为(10.8±0.8)mV,明显高于对照侧(8.1±1.2)mV,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825,P<0.01),可观察到有运动神经末梢从正常的屈指深肌浅头向失神经支配的尺侧腕屈肌生长,并与失神经支配的肌肉建立新的终板联系。运动终板计数显示实验侧再生的运动终板数量多于对照侧。结论:HGF可以促进正常肌肉与失神经肌肉之间运动神经末梢的再生,加速再生的神经末梢与失神经肌肉建立新的终板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腕手矫形器.方法:该腕手矫形器由腕背护板和腕托架构成的主架,主架的前侧固定安装一U形前支架;食指套圈、中指套圈、无名指套圈和小指套圈分别通过弹力带连接在主架的腕背护扳上;拇指套圈通过钢丝安装在腕背护板的食指套圈一侧;一外展弹力套通过钢丝设置在小指套圈外侧的腕背护板上.使用时可根据矫形需要,将手腕以手心朝上或朝下之方式伸入腕背护板和腕托架构成的主架内,手位于其前方,指套置于滚动套管上的前方,手指伸至滚动套管下的前方,指套圈分别套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上,拇指套圈套在拇指上.然后根据矫形需要活动手腕,实现其各种矫形功能.结果:该新型腕手矫形器可用于伸指肌腱损伤术后保持手指呈伸直状态,以限制手指的活动范围,促进断端的愈合;用于屈指肌腱损伤损伤术后保持腕关节和指关节处于屈曲状态;改善腕关节屈、伸,增加腕关节屈曲的活动范围;增加腕关节桡侧偏移的活动范围;增加桡侧腕屈肌和尺侧腕屈肌肌力、桡侧腕伸肌和尺侧腕伸肌肌力、尺侧伸腕肌和尺侧屈腕肌肌力、指总伸肌肌力、指浅屈肌及指深屈肌肌力.结论:该种型腕手矫形器适用于腕及手的神经、肌腱、肌肉、血管损伤术后保护,腕及手骨折所致的腕关节、指关节运动功能障碍恢复,可改善腕关节活动范围,增加肌力.  相似文献   

4.
唐金树  刘郑生  赵斌  唐佩福  刘芙进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448-4449,i001
目的:在肌肉水平神经再生动物模型中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局部应用对肌肉水平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切断9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前肢的尺神经。将失神经支配的尺侧腕屈肌与正常屈指深肌浅头在分别切除肌膜后沿肌肉全长缝合在一起,并在一侧局部应用HGF,对照侧不应用HGF。通过肌电图、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运动终板染色、肌球蛋白ATP酶染色进行电生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检查观察肌肉之间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应用HGF后(实验侧)诱发的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为(10.8&;#177;0.8)mV,明显高于对照侧(8.1&;#177;1.2)mV,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825,P&;lt;0.01),可观察到有运动神经末梢从正常的屈指深肌浅头向失神经支配的尺侧腕屈肌生长,并与失神经支配的肌肉建立新的终板联系。运动终板计数显示实验侧再生的运动终板数量多于对照侧。结论:HGF可以促进正常肌肉与失神经肌肉之间运动神经末梢的再生,加速再生的神经末梢与失神经肌肉建立新的终板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外伤性肘外翻畸形合并肘管综合征的临床与肌电图特点,探讨肌电图对其诊断的指导意义.方法:对14例临床考虑为肘部陈旧性骨折形成肘外翻畸形合并肘管综合征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图检查.结果:患侧尺神经腕-肘段运动传导速度减慢7例,肘下5 cm~肘上5 cm段运动传导速度减慢11例.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远端潜伏期延长8例,波幅降低10例.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10例及伴波幅降低8例,14例腕-肘段感觉电位波幅降低;12例微移电位测定阳性;10块小指展肌、12块第一骨间肌及尺侧屈腕肌5块均有神经源性损害.结论:肌电图检查可证实外伤性肘外翻畸形合并肘管综合征存在,且能明确神经受压部位、程度,为临床诊断与鉴别及治疗方案采用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各关节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的表面肌电(sEMG)信号变化,定量分析异常协同运动模式,为上肢肌肉协调性的康复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选取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和10例健康成人纳入研究,在进行屈腕、屈伸肘及肩外展MIVC时,记录尺侧腕屈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三角肌的sEMG信号,计算协同收缩率(CR)和共激活比值,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屈伸肘时,病例组患侧肱二头肌CR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肱三头肌CR大于对照组(P<0.05),患侧、健侧及对照组肱二头肌CR均大于肱三头肌CR(P<0.05),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CR差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屈肘时,患侧尺侧腕屈肌、肱三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尺侧腕屈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肱三头肌(P<0.05);伸肘时,患侧尺侧腕屈肌、肱二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尺侧腕屈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肱二头肌(P<0.05);屈腕时,患侧肱二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肱二头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三角肌及肱三头肌(P<0.05);肩外展时,患侧肱二头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常表现为屈肌痉挛和典型异常的协同运动模式,在康复治疗中,应注重抑制屈肌痉挛,改善上肢异常协同运动模式,促进上肢肌肉整体协调性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正> 尺神经炎继发于尺神经在肘部受到压迫、牵拉和摩擦已屡见报道,并曾提出各种形式的手术疗法,最常采用者包括尺神经前移术、肱骨内上髁切除术和切断连结尺侧腕屈肌两个头的筋膜带以达到单纯减压等手术。本文报告一例世界举重冠军患尺  相似文献   

8.
<正> 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是由其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和平衡能力所决定的,提高动作速度重要的是通过训练。临床生理学上常以基强度的高低表示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为了研究动作速度与基强度之间的关系,作者对优秀手球运动员和普通人进行了对比检查。11名奥地利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为组1,11名年青、健康但未进行过有规律锻炼的人为组2,测定每人双上肢的三角肌、二头肌、三头肌、指总伸肌、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对掌肌、小  相似文献   

9.
《内经》中已有"胸痹"、"心痛"二词,专指心系疼痛类病证,结合现代医学概括起来,相当于西方医学中冠心病心绞痛这类疾病[1]。神门穴,心之原穴,最早出现在《针灸甲乙经》中:"神门者……在掌后兑骨之端陷者中。"《神应经》中"神门掌后锐骨精;针三分,灸七壮,炷如小麦"简明扼要点出了神门穴的位置与施术方法。结合现代解剖学,神门位于手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尺侧凹陷处,内为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腕-肘关节为例,探讨不同水平运动负荷诱发尺侧腕屈肌(FCU)和肱二头肌(BB)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与各关节最大屈肌肌力的关系。方法:采集10名青年男性受试者在不同负荷水平(30%、55%、80%MVC)下疲劳过程中尺侧腕屈肌(FCU)和肱二头肌(BB)的表面肌电信号和各关节在疲劳前后的MVC。结果:不同运动负荷强度分别诱发前臂和上臂肌肉疲劳过程中,腕、肘关节最大屈肌肌力明显下降且具有明显负荷强度效应:BB和FCU的MPF与MF单调递减且下降率具有明显的负荷强度效应;不同负荷强度下BB和FCU的MPF和MF下降斜率与肘、腕关节最大屈肌肌力的下降比值之间有明显相关。结论:局部肌肉疲劳过程中MPF和MF下降率变化能够对相应关节最大肌力变化作出比较准确预测。  相似文献   

11.
1 病历摘要 例1:男,20岁.左孟氏骨折;住院行右前臂夹板固定,肘关节屈曲位.致尺侧腕屈肌挛缩,尺神经损伤,爪形手.经尺神经松解术功能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体外冲击波治疗(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ESW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肌肉张力的作用,并通过超声弹性成像和神经电生理检测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46例符合入排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每周治疗6天,共2周;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ESWT,每周3次,隔日1次,连续2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超声弹性成像测量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评估肌张力及肌肉硬度,采用正中神经F波检测评估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结果:(1)MAS变化:治疗后干预组腕屈肌、指屈肌和旋前肌群M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干预组腕屈肌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SWV变化:治疗后干预组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和旋前圆肌的SWV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干预组指浅屈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和旋前圆肌的SWV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量化区分痉挛状态的神经及外周因素的可行性,了解痉挛肌肉的生物力学特性变化。方法:纳入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40例,Neuro Flexor比较双侧腕屈肌被动牵伸时的神经成分阻力(neural component,NC)、肌肉弹性成分阻力(elasticity component,EC)和粘性成分阻力(viscosity component,VC),Myotonometer比较双侧桡侧腕屈肌的肌肉硬度(stiffness,S)及张力(frequency,F)。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估患侧痉挛程度。不同方法测量的参数及其与MAS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Neuro Flexor测量的脑卒中患者的痉挛状态腕屈肌的NC、EC和VC均较健侧明显升高(P0.05)。Myotonometer测量的痉挛状态腕屈肌的S和F都高于健侧(P0.001)。相关性分析发现患侧EC与S(P=0.035)和F(P=0.007)呈弱到中等强度正相关,MAS与NC(P0.001)、S(P=0.001)和F(P=0.006)均呈中等强度正相关。结论:脑卒中后痉挛状态腕屈肌的肌肉张力、硬度及粘性等生物力学特征变大,Neuro Flexor和Myotonometer测量的参数与MAS呈正相关,提示二者用于量化评估脑卒中后痉挛状态腕屈肌的神经和外周因素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1病历摘要患者女性,55岁,门诊病历号1365,因双手麻木、无力两年,加重半年,于2001年5月12日就诊。患者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麻木、无力,尤其近半年右手无力明显加重,活动不利,不能做精细动作。既往有腰椎间盘突出史及胆囊切除史。查体:血压120/80mmHg(1mmHg=0.133kPa),眼底检查未见充血、出血等,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颈部活动不适,右手拇指及各手指均下垂,腕下垂,呈猿手畸形,夹纸试验显示无力,手掌尺侧、小指全部、环指尺侧半及手背桡侧感觉减退,右上肢尺侧腕屈肌、骨间肌、大小鱼际肌…  相似文献   

15.
古美华  陶细姣 《中国康复》2002,17(3):155-156
目的:探讨肘管综合征的临床及肌电图诊断方法。方法:为35例临床拟诊肘管综合征患者进行尺神经分段测定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及尺神经支配肌肌电图。结果:35例35条尺神经,肘段减慢33条,未引出2条,其中运动传导速度前臂段减慢18例;感觉传导速度表现为指5-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消失18例,腕-肘消失19例,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比健侧不同程度衰减16例。肌电图表现为第I背侧骨间肌、小指展肌不同程度异常。结论:电生理检查不仅可证实诊断,还能较准确地定位卡压的水平,判断神经受损的严重性。结论:因此分段测定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是诊断肘管综合征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29岁。以右腕部包块1年,近期干重活后微痛,来我院行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右腕部尺侧见一大小约55mm×33mm无回声区,边界清楚,呈“哑铃状”,无回声区内见条状分隔及数十个游离的类圆形团状中等回声,表面光滑,内部回声均匀,大小约10mm×8mm。团状回声在无回声区内随握拳运动来回滚动(图1,2),彩色多普勒未测及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右腕部囊实性包块。手术所见:于右腕部尺侧,腕屈肌及指浅屈肌间见一约50mm×30mm×30mm的囊腔向掌心延伸,与指屈肌鞘相通,囊内见数十个淡黄色类圆形的游离体,挤压掌心游离体被挤出。游离体中度硬偏软。病理报告…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手运动功能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2018年1月至8月,43例脑卒中后手运动功能障碍偏瘫患者,均接受4周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集患侧腕屈肌、腕伸肌、指伸肌和拇短展肌表面肌电积分肌电值(iEMG)和均方根值(RMS),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和Brunnstrom分期对患侧手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患者患侧FMA评分,Brunnstrom分期,腕屈肌、腕伸肌、指伸肌和拇短展肌RMS和iEMG均提高(Z 2.496, t 5.361, P 0.05);FMA评分与各肌RMS和iEMG呈正相关(r=0.423~0.732, P 0.05);Brunnstrom分期与腕屈肌、腕伸肌和拇短展肌i EMG (r=0.343~0.467, P 0.05),指伸肌、腕伸肌和拇短展肌RMS呈正相关(r=0.223~0.328, P 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指伸肌RMS与腕伸肌iEMG进入FMA评分回归方程(t 4.243, P 0.001),指伸肌RMS进入Brunnstrom分期回归方程(t=4.707, P 0.001)。结论表面肌电图可客观评估脑卒中偏瘫患者手运动功能,腕伸肌和指伸肌肌电参数更适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对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方法纳入20例脑卒中伴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分别对患者双上肢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及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进行评估,并对偏瘫上肢冈上肌、三角肌、肱二头肌、伸指总肌、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进行静息状态下针极肌电图检测;采用Brunnstrom分期对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进行评估,并对患侧神经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的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侧相比,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侧的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CMAP波幅均显著降低(P<0.01),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的潜伏期延长(P<0.05),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潜伏期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双侧无差异(P>0.05)。偏瘫侧腋神经、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CMAP波幅变化率明显高于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P<0.05)。偏瘫侧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较健侧降低(P<0.01),感觉传导速度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瘫侧SNAP波幅变化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但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率两两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半脱位后上肢所检肌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发电位,偏瘫上肢近端出现率高于远端肢体,其中冈上肌自发电位出现率为61.54%,三角肌为84.62%,肱二头肌为69.23%,伸指总肌和拇短展肌为46.15%,小指展肌为30.77%。偏瘫侧CMAP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可导致支配肩和上臂的周围神经损害程度大于支配前臂和手的神经,可能影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一种动态腕手矫形器(Saebo Glove康复手套)辅助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的抓握、伸展训练。方法 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脑卒中慢性期上肢及手功能障碍患者11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佩戴动态腕手矫形器后进行抓握、伸展训练,共3周。比较训练前后腕背伸肌、腕掌屈肌肌电值;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屈腕肌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Tardieu量表(MTS)和三倍痉挛量表(TSS)进行评定;测量握力,主动屈、伸腕关节,屈掌指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后,患者FMA-UE和ARAT评分、主动腕背屈活动度增大,腕屈肌TSS评分下降(t 2.739, P 0.05)。结论动态腕手矫形器辅助下抓握、伸展训练可提高慢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降低屈腕肌痉挛。  相似文献   

20.
1资料与方法32例,年龄 16~ 64岁,女性28例,男性4例,右侧 26例,左侧 5例,双侧 1例。临床表现:拇、食、中指指端感觉障碍,正中神经支配区域疼痛,麻木异感,以中指为显著,疼痛在夜间加剧。拇短屈肌,拇对掌肌肌力减弱或麻痹,并大鱼际萎缩者占 24%。拇指内收外展试验均为阳性。屈腕试验(Phalen)阳性占 74%,神经传导时间测定,其传导时间延迟可长达 20ms,X线无阳性发现。方法:选择患侧腕,手掌向上,手指平伸,手掌根部桡侧屈腕长肌内侧缘 (相当天陵穴 )选用 6号细针头刺入。针尖斜向远端 30°角进针,有轻微突破感即为刺穿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