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华东地区颅脑创伤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 了解华东六省一市颅脑创伤住院病人诊治现状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早期救治颅脑创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华东六省一市80家协作医院2004年全年收治的颅脑创伤住院患者进行多中心、前瞻性调查研究,由经治医生严格填写"颅脑创伤流行病学调查表",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方法抽取所有颅脑创伤住院患者数据,并进行SPSS 13.0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研究共收回有效调查表15 611份,男:女为3.24∶1,平均年龄(39.61 4±17.90)岁,高发年龄在17~60岁;农民(42.02%)、工人(29.47%)和学生及儿童(9.57%)是前三位发病人群,且文化程度以中学(51.74%)和小学(31.42%)为主.公路(62.34%)、家中(12.80%)、公共场所(10.86%)是颅脑损伤主要发生地点,交通伤(60.42%)、高处坠落伤(13.11%)、击打伤(11.72%)和平地跌倒(10.03%)是主要致病原因.合并伤以颌面部最多(36.26%),其次为四肢(14.94%)和体表(10.62%)及胸部合并伤(9.13%).首次发现重型颅脑创伤(20.14%)住院比例已经超过中型损伤(18.09%).颅脑创伤住院患者病死率为6.50%,交通伤患者预后程度较其他组差(x2=290.59,P<0.001).患者出院后仅1.27%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结论 华东六省一市颅脑创伤主要致病原因为交通伤害,发病群体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必须加强颅脑创伤的预防、干预和救治工作,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教育,尤其重视交通事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气颅又称外伤性颅内积气,临床上常见,发生率占颅脑损伤的10%左右,现将我组近2 a来收治的30例创伤性气颅病人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0例患者,男21例,女9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80岁。其中以中青年居多,占24例。单纯创伤性气颅18例;并发腹部闭合伤2例其中肠破裂1例,肝脏破裂1例(手术证实);合并胸部肋骨骨折3例其中气胸1例;严重颌面伤1例;合并肢体骨折6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8例,高处坠落8例,摔伤2例,被砸伤2例。  相似文献   

3.
重度头颌面合并伤是颅脑外伤中时常遇到的一种十分严重的合并伤。它是在颅脑外伤的基础上合并颌面骨的骨折及大量出血。患者多因昏迷、呛咳反射减弱、失血性休克导致误吸、缺氧及脑灌注障碍,容易造成神经、呼吸、循环系统问的相互影响,迅速加重病情,直接危及生命,脑灌注压(CPP)高对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病人早期D-二聚体(D-D)的变化,分析D-D与进展性颅内出血(PIH)的相关性,评估D-D对急性颅脑损伤的病情及预后的价值。方法检查29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D于颅脑损伤后24 h、3 d、7 d、14 d的变化。对其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D-D与PIH、颅脑损伤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292例患者中伤后24 h D-D异常发生率64.73%,明显高于伤后7 d、14 d(P〈0.01),且易发生PIH。病情重者及死亡组D-D异常更显著(P〈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中D-D异常发生率高,血液高凝状态与纤溶亢进并存,纤溶指标升高显著时,伤情严重,PIH发生率高,死亡率高。提示D-D可作为PIH发生的预测因素,对急性颅脑损伤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贵州省颅脑创伤患者社会人口学信息、致伤资料、治疗方法和预后,探讨该地区颅脑创伤的救治思路。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诊断与治疗的1931例颅脑创伤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数据调查表统一录入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受伤地区、致伤原因、创伤类型、脑损伤部位、创伤严重程度、是否中线偏移、血肿部位、合并伤、是否院前急救、是否手术治疗、手术时间窗、术后并发症、住院期间感染等,采用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价预后。结果1931例颅脑创伤患者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1488例(77.06%)、轻残134例(6.94%)、重残101例(5.23%)、植物状态生存134例(6.94%)、死亡74例(3.83%)。(1)社会人口学资料:不同年龄(F=6.411,P=0.000)和职业(F=5.446,P=0.000)之间预后(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46~55岁患者预后差于5~15岁者(t=5.047,P=0.000),个体经营者预后差于学龄前儿童(t=?3.570,P=0.021)、学生(t=?5.050,P=0.000)和厨师(t=?3.763,P=0.013);而不同性别之间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3,P=0.902)。(2)致伤资料:不同致伤原因(F=2.585,P=0.017)、脑损伤部位(F=5.314,P=0.000)和创伤严重程度(F=238.321,P=0.000)之间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交通伤患者预后差于打击伤(t=?3.731,P=0.004),基底节区损伤患者预后差于小脑损伤(t=?3.340,P=0.002),重型(t=15.983,P=0.000)和中型(t=5.711,P=0.000)患者预后均差于轻型、重型患者预后亦差于中型(t=9.130,P=0.000)。非贵阳市患者预后差于贵阳市(t=?2.231,P=0.026),开放性损伤患者预后差于闭合性损伤(t=?3.069,P=0.002),硬膜下血肿患者预后差于硬膜外血肿(t=4.559,P=0.000),中线偏移患者预后差于中线未偏移(t=?17.781,P=0.000),存在合并伤患者预后差于不存在合并伤(t=?4.725,P=0.000)。(3)治疗及并发症:院前急救患者预后差于未院前急救(t=4.343,P=0.000),手术治疗预后差于保守治疗(t=?5.506,P=0.000),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预后差于无并发症(t=?15.845,P=0.000),住院期间并发感染患者预后差于无感染患者(t=?14.645,P=0.000);但是伤后不同CT检查时间(t=?1.942,P=0.052)和手术时间窗(t=?1.483,P=0.140)之间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贵州省颅脑创伤病残率仍较高,加强交通和生产安全知识宣教,可预防和减少颅脑创伤;加强县级医院神经外科医师专业培训,可使颅脑创伤患者得到及时、规范化、同质化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与研究华东地区的颅脑交通伤流行病学,为颅脑交通伤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2004年华东六省一市颅脑创伤住院患者数据库中整群抽取颅脑交通伤患者,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分析。结果 7 369例颅脑交通伤患者中男女之比为2.72:1。平均年龄(39.28±16.51)岁。25~44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为43.7%。受伤人员中行人所占比例最大,为33.3%。以每年1月份发生颅脑交通伤最多,占13.90%。一天中有一半以上的颅脑交通伤发生在上午7~10时及下午5~9时,分别占23.7%和31.5%。所有住院患者中死亡858例(11.6%),存活6511例(88.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颅脑损伤严重度、首送医院、省份、交通伤发生的季度和医院等级等都是影响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重要因素。结论我国应加大颅脑交通伤高发时间段,也就是一天中的早晚上下班高峰以及一年中的第一季度尤其是1月份的道路交通管理,加强中青年男性的道路安全教育,加大对高龄人群的道路交通保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合并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53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伤后第28天或出院时GOS分为预后良好组(GOS4~5分)与预后差组(GOS1~3分),比较两组患者合并伤类型的差异性,对可能影响患者近期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合并多发损伤、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颈椎损伤、胸部损伤、骨盆骨折、四肢骨折及创伤严重程度评分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明显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合并多发损伤、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颈椎损伤及胸部损伤为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多发损伤、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颈椎损伤及胸部损伤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颅颈合并伤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颅颈合并伤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 2 6例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轻 2 41例、中 487例、重 2 98例 )的颅脑损伤患者中合并颈椎损伤的受伤方式及发生特点等。结果  10 2 6例颅脑损伤中 ,共 71例 (6 92 % )合并颈椎损伤 ,以C1 、C2 节段多见。按受伤原因等分析 ,机动车车祸、高处坠落伤及低GCS评分患者颈椎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增多。结论 机动车车祸、高处坠落伤及低GCS评分者是颅颈合并伤发生的危险因素 ,在紧急处理这类颅脑损伤患者时应注意颈椎损伤发生的可能性 ,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9.
1596例中、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不同年龄段致伤原因及伤情特点,探讨有效治疗策略,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方法回顾分析1596例各年龄段不同颅脑损伤发生率、死亡原因,简单阐述主要的救治措施及合并伤的处理原则。结果中老年人以交通事故伤为主,损伤类型主要是蛛网膜下腔出血126例(14.9%)、硬膜下血肿379例(44.7%)、脑挫裂伤342例(40.4%),死亡203例(24.0%)。10岁以下儿童以交通事故伤及坠落伤为主。青壮年受伤以驾乘摩托车为主。合并伤以颅面骨折、胸腹闭合性损伤及四肢骨折多见。结论对中、重型颅脑损伤应及时迅速地作出诊断,采取切实有效的救治方案,专科监护处理,积极处理合并症及并发症,最大限度降低致残、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窒息24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伤性窒息又称胸部挤压伤(也叫外伤性紫绀或挤压伤紫绀综合症),是胸部或上腹部遭受严重挤压后所引起的一种少见临床综合症,占胸部损伤的2%~8%。单纯性创伤性窒息一般均可治愈。但伴有严重颅脑损伤,如果处理不及时、不恰当则预后较差。我科从1995年1月至2005年10月共收治了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窒息患者24例,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24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7例,年龄在12~65岁。交通事故伤12例,工地塌方伤11例,爆炸伤1例。1.2损伤类型颅脑损伤单纯合并创伤性窒息患者3例,颅脑损伤创伤性窒息合并单发肋骨骨折1例,多发性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后276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后根据脑积水诊断标准,分为脑积水组(47例)和非脑积水组(229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颅内脑挫裂伤、脑室出血、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颅骨损伤、颅骨线型骨折、脑脊液蛋白水平及压力等因素。结果随访结果显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积水发生率为17.03%(47/27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积水组和非脑积水组在年龄、脑室出血、硬膜下血肿、昏迷(有无、持续时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去骨瓣减压术、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加尔维斯顿定位和失忆测试(Galveston Orientation and Amnesia Test,PTA)、功能独立性测评(Function Independent Measure,FIM)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龄、硬膜下血肿、昏迷时间长、GCS低分值,去骨瓣减压术与重型颅脑创伤后的脑积水的发生显著正相关。结论高龄、有硬膜下血肿、GCS评分低、接受去骨瓣减压术是重型颅脑创伤后脑积水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207例重型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以及治疗方法,总结重型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的治疗经验以及疗效。结果预后按格拉斯哥结果评分法(GOS评分),恢复良好70例(33.8%),轻残42例(20.2%),重残29例(14%),植物生存10例(4.8%),死亡56例(27.2%)。结论早期诊断,尽早判断伤情,合理把握抢救顺序,及时抢救危及生命的器官损伤,重视术后的综合治疗,则可提高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106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发生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7年颅脑损伤后出现PHI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无PHI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颅脑损伤后是否出现PHI与患者的年龄是否超过50岁(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否低于2g/L(P〈0.01)及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P〈0.05)密切相关。PHI患者的预后与年龄是否超过50岁(P〈0.01)、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否低于2g/L(P〈0.01)、有无SAH(P〈0.01)及入院时的GCS评分(P〈0.01)密切相关。结论PHI最常出现于颅脑伤后12h内,好发于着力点的对冲部位,以额颞部为主,与患者的年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是否伴有SAH等因素密切相关;其预后与患者的年龄是否超过50岁、入院时GCS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否低于正常及是否伴有SAH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贫血和输血对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例中贫血患者96例(48.00%),输血患者155例(77.50%),平均输血(1343.39±1106.20)ml,50%的患者输血450~2000ml。颅脑损伤患者中贫血患者比非贫血患者、输血患者比未输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中贫血和输血者预后相差,颅脑损伤患者应避免大量输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脑外伤患者应用多普描记仪的反应,为多普描记仪应用于脑外伤患者提供部分实验数据.方法 30例司法鉴定的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用多普描记仪对两组进行猜数测试,记录两组受试对象的皮肤电、呼吸和指尖脉搏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的综合准确率为53%,对照组的综合准确率为80%,统计分析发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普描记仪用于脑外伤患者时,其准确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与颅脑损伤病人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探讨其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方法,测定并记录110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DIC评分、GCS评分及随访6个月时的GOS评分。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至随访结束,本组死亡19例。D-二聚体升高是颅脑损伤后最常见的凝血异常指标(56例,占50.9%)。DIC评分0、1、2、3、≥4分者分别为32、26、15、20、17例,病死率分别为0、0、0、20%、88.2%。GCS评分、GOS评分与DIC评分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结论DIC评分是评估颅脑损伤病人病情及预后的可靠指标;DIC分值越高,病人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后病人体内血清皮质醇变化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140例颅脑损伤病人(轻型26例、中型34例、重型64例和特重型16例)在伤后1 d、2 d、3 d、5 d、7 d和14 d早上7:00连续测定血清皮质醇,并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颅脑损伤病人血清皮质醇的变化规律。结果血清皮质醇水平出现波动的病例数在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和特重型分别为1例(3.9%)、23例(67.7%)、48例(75.0%)和12例(75.0%)。各组皮质醇波动幅度,在伤后3 d内差别较大,而3 d后基本降至正常范围。病人伤后血清皮质醇下降者预后差,伤后血清皮质醇上升者和正常范围内波动者预后较好。结论颅脑损伤病人伤后血清皮质醇变化与颅脑创伤程度以及病人年龄呈正相关,伤后血清皮质醇下降者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既往有糖尿病史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7 d胰岛素强化治疗,随后给予常规血糖控制,对照组全程常规血糖控制。强化胰岛素治疗组血糖控制目标为4.4~8.3 mmol/L,常规血糖控制目标为4.4~11.1 mmol/L。结果伤后随访6月按(GOS)评分评价疗效,治疗组恢复良好率较对照组组提高15%,死亡率下降17%(P0.05),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院内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预后,降低ICU内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异常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01-2012-03来本院就诊的重型颅脑损伤186例为实验组,选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检测PT、Fb、D-D、Plt含量.实验组患者均于入院24 h、3 d、7 d、14 d时检测凝血指标,对照组晨起抽取空腹血检测.结果 实验组患者入院24 h内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42.47%(79/186),入院3 d发生率24.19%(45/186),入院7 d发生率4.79%(8/167),入院14 d发生率3.27%(5/153).入院24 h内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7、1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入院后24 h内PT、Fb、D-D、Pl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7、14 d,D-D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不能仅依靠影像学手段,同时要参考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外伤性癫痫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56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外伤性癫痫与颅脑损伤类型,患者年龄、性别以及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损伤部位的关系。结果 16岁以下儿童和成人外伤性癫痫发生率分别为16.67%(9/54)和6.62%(20/302),两者相较相差显著(P0.01)。开放性颅脑损伤与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癫痫的发生率分别为29.73%(11/37)和5.64%(18/319),两者相较相差显著(P0.01);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弥漫性轴索损伤及凹陷性颅骨骨折患者的癫痫发生率分别为16.94%(21/124)、20.51%(8/39)和10.53%(4/38),明显高于CT检查未见颅内明显异常的98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癫痫发生率1.02%(P0.05)。结论开放性颅脑损伤、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弥漫性轴索损伤、凹陷性颅骨骨折及年龄16岁以下可能是外伤性癫痫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