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汕头市第三人民医院收集958例确诊的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包括初治患者726例,复治患者232例,对其中的92例抗肺结核药物治疗所致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女性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3.10%(54/412)高于男性为6.95%(38/5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P=0.001);92例中61例(66.30%)为肝炎型肝损害;15例(16.30%)为肝内胆汁淤滞型肝损害;16例(17.40%)为混合型肝损害;其中2例(2.16%)亦判定为过敏性药物性肝损害。异烟肼和利福平所致肝损害多出现于用药8周内;吡嗪酰胺所致肝损害多出现于用药8~12周内。乙胺丁醇一般与其他一线抗结核药物联合用药,所致肝损害多出现于用药12周后。结论女性中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高,认识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临床类型和致病因素,可减少和避免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随着化学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耐药结核病日益增多,已成为结核病疫情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耐多药结核病发病率的上升,对全球结核病的控制造成了严重威胁。我们对我院2006年161例住院肺结核病人痰结核菌耐药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掌握我省耐药结核病人的多耐药现状,为今后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161例耐药菌株病人均来自我院2006年1~12月住院肺结核病人,经痰涂片检查为阳性,采用BACT/ALERT3D培养基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分离培养。耐药试验所用4种抗结核药物纯品(由中国CDC结核病临床中心国家参比实验室提供…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廊坊市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及结核病主要流行特征,为耐药结核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廊坊市2009-2013年确诊登记的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涂阳患者痰标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分离培养和菌型鉴定,采用比例法对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和二线抗结核药物(卡那霉素、氧氟沙星)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结核分枝杆菌的总耐药率为46.4%(819/1 764),耐多药率为11.5%(203/1 764),广泛耐药率为1.1%(20/1 764);6种药物的耐药顺位依次是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氧氟沙星、卡那霉素;复治患者的耐药率高于初治患者(χ^2=18.2,P〈0.05);流动人口的耐药率高于本地人口(χ^2=14.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廊坊市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复治患者和流动人口是结核病耐药高危人群,应根据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涂阳老年肺结核临床特点,以避免误诊、漏诊,减少传染源。方法:对痰涂片阳性老年肺结核8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82例患者出院时转阴45例(54.88%),结合症状、痰菌、病灶等综合判断抗结核治疗好转69例,耐多药3例,总有效76例(92.68%)。(2)完成全疗程75例中肺内病灶全部吸收35例,病灶吸收大于1/2的27例,病灶吸收小于1/2的13例,其中痰检、痰培养持续转阴35例。(3)抗结核治疗失败、痰菌未能转阴8例,其中3例经痰培养极耐药试验为耐多药结核,2例为耐异烟肼结核,1例为耐利福平结核。肺内病灶增多转为复治6例。(4)不良反应:治疗期间发生药物性肝损害16例(19.51%),药物过敏反应8例(9.76%),类风湿关节疼痛1例,除10例严重肝功能损害、3例因并发症死亡之外,其余患者经停药对症处理后均完成疗程。结论:涂片阳性老年肺结核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治愈率低,易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5.
痰涂片阳性肺结核病人传染性控制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早发现并治疗传染性结核病病人,遏制结核病的传播和流行。方法对河源市7684例痰涂片阳性有传染性肺结核病人,进行强化期规范治疗。2个月末和3个月末进行痰涂片复查,观察阴转情况。结果2个月末痰菌阴转率为93.92%,3个月末痰菌阴转率为96.45%。新发涂阳病人痰菌阴转率最好,2个月末为96.52%,3个月末为98.56%;其次为复发涂阳病人;效果最差为复治涂阳病人,2个月末仅为80.93%。结论加强归口管治,对新发涂阳病人进行规则治疗,减少耐药菌,是控制肺结核传播和流行的关键。对复发和复治涂阳病人,要及时作药敏试验,最大限度降低排菌肺结核病人,从而有效地控制结核病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6.
血清抗结核抗体检测对肺结核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目的 比较血清抗结核分支杆菌抗体、结核菌素(PPD)皮试及痰结核菌涂片对活动性结核病诊断的意义。(2)方法 检测血清抗结核分支杆菌抗体在各类结核病人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以及与痰涂片查结核菌、PPD皮试的一致性。(3)结果 血清抗结核分支杆菌抗体诊断结核病的灵敏度为70.4%,特异度为94.0%,与痰涂片阳性和PPD皮试阳性的一致率分别为67.4%和64.8%。(4)结论 血清抗结核分支杆菌抗体与PPD皮试及痰结核菌涂片一样,可作为诊断结核病的一种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可能的危险因素,为指导临床抗结核药物的使用、减少药物性肝损害以及制定结核病控制的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10月的年满18周岁的初治肺结核病住院患者病例资料781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筛选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以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为因变量,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最终进入模型的因素有饮酒、营养、HBsAg、性别和年龄。结论饮酒、营养不良、HBsAg(+)、高龄和男性是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治疗同时定期监测肝功能变化有助于减少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六安市某县结核病耐药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制订全市耐药结核病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我市辖区1县(区),将2013年1月至12月所有登记肺结核病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痰涂片镜检、细菌培养、药敏实验及菌种鉴定,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结核分枝杆菌总耐药率(单耐药率)为25%(37/148),耐多药率为8.1%(12/148),广泛耐药率为2.03%(3/148);非结核分枝杆菌总耐药率(单耐药率)为100%(5/5)耐多药率为80%(4/5),广泛耐药率为80%(4/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复治是单耐药及耐多药结核病的危险因素,20~50岁年龄是耐多药结核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涂片阳性率为16.27%(95/584),痰培养阳性率为26.20%(153/584)。结论六安市某县结核病耐药疫情形势严峻,需加强对初治病例及青壮年病例的管理,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成功率,减少耐药结核发生。同时需加强结核病的细菌学检测工作,提高菌阳肺结核和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发现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痰菌阴转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并初治涂阳的肺结核患者107例,统一予以2~3HRZE/9~10HR方案抗结核治疗,随访6个月以上,分析痰菌2个月末和6个月末的阴转情况,同时采用logistic向后逐步删除法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痰菌阴转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2个月末67.3%的患者痰菌阴转;6个月末89.7%的患者痰菌阴转。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2个月末痰菌未阴转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病程长( OR=2.524,P=0.013)、病灶范围广( OR=1.136,P=0.000)、空洞多(OR=2.869,P=0.010)、治疗前高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OR=1.375,P=0.003)、治疗2月末高水平糖化血红蛋白(OR=2.795,P=0.007)、治疗2个月末高水平的空腹血糖(OR=2.493,P=0.023);6个月末痰菌未阴转的危险因素是病灶范围广(OR=1.186,P=0.034)、空洞多(OR=2.488,P=0.039)、2个月末痰菌阳性( OR=4.250,P=0.030)。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初治涂阳肺结核的2个月末痰菌阴转率偏低,疾病的各宿主因素及血糖控制情况对2个月及6个月痰菌阴转存在不同影响。两病合并患者在治疗中需加强监测及管理。  相似文献   

10.
446例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岚 《黑龙江医学》2008,32(12):924-926
目的探讨应用抗结核药物过程中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根据服抗痨史、临床表现、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对2004-01-2005-01间,收治的446例肺结核患者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出现的4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接受抗结核治疗的446例患者出现的48例药物性肝损害多发生在用药后的1-8周内,且多见于年龄≥60岁的老龄、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酗酒、营养不良等高危人群,及耐药、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结论常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乙肝病毒感染、酗酒、营养不良、耐药、耐多药肺结核的高危险因素人群,需密切观察肝功能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有助于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农牧区结核痰涂片镜检情况,加强痰检检查质量管理,提高肺结核病人的阳性率。方法: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痰涂片镜检质量保证手册》,统计海南州农牧区结核病痰涂片资料。结果:海南州农牧区共镜检14117张结核病痰涂片,阳性涂片1609张;发现血性痰涂阳率最高(46.86%);脓性样痰次之(39.14%);水样痰最低(2.86%)。不同时间段采集的痰标本涂阳率也有显著性差别,即时痰阳性率(10.21%);夜间痰阳性率(10.84%);清晨痰阳性率(12.32%)。结论:为了提高结核病人的发现率,应尽量采集血性痰和脓性痰标本,认真收集清晨痰标本。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药物性肝损害。方法 对本院2000~2005年收治的肺结核病人抗结核后出现肝损害的6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所发生的药物性肝损害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多发生于用药8周内的强化期。结论 通过对抗结核药肝损害的危险因素的认识,不但有助于减少肝损伤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而且还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3.
黄洁锋  廖光付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2):1518-1519
目的探讨住院肺结核患者的耐药特征,为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住院的痰样本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肺结核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对4种抗结核药物(INH、SM、EMB、RFP)的耐药性测定,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586株结核分枝杆菌总的耐药率为30.1%,初始耐药率和获得性耐药率分别为16.0%和56.1%;耐多药率为12.0%,其中初始耐多药率和获得性耐多药率分别为3.1%和28.6%;4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从高到低分别为INH(22.5%)、RFP(17.0%)、SM(11.1%)和EMB(6.2%);耐1种、2种、3种和4种药物的初始耐药率和获得性耐药率分别为10.6%、3.8%、1.2%、0.5%和18.0%、19.2%、13.7%、5.2%,无论是获得性耐药率、耐多药率、耐1种、耐2种、耐3种和耐4种药均显著高于初始耐药率(P〈0.005)。结论住院肺结核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总耐药率、获得性耐药率尚处于较高水平,获得性耐药更趋向于对多种药物耐药,尤其是获得性MDR-TB发生率较高,应引起注意,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降低耐药率。  相似文献   

14.
齐长金 《中外医疗》2009,28(19):130-132
目的掌握兴安盟肺结核病人对药特征,了解产生耐药性的因素,评价结核病控制实施效果。方法2001~2002年对监测点门诊痰涂片涂阳肺结核病人进行耐药测定,按照WHO/IUATLD的标准,对所有分离培养阳性菌株进行菌型鉴定和药敏性测试,并对入选病例的治疗转归情况实施回顾性调查。结果130例肺结核病人结核杆菌菌型鉴定人型占93.85%,牛型占6.15%。总耐药率52.31%,其中获得性耐药率高达73.02%。复治病人耐多药率明显高于初治病人耐多药率。4种主要抗结核药耐药率以INH耐药率最高达43.85%,其次为SM和RFP两者接近。农牧区结核病人单耐药率明显高于城镇单耐药率。不同年龄组以壮年组最高达66.10%。查痰排菌量越多的患者耐药率也越高。在耐药患者治疗转归方面,初治好于复治.乡村好于城镇。结论今后要进一步落实结核病防治规划,制定有效措施,遏制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有效控制结核病疫情。影响耐药病人产生的因素:各级政府的优惠政策和经费投入、医疗服务体系,病人的依从性、经济,社会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易感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57例结核病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2457例初治结核患者中,267例(10.9%)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其中女性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13.6%,148/1085)显著高于男性(8.7%,119/1372,P〈0.05);未接受保肝药物治疗患者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13.8%,80/581)显著高于接受保肝药物治疗者(10.0%,187/1876,P〈0.05);接受含HRZ方案的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13.2%,139/1050)显著高于接受含HR方案治疗者(9.1%,128/1407,P〈0.05)。结论女性是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易患因素;合理使用保肝药物有可能减低易患患者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HRZ联用较HR联用致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6.
不同年龄复治肺结核患者结核分支杆菌耐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复治肺结核患者结核分支杆菌的耐药情况,探讨当前结核病耐药性发展趋势。方法将691例痰结核分支杆菌培养阳性的复治肺结核患者分为青年组149例、中年组255例和老年组215例,采用绝对浓度法进行INH、SM、EMB和RFP等4种抗结核药物耐药性测定。结果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获得性耐药率分别为73.8%、58.4%和45、1%,中年组高于老年组(P〈0.01),青年组高于老年组(P〈0.001);获得性耐多药率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分别为44.1%、31.4%和19.5%,青年组高于中年组(P〈0.01)和老年组(P〈0.001),中年组高于老年组(P〈0.005);对RFP的获得性耐药率青年组和中年组均高于老年组(P〈0.001)。结论不同年龄组获得性耐药率差异较大,建议应重视不同年龄组复治肺结核患者耐药率的监测,为修订结核病控制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地塞米松对因抗结核药导致的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护肝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9例初治肺结核,在抗结核治疗初期出现转氨酶、黄疸指数明显升高,多数合并明显肝功能受损表现,对护肝过程中加用地塞米松,促进肝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此类急性严重肝损害患者,护肝治疗过程中加用地塞米松治疗后,肝功能恢复好,没有出现急性肝衰竭。短期停用抗结核药,未出现结核病灶播散。结论地塞米松治疗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疗效肯定,短期内应用地塞米松,不会引起结核病灶扩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在HBsAg阳性结核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中的防治作用。方法:56例HBsAg阳性结核患者分为治疗组[在抗结核病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60~80mL,静滴1次/d]和对照组[在抗结核药物的基础上加用肝泰乐注射液4 mL,静滴1次/d]。对两组发生肝损害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药物性肝损害5例(17.9%),对照组15例(53.6%);治疗组肝损害程度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可显著降低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江苏省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谱及耐药结核病的危险因素,为制定结核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6~7月新登记报告的痰涂阳性的结核病患者痰标本,并经痰涂片检测和痰培养证实?运用WHO/IUATLD推荐的比例法药敏试验测定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对4种常用一线抗结核药的敏感性,进行耐药谱分析,并探讨耐药结核病产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收集260株结核分枝杆菌,216株(83.1%)分离自初治患者;44株(16.9%)分离自复治患者?186株(71.5%)对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链霉素4种抗结核病药全敏感;74株(28.5%)对一种或一种以上药物耐药,33株(12.7%)为单耐药菌株,34株(13.1%)同时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受,为耐多药菌株,17株(6.5%)对4种一线药全耐受?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抗结核治疗史与耐多药发生风险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与初治患者相比,复治患者耐多药发生的风险增加,调整比值比(odds ratio,OR)=3.40 (95%CI:1.42~8.13)?结论:江苏省结核病耐药形势严峻,需加强对初治患者的管理,切实贯彻直接面视下短程化疗策略 (direct observed therapy short course,DOTS),提高结核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成功率,减少耐药结核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石家庄市肺结核发生耐药相关危险因素,为耐药肺结核的临床防治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石家庄市121例肺结核耐药病人和149例非耐药病人的资料(性别、年龄、居住地、初治/复治、中断治疗、首次就诊在非结核病定点机构),对有意义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肺结核耐药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肺结核耐药的发生与病人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16,3. 69,P 0. 05),居住地为农村、多次治疗、治疗过程中断、首次就诊在非结核病定点机构,耐药组明显高于非耐药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 16,11. 44,17. 01,6. 23,P 0. 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为农村(OR=0. 110,95%CI=0. 050~0. 240)、多次治疗(OR=3. 905,95%CI=2. 056~7. 416)、中断治疗(OR=2. 346,95%CI=1. 334~4. 127)、首次就诊在非结核病定点机构(OR=3. 623,95%CI=1. 835~7. 151)是产生耐多药肺结核的危险因素。结论居住地为农村、多次治疗、中断治疗、首次就诊在非结核病定点机构的肺结核病人可能是发生耐多药肺结核病人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与耐药肺结核的发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