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乙型肝炎疫苗人体免疫效果和实用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公认。近来国内外已有不少文献报导了该疫苗的人群试用观察结果和发展前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体外培养尚未成功,目前除少数报导抗原效价很低的多肽疫苗外,大多采用提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灭活疫苗。因此,如何改进抗原的提纯方法,及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就成了当前研制乙型肝炎疫苗过程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江苏省3个县一般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史的关系,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高乙型肝炎综合防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地区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采集静脉血,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结果:张家港、丹阳和泰兴的HBsAg阳性率按全国人口构成标化后分别为4.61%、6.88%和10.06%,18岁以上计划免疫前出生人群HBsAg阳性率均显著高于18岁以下计划免疫后出生人群。张家港、丹阳和泰兴3个县中18岁以上年龄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人群的HBsAg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未接种乙肝疫苗人群。结论:张家港、丹阳和泰兴的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已显成效,儿童组HBsAg阳性率明显降低,成人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也可获得明显效果,应提高成人疫苗接种率,以期降低该人群HBsAg阳性率。  相似文献   

3.
高度纯化的HBsAg,对于生产乙型肝炎诊断用品和研制乙型肝炎疫苗,都是非常需要的。目前,国内外研制的乙型肝炎疫苗都是从HBsAg携带者血液中提纯制备的。应该认为HBsAg携带者是一种病态,从他们身上大量采取血液进行疫苗生产是否合适是值得商榷的。而部分人胎盘血中亦含有HBsAg,在生产胎盘球蛋白时均被检出废弃。我们先后采用下述三种方法从这种废胎盘的血清中制出纯化的HBsAg,初步用于研制乙型肝炎疫苗。 (一)HBsAg的制备方法第一种方法:胃蛋白酶消化-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凝胶过滤法。每100毫升HBsAg阳性胎盘血清(对流电泳效价1:16)可以制得约5毫克纯HBsAg,  相似文献   

4.
目前,病毒性乙型肝炎是威胁人类较严重且普遍的一种疾病。自1965年 Blumberg 发现“澳抗”与乙型肝炎的关系以来,国外一些研究工作者,采用 HBsAg 阳性者的血清,经纯化,灭活制备成乙型肝炎疫苗应用于猩猩及人类,初步证明安全有效。目前,为提高疫苗的免疫效应及安全性,一些学者又进一步研制多肽和佐剂疫苗。国内北京医学院最早应用 HBsAg 阳性的献血员血清提纯制成灭活乙型肝炎疫苗,通过动物试验和临床试用,以及在部分人群中使用,也证明安全有效。鉴于本地区肝癌发病率高,又由于乙型肝炎与肝癌发病关系密切,广西医学院与北京医医院附属人民医院协作,按附属人民医院的方法制成纯化灭活的乙型肝炎疫苗,于1979年元月开始,进行了两批500人的现场试用,经过一年的近期效果观察,也证明安全,无严重反应,接种后抗—HBs 的阳性率为40%。为了提高疫苗的抗原效应,1979年下半年我们通过协作,按北京医学院创用方法,再一次制成加佐剂的乙型肝炎疫苗,经实验室鉴定证明安全并符合要求后,于1980年元月开始进行现场应用,现将结果初步总结报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应用对乙型肝炎产后母婴传播阻断作用及对出生时已感染乙肝病毒新生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转的效果.方法:选择68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双阳性母亲所产新生儿,于产后4 h~6 h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前抽股静脉血检测HBsAg和HBeAg,新生儿于6 h和1月龄分别注射HBIG 100 IU,并按0,1,6(5μg)方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于1岁龄复查HBsAg和HBeAg.结果:新生儿HBsAg和HBeAg双阳性25例占36.76%,HBeAg单阳性1例1.47%,HBsAg单阳性18例占26.47%,HBsAg和HBeAg双阴性24例占35.29%;1岁龄HBsAg转阴19例占43.18%,其中HBsAg和HBeAg双阳性转阴性4例,HBsAg单阳性转阴性15例.HBsAg阴性转阳性2例占8.33%.结论:人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应用能有效阻断乙型肝炎因母婴接触、母乳喂养引起的传播,有效率为91.67%;并使已感染乙肝病毒新生儿的HBsAg转阴率达到43.18%.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我市制订乙型肝炎免疫策略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通过对从化市1995~2005年学龄前儿童进行乙型肝炎感染的血清学检测,分析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结合对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将当年该市农村学龄前幼儿HBsAg携带率进行比较,用以对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进行回顾性评价。结果:随着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的逐年上升,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则逐年下降,学龄前儿童HBsAg携带率由1995年的15.8%下降到2005年的4.5%(P〈0.05)。乙型肝炎保护性抗体(抗-HBs)则逐年上升,由1995年的39.9%升高到2005年的71.3%(P〈0.05)。同一时期内,城区学龄前儿童HBsAg携带率较农村儿童HBsAg携带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能够有效地降低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城区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及接种效果均高于农村儿童。加强对乙肝易感人群的有计划的免疫,是降低乙肝感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效果已得到认同,人群中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逐年提高,为了解邹城市青少年近年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HBsAg携带情况的影响,同时为进一步全面推广和规范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1998~2003年技校人校新生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和HBsAg携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HBIG及乙肝疫苗联合应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应用对乙型肝炎产后母婴传播阻断作用及对出生时已感染乙肝病毒新生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转的效果。方法 :选择 6 8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及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双阳性母亲所产新生儿 ,于产后 4h~ 6h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前抽股静脉血检测HBsAg和HBeAg ,新生儿于 6h和 1月龄分别注射HBIG 10 0IU ,并按 0 ,1,6 (5 μg)方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于 1岁龄复查HB sAg和HBeAg。结果 :新生儿HBsAg和HBeAg双阳性 2 5例占 36 .76 % ,HBeAg单阳性 1例 1.4 7% ,HBsAg单阳性 18例占 2 6 .4 7% ,HBsAg和HBeAg双阴性 2 4例占 35 .2 9% ;1岁龄HBsAg转阴 19例占 4 3.18% ,其中HBsAg和HBeAg双阳性转阴性 4例 ,HBsAg单阳性转阴性 15例。HBsAg阴性转阳性 2例占 8.33%。结论 :人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应用能有效阻断乙型肝炎因母婴接触、母乳喂养引起的传播 ,有效率为 91.6 7% ;并使已感染乙肝病毒新生儿的HBsAg转阴率达到 4 3.18%。  相似文献   

9.
采用超过滤、PEG沉淀和超速离心综合步骤对MT-5细胞培养上清中的HBsAg进行纯化。所得纯化HBsAg经SDS-PAGE银染色结果显示两条多肽,分子量分别为23k和27k,与血源HBsAg的多肽成分相同,为重组HBsAg的两条特异性多肽,且在凝胶中无其它杂蛋白带存在,纯度高。经PAGE银染色结果证实纯HBsAg中的杂蛋白含量符合疫苗生产的要求。经此综合方法提纯的HBsAg回收率可达44.1%以上。  相似文献   

10.
<正> 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目前仍不能在体外进行组织培养,给该疫苗的制备带来了许多困难,为此,澳大利亚抗原发现者 , Blumberg 首先提出用人群中大量存在的无症状携带者血液中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制备疫苗。由于这种疫苗来源于血液,故称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由于疫苗中只含 HBsAg,不存在完整的 HBV,所以又称乙型肝炎病毒亚单位疫苗。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的研究始于1970年。最初的疫苗是未经提纯的乙型肝炎病人的垒血清,经98℃加热1分钟灭活,稀释10倍给黑猩猩注射。证明HBsAg 为免疫抗原,能保护机体受 HBV 的攻击,而不受其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中小学生大规模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来实行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管理的6-18岁中小学生1829名,采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观测大规模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结果 对HBsAg、抗-HBs和抗-HBc全阴性者,接种疫苗1年后,抗-HBs阳性率为70.55%,HBsAg和抗-HBc阳性率分别为0.56%和1.96%;该人群接种前HBVM阳性率为63.31%,接种后为85.51%,抗-HBs阳性率显著增高,且以6-12岁低年龄组人群更明显,而HBsAg和抗-HBc阳性率在接种后1年无明显变化。结论 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大规模接种后,在中小学生中形成了乙型肝炎高保护性、低感染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子女乙型肝炎感染状况及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HB_sAg携带和抗-HBs阳转的情况。方法 对我院的435名2~17岁子女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和抗-HBs。结果 435名子女HBsAg平均携带率为1.38%,抗-HBs阳转率为61.15%,无应答者为37.47%。结论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降低HBsAg携带率,提高抗-HBs阳转率;对接种乙肝疫苗无应答者应采取有效手段以提高对乙肝病毒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3.
HBsAg阳性孕妇所产的新生儿839例分成4组,A组出生后给予HBIG注射,B组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C组只给予疫苗,D组是对照。研究结果表明,HBIG和乙肝疫苗都能阻断乙型肝炎从HBsAg阳性的母亲传给婴儿。HBIG可在注射后立刻起作用,而疫苗可作用一个长时间。B组获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4.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4,(4):301-302
[背景]调查父婴乙型肝炎传播情况,观察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父婴乙型肝炎传播的效果.[病例报告]采用随机化方法选择父亲HbsAg阳性和母亲HbsAg阴性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婴幼儿给予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照组只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常规接种,观察2组婴幼儿HbsAg阳性率.父亲HbsAg阳性及母亲HbsAg阴性组父婴乙型肝炎传播率(8.2%)明显高于父亲及母亲HbsAg阴性组(0.8%,P<0.01);观察组HbsAg阳性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7.0%,P<0.05).[讨论]HBsAg阳性父亲是乙型肝炎家族传播的传染源.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父婴乙型肝炎传播是阻断乙型肝炎蔓延的有效措施,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子女乙型肝炎感染状况及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HBsAg携带和抗-GB6阳转的情况。方法对我院的435名2-17岁子女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HB6。结果435名子女HBsAg平均携带率为1.38%,抗-HB6阳转率为61.15%,无应答者为37.47%。结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降低HBsAg携带率,提高抗-HB6阳转率;对接种乙肝疫苗无应答者应采取有效手段以提高对乙肝病毒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6.
839例 HBsAg 阳性的孕妇所产的新生儿,被分成4组,A 组婴儿出生后给予 HBIG 注射。B 组婴儿注射 HBIG 和乙型肝炎疫苗。C 组只给予疫苗。D 组是对照。研究结果表明 HBIG 和乙肝疫苗都能阻断乙型肝炎不从 HBsAg 阳性的母亲传给婴儿。HBIG 可在注射后立刻起作用,而疫苗可作用一个长的时间。B 组获得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对乙型肝炎的认织和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不少文献报导,乙型肝炎疫苗在肝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制备及研究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外主要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HBsAg制备疫苗,效果较好。我们自1973年起采用分子筛加胃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与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比较母亲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双阳性)的联合免疫儿童和未联合免疫(单用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儿童的母婴传播的效果。结果联合免疫的儿童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未联合免疫儿童。结论联合免疫组的母婴阻断效果优于未联合免疫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时机对早产儿远期效果的影响.方法 调查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婴儿2281份资料,其中早产儿175人,健康足月儿2106人,取血检测HBsAg和IgG、IgM、IgA、C3、G4含量.结果 两组在出生后24 h内接种和1~12月接种HBsAg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12月接种的HBsAg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时机对早产儿血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和补体质量有显著的影响.结论 早产儿可进行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接种时间越早,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机会越少.  相似文献   

20.
乙肝疫苗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免疫效果长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 ,对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的免疫持久性。方法 :应用RPHA法从 15 0 0名孕妇中筛查出 82名HBsAg≥ 1∶64的滴度阳性携带者的新生儿 ,按随机、双盲、设安慰剂的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疫苗组和对照组 (人数比例为 3 :1)。疫苗组在新生儿出生 2 4小时内注射第 1针 ,1月、6月龄分别注射第 2针、3针乙肝疫苗 ,对照组按同样程序注射安慰剂。结果 :在第 13年时疫苗组抗 -HBs阳性率仍高达 5 9.3 2 % (3 5 /5 9) ;对照组 13年中有 2 3 .5 3 % (4 /17)受到自然感染后变为HBsAb(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阳性 ,疫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疫苗组的HBsAb阳性者中 ,HBsAbGMT峰值也在第 12个月 ,S/N值为68.84,到 13年时已下降到 17.82 ,相当于高峰的 1/4 ,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除了出生时疫苗组与对照组HBsAg阳性率无明显差异外 ,疫苗组HBsAg阳性率一直明显低于对照组 ,在第 13年时疫苗组和对照组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 6.77%、47.0 6%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 13年时 ,大部分仍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发生HBsAg阳转者多发生于当初免疫失败和HBsAb滴度较低者中 ,对这一部分高危人群在适当时间应筛查HBsAb ,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