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动态测定颅脑损伤后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变化,并探讨NSE含量与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入院的颅脑损伤患者223例,根据GCS评分将其分为轻、中、重型三组,在伤后1、3、5、7d应用酶联免疫反应法测定血清NSE浓度水平,并结合ICP、CPP及患者预后进行分析。对照组为正常健康体检者40例,其处理同颅脑损伤组。结果①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水平升高,轻型组轻度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型组与轻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重型组与中型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重型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轻型组(P〈0.01)。②血清NSE含量与ICP呈正相关(P〈0.05),与CPP呈负相关(P〈0.05)。③重型颅脑损伤预后不良者的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者(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患者血清NSE浓度升高与脑损伤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评估颅脑损病情的重要指标;监测血清NSE水平联合ICP、CPP等指标,可更为准确地判断病情、评价预后,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组织氧分压、脑灌注压及颅内压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11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脑灌注压(CCP)、颅内压(ICP)、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变化,比较CCP、ICP、PbtO2与预后的相互关系。结果 PbtO2(24h及72h)与预后有显著性相关,随着PbtO2的升高,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升高。ICP(24h及72h)与预后显著相关,随着ICP的升高,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下降。CCP(24h及72h)与预后有显著性相关,随着CCP的升高,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升高。结论 PbtO2、ICP、CPP与预后均有显著相关性,24h及72h的CCP、ICP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颅内压(ICP)变化情况,以及NSE与颅内压增高-累计时间(PTD-ICP)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2例重型颅脑损伤为回顾组,去大骨瓣减压术后持续监测ICP,每12 h监测一次血清NSE水平,以12 h为周期计算PTD-ICP,分析血清NSE与PTD-ICP的相关性及血清NSE对PTD-ICP>0的预测效能。以2017年1~6月收治的22例重型颅脑损伤为验证组,验证NSE与PTD-ICP的关系。结果 回顾组术后3 d内,血清NSE水平在(20.46~79.74)μg/L,PTD-ICP(0~537.65)mmHg/5 min;血清NSE对预测未来12 h内PTD-ICP>0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937,NSE最佳截断值为51.93μg/L;NSE≥51.93μg/L时,NSE与PTD-ICP呈明显正相关(P<0.05);经Loess曲线拟合,两者接近线性相关,经线性回归确定拟合方程:PTD-ICP=27.423×NSE-1612.044,该模型调整R2=0.690。验证组以NSE≥51.93μg/L预测性诊断PTD-ICP>0,敏感度73.8%,特异度95.5%,Kappa值0.696(P<0.001)。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血清NSE与早期PTD-ICP呈明显正相关,血清NSE有助于预测未来12 h内ICP>20 mmHg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降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意识水平、脑氧代谢和颅内压(ICP)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标准化治疗,观察组给予血管内降温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 d后意识水平、ICP、脑氧代谢变化。 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的意识水平、ICP、脑氧代谢等指标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管内降温治疗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意识水平,提高脑氧代谢水平,同时降低ICP,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血清NSE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含量变化以及亚低温治疗(HT)对血清NSE含量的影响,探讨HT的脑保护机制。方法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常温治疗(NT)和HT。两组均于伤后6h及1、3、5、7d取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法测定其NSE含量,分析各时间点两组血清NSE含量与预后的关系。同时取1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①伤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清NSE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治疗后各时间点HT组NSE含量均低于NT组(P〈0.01)。③与NT组比较,出院时HT组患者预后较好,但相差无显著性(P〉0.05)。④NT组预后不良者的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者(P〈0.05)。结论HT能够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哮NSE含量,并提示颅脑损伤后有较高水平血清NSE患者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后局部脑氧饱和度的监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选择29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近红外线光谱仪(NIRS)持续监测rScO2,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平均动脉压(MAP)、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等,并将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rScO2均明显降低。23例存活病人术后早期rScO2呈不同程度上升,此后随ICP变化呈普遍下降然后又逐步上升的趋势。另6例rScO2呈持续性降低者均死亡。SpO2、SaO2、MAP除在死亡病例临死前进行性降低外,整个监测过程中均正常。结论NIRS持续监测rScO2能准确反映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氧代谢的变化规律,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和脑脊液(CSF)中兴奋性氨基酸(EAA)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LYJ-1型颅内压监护仪动态观察了30例重型颅脑 损伤病人不同ICP对血浆和CSF中谷氨酸(GLU)和天门冬氨酸(ASP)含量变化。结果 创伤早期重型病人血浆和CSF中EAA含量即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ICP的升高EAA与之平行上升,二呈正相关。结论 颅脑损伤病人持续的ICP升高是引起EAA过度释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急性高颅压犬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8只犬,全麻、机械通气,自体血凝块注入右额叶脑内制成颅内高压模型,静脉滴注脂多糖诱发急性肺损伤,PEEP从0cmH2O开始每次增加3cmH2O水柱,直到18cmH2O,每个水平持续20min,在左侧额顶部用光纤颅内压探头监测颅内压(ICP)的变化,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并计算脑灌注压(CPP)。股动脉、左颈内静脉球部逆行置管采血,行血气分析并计算脑氧摄取(CEO2)和脑动静脉氧含量差(Da-jO2),分析其与MAP、ICP和CPP的相互关系。结果 随着PEEP的递增,MAP下降,ICP,CPP均有不同程度下降,Da-jO2、CEO2呈上升趋势。血流动力变化与脑氧代谢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PEEP通气可改善氧合,但使脑灌注下降,血流动力指标与脑氧代谢指标之间无明显一致性,单用ICP、CPP不能完全判断组织灌注是否充分,有必要监测脑氧代谢,以指导设置PEEP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温与直肠温度、颅内压(ICP)关系。方法对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持续脑温、直肠温度及ICP监测,并分组观察不同脑温对ICP影响。结果34例脑温>直肠温度,8例脑温≤直肠温度。亚低温组平均ICP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结论脑温与直肠温度间存在差异,多数情况下平均脑温高于直肠温度。脑温高低影响ICP,脑温升高将增加脑组织耗氧量及代谢率,加重继发性脑损害,导致ICP升高。  相似文献   

10.
颈静脉血氧饱和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颈静脉血氧饱和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评估。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2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颈内静脉导管采血,同时穿刺桡动脉留置导管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并计算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SajO2),每6-8h或颅脑体征发生较大变化时分别采血送检;并特别采集急性脑损伤后24h血样。通过颈内静脉血气和桡动脉血气,计算颈内静脉氧饱和度(SjvO2)、脑氧摄取(CEO2)和动静脉氧含量差(AVDO2)。为观察SjvO2与预后的关系,将病例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观察期限为病人死亡或出院为止。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SjvO2、CEO2、AVDO2变化:除伤后1 d以外,伤后2-5 d死亡组和存活组的SjvO2、CEO2和AVDO2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颈静脉氧饱和度的监测结合CEO2、AVDO2的变化分析,可以间接反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血流及氧代谢功能情况,反映病情,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早期机械通气与常规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将74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及相应手术治疗外.对照组35例先予鼻导管持续吸氧.出现呼吸衰竭时使用机械通气;观察组39例伤后即刻应用机械通气。比较两组通气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饱和度(SaO2)等血气指标变化及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PaO2、PaCO2、SaO2等血气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但观察组通气效果更好,通气时间更短。结论早期机械通气较常规机械通气能更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缺氧状态,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颅内压监护仪对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对颅内压的变化与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ICP 5~15 mmHg 5例,16~20 mmHg 14例,21~40 mmHg 17例,40 mmHg 6例。ICP初值与患者病死率有关,且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ICP监测对及早判断病情、治疗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62例(监测组)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患者术后行ICP监测,根据ICP值调整治疗方案,并与同期未行ICP监测的46例(常规组)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及甘露醇应用的时间和计量作比较。结果监测组脱水剂应用时间及剂量较未监测组低,监测组急性肾功能损伤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较未监测组低,而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等三种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监测组预后优于常规组。结论动态ICP监测能较好地反应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ICP的变化,通过个体化治疗能有效控制ICP,维持脑灌注压,减少并发症,降低sTBI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CT影像特点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8例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行颅内压监测和头部CT扫描,记录颅内压值和CT影像特点(基底池受压、中线移位、脑室受压情况),并进行Rotterdam CT评分,对这些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各CT影像特点与颅内压水平存在相关性,Rotterdam CT评分与颅内压水平的相关性最强.伤后24 h颅内压水平与病人预后相关性最强,而中线移位和脑室受压情况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在评估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及预后方面,Rotterdam CT评分优于单个CT影像特征;颅内压与病人预后存在负相关,对中重、度颅脑损伤行颅内压监测,并进行相关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颅内压(ICP)的影响。方法32例急性中重型TBI患者分为非手术组及手术组,再分别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及低频rTMS治疗组(B组)。采用无创颅内压检测分析仪测定患者的IcP。结果非手术组中B组患者的IcP均低于A组(P0.05);手术组中,B组患者的IcP在第1天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下降趋势,在第3天、第7天、第9天均低于A组(P0.05)。结论低频rTMS可以降低TBI后患者的ICP,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36例sTBI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每组18例。伤后0、1、3、7、14、21d各行一次头颅CT检查,手术后病人均持续监测颅内压7d。对照组维持正常体温,亚低温组人院后在4.8h内将肛温降至33℃左右,并维持3~5d。比较两组颅内压、伤灶脑水肿体积变化和预后不良(GOS〈3分)率。结果在伤后第7天,对照组和亚低温组颅内压分别为(3.15±0.24)kPa和(1.78±0.24)kPa;在伤后第14天,对照组和亚低温组伤灶脑水肿体积分别为(140.90±22.95)cm^3和(81.72±15.95)cm^3;伤后1周内患者清醒率对照组和亚低温组分别为22.2%(4/18)和55.6%(10/18);伤后3年随防时,预后不良率对照组为55.6%(10/18),亚低温组为22.2%(4/18)。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均相差显著(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法能减轻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水肿,稳定其颅内压、缩短其昏迷时间,从而改善其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