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ERC)和十二指肠镜下胆管腔内超声(IDUS)对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作用的比较,评价IDUS对胆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临床怀疑肝外胆管结石的患者,先行MRCP,然后行ERC,同时用经导丝的腔内超声探头行胆管内扫查.IDUS检查完成后,行内镜下取石,证实诊断.结果 30例中,MRCP准确诊断结石22例,将胆管絮状物诊断为结石2例,漏诊2例,其诊断结石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6.7%(26/30)、91.7%(22/24)、66.7%(4/6);ERC准确诊断结石23例,将胆管积气诊断为结石2例,漏诊1例,其诊断结石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0%(27/30)、92%(23/25)、66.7%(4/6);IDUS准确诊断结石24例,絮状物4例,气泡2例,无漏诊及误诊,其诊断结石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均为100%.结论 IDUS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技术,在确定胆管结石方面优于ERCP和MRCP.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胆胰管狭窄和导管内病变的诊断主要是依靠间接影像学技术如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超声内镜检查术(EUS)、管腔内超声检查术(IDUS)和ERCP等,联合应用这些技术,30%的病变仍然不能明确诊断。ERCP联合常规组织活检技术包括管内细胞刷、管内组织活检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术,诊断的敏感性仍低于70%。应用胰胆管镜(子母镜)可在直视下观察胆、胰病变,并取得组织病理;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超声显像(intravascular ultrasonic imaging,IVUI)和心脏内超声显像(intracardiac ultrasonic imaging,ICUI),是近年新发展的导管介入性心血管超声检查技术,故又称导管法超声显像,目前已试用于临床。本文就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胆管腔内超声与逆行胆管造影诊断胆管结石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比较十二指肠镜下胆管腔内超声(IDUS)和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ERC)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作用。方法 对30例临床怀疑有肝外胆管结石的患者,先进行ERC,再经内镜活检孔道将超声微探头直接送入胆管腔内探查,而后行乳头切开取石。结果 30例患者中,ERC准确诊断结石26例,将胆管絮状物诊断为结石1例,漏诊2例,其诊断结石的准确率,敏感性分别为86.7%(26/30),92.9%(26/28);而IDUS准确诊断结石28例,无漏诊,误诊,其诊断结石的准确率,敏感性均为100.0%。结论 IDUS可弥补ERC的视觉误差且在确定胆管结石方面优于ERC。  相似文献   

5.
腔内超声联合ERCP、CA19—9对胆管良恶性狭窄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胆管狭窄多因胆管的良恶性疾病或毗邻脏器的压迫所致,由于难于取到病理活检,临床上对胆管良恶性狭窄诊断较困难。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MRCP、ERCP、腔内超声检查(IDUS)等技术在临床逐步推广应用,胆管狭窄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本文对近年来在我中心就诊的胆管狭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IDUS联合ERCP、CA19—9对胆管良恶性狭窄的诊断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胆管腔内超声(IDUS)对于判断胆管狭窄性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6年至2010年因胆管狭窄行胆管腔内超声检查后手术患者,将IDUS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49例患者中良性狭窄6例,恶性狭窄43例;IDUS判断胆管狭窄性质的敏感度为97.7%( 42/43),特异度为83.3% (5/6),阳性预测值为97.7%(42/43),阴性预测值为83.3%(5/6),准确性为95.9%(47/49);显著高于传统的影像学检查(B超、CT及MRCP).32例患者曾行胆道刷片检查,其中21例诊断为恶性狭窄,准确率为65.6%.所有胆道刷片诊断为恶性狭窄病例均已经被IDUS所诊断.结论 胆管腔内超声可以有效判断胆管狭窄的性质,指导临床治疗.ERCP术中IDUS基础上行胆道刷片对于胆管恶性狭窄诊断价值有限,但是对于明确病理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内镜超声检查(EUS)是诊断消化系疾病较重要的手段,尤其对于胃肠道肿瘤的诊断与分期有较大的价值。近年来,EUS相关的诊断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管腔内超声(IDUS)及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抽吸技术(EUS—FNA)的应用,使胰胆疾病诊断的正确率有了显著的提高,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管腔内超声(IDUS)联合胆汁肿瘤标志物测定对胆管狭窄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57例胆管狭窄患者(良性狭窄8例,恶性狭窄49例)行胆管腔内超声检查,同时行血清及胆汁肿瘤标志物[CA19-9、癌胚抗原(CEA)]测定,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分析腹部超声、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术(MRCP)、IDUS以及IDUS联合胆汁肿瘤标记物鉴别诊断胆管狭窄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结果IDUS和IDUS联合胆汁肿瘤标记物(胆管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分界值CA19-9值和CEA值分别为107kU/L和66.71斗∥L)鉴别诊断胆管狭窄良恶性的特异度分别为63.6%(7/11)和77.8%(7/9)(P〉0.0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1.8%(45/49)和95.9%(47/49)(P〉0.05),准确度分别为91.2%(52/57)和94.7%(54/57)(P〉0.05),均显著高于腹部超声、CT和MRC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DUS联合胆汁CEA(远端胆管狭窄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分界值为71μg/L)鉴别诊断远端胆管狭窄良恶性的准确度为97.9%(46/47),明显高于IDUS的87.2%(4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DUS联合胆汁肿瘤标记物测定对胆管良恶性狭窄性质的鉴别有较高的价值,联合胆汁CEA测定能够在IDUS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远端胆管恶性狭窄诊断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通过导管技术将微型化的超声探头置入血管腔内进行显像,可提供血管的横截面图象,不仅可以了解管腔的形态,还能直接显示管壁的结构,了解管壁病变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十二指肠镜下胆管腔内超声(intraductal uhrasonography,IDUS)对于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graphy,ERC)不确定的肝外胆管微结石的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2007年7月至2009年9月经IDUS联合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明确诊断胆管微结石(胆管结石直径≤3 mm)的病例共计22例.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以IDUS联合EST取石为胆管微结石诊断金标准,比较腹部超声、MRC、ERC对于诊断肝外胆管微结石的准确率.结果 腹部超声诊断胆总管微结石的确诊率是27.3%(6/22),68.2%(15/22)的患者经腹部超声发现胆总管扩张.MRC对于胆总管微结石的确诊率为38.5%(5/13),对于胆总管扩张的确诊率为84.6%(11/13).ERC对于胆总管微结石的确诊率为27.3%(6/22),ERC对于胆总管扩张的确诊率为68.2%(15/22).2例患者以反复急性胰腺炎为主要表现,腹部超声、MRC以及ERC均未发现明确胆总管结石,最终IDUS证实了胆总管微结石的存在.结论 对于肝外胆管微结石,ERC的确诊率并不高于腹部超声以及MRC.IDUS是一种简单可行并且敏感性和准确性高的检查手段,有助于鉴别反复急性胰腺炎的病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管腔内超声(IDUS)联合细胞刷检病理学、细胞刷检标本K-ras和p53基因突变检测对胆管恶性狭窄的早期定性诊断价值。方法84例疑似胆管恶性狭窄患者首先行IDUS检查,随后用细胞刷刷取狭窄段胆管内壁标本,一份送检病理,另一份行K-ras、p53基因突变检测,以病理及随访结果为最终诊断,统计单一检查方法及联合检查方法早期诊断胆管恶性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并行对比分析。结果单一检查诊断时,IDUS、细胞刷检病理学、细胞刷检标本K-ras基因突变检测和细胞刷检标本p53基因突变检测敏感度分别为63.46%(33/52)、53.85%(28/52)、38.46%(20/52)和42.31%(22/52),准确率分别为69.05%(58/84)、71.43%(60/84)、61.90%(52/84)和64.29%(54/84)。联合检查诊断时,IDUS+细胞刷检病理学+细胞刷检标本K-ras和p53基因突变检测敏感度(96.15%,50/52)、特异度(93.75%,30/32)、阳性预测值(96.15%,50/52)、阴性预测值(93.75%,30/32)和准确率(95.24%,80/84)均最高,且诊断敏感度和准确率均较单一检查诊断时有明显提升(P〈0.05)。结论胆管腔内超声联合细胞刷检病理、细胞刷检标本K-ras和p53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胆管恶性狭窄的早期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内镜超声对胰腺癌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EUS)检查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16例胰腺癌患者行EUS检查,其中16例经管内超声(IDUS)检查并与体表B超(B超),CT,磁共振成像(MRI),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EUS(IDUS)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与准确性均明显高于B超,与CT,MRI及ERCP相当,EUS诊断准确率为98.2%(114/116),IDUS为100%(16/16);CT为85.3%(99/116);MRI为87.0%(54/62);ERCP为80.6%(79/98);B超为73.2%(85/116)。结论 EUS对胰腺癌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ultrasound;IVUS)是利用安装在心导管尖端的微型超声探头从管腔内观察血管形态的一门新技术。IVUS的显像内容:(1)显示管腔形态;IVUS可观察血管横切面上管腔的形态;(2)显示管壁结构;(3)显示斑...  相似文献   

14.
超声微探头对十二指肠乳头癌浸润度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胰管内超声(intraductal ultrasound,IDUS)对十二指肠乳头癌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价值。现将我科利用超声做探头(miniprobe sonography,MPS)探测十二指肠乳头癌的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胆管腔内超声检查对十二指肠乳头癌分期价值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我们利用十二指肠镜下胆管腔内微探头超声(IDUS)对1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术前进行了检查,测定肿瘤浸润深度并和术后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了对照。 一、临床资料 从2000年11月到2002年3月,我们对11例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多种内镜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对胆管狭窄性疾病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胆管狭窄性疾病患者的诊断情况。36例患者均进行了超声内镜检查术(EUS)、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胆管内超声检查术(IDUS),胆道靶向刷检行细胞学涂片、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及组织学病理检查,综合诊断。结果最终诊断胆管恶性病变21例,其中胆管细胞癌9例、十二指肠乳头癌4例、胰腺癌侵犯胆总管4例、肝癌侵犯胆总管4例;胆管良性病变15例,其中胆总管结石9例、肝吸虫感染所致胆管狭窄4例、单纯胆管炎性狭窄1例、外部压迫所致胆管狭窄1例。EUS、ERCP、IDUS及ERCP+IDUS对胆管狭窄性疾病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77.8%、88.9%、91.7%、94.4%,ERCP、IDUS及ERCP+IDUS均明显高于EUS(P均〈0.05);ERCP+IDUS对胆管狭窄性疾病鉴别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2%、93.3%、95.2%、93.3%,均高于EUS、ERCP及IDUS单独检查。胆道刷检细胞学、液基薄层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检查,19例诊断为恶性狭窄,17例诊断为良性狭窄,对鉴别胆管狭窄性质诊断的敏感度为90.5%、特异度为100.0%、准确率为94.4%。结论对于胆管狭窄性病变,ERCP+IDUS可使诊断准确率得到明显提高;联合应用ERCP+IDUS+病变胆管的靶向刷检等多种内镜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17.
胆管腔内超声对胆管良恶性狭窄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管腔内超声对良恶性胆道狭窄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06-01/2007-01所有在我院行ERCP及IDUS检查的胆道梗阻患者67例(所有患者随访12-36 mo), 对比影像学诊断差异, 计算IDUS的敏感性, 特异性, 阳性预测值, 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 手术病理或者细胞学刷检证实为恶性胆管狭窄者共37例, 病理阴性且长期随访证实良性胆管狭窄者共30例, IDUS对胆管恶性狭窄判断的敏感性为89.2%(33/37), 特异性为77.4%(24/31), 阳性预测值为82.5%(33/40), 阴性预测值为88.9%(24/27), 准确性为85.1%(57/67).结论: 胆管腔内超声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技术,对胆管良恶性狭窄性质的鉴别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缺血心肌及其功能转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心肌及其功能转归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隋东虎综述刘治全杨鼎颐审校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等的临床应用,以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核磁共振(MR)等检查技术的开展,人们发现再灌注后缺血受损的心肌并非只有...  相似文献   

19.
心腔内超声(intracardiac echocardiography,ICE)是将超声探头置于心脏导管的头端,从心腔内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像技术。由于超声探头直接放置在心腔内而不受空气等因素干扰,因此ICE图像十分清晰,不但可以了解常规超声无法详细检查的部位,还可以辨别心腔内的细微结构。当前ICE的功能较为全面,在心脏电生理诊疗中具有相当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自从1956年波兰学者Cieszynski发明了第一台心腔内超声以来,心腔内超声(intracardiac ecbocardiography,ICE)经历了从一维到二维到三维的发展阶段。ICE是将超声探头置于心脏导管的头端,从心腔内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像技术。由于超声探头直接放置在心腔内而不受空气等因素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