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利培酮单用与利培酮合并帕罗西汀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8例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利培酮)与治疗组(利培酮合并帕罗西汀),每组各34例。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2.3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12%,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采用利培酮合并帕罗西汀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精神病性状态和抑郁、焦虑情绪,临床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在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行鼻胆管引流术(ENBD)的导管感染情况,研究鼻胆管导管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218例行ERCP术后放置鼻胆管患者的导管感染率、相应的感染源及感染途径、感染细菌培养结果。结果 ERCP手术放置鼻胆管导管感染率为7.3%,感染源有胃肠道、导管堵塞及胆管自身因素;感染细菌培养结果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结论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鼻胆管引流术后发生鼻胆管导管感染的概率低(7.3%),感染途径主要为胆肠逆行感染及经血、细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相似文献   
3.
ERCP中十二指肠镜下胆管腔内超声胆管取石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讨论十二指肠镜下胆管腔内超声(IDUS)在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胆管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怀疑肝外胆管结石的患者100例,先进行ERCP,再行IDUS探查,而后行乳头切开取石,并对应用碎石网篮取石的患者取石后再次行IDUS检查.结果:胆管结石93例,癌栓1例,胆管絮状物1例、气体及Mirrizzi综合征各1例.无结石3例.胆管结石中37例应用碎石网篮取石,ERCP取石后仍残余结石3例.ERCP下诊断结石92例,可疑3例,无结石5例,最后结果表明误诊3例,其诊断结石的准确率和敏感性分别为97%、94.8%;而IDUS无漏诊及误诊,其诊断结石的准确率、敏感性均为100%和100%.结论:IDUS可弥补ERCP的视觉误差且在确定胆管结石方面优于ERCP,尤其是在胆管扩张和Mirrizzi综合征时,同时可以预防ERCP胆管取石术中残余结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处理食管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2009年2月~2010年2月内镜发现的食管黏膜下病灶作为入选对象,通过超声内镜(EUS)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性质,进行ESD治疗.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共计20例,18例(90%)完整剥离,2例ESD术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且病理报告低度恶性,后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治疗.病灶直径0.4~2.9 cm(平均1.3 cm),手术时间30~190 min(平均55 min).其中1例穿孔经保守治愈.术后随访1~12个月,18例完整剥离患者均未见复发.结论 ESD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对食管的SMT具有可完整剥离病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钛夹处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创面6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术后钛夹夹闭创面,对防止并发症及促进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对62例直径≤15mm的食管、胃肠隆起性病变行EMR治疗,共切除69处病变,术后创面均应用钛夹处理,评价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情况,术后6周复查内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62例69处病变均完整切除,无残留病变,1~3枚钛夹夹闭创面,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6周后复查内镜,创面均达到愈合标准,65处病变的钛夹脱落,均无溃疡、复发及狭窄。结论EMR术后钛夹夹闭创面操作简单,安全,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高位食管金属支架致食管气管瘘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金属支架的置入可以解决食管梗阻,恢复患者正常生理通道,然而处理不当亦可导致严重不良后果,近日来我院收治2例高位食管金属支架置入导致食管气管瘘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胆道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经窦道胆道镜取石改变了胆道术后残余结石需要行多次手术的弊端,已经成为治疗术后残余结石的理想途径和首选方法[1-3].但是,如不慎致窦道内胆道引流管滑脱,可导致窦道闭塞[4].此时如不能及时再通窦道,则需要进一步行ERCP或手术治疗,很大程度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医疗费用.2001年7月至2012年5月我院对23例胆道引流管滑脱致窦道闭塞的患者进行了X线监控下导丝引导的气囊扩张窦道再通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管支架植入后针状刀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困难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插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0月~2011年9月在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医学中心共199例行针状刀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患者符合研究条件,分为A、B两组,A组直接采用针状刀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共143例患者;B组采用胰管支架植入后针状刀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共56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胆管插管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B组胆管插管成功率分别为:87.4%(125/143)、96.4%(54/56)。两组患者并发出血比率分别为:10.5%(15/143)、1.8%(1/56);胆管炎发生率分别为:5.6%(8/143)、5.3%(3/56);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13.3%(19/143)、3.6%(2/56);两组均无穿孔或死亡病例。组间比较,B组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胆管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B组出血及术后胰腺炎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胰管支架植入后针状刀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可以提高困难ERCP的胆管插管成功率、降低针状刀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子胆道镜下U-100双频激光碎石治疗肝内外胆管难取性残余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8例胆道术后带T管引流的患者拔除T管后,经窦道行胆道镜检查,对肝内、外胆管难取性残余结石采用电子胆道镜下U-100双频激光碎石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108例患者共行胆道镜检查136次,残余结石全部取尽,未出现近期并发症。其中84例(77.8%)1次碎石成功,20例(18.5%)2次碎石,4例(3.7%)3次碎石。碎石成功率100%。1次胆道镜取尽结石62例(57.4%),2次胆道镜取尽结石32例(29.6%),3次胆道镜取尽结石14例(13.0%),结石取尽率100%。100例随访3~32个月,其中≤12个月43例,13~24个月32例,≥25个月25例,未见明显的症状及结石复发。结论电子胆道镜下U-100双频激光碎石是治疗肝内、外胆管难取性残余结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B超、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胆总管结石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5年8月至2007年10月怀疑为胆总管结石且同时行B超、MRCP、ERCP的患者384例,对3种检查方法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84例患者中,最后经ERCP确诊胆总管结石者370例;B超诊断胆总管结石者268例,其中8例为假阳性,诊断准确率为70.3%(260/370);MRCP诊断362例,其中6例为假阳性,诊断准确率96.2%(356/370).有7例患者MRCP发现有胆总管结石和胆总管扩张,ERCP造影仅发现胆总管扩张,但在用取石网篮和取石气囊清理胆道时取出小结石.结论 B超对于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准确率,可作为最基本的检查手段,MRCP和ERCP对于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MRCP可部分替代诊断性ERCP,联合应用MRCP和ERCP可提高胆管结石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