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30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3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的发生,中外学者均沿用1978年McNeal提出的理论[1],认为其中绝大部分来自移行区,少部分来自尿道周围组织,也即相当于内腺(Franks[2],1954)区.1996年开展超声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以来,我们行前列腺穿刺1000余例次,除了有效地为临床及时确诊前列腺癌提供诊断依据之外,我们同时还发现无论穿刺标本来自前列腺内腺或外腺,都有BPH的病理诊断结果.这一结果与传统理论相左,为此我们开展了超声引导前列腺外腺定点穿刺活检的前瞻性研究,以探讨前列腺外腺存在增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纵隔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和B1型胸腺瘤病例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提高粗针穿刺活检在这两种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连续诊断的34例T-LBL和10例B1型胸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纵隔粗针穿刺活检获取标本,并经手术标本病理诊断确认.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其粗针穿刺活检标本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的差异.结果 T-LBL患者以小于30岁为主(73%),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3.3∶1.B1型胸腺瘤平均年龄43岁(40岁以上占50%),男女比2∶3.T-LBL患者均有胸闷、气短、咳嗽等临床症状;B1型胸腺瘤患者中3例出现胸闷气短症状,2例出现重症肌无力症状.影像学特征:两组患者均为前纵隔单发肿物,肿块>10cm者在T-LBL患者中占88%,在B1型胸腺瘤患者中仅占50%.T-LBL患者全部可见肿瘤侵犯引起的胸腔或心包腔积液,而B1型胸腺瘤无此特征.病理学特征:T-LBL的瘤细胞在纤维组织中呈“列兵样”浸润性生长(65%),有骨骼肌组织侵犯(41%)和肿瘤性坏死(21%),而B1型胸腺瘤无此特征.所有B1型胸腺瘤均保留胸腺小叶结构,可见粗大纤维间隔,但仅3%的T-LBL保留胸腺小叶结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所有B1型胸腺瘤均可见完整的细胞角蛋白网,但T-LBL的细胞角蛋白网破坏.T-LBL和B1型胸腺瘤出现周围脂肪组织浸润的比例有差异,分别为59%和20%.结论 T-LBL与B1型胸腺瘤在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上有明显差异,以病理学特征的改变最具鉴别意义.密切联系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学改变有助于提高纵隔粗针穿刺活检在两种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总结无症状性炎性前列腺炎(asymptomatic inflammatory prostatitis,AIP)的临床和声像图特征。 方法1468例次患者因为怀疑前列腺癌而行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其中84例确诊为AIP。 结果59例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增高(〉4ng/ml),占70.2%(59/84),范围为4.3~45.3ng/ml,平均17.3ng/ml;32例声像图显示前列腺外腺有局限性低回声病灶,4例为外腺弥漫性低回声病变,另外48例声像图未发现前列腺外腺病灶。 结论AIP患者可以出现前列腺外腺低回声病变,但大部分患者前列腺外腺无声像图异常,AIP的最终确诊仍然需要前列腺液检查或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4.
目的:使用高分辨多功能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家兔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后血管内膜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并与病理切片相对照。方法:实验于2001-01/2003-01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进行。取新西兰家兔28只,随机分为两组,①正常组6只,不干预,普通饲料喂养2个月后行高分辨超声检查。②模型组22只,以干燥气体损伤(120mL/min,持续充气15min)结合高脂饲料(6%花生油、2%胆固醇加入普通饲料,约按100g/d进食饲料)喂养2个月制作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取14只兔麻醉后处死制作颈动脉病理切片,剩余8只行双侧颈总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4,10,20和30d行高分辨超声检查麻醉后处死,每个时间点2只。记录正常组和模型组不同时间点超声检查结果,并与相应病理组织切片对照。对模型家兔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超声特点按用于人类病变的超声4级分级进行分级(1级:正常形态;2级:内、中膜增厚;3级:增厚合并形状不规则或粗糙;4级:可见轮廓清晰的斑块回声。如管壁特征介于两个分级之间,则为半级)。结果:经补充后20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颈动脉超声结果及其与病理组织切片对照情况:正常组管壁厚度<0.2mm,血流速度为23~124(73.08±36.04)cm/s。模型组术前14只家兔28根血管中,2.5级6根(动脉壁含连续的脂纹和早期纤维化),3级9根(动脉壁脂质沉积及纤维化),4级13根(显著的纤维斑块突入管腔)。②模型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超声动态观察结果:术后4d血管壁略不连续,血流减低至约20cm/s;术后10,20d:管壁较正常增厚,但管腔大小基本正常,血液流速在正常范围;术后30d:血管壁明显增厚,不规则,可见轮廓清晰的斑块回声,出现165cm/s的高速峰值血流。结论:用于人类斑块的4级分级方法经与病理切片对照分别对应于不同程度的病变,可以用于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超声诊断。高分辨超声能有效观察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10,20,30d血管的早期变化,可作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前后一种无创的动态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5.
对本院在1991至2007年间收治的7例畸形性骨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进行分析:(1)6例表现为全身不同部位的骨痛、骨畸形,以长骨为著;(2)血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增高;(3)影像学检查可见骨破坏和骨硬化并存;(4)患者均应用二膦酸盐治疗;(5)2例骨畸形严重者行病变骨清除术和矫形术.畸形性骨炎是一种骨破坏和骨增生并存的代谢性骨病,主要表现为受累骨疼痛和畸形等,二膦酸盐是首选的治疗药物,病变严重时需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巨细胞血管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巨细胞血管纤维瘤(giant cell angiofibroma,GCA)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3例GCA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病理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年龄为15、45和69岁,1例男性(眼睑),2例女性(肩背部、眼眶),均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边界较清.镜下肿瘤表现出3种结构2种细胞:肿瘤细胞分密集区和稀疏区;富含血管和内衬巨细胞的假血管腔隙,腔隙间由无一定排列的增生的圆形、卵圆形、短梭形细胞组成,细胞无异型性;间质胶原化或黏液样变性,局部类似孤立性纤维瘤的形态.3例均表达CD34、CD99、vimentin、Bcl-2.结论 GCA是具有特征性的好发于成年人眶区,亦可发生于眶区以外的良性或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需与孤立性纤维瘤、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男性,41岁。头痛18天。CT示鼻筛中线区膨胀性软组织肿块,考虑为骨源性病变可能性大,双侧额窦、蝶窦、上颌窦阻塞性炎症,鼻中隔偏曲。病理检查巨检:灰白、灰红色碎组织一堆,大小3cm×3cm×2cm,质软。镜检:大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呈原始幼稚小圆细胞样,胞质稀少,核染色质细腻、浓染,核仁不明显(图1)。肿瘤细胞弥漫呈片,局部在骨组织间呈浸润破坏性生长;部分区域在幼稚的小圆细胞背景中出现腺管样结构,细胞异型性明显(图2);局部区域肿  相似文献   
8.
同型半胱氨酸对KKAy小鼠心肌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 (Hcy)血症对糖尿病小鼠心肌的影响 ,以及补充叶酸对心肌病变的作用。方法 2 4只KKAy小鼠随机分成 3组 ,分别喂养高热量饮食 (KA组 )、高蛋氨酸饮食 (KB组 )以及高蛋氨酸加叶酸、维生素B1 2 饮食 (KC组 )。测定各组血浆Hcy、叶酸、维生素B1 2 水平 ,并观察心肌病理改变。结果 饲养 16周后 ,KB组血浆Hcy明显增高 [(2 9.33± 16 .85对 5 .33± 2 .0 3) μmol L ,P <0 .0 0 1],且心肌间质纤维化、钙化、小动脉管壁增厚、透明变性等病变加重 ,经叶酸、维生素B1 2 治疗的KC组血浆Hcy降至正常 (4 .0 4± 1.81) μmol L ,且心肌病变减轻。结论Hcy可以加重糖尿病小鼠的心肌病变 ,叶酸、维生素B1 2 可以有效减缓这一病变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病理、影像特征、诊断要点及肿瘤的预后情况。方法对7例内淋巴囊肿瘤病例进行临床、影像及病理分析,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肿瘤预后及患者生存情况。结果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症状包括进行性加重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眩晕、脑神经受累等。CT检查可见以岩骨后缘中部为中心的蜂窝状或虫蚀状骨质破坏。MRI检查可见不增强的T1WI及T2MI上所有肿瘤的边缘显示高信号密度,肿瘤实质显示低信号密度,并可见血管流空信号。镜下瘤组织主要呈乳头状结构,局部可见腺样及囊性结构,部分腺腔及囊腔内可见粉染胶样物质,肿瘤细胞为圆形或立方形,部分瘤细胞的胞质透明,核的形态及大小比较一致,异型性不明显。肿瘤间质血管较丰富,且胶原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见出血、噬含铁血黄素细胞、异物巨细胞及胆固醇结晶,部分病例出现骨质破坏及坏死。免疫表型:CK、NSE阳性,部分病例CD56、S-100蛋白阳性,GFAP、TTF-1、CgA、TG、Syn均阴性。7例患者中,1例肿瘤局部切除后行放射治疗,另1例第1次手术后两年复发,其余患者均未见复发、转移。结论内淋巴囊肿瘤较罕见,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法诊断和鉴别诊断,患者的预后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要点及肿瘤的预后情况。方法对7例内淋巴囊肿瘤进行临床、影像及病理分析,并进行随访,观察肿瘤预后及患者生存情况。结果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症状包括进行性加重的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眩晕、颅神经受累等症状。镜下瘤组织主要呈乳头状结构,局部可见腺样及囊性结构,部分腺腔及囊腔内可见粉染胶样物质,肿瘤细胞为圆形或立方形,部分瘤细胞的胞质透明,核形态及大小比较一致,异型性不明显。肿瘤间质血管较丰富,且胶原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见出血、噬含铁血黄素细胞、异物巨细胞及胆固醇结晶,部分病例出现骨质破坏及坏死。免疫表型:CK和NSE(+),部分病例CD56和S-100(+),GFAP、TTF-1、CgA、TG和Syn均(-)。7例患者中,1例肿瘤局部切除后行放射治疗,另1例术后2年复发,其余患者均未见复发、转移。结论内淋巴囊肿瘤是罕见的肿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的预后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