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首次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的假阴性率,探讨减少假阴性率、提高真阳性率的方法.方法 对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7-2008年的136例SSAH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及比较DSA初检及复查的假阴性率.结果 136例中DSA检查阳性122例,阴性14例,其中首次DSA检查阳性113例,阴性23例;2周后DSA检查阳性9例(高颈段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前交通动脉瘤4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3例),阴性14例;第3次DSA检查中未发现阳性病例.首次DSA检查真阳性率为83.1%,假阴性率为16.9%;2周后DSA复查真阳性率为89.7%.结论 SSAH首次DSA检查具有较高假阴性率,2周后复查DSA是降低假阴性率提高真阳性率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首次行全脑血管造影呈阴性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对我院2001 ̄2005年间15例首次全脑血管造影呈阴性的SAH病人的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人首次造影均阴性,3例重复造影明确诊断,1例手术探查明确诊断,5例结合CT,MRI/MRA,CTA明确诊断,1例重复造影后死亡,5例重复造影仍阴性,仅CT表现为中脑周围池出血。结论首次造影阴性的SAH病人应重复DSA检查,同时辅助行CT、MRI/MRA检查,必要时行CTA进一步检查;对同一部位的反复出血,CT或MRI又高度怀疑有病灶的病人,尽管DSA检查阴性必要时也可以直接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3.
胼周动脉创伤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对象与方法我院2001。2005年收治创伤性胼周动脉瘤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21~52岁,平均32.7岁。伤后就诊时间8~59h。车祸伤4例.摔伤1例,钝器伤1例。入院时GCS5-8分2例.9~12分3例,13~15分1例;原发昏迷5例。瞳孔明显缩小3例,明显下肢瘫2例,颅高压表现4例,锥体束征5例,脑膜刺激征5例。入院CT示深部镰旁或胼周血肿.纵裂池内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鞍上池未见异常.无颅骨骨折:2例出现大脑前动脉末段分布区脑组织低密度影。入院后病情突然加重5例.复查CT显示血肿量增加。伤后1~2周行DSA和3D—CTA检查.示大脑胼周动脉瘤,周围无血管影,窄颈动脉瘤4例.瘤颈较宽2例。  相似文献   

4.
三维重建旋转式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科2001年6月~2004年6月根据三维重建旋转式脑血管造影检查,行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48例,其中男21例,女27例;年龄46~71岁,平均56岁.均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病人于第1次出血2~6 h入院.2例有动眼神经麻痹.入院Hunt-Hess分级:Ⅰ级28例,Ⅱ级16例,Ⅲ级4例.入院3 d内行常规DSA检查加三维重建旋转式脑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髓周动静脉瘘(perimedull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s,PMAVF)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10例PMAVF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CTA检查在PMAVF中的应用价值及显微手术对脊髓功能的影响。结果 8例病人CTA与DSA诊断完全一致,且CTA在判定瘘口方面也与DSA相同,1例CTA检查阴性病例后经DSA检查明确诊断为PMAVF,1例病人术前仅行DSA检查。术后所有病人复查DSA示瘘口无再通,随访6个月~2年,症状改善7例,稳定2例,加重1例。术后6个月病人Aminoff-Logue评分明显优于术前(P0.05)。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PMAVF的有效方法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病人下肢运动及大小便功能的改善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l对象与方法(图1)解放军452医院2009年6月一2012年6月采用显微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18例,其中男ll例,女7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48岁。入院时Hunt—Hess分级:I~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3例,V级2例。动脉瘤〈10mm16例,10~25mm2例。所有病人行3D—DSA检查(GE公司Innova3100),并模拟手术入路指导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均采用常规翼点入路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3D-CTA)在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自2007年3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破裂脑动静脉畸形患者19例,对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A检查,并经DSA对照检查、手术证实。 结果首次CTA检查发现14例阳性,其中急诊直接行开颅血肿清除+畸形血管团切除4例,术后复查CTA及DSA提示全切除;3例首次CTA及DSA检查均为阴性,1年后CTA复查发现异常血管团,经DSA检查证实后手术治疗;2例首次及2周后CTA检查阴性,但DSA检查示小型畸形血管团。 结论CTA因其快捷有效、无创伤、安全等优点,尤其适合于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的急诊检查,能充分显示脑动静脉畸形三维结构的特点可为手术入路提供良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科2001年1月~2002年9月共收治颅内动脉瘤12例,其中行血管内治疗或开颅夹闭5例,保守治疗7例,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38~64岁,平均50.1岁。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其中Hunt-Hess分级Ⅱ级5例,Ⅲ级3例,Ⅳ级4例。1.2脑血管造影11例入院后行DSA检查,1例病人因2年前在外院行“前交通动脉瘤GDC栓塞术”,入院后未行DSA检查。造影共发现动脉瘤14个,其中前交通动脉瘤4个,后交通动脉瘤4个,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个,眼动脉瘤1个,小脑后下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瘤1个。动脉瘤最大直径为4~11mm,平均为7.7…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首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呈阴性的原因及诊疗策略。方法对近年来44例首次DSA呈阴性的SAH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出血后2~3周进行DSA复查,分析其阴性结果及原因。结果 DSA阴性组在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高血压诱因与DSA阳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首次DSA阴性患者2~3周后行DSA复查,6例诊断为动脉瘤或血管畸形,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患者14例中,复查DSA亦无阳性发现,20例患者原因不明。结论对首次DSA检查结果呈阴性的SAH病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过程及预后相对良性,可不必重复造影。其余患者均应在2~3周后行DSA或CTA、MRA复查,甚至手术探查,预后相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亦良好。  相似文献   

10.
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 血所致,但有部分病人全脑DSA检查为阴性,不能明确其病因 学诊断,影响其诊治。本研究通过对我科1999年10月~2005 年6月的40例首次DSA检查阴性的病人的检查、诊断及治疗 的回顾性分析,结合影像学资料,探讨其病因学特点及治疗。 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40例首次DSA检查阴性 病人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13~65岁,平均34.8岁。 本组病人发病时均有剧烈头痛,13例出现发病后昏迷,5例有 癫痫发作。21例有脑膜刺激征,合并肢体活动障碍3例。 2.辅助检查本组病人均于发病30min~48小时内行CT  相似文献   

11.
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总结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18例颅内动脉瘤或可疑动脉瘤病人进行常规2D-DSA检查后,再进行3D—DSA重建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8例中,常规2D—DSA检出动脉瘤的患者13例,共15个动脉瘤;3D—DSA检出15例,共18个动脉瘤。结论3D—DSA较2D—DSA能提高对颅内动脉瘤有效的阳性率检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首次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SAH)患者的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首次DSA检查阴性的sSAH患者的临床特点、CT及DSA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本组53例病人中,DSA复查21例,发现3例动脉瘤;MRA复查18例,CTA复查2例,均无阳性发现。全部病人电话或门诊随访0.5~4年,41例复查病人中1例因再出血在内科保守治疗痊愈,其余病人预后良好;12例未复查病人中1例由于再发出血在外院发现高颈段血管畸形,1例在等待复查过程中死亡,1例半年后因再出血死亡。结论首次DSA检查阴性的sSAH患者需行二次复查,特别是影像学有明显特征者,必要时加行高颈段脊髓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手术时机和显微手术方法。方法 87例颅内动脉瘤均经翼点入路行显微手术夹闭,30例在出血后3d内手术,其余在2周内手术。结果 术后DSA造影复查70例,动脉瘤完全消失66例,瘤颈部分残留4例。出院时优74例,良6例,差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Hunt0-Ⅲ级72例中优70例,良2例。Ⅳ-Ⅴ级15例中优4例,良4例,差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结论 CT、MRI可为颅内动脉瘤诊断提供重要信息,确诊主要靠DSA检查,但DSA造影阴性,不能否定动脉瘤存在,应结合CTA三维重建作出正确诊断。翼点入路是前循环动脉瘤最佳入路,显微手术夹闭仍是颅内动脉瘤最成熟、可靠的治疗方法之一,主张早期或超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首次脑血管造影(DSA)呈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21例首次DSA呈阴性的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头颅CT检查均发现SAH,其中伴脑室内出血3例、硬膜下血肿1例。所有患者首次DSA均呈阴性,18例患者复查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5例、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脊髓动静脉畸形1例,余11例复查仍为阴性;3例患者拒绝复查DSA,其中1例出院后半月再出血死亡。18例复查DSA的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至8年,未发现再出血病例。结论 SAH患者首次造影存在假阴性可能,复查DSA对此类病人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中风后癫痫     
文献报道中风后癫痫的发生率很低,为6~8%。但由于中风的发生率高(十万分之三十至五十),故中风仍为癫痫的最常见病因之一,尤其在老年人。作者对77例急性中风病人癫痫发生情况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均持续24小时以上,中风后3天内入院。排除了脑干或小脑病变、蛛网膜下腔出血、中风前3个月内有心梗者、心肾肺肝功能不全及严重致残性疾病的病例。病人平均年龄63岁(40~75岁),女29,男48。入院时均接受了全面的临床神经系检查和中风后2~4年的随访。全部病人均于入院后第2天做脑血管造影;第3天做CT检查,并于中风后2周和6个月复查;均于中风后1周内EEG检查,3和6个月复查。结果:共7例(9%)发生癫痫。其中复杂部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脑干前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MSAH)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科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共收治的43例PMSAH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首次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阴性的43例PMSAH患者,2周左右复查DSA或320排CT血管造影,结果仍为阴性。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住院期间未发生再出血。43例出院后均随访6~12个月无再出血发生。结论PMSAH是一种预后佳,临床症状较轻、并发症少、主要位于脑干前方而病因不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伴发颅内血肿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伴发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5例患者进行了DSA检查,3例患者进行了CT血管造影检查,5例进行了头部CT检查(4例经术中证实为动脉瘤,1例术后经DSA证实为动脉瘤)。其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5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3例,骈周动脉动脉瘤1例。结果 13例患者中有12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及血肿清除术;1例仅行血肿清除术,术后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GOS分级,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3例,Ⅳ级1例,Ⅴ级2例。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伴颅内血肿需尽早行DSA或CT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式应首选开颅动脉瘤夹闭+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二维DSA阴性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二维DSA阴性ACo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Hunt-Hess分级1级1例,2级1例,3级1例,5级1例。3例行微导管超选择性造影证实为ACoA微小动脉瘤;2例行血管内栓塞,2例开颅手术夹闭。治愈2例,死亡2例。结论三维DSA可减少ACoA动脉瘤漏诊率;不具备三维DSA条件下,应通过增加特殊的投照位置、试行微导管造影等方法减少漏诊率。  相似文献   

19.
我们于 1998 -0 1~ 1999-0 8采用脑脊液 (CSF)置换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3 3例 ,临床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 3例 ,男 2 1例 ,女 12例 ,年龄 3 1~ 72岁 ,平均 5 1 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 1~ 48h。活动时起病 2 4例 ,安静时起病 9例。均有剧烈头痛 ,经CT证实为原发性SAH ,CT示外侧裂池、脑沟、环池、脑表面等部位呈高密度影 ,腰穿检查均为血性CSF。1 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常规给予脱水剂、止血剂、钙拮抗剂等治疗 ,并绝对卧床休息 4~ 6周。另外CSF置换及鞘内注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静脉注射造影剂在双平板DSA机器上行颅脑CTA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5月~2017年12月利用双平板DSA机进行CTA检查75例疑似脑血管病。应用双平板DSA机器,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旋转采集全脑影像,利用三维后处理工作站重建全脑血管成像。结果 采集的数据重建影像可完整显示1~4级脑血管结构、大脑前中后动脉及其分支情况,对有病变血管的供血动脉和分支结构也能显示;能清楚显示需要测量的长径、宽径、结构、起始部位、瘤颈的宽窄等。75例中,发现动脉瘤58例,动静脉畸形7例,阴性10例。6例动脉插管困难的病例,使用DSA机进行CTA检查,发现脑动脉瘤5例,其中4例穿刺患侧颈总动脉置鞘完成介入手术,1例经桡动脉入路完成介入治疗。本文所有病例成功进行数据采集以及后处理,无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结论 双平板DSA机器能做CTA检查,是技术的发展,能够为抢救病人争取时间,为手术提供更多的信息,对急诊手术更加安全地实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