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CPB)技术应用于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和某些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右股动脉插供血管,右股静脉和/或上腔静脉插引流管建立CPB,在电视胸腔镜下行房间隔缺损(A SD)修补术46例,室间隔缺损(V SD)修补术58例,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加小切口行二尖瓣置换术29例,心脏不停跳下直视肺动脉瓣狭窄矫治术5例。结果所有患者无死亡,灌注流量1.6~2.4L/m in.m2,平均1.9L/m in.m2;灌注压50~80mmHg(1 kPa=7.5mmHg),平均56mmHg;CPB时间8~157m 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18~65m in。2例患者于术后出现右下肢局部麻木、疼痛,均于7d后消失,未发生其它与周围CPB有关的并发症。结论股动、静脉插管建立CPB技术可应用于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和某些有适应证的心脏手术患者,其风险小、安全、简便、省时,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微创心脏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是近10年来在心脏外科发展最活跃和最迅速的临床新技术[1].它不同于50余年来经典的心脏外科手术如正中开胸、纵劈胸骨进行心外或采用体外循环的心内直视手术,而是采用小切口或借用各种特殊的手术器械进行某些心脏手术.微创心脏外科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规范,如小切口的长短、标准的胸部锁孔设计(port)、股动静脉插管的应用以及肌体手术创伤的评价和控制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手术器械的发展,外科手术不断微创化.胸腔镜心脏手术经股动脉股静脉插管,胸壁打孔,常规血管阻闭钳夹闭主动脉建立完全的心肺转流[1,2].  相似文献   

4.
单孔腹腔镜技术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微创技术,是在常规腹腔镜技术基础之上的提高,通常仅在脐部建立一个小切口来完成手术操作,术后脐部瘢痕隐蔽,可以满足更高的微创和心理需求[1-2].但由于单孔条件下操作难度增大,目前在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尚处在探索阶段,尤其在操作难度较大的右半结肠手术中,单孔腹腔镜还有待积累和总结经验[3-4].我们于2010年4月-2012年3月行单孔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6例,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微创心脏外科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创心脏外科(m in im ally invasive card iac surg-ery)是最近10年来在心脏外科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技术。它不同于50余年来经典的心脏外科,正中开胸、纵劈胸骨进行心外或采用体外循环的心内直视手术,而是采用小切口并借用各种特殊的手术工具进行某些心脏手术。最早也是最多使用小切口进行心脏手术的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之后有利用股动脉、股静脉插管进行体外循环,使微创心脏外科也能满足某些心内直视手术,如心脏瓣膜外科、升主动脉外科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要求。医学工业为微创心脏外科的蓬勃发展产生了很多相关的专业领域。从暴露心脏采…  相似文献   

6.
微创外科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心脏外科和相关科学技术(体外循环设备和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三维成像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心血管外科在微创思潮的推动下亦发生了深刻的技术革命.近年来,微创心脏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MICS)发展迅猛,尤其是近10年来微创外科技术不断应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治疗中.目前,临床进行的MICS范畴至少包括以下内容:①非传统胸骨正中切口的小切口手术;②消除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所致损伤的非CPB技术或对血流动力学改变小的辅助循环技术;③避免心脏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的非停跳心脏手术;④具有微创含义,但不同于传统心脏手术方式的技术,如电视胸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外科、心导管介入治疗等,其中尤以避免或减轻CPB对机体损伤和心肌缺血缺氧损伤为微创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在机器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110例心脏病患者在机器人体外循环术中行TEE检查,体外循环转机前评估心脏病变,验证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结果,根据结果协助手术医师进一步确定手术方案。建议外周体外循环过程中,TEE引导下腔静脉插管(经股静脉)、上腔静脉插管(经右侧颈内静脉)。心脏复搏后,TEE评估手术疗效、手术并发症、排气情况。将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患者全在机器人下完成手术,其中2例中转右前外侧切口。体外循环转机前TEE诊断与TTE结果有7例不相符,经术中证实TEE准确性100%。TEE引导所有下、上腔静脉插管成功,成功率100%,体外循环过程中无静脉引流不畅。心脏复搏后2例室间隔缺损有残余分流、1例二尖瓣成形后仍有中度反流、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经再次阻断处理后均取得满意效果。其余患者手术疗效确切,术后再次TTE证实无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论TEE在机器人体外循环术中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是有效的术中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8.
改良股动、静脉插管体外循环中器官灌注效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改良股动、静脉插管体外循环(CPB)与常规CPB在相同流量灌注时对脑、肺、肝、肾、肠等重要器官灌注的效果。方法将20条犬(体重10~15kg)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条。胸腔镜组:改良股动、静脉插管后建立CPB,经电视胸腔镜施行手术;常规开胸组:常规建立CPB手术。两组建立CPB后以相同的流量灌注,分别在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对侧腘动脉、同侧腘动脉及其所有相伴行的静脉留置套管针,连接测压管道,于麻醉诱导后即刻(T1)、主动脉阻断前(T2)、主动脉阻断15min(T3)、主动脉开放15min(T4)、CPB结束后20min(T5)记录动、静脉压,并在以上时间点抽取相应部位静脉血测定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结果除了胸腔镜组同侧腘动脉灌注压明显低于常规开胸组(P<0.01)外,两组其余动脉的动脉灌注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主动脉阻断前、主动脉阻断15min、主动脉开放15min,胸腔镜组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对侧腘静脉和同侧腘静脉的静脉压明显高于常规开胸组(P<0.05);胸腔镜组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对侧腘静脉和同侧腘静脉SvO2低于常规开胸组(P<0.05)。结论改良股动、静脉插管与常规CPB相同流量灌注时其动脉灌注压相近,经股动、静脉插管下腔静脉平面以下的静脉压较常规开胸手术略高,因此,对小儿胸腔镜CPB的器官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右外侧小切口剖胸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先天性心脏病占的比例最大(约65%),其中较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占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80%以上.早年的低温心脏直视手术是在一侧或双侧剖胸非体外循环下实施,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体外循环需要通过主动脉和腔静脉插管来建立,所以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均采用胸正中切口纵劈胸骨入路.良好的暴露和尽可能小的创伤是决定手术入路的依据.胸正中切口纵劈胸骨入路的优点是术野显露好,但纵劈胸骨创伤大,失血量多,易发生切口及胸骨感染,体内永久遗留胸骨固定钢丝,尤其是破坏了胸廓的骨性支架,小儿手术后鸡胸发生率较高,前胸切口瘢痕也影响美观,会对患者产生永久性精神创伤.随着心外科技术日益成熟, 手术安全性不断提高, 某些简单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死亡率几乎为零,术后生存年龄及活动量也与健康人无明显区别,因此,如何减轻手术对躯体和精神的创伤越来越受到重视,"微创"的概念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1~3].  相似文献   

10.
应用右腋下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29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创心脏手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近几年在临床上发展较快[1].1999年10月至2004年10月,我们选择性应用右腋下小切口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298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抢救下腔静脉损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2000年1月至2008年3月湖北省咸宁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在应用体外循环技术支持下修复下腔静脉损伤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18~47岁,平均(31±12.2)岁。肝上下腔静脉损伤3例,肝后下腔静脉损伤6例,肝下下腔静脉损伤1例;手术医源性损伤3例,腹部外伤致使肝创伤性损伤7例;升主动脉+股静脉插管6例,升主动脉+股静脉+上腔静脉插管4例;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浅低温心脏空跳下修补破损腔静脉9例,心脏灌注冷晶停跳液1例。破损均采用心包片修补。 结果 腹部切口感染2例,胆汁漏合并肝周感染2例,二次开腹止血2例,肝功能不全1例。术后死亡1例,其余9例痊愈。随访1~8年,修补损伤的下腔静脉无畸形、狭窄、血栓形成。结论 体外循环技术可为紧急抢救下腔静脉损伤提供安全、有效的技术支持,可最大限度避免心脏骤停和循环衰竭,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常温体外循环下经胸腹路径行布-加综合征手术方法及并发症。方法手术在常温全麻下进行,取胸腹联合切口进入,经充分游离肝上、下段下腔静脉后,显露肝右、中、左静脉,将覆盖于肝静脉前方的肝组织适当游离,以充分显露肝静脉入口平面之下腔静脉狭窄部。常温体外循环经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半身转流,以及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直视切开下腔静脉狭窄部,切除一约4mm厚的环形隔膜及瘢痕组织,清除下腔静脉内血栓,取自体心包膜补片成形。全肝血流阻断时间为48min。术后恢复顺利。结果术终时下腔静脉压由5.88kPa降至2.75kPa。术后18天下腔静脉造影示原梗阻部消失,彩色多普勒检查示下腔静脉血流通畅,肝静脉及门静脉口径均较术前缩小。结论常温体外循环下治疗布-加综合征是一种比较安全,效果较好的手术。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外科领域对微创技术的需求,内镜辅助或完全内镜下外科手术开始飞速发展[1].心脏外科微创技术也在经历了胸骨旁小切口、电视胸腔镜及声控腔镜辅助心脏手术等技术阶段后迎来了机器人不开胸微创心脏手术的时代[2].二尖瓣成形术目前已被公认为可以取代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首选术式[3],相对二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可以更好地保留瓣叶及瓣下结构,减少术后抗凝及其栓塞或出血等并发症;另外二尖瓣成形术能更好地保留左心室功能,手术死亡率明显下降,远期效果良好.现就目前机器人辅助二尖瓣成形技术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右腋下直切口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介绍使用右腋下直切口进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临床结果及治疗体会,总结临床经验。方法使用右腋下直切口对2058例先心病和心脏瓣膜病施行手术,其中先心病1466例,心脏瓣膜疾病592例,所有患者均行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或吸入麻醉;取左侧卧位60°~90°,切口上端起自腋中线第3肋,下端止于腋前线第5肋,在腋中线第7肋间切一1.5cm小口备用,沿第4肋骨上缘或第3肋进胸;沿右膈神经前切开心包并悬吊利于升主动脉及心脏显露;以长扁桃钳夹住主动脉插管前端,帮助完成主动脉插管。经手术切口内置入上腔静脉直角插管,从第7肋间小切口导入直角下腔静脉插管。阻断升主动脉,经主动脉根部插管灌注心脏停搏液,切开右心房或肺动脉和右心室流出道切口进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体外循环结束后,拔除主动脉插管,缝合心包上段大部分,经第7肋间小切口放置胸腔引流管。结果全部患者中二次开胸止血23例(1.12%),切口感染或愈合不良14例(0.68%),发生其他各种并发症65例(3.16%),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随访时无异常。2058例中共死亡6例,总死亡率为0.29%(6/2058),其中先心病患者3例,死亡率为0.20%(3/1466);心脏瓣膜病患者3例,死亡率为0.5%(3/592)。结论右腋下直切口本身固有的美观效果、较宽的手术适应证以及与常规切口相比具有的优点,值得并适于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经右胸前外侧微创小切口行左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心外科施行经右胸前外侧微创小切口左心房粘液瘤切除术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7例,年龄37~62(51±9)岁。采用右胸前外侧微创小切口(4~6 cm),经股动、静脉及上腔静脉建立体外循环,经胸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冷血心脏停博液,行左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无死亡病例。全组总手术时间210~310(260±33)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3~50(37±9)min,体外循环时间60~87(71±9)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6~14(9.0±2.5)h,住ICU时间17~26(20±3)h,术后心包、纵隔引流量100~650(376±190)ml,术后切口长度4.5~6.0(5.3±0.6)cm。术后门诊随访1~30个月,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无复发病例。结论经右胸前外侧微创小切口行左心房粘液瘤切除术安全可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股部小切口修复静脉瓣膜、血管内电凝曲张静脉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微创手术方法。方法选择67例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病人,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下取股部小切口,行第一对股浅静脉瓣膜外修复,同时利用40 W手术电刀对迂曲扩张的浅静脉进行血管内电凝。总结手术入路和手术体会。结果患者术后7 d拆线,股部小切口愈合良好,下肢曲张浅静脉消失,无淋巴漏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5年,超声多普勒检查电凝后的大隐静脉和曲张浅静脉均已闭合,无曲张静脉复发现象,但有2例瓣膜修复处术后3年有轻度返流。结论股部小切口修复瓣膜结合血管内电凝曲张静脉,是一种较好的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微创手术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20例单纯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47.60±12.28)岁.患者采用双腔气管插管,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胸骨旁第3肋间切口,腋前线第4肋间置入阻断钳阻断升主动脉,完成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 全组无死亡,1例因主动脉吻合口出血转为前正中开胸行升主动脉置换术,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19例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平均体外循环(124.00±39.83)min,主动脉阻断(97.21±33.17) min,气管插管(13.55±3.87)h,术后ICU停留(16.34±3.82)h,术后平均住院(6.63±1.45)天.未输血患者13例.平均切口长度(4.73±0.54)cm.术后复查无瓣周漏,无瓣膜功能障碍.电话或门诊随访,l例因脑梗塞死亡,余19例均恢复良好,没有瓣周漏,心功能Ⅰ级.结论 采用股动、静脉插管技术建立体外循环,右胸第3肋间微小切口完成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出血、输血少,美容效果好,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胸腔镜技术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总结122例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经验,探讨此种方法的手术适应证、操作方法及优缺点。方法 患仰卧位,右肩背部垫高,气管插管,股动静脉插管,右腋中线第7肋间、右锁骨中线第4肋间、右腋中线第4肋间各打一个直径2cm的孔,第三切口插入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阻闭升主动脉,冠脉冷灌,心脏停搏,切开心脏,进行心内畸形矫治。所有房、室间隔缺损手术的心内操作均完全在镜下进行;其余手术在胸腔镜辅助下完成。结果 122例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2例室间隔缺损出现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因胸引量偏多,二次开胸止血。术后心脏杂音消失,心脏超声检查示无心内分流。全部病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3年,无远期死亡及残余漏。结论 胸腔镜体外循环下可完成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全部心内操作,创伤小,恢复快,易为患接受,但应注意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61岁,因胸闷、纳差、恶心2月就诊,CT检查示右肾癌并下腔静脉、右房癌栓形成.拟在全麻下行肾癌根治并腔静脉、右心房内癌栓取出术.通过股动脉和股静脉插管备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在人工心肺机辅助下,取出腔静脉和右心房内癌栓.辅助循环时间115min.术中渗血较多,手术期间共输注复方氯化钠1 000ml,羟乙基淀粉130/0.41 500ml,红细胞悬液1 200ml,CPB剩余机血500 ml.手术时间共计295 min,术毕送重症监护室(ICU)进一步监护治疗.13d后患者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20.
胸壁微创切口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群  蒋伟 《临床外科杂志》2004,12(10):597-598
近年来 ,腔镜的产生、辅助手术器械的完善、双腔管插管技术的成熟以及外科理论的更新 ,促进了外科技术微创化目标的实现 ,由此产生了胸外科的微创手术 (minimalinvasivesurgery)概念 ,即保证机体处于稳定的内环境下 ,经过最小的手术切口、产生最轻的局部和全身炎性反应而完成手术的措施。目前胸外科微创手术主要分为 :(1)直视小切口下的各类胸外科手术 ;(2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的各类胸外科手术 ;(3 )胸腔镜手术。但各类胸壁小切口仍是胸部微创手术的主要内容。本文着重论述本科各类胸壁小切口 ,尤其是侧胸Muscle -Sparing(MS)剖胸切口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