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目的:观察0.15%的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以得出可行性结论.方法:将45例将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病人随机分成0.15%罗哌卡因复合全麻组(A组)、0.375%罗哌卡因复合全麻组(B组)和单纯全麻组(C).监测术前、手术开始后60 min时和术后的血皮质醇浓度,并记录病人术后清醒时间、全麻拔管时间和术后30 min动脉血气,进行比较.结果:三组病人术前血皮质醇浓度无区别,手术开始60 min均有所下降,术后均明显升高,但A、B两组术后的升高明显低于C组(P<0.05);A、B两组清醒时间和全麻拔管时间均短于C组(P<0.01),而A、B之间则无区别(P>0.05);A组术后30 min动脉血氧分压明显高于B组和C组.结论:0.15%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用于上腹部手术是可行的,在有相同镇痛效果下,对老年病人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观察小剂量吗啡-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应用于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中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探寻一种比较适用于该种术式的麻醉方法.方法 选择行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的患者96例,随机均分为三组:全凭静脉全麻组(A组)、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B组)及小剂量吗啡-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C组).B、C两组分别先以0.25%罗哌卡因及0.25%罗哌卡因与吗啡4mg混合液25 mL行双侧颈丛神经阻滞;A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对照,15min后行全麻,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术中芬太尼等的用药量、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中知晓发生率及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并进行术后镇痛VAS评分.结果 芬太尼用药量B、C两组明显少于A组(P<0.05);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B、C两组明显短于A组(p<0.05);术后6~24 h内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1或0.05),而术后14~48 h内VAS评分C组显著低于A、B两组(P <0.01或0.05);术后镇痛持续时间C组明显长于A、B两组(P<0.01或0.05).三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小剂量吗啡-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是一种更适合应用于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操作相对简便、副作用较少且可产生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拔管期血管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肝胆外科及普外手术的50例患者,ASA I-II级,随机分为两组: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A组),单纯全麻(B组).A组关闭腹腔时停止全麻药,硬膜外注入2%利多卡因3~10 ml后择机停机控呼吸,B组关闭腹腔后逐渐减慢全麻药滴速、择机停全麻药及机控呼吸,观察关闭腹腔时(T0)、吸痰时(T1)、拔管时(T2)、拔管后5 min(T3)及拔管后10 min(T4)的MAP、HR.观察关闭腹腔后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苏醒质量.结果 B组MAP、HR在吸痰及拔管时较关闭腹腔时明显升高(P<0.05),A组无明显升高,A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苏醒质量明显优于B组(P<0.01).结论 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能很好地抑制拔管期的心血管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0.375%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开胸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肺癌或食道癌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成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GEA组)和单纯全麻组(GA组),监测两组患者入室时(T0)、全麻诱导插管后(T1)、切皮时(T2)、手术探查时(T3)及术毕拔管时(T4)的MAP、HR,并记录各组丙泊酚、维库溴铵、芬太尼等全麻药用量及术后清醒和拔管时间.结果:GEA组全麻诱导插管后、切皮时、手术探查时及术毕拔管时的MAP、HR明显低于GA组,GEA组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用药量均显著少于GA组,术后清醒和拔管时间比GA组短.结论:0.375%罗哌卡因复合全麻不仅能减少全麻药用量,清醒快及拔管早,而且使手术过程中血流动 力学更平稳.  相似文献   

5.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3):439-442
目的:探究舒芬太尼与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开胸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5例择期行开胸术的患者分为舒芬太尼组、罗哌卡因组及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处理,舒芬太尼组及罗哌卡因组在全麻术前分别给予舒芬太尼、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于麻醉前(T_0)、气管插管即刻(T_1)、切皮即刻(T_2)、术毕(T_3)、术后6 h(T_4)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指标,统计术中全麻药物使用量、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T_1~T_3时间点,MAP、HR水平显著高于舒芬太尼组及罗哌卡因组(P<0.05);罗哌卡因组T_2~T_3时间点MAP水平显著高于舒芬太尼组(P<0.05),T3时间点HR水平显著高于舒芬太尼组(P<0.05);舒芬太尼组及罗哌卡因组患者七氟醚、丙泊酚及舒芬太尼等全麻药物使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苏醒时间、气管拔除时间、术后(2、6、12 h)的VAS评分及嗜睡、头晕、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舒芬太尼组苏醒时间、气管拔除时间及术后2、6 h时VAS评分低于罗哌卡因组(P<0.05)。结论:与全身麻醉相比,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维持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降低全麻药物使用、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等具有一定优势,其中舒芬太尼应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开胸术后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合理剂量。方法45例择期开胸肺叶切除术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n=15)。术后分别用0.15%、0.175%和0.2%罗哌卡因混合0.3μg/ml的舒芬太尼PCEA镇痛,背景剂量设为5 ml/h,PCA量1 ml/次,锁定时间15 min。术后4、8、20、24、48 h观察VAS疼痛评分、肺活量(VC)、最大呼气压(MEP)、镇静评分、镇痛药液用量、实际PCA按压次数和有效PCA按压次数比,同时记录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胸闷等副作用。结果术后48 h内B、C两组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1),VC及MEP高于A组(P<0.05),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两组实际PCA按压次数均低于A组(P<0.05),有效按压次数比高于A组(P<0.05),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0.15%~0.2%罗哌卡因复合0.3μg/ml舒芬太尼均可安全用于成人开胸术后镇痛,但0.175%罗哌卡因复合0.3μg/ml舒芬太尼镇痛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舒芬太尼复合七氟醚对婴幼儿单侧I度唇裂术后麻醉苏醒质量影响的适宜剂量,探讨此类手术舒芬太尼较佳的给药方案。方法选择ASAⅠ级施行单侧I度唇裂手术的婴幼儿81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舒芬太尼0.2μg/kg+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0.15mg/kg+七氟醚4%全麻诱导,B组舒芬太尼0.3μg/kg+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0.15mg/kg+七氟醚4%全麻诱导,C组舒芬太尼0.4μg/kg+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0.15mg/kg+七氟醚4%全麻诱导。观察并记录三组患儿在插管前(T1)、插管后(T2)、手术开始时(T3)与气管拔管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记录三组患儿手术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拔管时CHW镇静评分。结果三组患儿MAP及HR随着舒芬太尼诱导剂量增加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时点,患儿MAP及HR达到高值。A、B两组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拔管后C组CHW评分在0~2分有5例,与A组、B组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用于婴幼儿单侧I度唇裂手术时,在七氟醚4%全麻诱导时,随着舒芬太尼剂量从0.2μg/kg增加到0.4μg/kg,小儿术后麻醉苏醒质量在舒芬太尼0.4μg/kg时最差,因此建议诱导剂量不应大于0.4μg/kg。  相似文献   

8.
李晓东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8):1403-140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复合全麻对高龄股骨颈骨折(FNK)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高龄FNK患者,按照麻醉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罗哌卡因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复合全麻,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复合全麻。比较两组麻醉优良率、术中血流动力学[诱导前(T_0)、切皮即刻(T_1)、手术开始后20 min(T_2)、手术结束时(T_3)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术后睁眼时间。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97.78%)高于对照组(82.22%)(P<0.05)。T_1、T_2、T_3观察组HR、MAP水平低于对照组,且波动幅度小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睁眼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复合全麻应用于高龄FNK患者麻醉效果较好,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硬膜外不同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七氟醚吸入全麻用于老年患者食管癌手术时生命体征的变化。方法 60例择期开胸食管癌手术老年病人随机分为2组,组1、组2术中硬膜外分别给予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298%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成功后行全麻诱导插管,调节吸入七氟醚的浓度维持BIS值在50~55之间,记录术中各时刻MAP、HR、BIS、七氟醚的呼气末浓度(FESEV)。结果手术开始后90 min内组1 MAP、HR与基础值比较下降(P〈0.05),组2 MAP、HR与基础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组1与组2比下降(P〈0.05)。90 min后组1与组2 MAP、HR与T0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亦无显著差异(P〉0.05)。组1与组2比较发生低血压与心动过缓的次数增加(P〈0.05)。结论与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相比,硬膜外0.298%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七氟醚全麻用于老年患者食管癌手术,能够提供充分的镇痛,术中生命体征也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在小儿肠套叠急症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急症行肠套叠术患儿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15例。所有患儿入室前肌肉注射地西泮0.2 mg/kg、东莨菪碱0.01 mg/kg。A组采用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注射,给予氯胺酮1~2 mg/kg,入睡后局麻下行骶管穿刺,成功后注入0.25%罗哌卡因0.7 ml/kg,术中如出现流泪、哭叫或头、躯干、四肢躁动,则静脉给予氯胺酮1~2 mg/kg。B组用0.1%氯胺酮静脉麻醉,术中酌情追加氯胺酮1~2 mg/kg。结果:A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在各时点均无明显改变(P>0.05),而SpO2有所升高(P<0.05)。B组MAP、HR和SpO2在切皮及手术结束后5 min均比术前有所升高(P<0.05)。B组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苏醒后燥动发生率与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5~P=0.215)。A组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结论: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肠套叠手术是一种镇痛完善、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术后并发症少的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OPLAC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对高危老年患者的影响。方法:50例择期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联合麻醉组(A组)与静脉麻醉组(B组)两组各25例,分别给予OPLAC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与OPLAC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诱导后(T1)、喉罩插管时(T2)、喉罩插管后5min(T3)、拔管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麻药用量、清醒时间、拔管时间、Steward苏醒评分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B组比较,A组患者清醒和拔管时间显著缩短(P〈0.05),苏醒评分明显增加(P〈0.05),患者MAP、HR、Sp02的稳定性显著升高(P〈0.05),麻药用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OPLAC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可以减少麻药剂量,患者意识和呼吸功能恢复更快,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减少,更适合高危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2.
赵增秀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4):2925-2926,2934
目的:比较盐酸罗哌卡因、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麻醉用于妇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妇科手术病人,随机分成A、B2组,每组50例,A组盐酸罗哌卡因(1%盐酸罗哌卡因1.7ml+麻黄碱0.1ml+50%葡萄糖0.2ml);B组布比卡因(0.75%布比卡因1.7ml+麻黄碱0.1ml+50%葡萄糖0.2ml),行腰麻+硬膜外麻醉,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最大感觉阻滞时间、最大运动阻滞时间、感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及麻醉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慢于B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慢于B组(P<0.01);2组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无显著差异(P>0.05);A组最大运动阻滞时间明显慢于B组,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2组麻醉效果评定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小于B组(P<0.01)。结论:盐酸罗哌卡因较之布比卡因用于腰麻+硬膜外麻醉在妇科手术更加安全有效,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3.
硬膜外阻滞在心肌缺血患者胸部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患者胸部手术时胸段硬膜外阻滞的应用效应,并与单用全麻者进行比较。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和硬膜外阻滞组(B),每组20例。A组单行静吸复合全麻;B组先行硬膜外穿刺用药,阻滞效果确切后加用静吸复合全麻。记录麻醉前(基础值,T0)、硬膜外阻滞完善后(T1)、诱导用药后(T2)、插管时(T3)、手术开始时(T4)、术中探查时(T5)、拔管时(T6)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心电图变化。结果A组术中MAP、RPP明显增加(P〈0.05或P〈0.01),S-T段下移幅度也显著增大(P〈0.05);而B组术中MAP较稳定,HR、RPP显著降低(P〈0.05),S-T段下移幅度变化不明显(P〉0.05);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静吸复合全麻加用硬膜外阻滞较单纯全麻更能维持循环功能稳定,且可降低心肌氧耗,改善供氧,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全麻复合右关托咪定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胸科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ASAⅠ-Ⅱ级择期胸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Ⅰ组(全麻复合右美托咪定)、Ⅱ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和Ⅲ组(单纯全麻组,即对照组),每组各24例,在入室后即刻(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进胸探查时(T3)、关胸时(T4)分别监测患者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空腹血糖(GLU)及皮质醇(Cor)水平。结果:与T1相比,T2-T4时Ⅲ组在MAP、HR及Cor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T2时间点开始,Ⅰ、Ⅱ组与Ⅲ组相比,Cor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2时间点Ⅰ组Cor水平相对Ⅱ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麻复合右关托咪定可降低患者应激反应,其程度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相当,且在维持血流动力学方面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全麻(GA)和腰-硬联合麻醉(CSEA)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将45例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GA组24例和CSEA组21例。比较两组不同时段MAP、HR及动脉血气分析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术后清醒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气腹后30min的MAP、HR均较麻醉前明显增高(P〈0.01),CSEA组在气腹后60min的MAP、HR仍较麻醉前高(P〈0.01或P〈0.05),而GA组基本保持麻醉前水平。CSEA组气腹后30、60rain动脉血气pH值较麻醉前明显降低(P〈0.01),PaCO2明显增加(P〈0.01);而GA组pH、PaCO2较麻醉前改变不明显(P〉0.05)。GA组和CSEA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04%和0.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清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与麻醉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全麻能更好地控制机体的应激反应,是一种效果佳、实用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国产的3种不同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在低位硬膜外麻醉中的临床效能和不良反应。方法:择期下肢手术病人90例,ASAI~II级,年龄20~65岁,体重42~65kg,随机分成3组(n=30):0.5%甲磺酸罗哌卡因组(A组)、0.5%左旋布比卡因组(B组)和0.5%布比卡因(C组)。行连续低位硬膜外麻醉,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平面上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程度及麻醉质量。结果:A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大运动阻滞时间明显长于C组(P<0.05),与B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最大Bromage评分为0级、I级的例数和与B、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明显短于A、C组(P<0.05)。3组患者均未发生局麻药相关不良反应。结论:0.5%甲磺酸的罗哌卡因、0.5%左旋布比卡因和0.5%布比卡因低位连续硬膜外麻醉能满足下肢手术的要求,均有良好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3种药物麻醉效能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局部浸润麻醉时加入麻黄碱预防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麻醉时仰卧位低血压的效果.方法 选取120例择期剖宫产的产妇,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根据皮下局部浸润麻醉时用药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n=40):A组(普鲁卡因100 mg组)、B组(普鲁卡因100 mg+麻黄碱15 mg组)和C组(普鲁卡因100 mg+麻黄碱30mg组),记录入室,蛛网膜下腔注药后1、3、5、10和15 min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新生儿出生1 min和5 min时的Apgar评分.结果 ①麻醉后5 min MAP达到最低值,A组与麻醉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和C组与麻醉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麻醉后3 minA组和C组的HR开始增快,与麻醉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5 min左右恢复至麻醉前水平,B组的HR与麻醉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各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局部浸润麻醉时加入15 mg麻黄碱可有效地预防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麻醉时仰卧位低血压,且无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质量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腰麻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08例行下肢手术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低质量浓度重相对密度组(Ⅰ组)、低质量浓度轻相对密度组(Ⅱ组)和高质量浓度重相对密度组(Ⅲ组),每组36例。3组患者均行腰—硬联合麻醉,并给予同等剂量的腰麻液甲磺酸罗哌卡因8.94 mg。监测记录3组患者的阻滞平面,运动阻滞程度,麻醉效果,麻醉前和麻醉后5 min、15 min、30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3组患者感觉阻滞效果优良率均达到100%;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达3分的例数分别为26、25、36,3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组间比较:注药后15 min 3组MAP分别为(114.86±13.65)、(113.56±16.54)、(75.21±15.65)mmHg;HR分别为(94.51±16.53)、(94.65±16.12)、(112.65±23.56)次·min-1,Ⅰ、Ⅱ组与Ⅲ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组内比较:Ⅰ、Ⅱ组与相应麻醉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注药前与注药15 min后MAP分别为(116.53±15.32)和(75.21±15.6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Ⅰ、Ⅱ组(P〈0.05)。结论:低质量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血流动力学平稳,麻醉效果满意,副作用少,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体重正常产妇与肥胖产妇剖宫产手术开始前麻醉感觉平面阻滞范围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方法:ASA I 或域级择期剖宫产手术的产妇60 例,均在L2~L3 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根据体重指数将产妇分为正常组(A 组, BMI〈30kg/ m^2 )和肥胖组(B 组, BMI〉30kg/ m^2 ),每组30 例.测量产妇BMI、麻醉感觉平面阻滞范围及麻醉开始前5min(T0 )和麻醉开始后5min (T1 )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结果:在相同剂量的麻醉药物下,B 组产妇感觉平面阻滞范围高于A 组产妇(P〈0. 05);在T0 时间点,A 组产妇与B 组间比较,SBP、DBP 及HR 无明显差异(P〉0. 05);在T1 时间点,A 组与B 组产妇间比较,SBP、DBP 及HR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在组内比较T1 与T0 比较,A 组产妇SBP、DBP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HR 无明显差异(P〉0. 05),B 组产妇BP、DBP 及HR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与正常体重的产妇相比较,肥胖产妇剖宫产手术行腰硬联合麻醉时更应关注麻醉阻滞范围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旨在对比分析连续硬膜外麻醉、静吸全身麻醉及硬膜外阻滞复合静吸全身麻醉三种不同麻醉方法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效果、安全性及意义。方法收集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连续硬膜外麻醉组(A组)、静吸全身麻醉组(B组)和硬膜外阻滞复合静吸全身麻醉组(C组),各40例。比较三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和麻醉效果及麻醉前、麻醉后、气腹后及术毕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等,同时比较B组和C组术毕停药后至自主呼吸恢复、苏醒、定向力恢复时间。结果三组麻醉后10min血压显著下降和心率显著增快且与麻醉前5 min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组苏醒时间显著少于B组(P<0.05);C组拔出气管插管时间显著少于B组(P<0.05);A、B和C三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7.5%、90.0%和100.0%,C组显著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静吸全身麻醉具有麻醉药物用量少、呼吸循环功能稳定、苏醒快、不良反应少及安全性高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