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80例已确诊的AMI患者PCI术前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PCI术后即刻梗死相关动脉肌梗死溶栓心肌组织灌注(TMP)分级情况、24 h及30 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TMP3级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4 h及30 d内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够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减少不良心脏事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可安全用于AMI介入治疗中。  相似文献   

2.
冠脉急诊PCI替罗非班的临床应用及血清黏附分子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应用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的临床价值及血清黏附分子变化.方法 选择急诊入院69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盐酸替罗非班加PCI术,32例)和对照组(PCI术,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术.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观察两组PCI术后即刻梗死相关血管(IRA)(TIMI分级)血流情况、术后30d内出血并发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及血清黏附分子变化.结果 替罗非班组TIMI 3级血流为90.6%(29/32),对照组为78.3%(2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替罗非班组为6.25%(2/32),对照组为16.2%(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住院期间替罗非班组无再梗死及死亡病例,对照组梗死及死亡发生率为6.25%(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AMI急诊PCI术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减少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同时明显降低血清黏附分子,减少急性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68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PCI+替罗非班,28例)和对照组(PCI,40例),均于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术.PCI术前服用氯吡格雷300~600 mg.阿司匹林300 mg,术后各75 mg·d-1,PCI术中均给予肝素8 000~10000 U.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脉内注入盐酸替罗非班10μg·kg-1,静脉维持量0.15μg·kg-1·min-124-36 h.观察两组PCI术后即刻梗死相关血管(IRA)心肌梗死溶栓(TIMl分级)血流情况,术后30天内出血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TIMI 3级血流96.4%(27/28),对照组82.5%(33/40)(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替罗非班组7.1%(2/28),对照组17.5%(7/40)(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减少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刘德林 《西部医学》2012,24(11):2126-2128
目的评价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直接PCI,42例)和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PCI,40例),比较两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PCI后即刻TIMI血流,术后12、24h肌酸激酶同工酶变化,术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术后30d内不良心脏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及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和冠状动脉造影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替罗非班组梗死相关动脉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高于对照组(P<0.05),替罗非班组轻度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未发生严重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术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术后12、24h肌酸激酶同工酶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在急诊PCI治疗中是有效而安全的,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肌灌注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首次因STEMI行急诊PCI治疗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替罗非班组52例。对照组予常规PCI;替罗非班组于PCI中给予盐酸替罗非班,观察2组PCI术后15 min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CTFC)并进行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测定;记录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替罗非班组CTFC和冠状动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24 h后血清cTnT峰值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0 d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d内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TEMI行PCI治疗时应用替罗非班,可明显改善心肌再灌注,减轻心肌损害,减少PCI术后患者MACE发生率,并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已确诊的AMI患者PCI术前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PCI,30例)和对照组(常规PCI,30例)。替罗非班组PCI术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半量肝素,对照组仅应用全量肝素治疗,观察两组PCI术后即刻梗死相关动脉(IRA)TMP(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血流情况,24h及30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TMP3'级为96.7%(29/30),对照组为80.O%(24/30)(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替罗非班组6.7%(2/30),对照组16.7%(5/30)(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安全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减少不良心脏事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肌钙蛋白、脑钠肽及心功能的影响,为更好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14年6月~2016年6月余姚市人民医院收治10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PCI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TnI、BNP及超声心动图指标(LVEF、LVEDD、LVESD)的变化。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cTnI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h、24h,两组cTnI水平均较术前有所升高(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24h的cTnI水平为(0.10±0.23)ng/mL低于对照组的(0.24±0.3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BN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d、30d两组BNP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BNP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术后7d,观察组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之间的LVEDD、LVE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d,观察组LVEDD、LVESD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仍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肌钙蛋白、脑钠肽及心功能均有改善作用,在减轻心肌损伤的同时可促进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PCI术后无复流及hs-CRP的影响。方法 ACS接受PCI治疗并出现无复流现象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维拉帕米治疗,替罗非班组给予替罗非班治疗,观察首次给药后5 min和PCI结束前末次造影时TIMI血流分级,术前、术后2 h、术后6 h hs-CRP水平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首次给药后5 min、PCI结束前末次造影时,替罗非班组患者TIMI 3级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h、术后6 h替罗非班组患者hs-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2个月中,替罗非班组发生心脏不良事件4例,对照组发生心脏不良事件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有效治疗ACS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现象,改善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 GP)Ⅱ 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AMI患者经急诊冠脉造影示TIMI 0~1级.预计行PCI者6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n=30)和对照组(n=30),盐酸替罗非班组PCI术前开始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持续泵入至术后36~48 h,对照组常规PCI.观察两组冠脉复流,30 d再梗死及死亡情况,并检测术前、术后血小板活化度.结果:盐酸替罗非班急诊PCI术后无慢复流、无复流现象,TIMI 3级血流发生率100%;对照组急诊PCI术后无复流及慢复流发生率13.3%(4/30),TIMI 3级发生率86.7%(26/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30 d盐酸替罗非班组及对照组均无再梗死及死亡,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盐酸替罗非班可明显降低血小板活化度,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结论:老年AMI患者围术期急诊PCI联合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糖尿病合并冠脉三支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0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糖尿病合并冠脉三支病变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n=64)与对照组(n=56),对照组常规用药,替罗非班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在术后即刻TIMI血流、校正TIMI帧数、术后48 h的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集聚率与术后30 d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同时观察术后30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术后TIMI血流改善显著,达TIMI 3级血流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校正TIMI帧数及术后48 h血小板集聚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替罗非班组术后30 d LVEF高于对照组(P<0.05), LVEDD、LVESD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替罗非班组心绞痛、心肌梗死、MACE发生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需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糖尿病合并冠脉三支病变患者,合理使用替罗非班,能够有效提高心肌灌注水平,保护心功能,降低MACE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事件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择期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左心室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首次发作AMI且发病24 h内未行静脉溶栓病人43例,其中行急诊PCI病人29例(急诊组),择期PCI病人14例(择期组)。分别于PCI术前和术后1、3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2组病人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前后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各指标前后变化。结果:2组病人PCI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与术前比较,术后1、3个月急诊组的LVEDD、LVESD、LVEDV、LVESV指标均下降(P<0.05~P<0.01),LVEF明显升高(P<0.01);择期组LVEDD、LVEDV、LVESV均下降(P<0.05~P<0.01),LVESD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EF明显升高(P<0.01)。2组病人术前LVEDD、LVESD、LVEDV、LVES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组病人术后1、3个月的LVEDD、LVESD、LVEDV、LVESV均低于择期组(P<0.05)。结论:急诊PCI可改善AMI病人左心室重构,抑制左室收缩功能进一步降低,对AMI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脑钠肽(BNP)水平与近期预后的临床关系.方法 将2008年1月至12月于我科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9例按治疗方案分为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61例,保守组38例.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即刻、入院1 d、入院7 d 时血清BNP浓度的变化,并记录患者30 d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 入院即刻、1 d时两组患者血清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7 d时PCI组患者血清BNP浓度低于保守组(P<0.01),PCI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保守组(P<0.05).对AMI者梗死后30 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入院7 d时血清BNP浓度是最主要的不良心脏事件预测因子(OR=1.026,95%CI 1.014-1.038,P<0.01).所有患者30 d随访期间,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患者入院7 d时血清BNP浓度高于未发生者(P<0.01).结论 AMI患者入院7 d时的血清BNP水平可以作为判断近期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2年6月至2003年12月在我院监护中心住院的38例AMI患者,分成急诊PCI组(A组)26例,非再灌注治疗组(B组)12例。在入院时和入院后第1、7、30天采用荧光免疫法(FIA)分别测血浆BNP浓度,A组只干预相关梗塞血管,B组按一般常规治疗。结果 两组病人在入院和入院后1dBNP水平均升高(A组:243.74±75.68,283.42±88.66;B组:228.65±82.32,275.48±89.67),但两者比较无差异,P>0.05;7d后,A组下降,B组仍维持高水平(203.63±59.42对388.74±108.52,P<0.05);30d后,A组下降明显,B组BNP亦有下降,但比较仍有非常显著差异(96.31±43.22对237.66±75.48,P<0.01);急诊PCI干预不同梗死相关血管(IRA)时,血浆BNP变化亦不同,干预前降支较右冠脉和回旋支BNP下降更明显。LVEF和LVEDD的变化和BNP的变化相对应。3例死亡病例血浆BNP水平均高于正常10倍以上。结论 AMI患者经急诊PCI再灌注治疗后血浆BNP在7d开始下降,30d下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She F  Zhang FC  Wei FJ  Mao JM  Guo LJ  Li HY  Niu J  Feng XH  Zhao YM  Lü JQ  Guo JX  Gao W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0):2835-2837
目的联合应用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sumSTR)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程度,探讨其对2年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77例连续AMI患者急诊PCI后,即刻联合应用TMP与sumSTR方法评价心肌灌注程度;随访术后2年内死亡、再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心绞痛、心力衰竭事件;超声心动图测定术后72h、2年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射血分数(LVEF)。结果Cox多因素分析显示TMP分级为0~1级合并sumSTR<30%为PCI术后2年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RR=13·186,95%可信区间2·149~80·917,P=0·005);心肌灌注不良组术后2年LVEDD增大值(7·1mm±1·9mm)大于心肌灌注良好组(1·5mm±1·2mm)(t=15·777,P<0·01);卡方检验显示TMP与sumSTR方法联合应用的评价结果与PCI术后2年心功能水平密切相关(χ2=50·58,P<0·01)。结论TMP与sumSTR联合应用对AMI患者行急诊PCI术后2年的心脏事件和心功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联合达格列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住院的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达格列净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及达格列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LVFS)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达格列净组患者的BNP、LVEDD、LVES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LVF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达格列净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 vs. 15.0%,2=1.127,P=0.288)。达格列净组出现1例尿路感染,1例低血压,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051,P=0.152)。结论 联合达格列净治疗AMI合并心力衰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心室重构,且相对安全,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69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进行PCI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24 h、治疗后24 h及48 h血浆NT-proBNP水平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浆 NT-proBN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NT-proBNP水平均随治疗时间而呈下降趋势(P<0.05)。两组LVESD、LVEDD、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ESD、LVEDD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下降(P<0.05),LVEF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上升(P<0.05)。结论急诊PCI可显著降低AMI患者血浆NT-proBNP含量,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7.
田玮  付研  王勇 《北京医学》2007,29(6):352-35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的浓度与早期诊断及短期预后的临床关系.方法 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灌注治疗组和非灌注治疗组,测定入院时和入院后第7天的血浆BNP浓度,行心电图、血常规、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TnI)及超声心动检查,所有患者自入院起随访30 d.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BNP水平均增高,但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入院第7天,灌注组BNP水平为(155.05±88.91)pg/ml,较入院时(307.91±274.37)pg/ml 显著降低(P<0.01),而非灌注组前壁心肌梗死BNP水平反而较入院时增高,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7天BNP浓度与第7天的超声心动检查中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0.549,P=0.001),与左室舒张末径(LVEDD)呈正相关(r=0.43l,P=0.041).入院时及第7天BNP浓度与心肌梗死后近期心力衰竭(P1=0.003;P7=0.005)及总心血管不良事件(P1=0.001;P7=0.006)的发生明显相关.结论 血浆BNP浓度是心肌梗死后早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并有可能用于评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结合法舒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凝血纤溶状态、炎症反应及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PCI治疗的AMI病人20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3例。治疗期间对照组使用替罗非班,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法舒地尔。对比2组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心肌灌注分级(TMPG)、不良反应、术后3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以及术前、术后3 d、术后7 d凝血纤溶指标[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炎症反应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术前、术后7 d超声心动图参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即刻TIMI分级3级率与TMPG分级3级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2组术后3 d、7 d的PT、APTT水平均较术前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胱抑素C(cystatin C,CysC)、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清B型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早期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260例CHF患者作为CHF组,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标准分为Ⅱ级组(n=99)、Ⅲ级组(n=75)与Ⅳ级组(n=86);同时,选取同期55名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BNP、CysC、Hs-CR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出院3个月随访记录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Ⅲ级组和Ⅳ级组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BNP、CysC水平及LVEDD均高于对照组,LVEF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组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BNP、CysC水平及LVEDD均明显高于Ⅱ级组和Ⅲ级组,且LVEF低于Ⅱ级组和Ⅲ级组(P<0.05)。心功能等级越高,血清BNP、CysC、LVEDD水平越高,LVEF越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BNP水平与尿素氮、肌酐、尿酸、胱抑素C及左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P<0.05);BNP水平与LVEDD呈负相关(P<0.05)。发生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组血清BNP、CysC、Hs-CRP水平高于未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组(P<0.05)。结论血清BNP、CysC、Hs-CR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与慢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会增加近期不良预后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联合心功能相关指标与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的病情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分析89例CHF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别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VA对病人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分组HRV时域指标[24小时NN间期的标准差(SDNN-24h)、全程每5分钟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全程每5分钟NN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 index)、全程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NN间期之差大于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PNN50)]、脑钠肽(BNP)、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性期前收缩总数的关系。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HF病人发生VA的影响因素。并将SDNN-24h、LVEF、BNP指标两两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CHF的病因中以冠心病占比最高(56.2%)。NYHA心功能Ⅳ级组BNP、LVEDD、LVESD大于Ⅰ~Ⅱ级组和Ⅲ级组;Ⅳ级组LVEF、SDANN小于Ⅰ~Ⅱ级组和Ⅲ级组;Ⅲ级组SDNN-24h大于Ⅳ级组;Ⅲ级组rMSSD大于Ⅰ~Ⅱ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组BNP、LVEDD、LVESD小于射血分数中间范围的心衰(HFmrEF)组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组;HFpEF组LVEF、SDNN-24h、SDANN、SDNN index、rMSSD、PNN50大于HFmrEF组和HFrEF组,HFmrEF组LVEF大于HFrE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VA阳性组男性占比、BNP、LVEDD、LVESD、SDNN index大于阴性组;阳性组LVEF低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SDNN index(OR:1.033,95%CI:1.012~1.053,P < 0.01)和LVEDD(OR:1.124,95%CI:1.069~1.182,P < 0.01)增加是VA的危险因素。LVEF与SDNN-24h呈显著正相关,BNP与SDNN-24h、LVEF呈显著负相关(P < 0.05)。结论HRV联合心功能相关指标可更全面评估CHF病人的病情及预测VA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