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静脉途径移植对阿霉素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阿霉素性心肌病模型,随机分为三组:DCM空白组(B组)、静脉移植组(C组)和静脉对照组(D组),另设正常对照组(A组)。经尾静脉注射在体外扩增并DAP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培养基至C组和D组大鼠,A组和B组大鼠不干预。移植后8周心脏彩超观察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多导生理记录仪观察左室最大压力上升速率(+LVdp/dtmax)、左室最大压力下降速率(-LVdp/dtmax),并分析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细胞移植后8周,C组LVEF高于B组和D组;LVDD稍低于B组和D组;+LVdp/dtmax明显高于B组,也显著高于D组;-LVdp/dtmax明显高于B组和D组;C组心肌中可见带有蓝色荧光的DAPI标记的骨髓MSCs,心肌胶原容积百分比低于B组和D组,毛细血管计数高于B组和D组;C组VEGF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D组。结论骨髓MSCs静脉移植治疗阿霉素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大鼠,提高VEGF水平,促进心肌毛细血管新生,减少胶原纤维,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时囊袋内放置抗生素对囊袋和切口感染是否有预防作用。方法 178例病人分为起搏器囊袋内放置抗生素组(预防组)和不放置抗生素组(对照组),其他手术操作方法完全相同,并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1周,术后1月、3月、半年、以后每年随访,观察囊袋和切口情况。结果 固手术期共发生囊袋积血8例,其中预防组6例,对照组2例,经抽吸和加压包扎后消失。两组病人在囤手术期内均未发生囊袋或切口感染,预防组在随访期内发现2例切口感染,经局部换药和静脉滴注抗生素后痊愈。结论 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时在囊袋内是否放置抗生素对围手术期囊袋和切口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影响。严格的无菌操作和无菌环境是预防围手术期感染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13例预激综合征(WPW)患者平均口服吗拉西嗪(Mor)588.5±41.6mg/d,至第7天时复查体表12导联心电图或(和)食管心房调搏(TEAP)或(和)三磷酸腺苷静注试验或(和)24h动态心电图,10/13例(76.9%)未显示出心室预激波,其中7例测定房室结前向有效不应期为268.6±90.8ms,Ⅱ°房室结文氏阻滞点为164.9±34.5bpm;1/13例(7.7%)心室预激波预缴成分减少;6/9例(66.7%)能有效地抑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电诱发.提示,Mor对房室旁路前向传导具有强烈的选择性阻滞作用,若长期服用,大部分患者可望获得与旁路射频导管消融相似的疗效和预防高危WPW患者发生猝死.  相似文献   
4.
马成彬  鲍中华  陈蓉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6):2407-2408
目的:研究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发病不同时间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68例STE-MI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根据溶栓开始时间距发病时间分为两组,A组<6小时,B组6~12小时。结果:A组再通率为71.8%,B组为43.2%,病死率A组为2.4%,B组为3.8%,出血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STEMI尿激酶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血管再通率与发病至溶栓时间呈负相关,溶栓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和X线透视下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和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共19例病人,其中房间隔缺损12例,动脉导管未闭5例,室间隔缺损2例,均在心脏超声和X线指引下用国产封堵器进行封堵.结果19例病人均封堵成功,术后超声显示无残余分流,术后1月、3月、半年复查,均未见残余分流及其他并发症.结论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创伤小,安全性高,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在房室顺序起搏治疗中,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0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4例,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组.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QRS波形态和宽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和血脑钠肽(BN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相比,RVA组起搏心电图QRS时限增宽[(187.00±15.67)ms与(94.00±9.17)ms,t=15.98,P<0.05],LVEF下降[(53.70±1.34)%与(58.60±1.65)%,t=7.30,P<0.05],IVMD延长[(43.20±6.79)ms与(15.00±4.08)ms,t=7.75,P<0.05],BNP升高[(89.70±8.30)ng/L与(40.00±4.73)ng/L,t=16.44,P<0.05],而RVS组无明显变化(P均>0.05);术后和RVA组相比,RVS组QRS时限缩短[(119.00±7.38)ms与(187.00±15.67)ms,t=12.42,P<0.05],LVEF增加[(57.00±2.00)%与(53.70±1.34)%,t=4.09,P<0.05],而IVMD缩短[(19.00±4.59)ms与(43.20±6.79)ms,t=7.94,P<0.05],BNP降低[(44.加±9.18)ng/L与(89.70±8.30)ng/L,t=11.62,P<0.05].结论 和传统的RVA起搏相比,RVS起搏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RVS起搏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主动脉Valsalva窦内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疗效.方法 18例起源于主动脉Valsalva窦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其中男6例,女12例,均伴有明显的症状,但排除器质性心脏病.采用Valsalva窦内激动标测法,在局部心内电图室波最早处放电消融,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以评价室性心律失常起源点与冠状动脉开口以及主动脉瓣的解剖学关系.结果 18例患者均消融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和术前相比,室性心动过速消失,室性期前收缩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 474(12 399,26 812)/24 h与4(1,7)/24 h,Wilcoxon符号秩检验,P<0.05].在术后6个月的随访中,无复发病例.结论 起源于主动脉Valsalva窦内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激动顺序标测可安全有效地指导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8.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68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PCI+替罗非班,28例)和对照组(PCI,40例),均于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术.PCI术前服用氯吡格雷300~600 mg.阿司匹林300 mg,术后各75 mg·d-1,PCI术中均给予肝素8 000~10000 U.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脉内注入盐酸替罗非班10μg·kg-1,静脉维持量0.15μg·kg-1·min-124-36 h.观察两组PCI术后即刻梗死相关血管(IRA)心肌梗死溶栓(TIMl分级)血流情况,术后30天内出血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TIMI 3级血流96.4%(27/28),对照组82.5%(33/40)(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替罗非班组7.1%(2/28),对照组17.5%(7/40)(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减少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声指导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2例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衰患者行CRT治疗,其中2例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同时行房室结消融术。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对AV和VV间期进行优化,观察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距离、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二尖瓣返流量(MRA)及心脏同步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6个月心功能均得到改善,6min步行距离增加,LVEF增加,LVEDD缩小,MRA减少,心脏同步化指标得到改善。结论在超声指导下对AV、VV间期进行优化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改善双心室的同步性和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直立倾斜试验诱发晕厥的原理是利用体位由低平突然倾斜而激发自主神经的调节反射 ,这已成为目前确诊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唯一手段。本文报告了对 48例晕厥患者进行直立倾斜试验的结果。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晕厥患者 48例 ,其中男 18例 ,女 30例 ,年龄15~ 6 2岁 ,平均 (36± 2 )岁 ,均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X线、扇超及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排除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和有明显病因的晕厥。1.2 方法 基础倾斜试验[1 ,2 ]  试验前 3天停用一切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 ,并建立静脉通道 ,患者平卧于可倾斜床台上 30分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