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创伤和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应用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3例(均属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峡部外伤后裂口伴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肾下腹主动脉瘤6例,其中1例选择应用连体带膜支架移植系统,另1例选择单臂带膜支架释放系统和对侧髂总动脉封堵系统,联合股-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结果 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死亡2例,1例Stanford B型,术后24小时内死于夹层破裂;另1例主动脉夹层术后第3天死于心肌梗死.28例病人随访疗效满意.结论 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创伤和动脉瘤安全、成功率高、创伤小.  相似文献   

2.
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病变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创伤和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13例患者术前均行CTA、MRA或彩超特殊检查,测定和了解主动脉弓部、重要分支的直径和受累情况;应用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0例(均属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峡部外伤后裂口伴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肾下腹主动脉瘤2例。结果手术治疗均获成功。1例主动脉夹层术后第3d发生心肌梗死,经抢救无效死亡;另1例腹主动脉瘤应用连体带膜支架植入腔内修复术者,术后出现左下肢供血不足现象,1周后又行股一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术后恢复良好。12例患者随访1~10个月,平均4.5月,疗效满意,生活状态良好,有的已恢复工作。结论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创伤和动脉瘤成功率高,创伤小,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创伤和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13例患者术前均行CTA、MRA或彩超特殊检查,测定和了解主动脉弓部、重要分支的直径和受累情况;应用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0例(均属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峡部外伤后裂口伴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肾下腹主动脉瘤2例.结果手术治疗均获成功.1例主动脉夹层术后第3 d发生心肌梗死,经抢救无效死亡;另1例腹主动脉瘤应用连体带膜支架植入腔内修复术者,术后出现左下肢供血不足现象,1周后又行股一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术后恢复良好.12例患者随访1~10个月,平均4.5月,疗效满意,生活状态良好,有的已恢复工作.结论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创伤和动脉瘤成功率高,创伤小,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和方法.方法自2010年2月~2012年2月,采用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5例,所有支架均经股动脉置入,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术后所有病例均进行了随访.结果支架释放全部成功,夹层破裂口成功封闭,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随访1-24个月,无远端动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结论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方法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覆膜支架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43例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对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进行总结。结果 43名患者覆膜支架释放成功率100%,术后1名患者出现左上肢缺血症状,后经急诊外科搭桥手术后症状消失。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为监控动脉夹层的扩大及破裂,加强心理护理并注意观测肢体血供情况。结论腔内隔绝术可成功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通过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的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严重心血管急症.临床上表现为突发的剧烈疼痛、休克和压迫症状.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起病急、病情危重、死亡率高.传统的外科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高.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腔内隔绝术是近几年兴起的高新技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死亡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对21例接受介入治疗的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置入覆膜支架,2-3周后度过危险期并康复出院.结论 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创伤小、手术死亡率低、成功率高等优点,结合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大大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赵美娟 《西部医学》2010,22(1):177-177,179
目的讨论覆膜支架置入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术后的护理。方法2002年12月~2008年12月,采用TALENT带膜支架施行EVGA术的病人有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8~68岁。护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做好健康教育。结果6例患者支架全部成功置入。术前血压控制平稳,6例术中无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术后3月~7年随访,所有患者复查CT示假腔径缩小并见腔内血栓形成,真腔径增大,未发生瘤体破裂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论严密、认真的护理措施对外伤性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置入术的成功和病人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胸腹主动脉瘤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胸腹主动脉瘤最佳治疗方法和当前治疗进展。方法:对位于胸腹主动脉各部位发生的动脉瘤,特别是夹层动脉瘤的严重性、手术风险、手术并发症、微创治疗等作初步探讨。结果:发生于胸腹主动脉各不同部位动脉瘤手术方法亦不同.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用Bentall手术。涉及主动脉弓部和/或夹层累及全程主动脉用弓部替换和/或联合象鼻技术手术。胸降主动脉瘤和/或累及肾动脉夹层动脉瘤施行改良Crawford分段阻断法切除动脉瘤主动脉替换和/或肾动脉直视灌注法保护脊髓和肾脏血供取得良好效果。结论:外科手术仍然是当前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主要手段。腔内被膜支架治疗仅限于部分单纯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而且腔内被膜支架治疗适应证严格。  相似文献   

10.
大动脉疾病,如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可涉及主动脉起始、主动脉弓、降主动脉以至腹主动脉分叉,外科手术治疗风险极大。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大动脉疾病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我们自2000年12月至2005年6月共对83例主动脉疾病作了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83例,其中男71例,女12例;年龄24~80岁,平均47.8岁;病程自1d至31年,平均2.5个月。1.2病因及部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63例,真性胸主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9例,假性动脉瘤9例,主动脉狭窄1例。63例夹层动脉瘤中DeBakeyI型2例,III型61例…  相似文献   

11.
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属外科最为凶险的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凶险,易误诊漏诊,死亡率极高.传统的治疗方法为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创伤大,死亡率、并发症都较高.自1991年Parodi首次应用支架型人工血管成功隔绝腹主动脉瘤和1994年Dake等用直型带膜支架治疗降主动脉瘤成功后[1],应用人造血管覆膜支架进行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成为一种较新的治疗手段.我院在2005年7月至2008年1月用带膜支架血管内植人治疗主动脉瘤1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总结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覆膜支架植入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经验.对26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植入患者进行术前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疼痛性质及病情变化、及时有效的止痛、镇静、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术后严密生命体征、专科病情及并发症的观察,是保证手术成功,促进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血管覆膜支架置入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1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覆膜支架置入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和方法。方法自2004年9月~2007年2月,采用血管覆膜支架置入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16例,所有支架均经股动脉置入,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术后所有病例均进行了随访。结果支架释放全部成功,夹层破裂口成功封闭,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随访1~24个月,无远端动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结论血管覆膜支架适合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方法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术前对患者进行多种影像学检查,获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解剖学资料,术中在DSA监视下对19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施行了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术后行螺旋CT检查,观察手术疗效以及有无内漏、移位和人工血管内支架塌陷等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组无围手术期内死亡患者,无术后截瘫患者,术后2例发生内漏,3例有上肢乏力症状。结论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创伤小、严重并发症少及住院时间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分析、总结1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患者术前、术后的观察和护理措施。结果患者手术成功,经积极抗感染、降压、镇静、监护等处理,住院47天后出院。结论术前对患者疼痛的观察及有效止痛;控制血压、降低心率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及并发症的积极预防与观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带膜支架植入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6月~2007年6月采用血管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1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前和术后的护理要点进行总结。结果手术成功率98.2%,1年生存率90.9%,2年生存率89.0%,5年生存率86.9%。护理要点:监测血压,预防瘤体破裂,观察下肢血运,加强心理护理。结论加强对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支架植入的围手术期护理有利于治疗成功。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101-104
目的总结运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急诊救治降主动脉破裂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5月~2017年3月我科收治降主动脉破裂患者16例,其中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14例,感染性假性动脉瘤致降主动脉破裂1列,不明原因的食管降主动脉瘘1例。16例患者术前均通过胸腹主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明确诊断,均在急诊全麻下经股动脉入路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结果 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例患者术后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死亡,1例患者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余14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发生截瘫、逆撕、肢体缺血等相关并发症。无术中中转开胸手术。结论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是急诊救治降主动脉破裂的有效方法,尽早进行急诊手术是抢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指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从内膜破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并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形成血肿和主动脉壁的二层分离状态。其病因至今尚未明确,80%患者伴有高血压,是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常表现为突发的剧烈疼痛、休克外貌和压迫症状,病死率高。新近开展的介入治疗技术一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自临床应用以来,明显降低了该病的病死率。2006年1月-2007年5月,我科成功地应用带膜支架腔内置入,对4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了治疗。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57例主动脉疾病的经验和教训,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疾病的指征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主动脉疾病病人资料,男51例,女6例,年龄33岁~88岁;57例中主动脉Ⅲ型夹层45例,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主动脉瘤4例,主动脉溃疡5例,主动脉弓,左锁骨下动脉瘤1例。所有患者均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结果全部病例均成功植入主动脉覆膜支架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例因病变近左颈总动脉而行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后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发生Ⅰ型内漏1例,随诊1月后内漏减少;1例因覆膜支架植入血管假腔而行开放性手术,取出覆膜支架并置换胸降主动脉,病人恢复良好;1例转流后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患者3月后死于脑瘤;余病例恢复良好:主动脉夹层近端破口完全封闭,胸部主动脉假腔血栓形成,无内漏,真腔扩大,远端及腹主动脉假腔扩大不显著,无再次手术病例;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病人胸部血肿完全消失,无再漏发生;真性动脉瘤病人瘤腔血肿机化,血管塑形良好,血管无继续扩大,无相邻器官受压;主动脉溃疡病人溃疡无显影,血管壁光滑,血管无扩大。结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有足够锚定区的主动脉疾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选择大小合适的主动脉覆膜支架、设计足够的覆膜支架锚定区、确保支架血管位于血管真腔内等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02例(男84例,女18例,年龄28—83岁)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CT血管成像(CTA)、经胸心脏超声(TTE)、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技术对主动脉夹层进行评估。术中穿刺左肱动脉行主动脉造影了解破口的位置及撕裂的范围,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股动脉将覆膜支架送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破口。结果102例成功进行了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术后主动脉造影证实夹层裂口完全封闭或内漏明显减少,无中转开胸手术。术后随访1—48个月(平均24个月),99例行CTA复查,有3例病人在术后1个月死亡。结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好。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成功率和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