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病儿男,13岁。体检发现心脏杂音1个月。平时活动耐力较同龄人差。查体: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3/Ⅵ级收缩期杂音,心尖部闻及2/Ⅵ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高侧壁Q波伴ST-T缺血性改变。X线胸片示双肺血多,心胸比率0.60。心脏彩色超声示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窦,直径8 mm,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肺动脉起始部下缘,直径7.4 mm,二尖瓣反流面积3.85 cm~2。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迂曲扩张,并向左冠状动脉发出多支侧支血管,前降支明显扩张,血流方向自右冠状动脉→侧支血管→前降支→左冠状动脉主干→右肺动脉。64排CT显示左、右冠状动脉迂曲扩张,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肺动脉起始部下缘(图1)。  相似文献   

2.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2000年6月至2001年1月,连续32例病人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术后对各吻合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持续监测。全组完成前降支吻合32例、右冠状动脉26例、回旋支28例、对角支8例。结果:本组死亡例。行前降支冠状动脉吻合时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变化。右冠状动脉吻合时影响右心功能。回旋支及对角支冠状动脉吻合时对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影响,导致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AWP)、中心静脉压(CVP)明显升高,每搏指数(SVI)及左室每搏功指数(LVSWI)有明显下降;心排指数(CI)有一定的下降趋势。行主动脉近心端吻合时尽管已无心脏搬动,但MPAP、SVRI及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仍较诱导后有明显升高,CI有明显下降。术毕及术的2、6、16h各血流动力学指标趋于正常,CI有明显改善。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行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吻合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回旋支及对角支冠状动脉吻合时对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影响,术毕及术后2、6、16h各血流动力学指标趋于正常,心脏功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评价MSCT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疑诊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行MSCT扫描,利用影像曲面重建,3D重建,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并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结果:18例76支血管同时经MSCT和CAG成像。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狭窄27支,其中左前降支(LAD)病变11支,回旋支(LCA)病变3支,左主干(LMA)2支,右冠(RCA)病变9支,桥支病变2支。MSCT发现狭窄23支,其中左前降支病变11支,回旋支病变3支,左主干病变1支,右冠病变9支,桥支病变2支。MSCT成像的敏感性为81.5%(22/27),特异性100%,阳性推测值91.7%,阴性推测值94.2%。结论:在控制心率的情况下,MSCT可作为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无创筛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病儿 女 ,16岁。活动后心慌 ,气短半年。胸骨左缘2、3肋间可触及收缩期震颤 ,可闻及 4/VI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X线胸片示肺血轻度增多。心脏超声检查示左、右冠状动脉严重扩张迂曲 ,左冠窦内未见冠状动脉开口。升主动脉根部造影及右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右冠脉及其分支严重迂曲扩张 ,造影剂从右冠状动脉经过怒张的交通支进入左冠状动脉后汇入肺动脉主干 (图 1)。诊断 :左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肺动脉主干。1997年 12月行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术中见左、右冠状动脉动脉及其分支均严重迂曲怒张 ,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升主动脉根部 ,左冠状动…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9岁。间断胸闷、心悸1年,于2005年7月11日入院。既往有肺结核病史30年。查体:血压130/100mmHg(1kPa=7.5mmHg),无颈静脉怒张,心尖搏动减弱,心界不大,心音减弱,肝肋下1cm,下肢浅静脉充盈,无水肿及静脉曲张。胸部X线片示:心影大小正常,右纵隔增宽,双肺纹理增粗,中、上视野有散在多发斑片状影;心电图示:广泛QRS波低电压,ST段压低,T波双向或倒置;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包增厚,局部心室活动减弱。人院诊断为冠心病、陈旧性肺结核。人院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左心室心尖部运动减弱,左前降支100%闭塞,中段100%闭塞,远端血管逆行延迟显影,对角支开口处75%偏心性狭窄,其远端与右冠状动脉间侧枝循环形成,右冠状动脉近端99%狭窄,远端血管逆行延迟显影。诊断为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转心脏外科,于2005年8月2日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病儿 男,14岁。反复咯血4个月。查体: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1~2VI级收缩期杂音。X线胸片示右侧肺血少,右下肺动脉细小。右室造影见右室、主肺动脉和左肺动脉顺序显影,右肺动脉未见显影。升主动脉造影见无名动脉显影后右肺动脉继之显影。术前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右肺动脉起自无名动脉。1994年12月在全麻下手术。正中切口开胸,见心脏中度扩大,右肺动脉较粗,起始部有明显狭窄,起自无名动脉,左肺动脉与主肺动脉相连,发育正常。建立体外循环,阻断升主动脉后,结扎右肺动脉的近端,即与无名动脉连接处。切断右…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9岁,左前胸痛伴左肩放射痛频繁发作1年。查体:桶状胸,左肺呼吸音减弱。胸部X线:左侧膈肌麻痹。胸部CT:前上纵隔占位,有中心液化和环形钙化。肺功能:重度通气功能减损。心电图:Ⅲ、AVF导联不典型Q波。冠状动脉造影:右冠状动脉后三叉病变,狭窄80%;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端、主干及四条分支均狭窄,约85%;回旋支中段及远段两处80%狭窄。造影诊断:冠心病,三支病变。术前诊断:(1)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2)前上纵隔肿瘤。2006年12月行纵隔肿瘤切除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胸骨正中切口,见左前上纵隔有一10cm×8cm×8cm不规则肿瘤…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24岁。心前区发作性憋痛6个月,加重2个月入院。入院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血压112/70mmHg。心电图示:下壁、前壁导联ST段明显下移。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主干(LM)远端99%局限性狭窄,左前降支(LAD)开口100%闭塞,回旋支(LCX)开口99%局限狭窄(图1A,箭头所示),右冠状动脉(RCA)到LAD有丰富的侧枝循环形成(图1B,箭头所示)。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异常,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8%。血脂、血糖等化验检查均正常。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 ,48岁 ,70kg ,心功能Ⅱ~Ⅲ级 ,有高血压病史 ,因不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造影 :左冠状动脉主干 5 0 %狭窄 ;左前降支局限性狭窄 95 % ;左回旋支中段局限性狭窄 80 %。心动超声 :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 ,EF6 0 %。择期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左乳内动脉 左前降支吻合 ,胃网膜右动脉 左回旋支吻合 )。入室前患者频发心绞痛4次 ,静脉硝酸甘油 0 2 μg·kg- 1 ·min- 1维持。入室后再次发作心绞痛 ,口含硝酸甘油缓解。麻醉诱导平稳 ,胸腹联合切口。先游离左乳内动脉 ,当分离胃网膜右动脉时 (手术 1 5h) ,出现室…  相似文献   

10.
Chen X  Xu M  Wang LM  Shi KH  Jiang YS  Liu PS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4):940-942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搭桥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方法2003年5月—2005年5月,对53例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搭桥手术治疗。53例中,男性41例、女性12例,年龄55~79(64±7)岁。加拿大心脏病协会心绞痛分级:Ⅰ~Ⅱ级15例,Ⅲ级6例,Ⅳ级32例。有心肌梗死史26例(49%)。冠状动脉造影:双支病变3例,3支病变50例,其中合并左主于病变9例。左心室射血分数0.26~0.65(0.52±0.17)。53例共行70支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左前降支系统38支,其中5例内膜剥脱后先用大隐静脉片行前降支成形,再在补片上用乳内动脉搭桥;回旋支的钝缘支8支;右冠状动脉系统24支。应用左乳内动脉53支,桡动脉2支,余均为大隐静脉桥,人均搭桥(3.8±1.1)支,再血管化指数1.03±0.07。结果术中桥血流测定显示63支桥血流满意,7支欠满意。术后2例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但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53例皆痊愈出院。44例随访6~29个月,无心绞痛发作;9例失访。6例在手术后3~27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桥血管均通畅。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搭桥,安全可行,再血管化程度高,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搭桥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川崎病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及搭桥手术(CABG)后的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随访发现,6例川崎病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病儿均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病变,右冠状动脉(RCA)病变5例,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病变3例,左冠状动脉主干(LMT)病变2例,心肌梗死3例。共行15支CABG;单支2例,3支3例,4支1例;左胸廓内动脉(LITA)至LAD6例;右胸廓内动脉(RITA)至LAD1例。  相似文献   

12.
病人女,39岁.活动后胸闷、憋气2年,加重3周.曾按支气管炎、肺动脉高压治疗,无效.查体:血压105/65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于、湿性哕音,心率80次/min,律齐,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2/Ⅵ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心脏超声示肺动脉不宽(2.6 cm),主肺动脉外侧壁见-4.3 cm ×2.5 cm稍低同声团块附着堵塞部分左、右肺动脉口;右房大(4.8 cm),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主肺动脉血流增快,团块前后压差46 mm Hg,考虑实性占位性病变(血栓).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T波低平,电轴右偏.CT示肺动脉主干、左肺动脉、右肺动脉主干内低密度充盈缺损,局部显示高密度软组织病灶,CT值约60~80 HU,左下肺动脉纤细(图1).肺动脉造影示肺动脉内占位病变,累及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左下肺动脉未显影.  相似文献   

13.
病人 男,58岁。因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梗),重度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病人入院手术治疗。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右优势型,左心室射血分数(EF)0.36,左主干正常,前降支近心端90%狭窄累及第1、2对角支,回旋支中段有大于50%狭窄,并向右冠远端有侧支提供少量循环。右冠状动脉近心端完全性闭塞。1990年8月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应用两条静脉序贯式桥带5支冠状动脉对心脏血管进行完全性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创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在心瓣膜置换术前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方法50岁以上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152例,其中单纯二尖瓣病变78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49例,联合瓣膜病变25例,合并心房颤动93例。所有患者均行CTA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根据两者的检查结果计算CTA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直径>1mm的冠状动脉、窦性心律、心率≤70次/分患者的CTA显像清晰,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合并心房颤动或心率控制不佳患者的CTA显像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降低,且因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不同,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亦不相同,对左主干、左前降支、对角支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89%,右冠状动脉、后降支为80%、76%,回旋支、钝缘支为67%、71%。对直径≤1mm的冠状动脉,CTA尚难成像。结论CTA作为无创、快速和价廉的检查方法,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前对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目前尚不能完全替代有创CAG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可行性,总结其临床经验. 方法 1999年8月~2007年10月我院共收治696例CTO患者,共853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显示无逆显影127支、有逆显影726支),均行OPCAB(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无逆显影的CTO患者中术中有26支有血流,而有逆显影的CTO患者中有63支无血流),共移植血管桥2 231支.其中施行内膜剥脱术(CE)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36支,行心中静脉原位静脉动脉化28支.术中有15例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改为体外循环下CABG,其中6例安放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 结果术中无死亡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死亡6例,其中2例死于严重低心排血量,2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围术期心肌梗死,1例死于脑血管意外.术后发生应激性溃疡1例,纵隔感染1例,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1个月~9年,随访686例(99.42%),失访4例;心绞痛缓解率99.85%(685/686),心功能分级(NYHA)Ⅰ~Ⅱ级. 结论 CTO患者应用OPCAB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明显降低.冠状动脉造影对评价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有一定的局限性,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技术和血管内超声心动图可以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16.
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2003年5月~2006年11月,对83例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做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行off—pump CABG,其中男61例,女22例;年龄55-80岁(65±7岁);加拿大心脏病协会(CCS)心绞痛分级:Ⅱ级7例,Ⅲ级20例,Ⅳ级56例。有心肌梗死史36例(43.4%)。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双支血管病变5例,3支病变78例,其中合并左主干病变16例。左心室射血分数25%~65%(51%±16%)。83例共行110支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其中左前降支系统67支,回旋支、钝缘支9支,右冠状动脉系统34支。20例内膜剥脱后先用大隐静脉片行左前降支成形,再在补片上用乳内动脉行旁路血管移植;应用左乳内动脉83支,桡动脉2支,余均为大隐静脉,每例移植血管3.9±1.2支。结果无手术死亡。术中移植血管血流满意101支(92%),血流量为22±16ml/min。术后发生心肌梗死4例,梗死面积小,无血流动力学改变,未给予特殊治疗。83例患者皆痊愈出院。随访75例(90.4%),8例失访,随访时间8~50个月,无心绞痛发作。8例患者在手术后3~29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行off—pump CABG的移植血管均通畅。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行off—pump CABG,安全可行,再血管化程度高,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我科2008年7月收治1例右下肺癌合并冠心病患者,同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ABG,OP-CABG)和右下肺切除术,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61岁,因“间断性咳嗽1年余”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而间断咳嗽,偶尔少量血丝,门诊胸片及CT检查示纵隔淋巴结无肿大,右下肺巨大软组织块影,范围约5 cm×8 cm,考虑右下肺肿瘤性病变,入院准备手术治疗。术前心电图示HR 58次/m in,窦性心动过缓;阿托品试验阴性;24 h心电图监测显示ST段下移伴T波低平。心内科会诊考虑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主干无明显病变,左前降支中段局限性偏心性70%狭窄,左回旋支近段局限性狭窄,中段节段性狭窄40%~50%;右冠无明显病变,呈右优势型,EF值=73%。完善其他准备后全麻下行OPCABG术、右下肺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胸部正中切口进胸,术中游离左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行左乳内动脉-左前降支、升主动脉-大隐静脉-钝缘支搭桥,继而切开右侧纵隔胸膜,行右下肺切除及淋巴结清扫(图1,2)。术后病人恢复顺利,病理报告为右下肺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支气管切缘残端及清扫的纵隔和肺内6组淋巴结未见癌组织,病理分期为...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63岁.因持续心绞痛入院,心电图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临床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急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3支病变,即左前降支(LAD)狭窄95%,左回旋支主干(LCX)90%,对角支(Diag)95%以及右冠状动脉(RCA)两处狭窄均大于90%.心尖部心肌运动减弱.直接送入手术室,术中见心尖部心肌颜色变暗,心肌运动消失.手术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及间断灌注4∶1冷血心脏停搏液下进行.建立低温体外循环后,用大隐静脉行LCX,Diag和RCA血管移植,左胸乳内动脉与LAD吻合.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顺利停机.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改善.术后10天恢复出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对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患者的治疗经验及体会。方法对33例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患者施行了OPCAB,用左乳内动脉作为移植血管与左前降支进行吻合,大隐静脉作为移植血管分别与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后降支、对角支和钝缘支进行吻合。结果每例患者行旁路血管移植2~5支,平均3.4支。无手术死亡,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心绞痛均消失。结论OPCAB治疗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的高危冠心病患者是可行、有效的,手术损伤小;而积极的术前准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应用、正确的手术方法和配合、建立一支熟练快速的应急队伍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左胸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多支动脉桥策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该技术推广提供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外科64例左胸小切口多支搭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4例、女10例,年龄36~77(61.1±8.7)岁。经第5肋间长5~8 cm左胸前外侧切口进胸,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借助胸壁悬吊装置及心脏固定器,完成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系统的靶血管远端吻合等操作。移植血管数量2~4(2.3±0.5)支,其中45例患者移植2支,17例移植3支,2例移植4支;手术结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杂交治疗3例,全动脉化旁路移植62例。术后7 d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旁路血管通畅率,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免于发生MACCE率。结果无患者中转开胸手术,术中未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体外膜肺氧合。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例,再次手术2例(均为术后胸腔出血)。术后30 d内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例,无死亡。术后早期复查造影旁路血管总体通畅率为96.2%,前降支旁路通畅率为98.2%。随访12~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失访率7.8%(5/64)。36个月免于MACCE发生率为84.9%(95%CI 79.5%~90.3%)。结论左胸小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实现完全再血管化及全动脉化搭桥,近期及中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