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3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对房颤患者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影响,建立适合汉族人群老年房颤患者的华法林给药模型,指导华法林个体化抗凝治疗。方法:对200例口服华法林抗凝的老年患者进行CYP2C9和VKORC1基因分型,比较不同基因型房颤患者华法林日均稳定剂量的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依据CYP2C9和VKORC1基因型、年龄、身高、体质量、合并用药建立华法林稳定剂量计算公式。结果:INR稳定在2.0~3.0之间时,CYP2C9*1/*1基因型患者日均使用华法林剂量(3.87±0.71)mg显著高于CYP2C9*3基因型患者(1.05±0.59)mg;VKORC1-1639AA基因型患者日均使用华法林剂量(2.94±1.03)mg显著低于VKORC1-1639GA/GG基因型患者(5.76±1.12)mg。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华法林稳定剂量公式,建立的回归模型中包含年龄、体质量、合并用药、CYP2C9*3和VKORC1-1639基因型,该模型能解释约56.5%个体间华法林剂量差异。结论:基于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建立的华法林稳定剂量预测公式,能帮助指导华法林在老年房颤患者中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指动脉神经束残端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3年1月-12月,采用指动脉神经束残端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37例。男31例,女6例;年龄17~58岁,平均37岁。致伤原因:切割伤12例,压榨伤25例。损伤指别:拇指6例,示指17例,中指7例,环指5例,小指2例。缺损范围1.5 cm×1.5 cm~2.5 cm×2.0 cm。皮瓣切取范围为2.0 cm×2.0 cm~3.0 cm×2.5 cm。供区均游离植皮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均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9个月,平均7个月。皮瓣质地、颜色恢复满意。术后2周皮瓣两点辨别觉为5~10 mm,平均7 mm。术后5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获优30例,良7例,优良率100%。结论采用指动脉神经束残端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等优点,术后手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和未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两组病人的预后,分析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的高危因素。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5月Stanford A型夹层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75例为病例组,按照年龄和体重1:1匹配75例肾功能正常病人作为对照组,分析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的高危因素,比较两组预后。结果急性肾功能损伤组较未发生组早期并发症率增加1.9倍,肺部感染率增加1.7倍。随访3年,随访率97.0%,平均随访28个月。急性肾功能损伤组病人术后1个月、12个月、24个月及36个月免于远期并发症生存率明显低于未发生组(94.2%、91.2%、80.5%和26.4%比100%、98.6%、91.5%和77.8%,Log-rank P0.01)。围术期大剂量血管活性药(OR=3.455,95%CI:1.163~10.265)和静力型肾血管受损(OR=8.726,95%CI:2.149~35.426)是导致Stanford A型夹层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的高危因素。结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风险大,围术期大剂量血管活性药和静力型肾血管受损是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损伤的独立高危因素,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病人预后相对较差,积极预防胜过治疗。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单泵输血辅助胸腹主动脉联合置换治疗马凡综合征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胸腹主动脉联合置换术的马凡综合征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9例,男性9例,女性10例,年龄32.6±9.8岁,手术经胸腹联合切口、腹膜后入路,采用单泵输血辅助、分段阻断的方法,重建肋间动脉及腹腔内脏血管。结果:全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无早期死亡,无截瘫发生,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轻瘫并声音嘶哑,症状在出院前好转,术后呼吸功能不全4例(21.1%),肾功能不全2例(10.5%),但均未达到透析指标,肝功能不全3例(15.8%)。随访期间5年全因生存率94.6%,免于再手术率85.1%。其中3例患者术后再发升主动脉病变行二期手术治疗,1例三期行二尖瓣置换,一例患者死于脑血管意外。结论:改良单泵输血辅助胸腹主动脉联合置换术是治疗马凡综合征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有效安全途径,近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等强度跑台运动训练和停训对去卵巢大鼠腰椎骨密度、骨组织形态学和骨髓脂肪细胞数目的影响。方法:将60只成年雌性SD大鼠按体重分层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去卵巢静止组和去卵巢运动组,每组20只。去卵巢运动组每周进行4次时间45 min、速度18 m/min、跑道倾角5°的跑台训练。持续训练14周后,将各组大鼠再次按体重分层后随机分为两个亚组,即假手术16周(Sham-16)组和假手术32周(Sham-32)组、去卵巢16周(OVX-16)组和去卵巢32周(OVX-32)组以及去卵巢运动(EX)组和停训组(DEX)。Sham-16、OVX-16和EX三组大鼠在末次训练结束36-48小时内,Sham-32、OVX-32和DEX三组大鼠在停训16周时,用双能Χ线骨密度仪活体检测大鼠腰椎骨密度,常规HE染色对第2腰椎(L2)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1)训练结束时,OVX-16组L2脂肪细胞数目显著高于Sham-16组和EX组,腰椎骨密度显著低于Sham-16组和EX组。(2)停训16周时,OVX-32组腰椎骨密度与Sham-32组比较显著下降,L2脂肪细胞数目显著增加,而DEX组与OVX-3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对去卵巢大鼠腰椎骨密度下降的减缓效应和对骨髓脂肪细胞数目增加的抑制效应在停训16周后未能保持。  相似文献   
7.
魏翔 《大众医学》2012,(8):33-33
见识全主动脉置换手术 全主动脉置换手术是指主动脉根部、升部、弓部、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置换及重建修复术,涉及人体众多重要器官,如心脏、脑、脊髓、肺、肝、肾,以及胃、肠血管和神经的保护,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是血管外科领域最复杂的手术,国内鲜有成功的病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微创食管切除术中采用右支气管封堵及人工气胸下进行单侧肺通气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微创食管切除术治疗食管癌患者96例,其中双腔气管插管40例,单腔气管插管右侧支气管封堵56例,维持胸内压5~10 mmHg,监测心率有创动脉压(A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气道压及呼气末分压(PetCO2)等呼吸循环指标和血气分析结果,观察在充气前后变化趋势。结果人工气胸后,患者心率、有创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基本无变化,气道压及分压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血气值下降,停止充气后,检测指标均恢复至基础水平。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微创食管切除术,术后双腔气管插管组有2例因误吸出现肺部并发症,余者均无肺部并发症发生,均顺利出院。结论在微创食管切除术中,维持胸内压5~10 mmHg下,采用单侧支气管封堵能增加手术显露效果且安全有效。与双腔插管相比,右侧支气管封堵建立人工气胸对患者的呼吸影响更小,更安全。  相似文献   
9.
医源性结肠损伤11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翔  秦先慎 《华西医学》1994,9(1):96-97
医源性结肠损伤11例原因分析魏翔,秦先慎,杨振德四川什邡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我院近十年来共收治医源性结肠损伤11例,手术操作不当是损伤的关键,疾病所致的解剖变化是潜在因素。教训颇多,兹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性别:男性6例,女性5例。二、年龄:13~71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乏脂纵隔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1例纵隔乏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同时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结果1例46岁术前诊断为纵隔肿瘤,全麻下行纵隔肿瘤切除术。术后诊断为纵隔乏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组织学特征与其他部位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相似,免疫组化表达HMB45、S-100、Des。结论本例罕见,诊断依靠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三方面结合。乏脂纵隔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必须经过全面思维和细致检查,以求正确诊断,为决策正确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