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达利珠单抗预防致敏受者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用达利珠单抗诱导治疗预防致敏受者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 36例群体反应性抗体为 30 %~ 5 0 %的致敏受者随机分为舒莱组和对照组 ,各 18例 ,舒莱组患者于移植术前 2h和术后第 4d接受达利珠单抗 (2 0mg/次 )诱导治疗 ,两个组术后均以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结果 舒莱组术后 3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术后 2~ 4周内对照组平均每日皮质激素用量明显高于舒莱组 ;两个组人 /肾 1年存活率的差异无显著性 ;舒莱组术后肾功能的恢复较对照组快 ,但差异无显著性 ;舒莱组术后1周内CD2 5 淋巴细胞数明显降低 (P <0 .0 1) ;未观察到达利珠单抗的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在合理筛选供受者的基础上 ,致敏受者肾移植前接受达利珠单抗诱导治疗可降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儿童肾移植受者术后应用以他克莫司(Tac)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的体会.方法 35例受者,年龄为(12.4±1.5)岁(10~18岁),均接受成人尸体供肾,其中33例为首次肾移植,2例为再次肾移植.所有受者肾移植后均采用Tac、霉酚酸酯(MMF)和糖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术后3个月内、3~6个月、6~12个月时Tac的用量分别为0.15~0.32 mg·kg-1·d-1、0.12~0.15 mg·kg-1·d-1、0.07~0.11 mg·kg-1·d-1,Tac浓度谷值分别为(10.5±1.4)μg/L、(8.5±0.8)μg/L、(7.2±0.5)μg/L.35例中,18例术前进行免疫诱导治疗.结果 术后移植肾1、3、5年存活率分别为100%、97.1%、93.9%,受者1、3、5年存活率分别为100%、94.1%、90.9%.术后第1年受者的体重增加了(6.6±2.2)kg,身高增加了(3.7±1.1)cm.术后共有7例(20.0%,7/35)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治疗后均逆转.其他并发症包括高血压11例(31.4%),高血脂5例(14.3%).药物性肝损伤4例(11.4%),肺部感染4例(11.4%),骨髓抑制2例(5.7%),糖尿病2例(5.7%),单纯性疱疹1例(2.8%),受者均无牙龈增生及多毛症.结论 儿童肾移植受者采用Tac、MMF和糖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有效,应注意Tac和激素的用量和用法.术前行免疫诱导治疗对降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益.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受者术前测定抗HLA-IgG抗体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肾移植受者术前抗HLA IgG抗体水平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184例肾移植受者术前抗HLA IgG抗体水平。分析抗HLA IgGI类抗体、Ⅱ类抗体阳性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关系。结果 肾移植受者术前抗HLA IgG抗体阴性者 15 5例 ,其中18例发生排斥反应 ,发生率 11.6 % ;抗HLA IgGⅠ类抗体阳性者 7例 ,2例发生排斥反应 ,发生率2 8.5 7% ;抗HLA IgGⅡ类抗体阳性者 9例 ,4例发生排斥反应 ,发生率4 4 .4 4 % ;Ⅰ类抗体、Ⅱ类抗体均阳性者 13例 ,8例发生排斥反应 ,发生率 6 1.5 3%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结论 肾移植受者术前抗HLA IgG抗体阳性与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密切相关 ,提示术前检测抗HLA IgG抗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可以预测排斥反应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4.
达利珠单抗和OKT3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比较达利珠单抗和OKT3预防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 肾移植受者在使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 )、霉酚酸酯及激素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基础上加用达利珠单抗 (42例 )或OKT3(12 8例 ) ,观察 2个组肾移植术后 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 肾移植术后 3个月内 ,使用达利珠单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 2 .4 % ,明显低于使用OKT3者的13.3% (P <0 .0 5 ) ,且前者无耐激素者 ,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时间推迟 ,血肌酐恢复正常的时间也早于使用OKT3者。结论 达利珠单抗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优于OKT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重膜滤过式血浆置换(DFPP)对高致敏肾移植受者的供体特异性抗体(DSA)的清除效果。方法 4例肾移植高致敏受者共进行了7例次DFPP治疗,采用Luminex技术监测DSA的变化,观察治疗效果、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DSA的MFI[1 036(0~4 113)]较治疗前[6 446(2 999~12 905)]明显下降(Z=-2.503,P=0.012)。4例高致敏肾移植受者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仅有1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且通过术后DFPP治疗及调整免疫抑制剂得到逆转。受者随访至今移植肾功能良好,未发生排斥反应。DFPP治疗引起白蛋白水平下降。结论 DFPP可以有效清除受者体内的DSA,可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高致敏人群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6.
群体反应性抗体在肾移植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群体反应性抗体(PRA0在肾移植中的意义。方法 对178例肾移植患者进行了术前、术后PRA检测。结果 肾移植术前PRA阳性患者有23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为20例。术后PRA阳性受者58例,发生排斥反应的有34例。移植前后PRA阴性患者有108例,有8例发生排斥。在肾移植患者中所产生的抗HLA抗体的频率和HLA抗原的分布不同。结论 PRA检测对预测移植肾排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1 临床资料4例中男 2例 ,女 2例 ,年龄 4 0~ 6 0岁。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 ,术前均行血液透析 ,时间 2~ 13个月。肾移植术后所有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 ,均接受环孢素A、硫唑嘌呤、泼尼松治疗 ,4例均出现急性排斥反应 ,而使用激素冲击治疗(琥珀酸氢化考的松、甲基泼尼松龙 )。肿瘤分别发生于肾移植术后 18~ 84个月。 4例肾移植患者术后泌尿系肿瘤发病、治疗及愈后情况见表 1。2 讨  论恶性肿瘤是肾移植术后的远期并发症 ,其患病率为 5 %~ 6 % ,是正常人群的 10 0倍 ,我国为 0 .78%~ 1.4 0 %。引起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基因启动子 3 0 8位多态性在预测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 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 3 5例肾移植患者术前外周血细胞分泌的TNF α水平 ,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方法检测TNF α基因启动子 3 0 8位多态性 ,分析其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结果 TNF α启动子 3 0 8位为A/A、A/G基因型者TNF α水平分别为(62 4.96± 177.78)pg/ml、(5 44 .3 2± 13 2 .42 )pg/ml,明显高于G/G基因型者的 (2 3 3 .16± 2 5 .3 7)pg/ml,P<0 .0 1。在HLA DR错配情况下 ,TNF α高分泌基因型受者有 5例 (5 0 % )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而低分泌基因型受者仅有 2例 (8% )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P =0 .0 12 )。 结论 肾移植受者TNF α基因启动子 3 0 8位多态性与体外细胞因子产生水平有关 ,TNF α高分泌基因型是术后 3个月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受者外周血抗原特异性单个效应细胞频数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斑点实验方法,检测8名健康志愿者及25例肾移植受者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经同种异体抗原刺激后分泌特异性细胞因子(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5)的单个效应细胞频数,并对25例受者肾移植后的情况进行随访,时间至少为半年。结果8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分泌γ干扰素(INFγ)的细胞的频数最高,为15/500000~120/500000,其频数在连续4个月内相对稳定。受者术前体内存在的供者特异性的、分泌INFγ的细胞频数与供、受者间HLA配合情况无关;25例肾移植受者中,21例移植术后均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其术前供者特异性的、分泌INFγ的细胞频数除2例外,均低于40/500000;4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术前供者特异性的、分泌INFγ的细胞频数分别为86/500000、104/500000、128/500000及264/500000。结论移植术前测定受者体内供者特异性的、分泌INFγ的细胞频数可以作为评估受者针对供者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能力的方法之一,并为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报告我院经肾活组织检查 (肾活检 )病理学诊断急性排斥反应 3 2例 ,并将急性排斥反应近期转归与肾活检病理学改变参数作相关性回顾分析 ,探讨肾活检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预后判断上的价值。一、临床资料1988~ 1999年我院共行尸体肾移植术 4 0 0余例 ,经肾活检诊断急性排斥反应3 2例 ,其中男性 2 8例 ,女性 4例。年龄( 3 7± 7)岁。肾移植术后给予泼尼松、硫唑嘌呤和环孢素A三联免疫抑制剂治疗 ,少数早期病例仅以前二者联合抗排斥。确诊急性排斥反应者给予甲泼尼龙0 .5~ 1.0 g/d静脉滴注 ,连续冲击 3d ,酌情给 1~ 3个疗程 ,合用透析疗…  相似文献   

11.
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恶性肿瘤1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于 1 977~ 1 999年的 2 2年中共行同种肾移植术 1 1 32例 ( 1 2 86例次 ) ,术后共发生泌尿系肿瘤 1 1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1例 ,男 4例 ,女 7例 ,年龄 2 9~ 60岁 ,平均 47岁。其中一次肾移植 1 0例 ,二次肾移植 1例。肾移植病因分别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 8例 ,慢性肾盂肾炎 3例。术前均行血液透析 ,时间 2~ 1 5个月 ,平均 4个月 ,肾移植术后所有患者肾功能均恢复正常 ( 1例第一次移植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 2 d后切除移植肾除外 )。9例患者接受环孢素 A、硫唑嘌呤、泼尼松治疗 ,2例患者接受环孢素 A、雷公藤多甙、泼尼…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十分普遍,而且有大量迹象表明其感染可能是诱发急慢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1]。我院1996年12月~1998年7月检测了162例肾移植受者及其供者术前CMV血清抗体和受者术后体内CMVDNA,部分患者给予抗病毒治疗,并比较各组排斥反应发生率。1.资料与方法:患者为首次行同种异体肾移植且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术后1个月内肾功能恢复正常、肾存活不少于3个月。本组共有162例,男97例,女65例,年龄13~69岁,供受者为同血型,T淋巴细胞毒试验均为阴性。(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术前因素,为预防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8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首次接受同种异体尸体肾移植受者1316例资料,记录基线资料及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按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10%和≥10%将受者分为PRA阴性组和致敏组;以2005年10月1日为界分为回顾性HLA配型组和前瞻性HLA配型组。统计分析各基线资料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影响以及不同组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手术时受者年龄、术前PRA水平、热缺血时间、HLA错配数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显著影响。致敏组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58.8%比17.9%,P0.001)以及6个月内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29.4%比11.9%,P=0.028)均显著高于PRA阴性组。采用前瞻性HLA配型后受者HLA错配数减少,且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也降低(20.9%比15.5%,P=0.012)。结论术前检测受者的PRA水平从而准确评估其致敏状态,尽可能选择良好的HLA配型谱可减少移植肾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应用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术后新发乙型肝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中心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间肾移植受者的资料,将术前无乙型肝炎的138例受者作为试验组,术前肌肉注射小剂量HBIG,术后定期监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滴度,根据其滴度调整术后应用HBIG的剂量,持续应用1年或1年以上.将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术前无乙型肝炎的196例肾移植受者作为对照组,不采用乙型肝炎预防措施.观察两组移植后新发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并记录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受者和移植肾1年存活率.结果 随访12个月,试验组仅1例(0.7%)于术后6个月出现新发乙型肝炎,对照组11例(5.6%)出现新发乙型肝炎,其中2例因爆发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两组新发乙型肝炎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试验组有19例(13.8%)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对照组有34例(17.3%)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受者1年存活率为97.8%(135/138),移植肾1年存活率为(96.4%,133/138);对照组受者1年存活率为(91.8%,180/196),移植肾1年存活率为(90.3%,177/196).两组受者和移植肾1年存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结论 小剂量HBIG用于肾移植后预防新发乙型肝炎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阿来佐单抗行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阿来佐单抗行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89例肾移植受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46例).试验组于肾移植术前和术后24 h内分别静脉滴注阿来佐单抗15 mg,对照组不接受免疫诱导治疗.受者术后常规应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统计两组术后12月内的移植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感染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移植肾存活率及淋巴细胞计数,并用ImmuKnowTM免疫细胞功能测定法检测受者CD4+T淋巴细胞的三磷酸腺苷(ATP)值.结果 术后12个月内试验组7.0%(3/43)的受者发生病理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9%(11/46,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总体的感染发生率为别为39.5%(17/43)和30.4%(14/46,P>0.05),两组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分另为23.2%(10/43)和17.4%(8/46,P>0.05).术后3个月内,试验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内,试验组CD4+T淋巴细胞ATP值低于对照组.结论 阿来佐单抗行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可维持受者的免疫抑制状态,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供受者HLA致敏原性错配(IM)对肾移植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首次肾移植受者IM对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的恢复时间及1年内排斥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IM对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时间无明显影响;IM患者1年内急性排斥率明显增加;各类位点IM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进行比较,A位点影响不大,B位点与急性排斥反应有关,DR位点IM可致急性排斥反应明显增加。结论:在临床采用氨基酸残基配型标准判断组织配型的同时,IM不容忽视,HLA-B位点IM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HLA-DR位点IM明显影响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免疫吸附对高致敏‘肾移植受者超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对10例群体反应抗体(PRA)〉40%的‘肾移植受者术前行免疫吸附治疗,观察其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10例高致敏肾移植受者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仅有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并通过免疫吸附及调整免疫抑制剂得到逆转。所有受者随访至今移植‘肾功能良好,未发生排斥反应。结论免疫吸附可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高致敏人群‘肾移植术后超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致敏患者经双滤过法血浆分离(DFPP)方案预处理,并联合使用抗CD25单抗诱导治疗后行肾移植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1至2012年1月45例致敏受者在肾移植前经DFPP方案预处理,并联合使用抗CD25单抗诱导治疗后接受肾移植的临床资料.所有受者预处理前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均大于20%,为(56.5±19.9)%,预处理后PRA水平降至(18.9±19.1)%.受者与供者的HLA抗原错配数为(2.1±0.7)个,术前2次供、受者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试验均为阴性.所有受者术后至少随访1年,观察术后1年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以及排斥反应和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期间,无受者死亡,有2例受者发生移植肾功能丧失,术后1年受者存活率为100%(45/45),移植肾存活率为95.6% (43/45).术中肾血管开放后1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2%,受者在切除移植肾后恢复血液透析;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2例,发生率为26.7%(12/45),经甲泼尼龙和(或)ATG冲击治疗后,11例完全逆转,1例出现移植肾功能丧失而恢复血液透析.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8.9%(4/45),经抗感染治疗后均好转,未发生重症肺部感染.结论 肾移植前采用DFPP 预处理,并联合使用抗CD25单抗诱导治疗安全有效,能使致敏受者获得良好的肾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前单次大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免疫诱导治疗的价值. 方法 21例致敏肾移植受者随机分为大剂量(9 mg/kg,术前单次)和常规剂量(1.5~2 mg·kg-1·d-1,10~12 d)ATG诱导治疗组,大剂量组受者男6例、女4例、年龄(38.2±3.4)岁、透析时间(9.3±13.4)个月、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Ⅰ类(27.6±26.4)%,Ⅱ类(25.3±19.8)%]、抗人白细胞抗原(HLA)错配数(1.9±0.7)个;常规剂量组男3例、女8例、年龄(42.2±6.7)岁、透析时间(8.6±10.7)月、PRA水平 [Ⅰ类(32.6±28.4)%;Ⅱ类(23.9±19.7)%]、HLA错配数(2.0±0.8)个,2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果 2组受者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术后1个月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大剂量组受者1例,常规剂量组4例,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大剂量组受者血清肌酐均在术后3~7 d降至正常,常规剂量组2例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其中1例在术后21 d恢复正常,另1例术后45 d时血肌酐降至300 μmol/L.所有受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和感染.大剂量组受者发生肝功能损害1例.随访4~14个月,大剂量组受者移植肾功能正常,常规剂量组1例受者在术后3个月时移植肾失功. 结论术前单次大剂量ATG给药安全有效,可作为致敏肾移植受者新的术前免疫诱导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20 0 1年 4月我们利用一个马蹄形供肾为 2例尿毒症患者行肾移植术 ,现报告如下。例 1,男 ,4 3岁。 1987年因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行第 1次肾移植术 ,1999年因移植肾慢性排斥恢复腹膜透析。 2 0 0 1年 4月 2 0日行第 2次肾移植术 ,术前群体反应抗体 (PRA) 14 .3%。术中将马蹄形肾从峡部分开后 ,右侧供肾动脉与受者髂内动脉端端吻合 ,供肾下极异位动脉与受者腹壁下动脉端端吻合 ,供肾静脉与受者髂外静脉端侧吻合 ,供肾输尿管与受者膀胱隧道式吻合。术后尿量约 5 0 0 0ml/d ,术后第 6天肾功能恢复正常。目前患者肾功能良好 ,作者单位 :5 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