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比较急性非等容性血液稀释(ANIH)和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AHH)联合控制性降压(CH)对直肠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直肠癌根治术(Mile’s)患者45例,年龄38~67岁,体重50~78 kg,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对照组(Ⅰ组,常规输液组),ANIH组(Ⅱ组),AHH+CH组(Ⅲ组).分别于麻醉前1 h(T)1、术毕即刻(T)2、术后第1天(T)3、第4天(T)4抽取静脉血,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与正常人群比较,T1时三组CD3+,CD4+,CD4+/CD8+均明显降低(P〈0.05),CD8+增高(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较,Ⅰ组T2、T3时CD3+、CD4+、CD4+/CD8+均显著降低(P〈0.05);Ⅱ组、Ⅲ组仅T3时降低,与Ⅰ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Ⅱ组、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时三组CD3+、CD4+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但Ⅰ组CD4+/CD8+显著低于Ⅱ组、Ⅲ组(P〈0.05).结论术前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ANIH)与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均可改善围术期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HCV感染者在病程各阶段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丙型肝炎患者CD4^+、CD8^+T淋巴细胞,并将其分为急性期组,慢性期组检测CD4^+CD25^+、CD4^+CD28^-T淋巴细胞。结果丙型肝炎患者CD4^+T细胞降低,CD8^+T细胞升高,CD4^+/CD8^+降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CD4^+CD25^+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4^+/CD28^-T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期组CD4^+CD25^+T细胞显著增高,而CD4^+CD28^-T细胞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型肝炎患者CD4^+/CD8^+明显降低,机体免疫状态紊乱,在各病程阶段CD4^+CD25^+、CD4^+CD28^-T细胞比率明显变化,说明此淋巴细胞亚群与丙型肝炎的发病及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陈勇  王胜义  查健 《吉林医学》2009,30(23):2934-2936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对小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0例慢性阑尾炎患儿,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3d监测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d两组CD3^+、CD4^+显著降低(P〈0.05),而CD8^+明显升高(P〈0.05),CD4^+/CD8^+比值降低(P〈0.01),术后3d均恢复至正常水平。但LA组术后1d的CD8^+升高幅度及CD3^+、CD4^+、CD4^+/CD8^+比值降低幅度均明显低于OA组(P〈0.05或P〈0.01)。结论:开腹或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均可抑制小儿细胞免疫功能,但腹腔镜手术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滴鼻免疫小鼠诱导的鼻相关淋巴组织(NALT)和肠相关淋巴组第(GALT)黏膜部位的免疫应答。探讨弓形虫黏膜疫苗能否在感染起始阶段有效诱导免疫应答。方法将BALB/小鼠随机分为免疫和对照组,免疫组小鼠以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20μl/只(20μg STAg+1μg CT)滴鼻免疫2移(间隔2周),对照组PBS滴鼻。于末次滴鼻后14d颈椎脱臼处死小鼠,ELISA测定粪便和鼻咽冲洗液IgA抗型水平;计数NALT、NC及PP、IEL淋巴细胞数,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D4^+、CD8^+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免疫匀小鼠粪便IgA和鼻咽冲洗液IgA抗体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ALT内淋巴细胞明显增生(P〈0.05),其中CD4^+、CD8^+T细胞均有增生(P〈0.01),CD4^+/CD8^+比值降低(P〈0.05)。NC中淋巴细胞数明显升高(P〈0.01),以CD4^+T细胞水平为主(P〈0.01)。GALT部位PP淋巴细胞增生显著(P〈0.01),主要以CD4^+T细胞为主;而IEL以CD8^+T细胞增生为主(P〈0.01),CD4^+/CD8^+比值降低(P〈0.05)。结论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滴鼻免疫BALB/c小鼠可有效诱导NALT和GALT黏膜部位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液对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于穴位注射前、注射4周末、注射8周末对上述各免疫指标进行检测,并与健康组比较;注射前、后行PANSS量表评定及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SP组CD3^+、CD4^+、CD8^+及CD4^+/CD8^+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注射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组间比较发现Ⅰ型组和氯氮平组的CD8^+、氯丙嗪组CD4^+/CD8^+比值上升明显(P均〈0.05)。IgA注射前低于对照组;注射前后差异显著(P〈0.05)。IgG、IgM注射前高于对照组,注射后未见改善。注射前后精神症状无改善。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了解SP免疫状态有价值;足三里注射黄苠液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免疫低下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6.
周琴  郭光云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54-56,59
目的:分析重度脓毒症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并研究α1胸腺肽对免疫调节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1年2月我院重度脓毒症患者135例,监测血清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的动态变化;研究取CD2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410cells/μl的患者,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再按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进行亚组分析。治疗组皮下注射α1胸腺肽1.6mg/d,连续7d,同时给予经典SSC治疗:对照组给予经典SSC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7d上述免疫指标。结果:85例重度脓毒症患者HLA—DR、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明显降低,治疗组治疗后7dHLA—DR、CD3^+、CD4^+和CD8^+均明显增高,且7dHLA—DR、CD3^+、和CD8^+较3dHLA—DR、CD3^+和CD8^+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治疗后3dCD3^+、7dHLA—DR、CD4^+和CD8^+均增高,7dCD3^+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CD4^+/CD8^+比值无明显变化。治疗组亚组分析显示轻中度免疫低下患者单核细胞CD14^+HLA—DR和T淋巴细胞计数短期内均呈上升趋势,重度免疫低下患者仅治疗后7dCD3^+治疗前增高(P〈0.05)。结论:重度脓毒症患者存在细胞免疫抑制;α1胸腺肽具有免疫增强的作用,且对轻中度免疫低下效果更好,重度免疫低下持续治疗也能获益。  相似文献   

7.
参麦注射液对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治疗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3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参麦组,对照组应用常规口服营养制剂,参麦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分别测定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T细胞亚群CD3^+,CD4^+,CD8^+数值及CD4^+/CD8^+比值。[结果]两组免疫功能均有所改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高,CD3^+、CD4^+升高,CD8^+下降,CD4^+/CD8^+比值升高.两组间比较.参麦组的术后免疫情况改善更为明显,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采用参麦注射液联合常规免疫营养疗法,能够显著改善胃癌患者的免疫状况。  相似文献   

8.
胃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胃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活性,以正常人作对照分析。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CD3^+、CD4^+、NK细胞数量及CD4^+/CD8^+比值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5),而CD8^+细胞水平显著升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业群和NK细胞数量的改变与胃癌临床病理分期有关,分期越晚,CD3^+、CD4^+及NK细胞数量CD4^+/CD8^+细胞比值越低,CD8^+细胞水平越高;Ⅰ、Ⅱ期胃癌患者与Ⅲ、Ⅳ期患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可用于胃癌患者的免疫状态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OJ)幼鼠肠黏膜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和能全素(Nutrison)喂养对实验鼠肠黏膜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普通级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OJ组、OJ+能全素(OJ+N)组,每组10只。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肠黏膜CD4^+、CD8^+淋巴细胞,并计算CD4^+/CD8^+的比值。结果OJ组大鼠肠黏膜CD4^+淋巴细胞百分数与对照组、假手术组和OJ+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J+N组CD4^+/CD8^+比值较OJ组显著升高,OJ组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均〈0.05)。结论OJ显著降低大鼠肠黏膜CD4^+淋巴细胞百分数,OJ+N组与OJ组比较,CD4^+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加。OJ组肠黏膜CD4^+/CD8^+比值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及OJ+N组显著降低,肠内营养对肠黏膜免疫功能有保护作用,为临床上应用肠内营养改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肠黏膜局部免疫功能提供了初步的佐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中的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水平和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方法:应用三色免疫荧光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ITP患者(n=30)和对照者(n=30)外周血PAIg水平和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CD3^+、CD3^+CD4^+及CD3^+CD8^+)。结果:ITP患者外周血PAIgG、PAIgM及PAIgA的平均荧光强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ITP患者外周血CI)3^+、CD3^+CD4^+亚群明显减低(P〈0.05),CD3^CD8^+亚群明显升高(P〈0.05),而CD3^+CD4^+/CD3^+CD8^+比值显著减低(P〈0.01)。结论:ITP患者PAIg水平显著增高,且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漂移。此方法简便易行,有助于ITP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移植对NOD小鼠免疫系统重建和预防糖尿病发生的机制。方法:①21只6周龄NOD雌性鼠接受9.5cGy全身照射后随机分为两组,移植组10只,对照组11只;②每周监测血常规和血糖的变化;③小鼠饲养至发生糖尿病时或至30周龄时处死,摘取脾脏分离淋巴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鼠与非移植鼠脾脏CD3^+、CD4^+、CD8^+、CD4^+/CD8^+淋巴细胞;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FN-γ水平;吉姆萨染色法计数小鼠骨髓分裂相中Y染色体所占比例,检测嵌合程度并作为细胞植活标记。结果:①移植后NOD受鼠经骨髓细胞的性别染色体检测显示均植入成功;②实验组糖尿病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发病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延缓(P〈0.05);③实验组和对照组CD3^+T细胞、CD4^+T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CD8^+T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IFN7数值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1)。结论:NOD鼠在通过异基因骨髓干细胞移植后,能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可能与移植后免疫重建,下调CD4^+/CD8^+T细胞的比值,使Th1/Th2极化向Th2偏移等机制相关,异基因骨髓干细胞移植可能成为防治1型糖尿病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变化的规律,以指导临床免疫治疗。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6例食管癌患者术前及术后7d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与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结果:食管癌患者术前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CD3+T细胞下降,CD4+T细胞下降,CD8+T细胞增加,CD3+CD4+/CD3+CD8+比值下降(P〈0.05);术后7d与术前比较,CD3+T细胞增加,CD4+T细胞增加,CD8+T细胞下降,CD3+CD4+/CD3+CD8+比值上升(P〈0.05),但仍低于健康体检者。结论:食管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存在紊乱,检测患者不同时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对评估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以及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血液稀释与输异体血对肝癌病人T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术期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自身输血与输异体血对肝癌病人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20例肝癌病人,随机分为输异体血组、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h、48h、72h120h抽取静脉血测定T细胞亚群CD2、CD4、CD8、CD4/CD8。结果血液稀释组T细胞亚群在术前术后改变不明显(P〉0.05)。输异体血组在术后48h后CD2、CD4、CD4/CD8降低(P〈0.01),120h尚未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围术期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T细胞亚群的应响不大,而输异体血对及T细胞亚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表达,研究大肠癌患者免疫状况与肿瘤分期的关系,以预测术后恢复情况。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60例大肠癌患者和30例对照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结果:大肠癌患者CD4^+细胞值、CD4^+/CD8^+比值下降且NK细胞活性显著降低,CD8^+细胞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这种变化随临床分期的增高更加显著(P〈0.05);化疗后CD4^+细胞值、CD4^+/CD8^+比值的下降和NK细胞活性的降低及CD8^+细胞值的增高更为突出(P〈0.01);术后发生转移的患者CD4^+细胞值、CD4^+/CD8^+比值下降及NK细胞活性下降,CD8^+细胞值再回升。结论:大肠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紊乱,并随病情进展及肿瘤转移而加重,切除肿瘤有助于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崔微艳  陆洁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6):159-159
目的:探讨重度脓毒血症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3例重度脓毒血症患者及5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T细胞亚群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细胞)活性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流式细胞分析术法测定。结果:重度脓毒血症患者组外周血中,CD3^+,CD4^+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CD8^+细胞的比例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同时重度脓毒血症患者死亡组外周血CD4^+、CD4^+/CD8^+比值、CD3^+明显低于好转组(P〈0.01),CD8^+明显高于好转组(P〈0.01)。结论:重度脓毒血症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CD3^+,CD4^+,T淋巴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降低,重度脓毒血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肾康颗粒治疗慢性移植肾肾病(CAN)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确诊为早期CAN患者分为益肾康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维持常规治疗,益肾康组加服益肾康颗粒30g/d,观察治疗第4、8、12周后外周血中CD3^+、CD4^+、CD8^+水平,并计算出CD4^+/CD8^+的比值,分析益肾康颗粒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益肾康组的外周血CD4^+、CD8^+计数及CD4^+/CD8^+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肾康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见严重的副作用。结论益肾康颗粒能够提高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调节肾移植术后抗排斥和感染之间的矛盾,辅助治疗CAN。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和免疫联合疗法对局限性和局部进展性肾癌患者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对40例局限性和局部进展性肾癌患者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干扰素(IFN-α)及白细胞介素2注射的联合治疗(治疗组)。对照组40例,只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对两患者术后3、5年生存率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活性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4^+/CD8^+增高差值,CD8^+降低差值,两组差异疗显著性(P值〈0.05)。结论:联合治疗可提高患者免疫状态,提高年3、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延迟复苏对犬40%血容量失血后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Beagle犬8只,按全身血容量的40%半小时放血完毕。伤后24h开始液体复苏,伤后第二个24h按失血量的3倍给予乳酸林格液,48h后给予生理需要量。记录动物72h死亡率,采集伤前及伤后1、4、24、48、72h的外周静脉血,检测T淋巴细胞凋亡率、增殖能力、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并计算其比值。结果与伤前比较,失血性休克后1、4、24、48、72h各点T淋巴细胞凋亡率均较伤前显著降低(均P〈0.05):伤后24h和72h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较伤前降低,但24h和72h之间无显著差异。伤后CD4^+T细胞比例无显著变化,CD8^+T细胞比例较伤前显著增加。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于伤后1h开始下降,伤后4、24、48、72h均比伤前显著降低(P〈0.05);但复苏前后无显著差别。结论犬40%血容量失血导致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持续抑制,延迟复苏并不能有效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匹多莫德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2例健康人群设为健康对照组,62例乙肝患者设为治疗组,治疗组予以口服匹多莫德;分别取健康对照组和乙肝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采用双抗体酶联分析法检测INF-γ、IL-2、IL-4和IL-6;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CD4^+、CD8^+和CD4^+/CD8^+)。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IL-2、IL-4、IL-6有明显增高(P〈0.05);CD4^+细胞数下降,CD4^+/CD8^+比值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INF-γ、IL-2有明显增高(P〈0.05),CD4^+细胞数增高,CD8^+细胞数下降,CD4^+/CD8^+比值增高(P〈0.05)。结论 乙肝患者感染慢性化后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匹多奠德可以明显提高乙肝患者的免疫功能,为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有效辅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测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早期激活标志CD69的表达.方法:静脉采集慢性乙肝患者普通肝素抗凝血2 ml,在植物血凝素(PHA)20μg/ml条件下进行全血培养,4 h后用双色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CD69的表达。结果:正常人外周血只有很少量CD4^+与CD8^+T淋巴细胞表达CD69分子,经PHA刺激后CD4^+与CD8^+T淋巴细胞CD69的表达率明显升高,较刺激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同样,慢性乙肝患者在激活前后也有统计学差异(P<0.01);慢性乙肝患者在PHA刺激前有一部分CD4^+、CD8^+T淋巴细胞表达CD69分子,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可能与乙肝患者体内病毒免疫紊乱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