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机制、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个性特征.方法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50例强迫症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50例正常受试者加以比较.结果 ①强迫症组中间型和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强迫症组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分低.而父母的惩罚、拒绝因子分和母亲的偏爱被试因子分高,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③强迫症组EPQ的N因子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E因子分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机制、父母教养方式及个性特征与正常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为今后开展分析性心理治疗,实施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的特点,为青少年抑郁障碍实施家庭干预、心理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10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研究组)和100例健康青少年(对照组),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2组受试者进行测评,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①青少年抑郁障碍与健康青少年在人格、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三方面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②研究组在内外向维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在神经质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矛盾性得分显著增高,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知识性得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因子及母亲的过分干涉与保护、父亲的过分保护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③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EPQ的内外向因子呈正相关,与精神质和神经质因子呈负相关,而父母双方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EPQ的内外向因子呈负相关,父母双方的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与EPQ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因子呈正相关;家庭环境的亲密度、娱乐性与EPQ的4个维度均相关。 结论 ①相对于正常青少年,青少年抑郁障碍的人格、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存在更多的问题;②不良家庭环境、不合理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导致青少年人格问题、抑郁情绪的出现,改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会促进患者人格成长、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迫症(OCD)患者的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对28例OCD患者(OCD组)和27例健康人(对照组)分别采用UCLA孤独量表(第3版)、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进行施测。结果 OCD组患者在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因子上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偏爱被试因子上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OCD组患者的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OCD组患者孤独感总分与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r=-0.661、-0.637,P<0.01),与父亲惩罚严厉、父母亲拒绝、否认呈正相关(r=0.512、0.548、0.624,P<0.01);对照组被试者孤独感总分与父亲过度保护呈正相关(r=0.502,P<0.05)。结论OCD患者和健康对照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由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所引起的孤独感,在OCD患者中比在健康人中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4.
父母教养方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防御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防御方式的影响。方法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V)和防御方式问卷(DSQ)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测试比较。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和神经症防御机制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母亲拒绝否认与其不成熟防御机制呈正相关,父亲惩罚严厉、过度偏爱、拒绝否认与其神经症防御机制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不成熟防御方式和神经症防御方式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点,是父母教养方式缺陷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和作用,为青少年抑郁症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心理科门诊诊治的8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组,另选来自学校和本院职工子女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测评总分≤7分的80例健康青少年为对照组,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HAMD两个工具来测评两组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抑郁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比较:男性患者在父亲严厉惩罚因子(FF2)、父亲拒绝否认因子(FF5)、母亲情感温暖因子(MF1)、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因子(MF2)和母亲拒绝否认(MF3)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或P<0.001);女性患者在父亲情感温暖因子(FF1)、父亲惩罚严厉因子(FF2)、父亲拒绝否认(FF5)、父亲过度保护(FF6)、母亲情感温暖因子(MF1)、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因子(MF2)和母亲拒绝否认(MF3)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父母存在教养方式不当,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有助于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与预防。  相似文献   

6.
李琨煜  张瑾  朱金富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29(11):843-844,847
目的探讨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成就动机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成就动机量表对鹤壁市2所高中的高中生240人进行测试,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对成就动机的影响。结果父母的温暖理解因子及父亲的偏爱因子与追求成功动机呈显著正相关(r=0.25、0.22、0.14,P<0.01);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与追求成功动机呈显著负相关(r=-0.04,P<0.01);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和偏爱被试因子与回避失败动机呈正相关(r=0.14、0.14,P<0.01);父母的温暖理解因子与合成成就动机呈显著正相关(r=0.23、0.21,P<0.01)。父亲温暖理解因子对高中生追求成功动机有正向预测作用(β=0.27),对回避失败动机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9)。结论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与高中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及其亲属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特点及其差异.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20例青少年强迫症患者、32例患者父母(为避免混淆,患者父母组称患者亲属组)及25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青少年强迫症组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较少,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较多(P<0.05),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的亲密度、道德宗教观、组织性较少,矛盾性和控制性较多(P<0.05);强迫症亲属组的父母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较正常对照组少(P<0.05),家庭环境各因子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青少年强迫症组与强迫症亲属组相比,患者的父母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及偏爱较多,母亲的温暖、理解较少(P<0.05);患者感受到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组织性较少,矛盾性和控制性较多(P<0.05).结论: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存在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这些不良的家庭相关因素可能是父母与患者之间双向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对品行障碍患者的影响,为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品行障碍患者57例(研究组),不符合品行障碍的健康志愿者57例(对照组)比较。结果在家庭环境中,研究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及知识性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矛盾性、控制性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教养方式上,研究组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父亲过分干涉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品行障碍患者家庭环境及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正常者有明显不同,他们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应及时地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及其与患者个性特征和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 对40例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和40例正常人进行防御方式问卷(DSQ)、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艾森格人格问卷(EPQ)调查.比较2组防御机制的不同,以及防御机制与个性特征和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因子均分[分别为(5.17±1.25)分和(5.56±1.52)分]高于正常对照组[(3.54±1.07)分和(3.04±1.01)分],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均分[(4.31±1.09)分]低于对照组[(5.56±1.10)分],两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回避、隔离、投射、被动攻击、躯体化等防御机制因子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组.AN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惩罚、拒绝和过度保护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EPQ结果:AN患者神经质标准分(sN)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向标准分(sE)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关分析结果:AN患者父母拒绝、否定和过度保护教养方式以及神经质个性特征与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机制的使用显著相关.结论 AN患者更多使用回避、投射、被动攻击、躯体化等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并与个性缺陷和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可能是AN患者症状产生的病理心理基础,也是心理治疗中应该注意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焦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62例青少年焦虑症患者和印例健康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父亲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母亲在拒绝否认、惩罚严厉方面较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父亲表现为显著较低情感温暖和理解(P<0.05).结论: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焦虑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强迫症患者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定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以及不同临床特点对强迫症患者人格的影响。方法采用Yale Brown强迫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定问卷 (MMPI) ,对 46例强迫症患者进行测试 ,并与 41例正常人做对照研究。结果强迫症组疑病、抑郁、癔症、心理变态、男性化 女性化、偏执、精神衰弱、精神分裂以及社会内向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除癔症和社会内向两因子外 ,其他MMPI各因子分男性强迫症患者明显高于女性患者 (P <0 .0 5或P <0 .0 1) ;强迫症患者MMPI的疑病、抑郁、男性化 女性化以及精神衰弱等因子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呈正相关 ,而与强迫症状的严重程度无关。结论强迫症患者可能存在病态心理状态 ;不同性别的强迫症患者其人格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与焦虑、抑郁情绪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s:To assess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comorbidity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 (OCS) dimension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Methods: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included 300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who were applied to the to the Outpatient Psychiatry Clinic of Health Sciences University Dışkapı Yıldırım Beyazıt Training and Research Hospital, Ankara, Turkey between July and December 2018. Data collection forms created by researchers were applied to the individuals.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 were assessed with the 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 (YBOCS) and the Dimensional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 (DOCS).Results:The OCD prevalence was 17% (n=50) in the whole group while 10% (n=24/250) of the patients without OCD had 8-15 points at YBOCS. One-way ANOVA test revealed that the patients with OCD showed more severe positive, negativ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also had lower functionality compared to those without OCD (p<0.05). The most severe OCS dimension was unacceptable obsessional thoughts in the patients with OCD and OCS. The severity of unacceptable obsessional thought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epressive symptom severity,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onset age of OCD and insight level in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Conclusion: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should be evaluated for presence of the OCS/OCD comorbidity in clinical practice. In addition, 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OCS might provide a different viewpoint on the presence of OCS/OCD in schizophrenia.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特点.方法 收集符合DSM-IV强迫症的诊断标准的患者51例(病例组)及30名正常对照者,其中强迫症(病例组)患者根据临床特征分为非难治性组与难治性组.强迫症病例组中未用药者(未曾用药或停药2周以上者)共12人.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和状态-特...  相似文献   

14.
马建英  张守康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6):1972-1973,2034
目的:观察强迫症和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情况,以及应用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BOCS)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比较两组不同自知力患者临床症状。方法:对30例强迫症患者和32例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Y-BOCS和BPRs评估。根据Y-BOCS项目11评估自知力得分。结果:强迫症组与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组患者不同自知力得分患者构成比显著不同(P<0.05),其中自知力较差(≥3分)患者分别为7例(23.3%)和20例(62.5%)。强迫症组自知力较差患者的Y-BOCS量表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和总体严重程度得分以及BPRS量表焦虑抑郁、思维障碍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强迫症组自知力较好患者及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组自知力较好和较差患者(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总体自知力强于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但强迫症患者中自知力较差者的强迫体验、焦虑和抑郁等临床症状较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自知力较差者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强迫症患者防御方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强迫症防御方式的特征及防御机制因子与焦虑、抑郁和强迫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 3 6名强迫症患者和 3 6名健康对照进行防御方式问卷 (DSQ)、Zung抑郁自评量表 (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及耶鲁 布朗强迫量表 (Y BOCS)测查。结果强迫症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及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 (F14 .69± 1.0 3 ,F2 4.93± 0 .95 ,F3 4.92± 0 .86,F45 .3 0± 1.2 3 )高于对照组 (F13 .67± 1.0 8,F2 5 .68±1.0 3 ,F3 3 .63± 0 .71,F45 .63± 1.3 9) ( P <0 .0 5或 P <0 .0 1) ,而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则低于对照组 ( P <0 .0 5或P <0 .0 1)。不成熟防御机制与焦虑、抑郁、强迫思维、强迫总分存在正相关 ,中间型防御机制与抑郁、焦虑有正相关。结论强迫症患者更多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 ,并与焦虑、抑郁、强迫症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及其父母的个性特征、父母教养方式.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64名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和56名健康青少年学生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测试.所有统计处理均采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1.5完成.结果 1.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定显示,研究组的精神质[(55.67±8.63)分]、神经质[(55.62±12.55)分]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2.38±6.79)分,(46.58±14.12)分]得分(P<0.01),外向性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42.82±10.28)分,(48.52±10.44)分](P<0.05);研究组母亲的神经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3.66±11.06)分,(47.98±8.36)分](P<0.01).研究组在孤独、羞涩、自尊、抑郁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2.父母教养方式评定显示,研究组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病有一定的人格基础.青少年网络成瘾者母亲的人格存在缺陷,对网络成瘾者的个性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追求完美的特征及不同强迫程度与追求完美的关系。方法选择76例强迫症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8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中文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评定2组被试者追求完美的特征,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评定研究组患者强迫症严重程度。结果 2组被试者在追求完美特质上,在个人标准、担心错误、行动的疑虑、父母期望、条理性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强迫症严重程度与个人标准(r=0.242,P<0.05)、担心错误(r=0.299,P<0.01)、行动的疑虑(r=0.302,P<0.01)呈正相关。研究组患者担心错误和行动的疑虑对强迫症严重程度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强迫症患者表现出担心出现错误、犹豫不决、过分关注细节、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等特征,其中,担心错误和行动的疑虑可能是影响强迫症严重程度的2个因素,提示在强迫症心理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追求完美的特征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羞怯感与社交焦虑和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为更好地预防儿童的羞怯和社交焦虑问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羞怯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沈阳市某小学262名10~11岁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上述测评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入组儿童的羞怯量表评分与儿童社交焦虑量表评分男女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羞怯量表评分与儿童社交焦虑量表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羞怯量表评分与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中父、母亲的"惩罚严厉""过度保护"相关(P<0.05),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关心"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父、母亲的"拒绝否认"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儿童羞怯感与社交焦虑和父母养育方式密切相关,良好的父母养育方式是预防儿童羞怯和社交焦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强迫障碍患者与正常对照者血浆催产素水平差异以及其与强迫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8~35岁强迫障碍患者30例(研究组)、正常对照36例(对照组)分别接受血浆催产素水平测量,研究组评定耶鲁布朗强迫量表。结果:非参数检验显示研究组血浆催产素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233.650±84.92)pg/ml,(252.31±108.20)pg/ml,z=-0.799,P=0.631],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强迫症患者中血浆催产素的数值与强迫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360,P=0.003)。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强迫症患者中,催产素水平是影响强迫严重程度的因素(校正R2=0.452,F=13.990,P=0.001)。结论:在强迫症患者中,血浆催产素水平可能是影响强迫症状严重程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强迫症共病抠皮障碍患者前扣带区神经生化代谢特征,为强迫性障碍的病理生理基础研究 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对17 例强迫症不伴抠 皮障碍患者和13 例强迫症共病抠皮障碍患者的前扣带区进行检测,测定感兴趣区N-乙酰基天冬氨酸+N-乙酰基天冬 氨酰谷氨酸(total N-acetyl aspartyl,tNAA)、谷氨酸(glutamate,Glu)、谷氨酰氨(glutamine,Gln)、肌酸(creatine,Cr)、 肌醇(myo-inositol,mI)、胆碱化合物(choline-containing compounds,Cho)的代谢物浓度,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和 代谢物指标定量分析。结果: 强迫症共病抠皮障碍患者前扣带区Glu 浓度显著低于强迫症不伴抠皮障碍患者(P= 0.001),其余代谢物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Glu 浓度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评分呈负相关(r=−0.55,P=0.002)。在强迫症合并抠皮障碍组中,女性患者Glu 浓度与 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Y-BOCS)总分相关(r=0.69;P=0.041),与其他临床 指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前扣带区Glu 代谢改变参与了强迫症共病抠皮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为研究强迫症 和抠皮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一定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