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PHBV复合HA纳米纤维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物复合羟基磷灰石(PHBV/HA)的纳米纤维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将40只新西兰兔制备单侧桡骨中段10 mm的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PHBV/HA的纳米纤维材料,对照组植入硫酸钙人工骨,各16只;空白对照组8只。在术后相应时间段分别进行大体观察,行放射学、组织学及扫描电镜检查,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观察其成骨能力、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术后4~8周植入材料处有片状密度增强,截骨处有骨痂向缺损区生长,骨皮质不连续,仍有骨性缺损,术后12~16周新生皮质骨与宿主皮质骨自然连接,骨缺损已完全修复。新生骨显示出正常骨干结构,髓腔再通。与对照组相比,8周之前在新生骨的形成及修复骨缺损方面的作用相差不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到12周之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体现了更好的成骨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BV/HA的纳米纤维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传导性,是一种良好的修复骨缺损的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新西兰白兔15只,制作10mm长的桡骨节段性缺损模型,分为实验组:15个肢体,骨缺损区植入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人工骨材料;空白对照组:6个肢体,骨缺损区旷置;自体骨对照组:6个肢体,骨缺损区植入自体骨.术后1d,8、16、24周分别进行X线摄片观察,运用ImageTool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点像素测定,24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实验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人工骨植入兔桡骨缺损区8周即有新生骨形成,24周材料与骨组织连接在一起,缺损区得以修复.空白组:8周时缺损区有少量骨痂,24周时修复缺损区约1/2;自体骨植人组:8周时骨断端完全被骨痂包绕,24周时缺损区骨完全修复.像素测量结果显示三组间骨修复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P=0.007,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骨组织密度增加.实验组材料两端修复界面新生骨与皮质骨的X射线摄片像素值进行比较:术后1d,8、16周P<0.05,24周P>0.05.说明术后24周前材料两端界面在不断修复,24周时完全修复.扫描电镜摄片示:实验组兔植入材料被新骨组织环形包绕与骨组织镶嵌,皮质骨与界面骨之间形成骨髓腔;在材料表面凹陷中骨细胞环状排列形成骨单位.结论 证实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材料能够修复新西兰兔桡骨节段性缺损,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骨传导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3D打印的多孔钛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和成骨性能.方法 选取20只6月龄新西兰白兔,在其股骨髁上制备直径6 mm,深10 mm的临界性骨缺损.实验组将多孔钛材料迅速注入骨缺损区.对侧生理盐水冲洗,不植任何材料,作为对照组.术后3d、4周、8周、12周通过X线及CT观察骨缺损处生长变化,术后12周处死所有新西兰白兔,通过大体观察、X线、CT、Micro-CT及组织学观察骨缺损处的修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良好,术后12周取出标本清理周围软组织,实验组缺损部位被新生骨填充;对照组见缺损处骨质凹陷;影像学观察,实验组植入物区域与周围界限模糊不清;对照组未见明显新生骨阴影;Micro-CT观察,术后12周实验组植入物区域空隙内长入新生骨组织,植入物附近可见骨小梁长入;对照组缺损区未见明显的骨长入;硬组织切片观察,实验组植入材料与成骨细胞结合,可见成熟的哈佛氏系统散在分布于新生骨内;对照组骨缺损区被大量纤维组织填充.IPP5.1计算新生骨与缺损区面积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孔钛材料可以促进骨组织的生长愈合,新生骨组织可以长入并充满孔隙,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组织工程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T-CAM表面修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 66,n-HA/PA66)复合骨修复材料修复兔桡骨中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选择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右桡骨中段1.5 cm骨缺损模型后分为两组:实验组植入T-CAM表面修饰n-HA/PA66复合骨修复材料;对照组植入n-HA/PA66.观察术前,术后2、4、8、12周静脉血碱性磷酸酶(ALP)值;术后4、8、12周每个时间点处死6只兔子,进行X线片、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等观察桡骨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兔子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死亡,无体内植入材料脱落.影像学及组织学结果表明实验组在术后4周就有新生骨组织,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新骨生长速度和数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12周Lane-Sandhu法X线片和组织学评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实验组ALP值开始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ALP值均升高,术后8周达最高峰,之后开始下降,在12周时接近于术前,静脉血ALP值在术后第2、4、8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AM表面修饰mHA/PA66复合骨修复材料具有促进骨质愈合的作用,尤其在早期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优于n-HA/PA66.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载阿仑膦酸钠(ALN)的磷酸钙骨水泥(CPC)修复兔股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6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18只。于双侧股骨内侧髁处制作骨缺损动物模型,给予观察组ALN/CPC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给予对照组CPC植入修复骨缺损。术后两组大白兔在相同的环境下饲养,于术后4、8、12周时分别处死6只兔子,取股骨髁处标本进行X线检查、骨密度测定,观察两组新骨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材料均未见明显的炎症组织反应,其组织相容性均良好,通过影像学检查、骨密度测定可发现:术后4周CPC柱和两端股骨界面清晰可辨,未见骨痂形成;8周界面模糊,可见少量骨痂生长;12周CPC柱与骨缺损交界处被大量骨痂包裹;术后4、8、12周观察组的骨痂形成速度和效果优于对照组。术后4、8、12周观察组的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载阿仑膦酸钠的磷酸钙骨水泥可促进兔股骨骨缺损的修复,增强股骨强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多孔钽颗粒修复犬颌骨缺损过程中的促进效果.方法 Beagle犬6只,建立下颌骨缺损模型共计36个,单侧3个骨缺损分别为多孔钽颗粒修复组(实验组A)、bFGF+多孔钽颗粒修复组(实验组B)、无干预组(对照组).术后4、8、12周各处死2只犬,行大体、X线、组织学观察及新生骨面积统计分析.结果 X线片示实验组与周围骨质结合良好,对照组12周后仍可见低密度骨缺损区域.甲苯胺蓝染色示术后8周及12周实验组B骨连续性及成熟度优于实验组A.术后4周实验组B新生骨形成面积明显大于实验组A(P<0.05),而8周末实验组A明显大于实验组B(P <0.05).结论 bFGF可增强多孔钽颗粒的骨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7.
珍珠层人工骨复合成骨细胞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成骨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珍珠层/消旋聚乳酸(N/P)人工骨复合同种异体成骨细胞(OBs)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能力,研究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手术造成15 mm桡骨缺损模型,将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新西兰白兔OBs分别种植到N/P人工骨和消旋聚乳酸(PDLLA)人工骨材料上.以复合OBs的N/P人工骨为实验组,以复合OBs的PDLLA人工骨和未复合OBs的N/P人工骨作对照组,移植修复兔桡骨缺损.分别于植入后4,8,12 wk取材,经大体观察、X线、组织学检测,观察细胞-材料复合物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结果: 复合OBs的N/P人工骨修复兔桡骨缺损术后8 wk材料中形成大片板层骨,12 wk骨痂桥接缺损,骨皮质连续,部分髓腔再通,珍珠层材料降解成粉末状,新骨周围材料降解明显;复合OBs的PDLLA组术后8 wk时形成部分板层骨,但以类骨质多见,材料已大部分降解,12 wk已完全降解,骨痂与断端界限消失,骨痂呈连续的窄条状修复骨缺损,但骨髓腔轮廓不清,骨痂形成的数量较实验组明显减少;未复合OBs的N/P组12 wk时仅在材料与宿主骨两断端连接部有片状成熟新骨形成,但在材料中央处有少许成骨.N/P人工骨材料亦部分降解成粉末状,但降解速度慢于实验组.结论: 珍珠层人工骨复合OBs能很好地修复兔桡骨临界性骨缺损,是一种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8.
异种骨复合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异种骨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MSCs与异种松质骨在体外联合培养,兔桡骨中上段制成1.5 cm的骨-骨膜缺损模型,实验组植入复合异种骨,对照组植入单纯异种骨,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4、8、12周各时间点行标本的组织学观察、X线片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及骨密度测试,比较其骨缺损区骨修复情况。结果术后第12周,实验组骨缺损区完全修复,骨密度接近正常;对照组骨缺损区修复缓慢,新骨形成量少;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未修复。结论异种骨复合MSCs修复节段性骨缺损能力强,在成骨速度和量上明显优于单纯异种骨。  相似文献   

9.
珍珠层/聚乳酸重组人工骨修复动物骨干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珍珠层/聚乳酸重组人工骨(NPCB)在体内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情况及成骨特点,评价其性能,为进一步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NPCB随机植入成年新西兰白兔1.5cm的桡骨缺损内,并设立不植入任何材料的空白对照,观察NPCB植入后动物的局部反应。检测动物术后1周、4周的血钙值,并与术前1天比较;于术后6、8、12、16周取材。作X线、骨矿含量、大体标本及组织形态学观察,分析不同时期组织反应、骨缺损修复及材料降解情况。结果 NPCB植入后无明显的局部不良反应.术后1周、4周血钙值与术前1天相比无明显差异。植入NPCB的骨缺损内骨矿含量在6-12周时升高幅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但12周后植入NPCB的骨缺损内骨矿含量出现下降。X线检查、大体标本及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NPCB的成骨方式主要是骨传导成骨,至术后16周时骨缺损基本修复,NPCB与宿主骨结合紧密。而空白对照骨缺损断端仅有少量骨修复,形成骨不连。NPCB植入后即开始其降解过程,12周以后材料周围出现较多吞噬有材料颗粒的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16周时仍有部分材料未降解吸收。结论 NPCB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能力。可以在体内逐渐发生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n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与纳米晶胶原基骨(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NHAC)修复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胫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胫骨中段形成10mm长的骨缺损,右侧骨缺损处植入组织工程骨作为实验组,左侧骨缺损处植入单纯NHAC作为对照组.术后3、6、9、12wk分批处死动物,行一般情况、缺损区大体观察、X线、组织学染色分析等指标检测,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修复骨缺损的效果.结果 24只新西兰大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一般情况:各组兔术后恢复及进食均正常,伤口无炎症反应,愈合良好.②大体观察:实验组术后6wk骨缺损部分修复,9、12wk骨缺损完全修复,3、6、9、12wk骨缺损修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③X线:实验组缺损区术后3wk可见有骨痂生长,9wk骨缺损基本修复,对照组术后12wk缺损区基本修复,各观察时间点实验组骨缺损修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④组织学染色:实验组缺损区新生类骨样组织、编织骨和板状骨出现的时间较对照组早,并且不经软骨介导即可直接成骨,而对照组以"爬行替代"方式修复骨缺损.结论 同种异体兔MSCs复合NHAC修复骨缺损的能力较单纯NHAC强且迅速,能够对大段骨缺损进行快速有效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基质明胶 ( BMG)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对骨形成的诱导作用。方法 :在 60只Wistar大鼠下颌骨缺损中植入 BMG材料 ,并设空白对照。植入后 7、1 4、30、60 d通过 X线片和组织学观察测定骨缺损区骨形成的情况。结果 :BMG植入 1 4d有新骨形成 ;BMG植入 60 d骨缺损被完全修复 ;而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未被修复。结论 :BMG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吸收性 ,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起骨引导和骨诱导作用 ,是一种有临床应用前景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制理想的,能够修复大段骨缺损的人工骨材料。方法采用乳液共混法将消旋聚乳酸(PDLLA)、羟基磷灰石(HA)、脱钙骨基质(DBM)结合,制成PDLLA/HA/DBM人工骨,并将PDLLA/HA/DBM和PDLLA进行兔桡骨大段骨缺损修复的对比研究。术后2、4、8和12周时摄X片及病理形态学观察及新骨形成定量分析。结果PDLLA/HA/DBM人工骨内新骨形成量明显多于PDLLA及空白对照组(P<0.01),且能够有效修复骨缺损。结论PDLLA/HA/DBM人工骨能促进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较理想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异体肌基质明胶颗粒、骨水泥作为bBMP载体及释放系统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成 骨能力。方法:复合材料及自体骨分别移植于成年新西兰兔桡肌基准大小骨制损,术后不同时期进行X线、组织形态学ECT,扫描电镜观察,比较复合材料修复骨制损的方式及能力。结果:复合材料修复成年新西兰兔桡骨基准大小骨制损;复合材料和新鲜自体骨移植相比,修复程度及愈合过程及成骨方式相同。结论:异体骨基质明胶颗粒、骨水泥是bBMP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碳纤维增强型聚醚醚酮(CF/PEEK)的力学性能,评价其植入下颌骨后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活性。方法:将27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9只)和对照组(18只),建立双侧下颌骨单层骨皮质缺损模型。实验组白兔双侧下颌骨植入长条形CF/PEEK复合材料,对照组白兔左侧下颌骨植入自体骨(阳性对照组),右侧不植入任何材料(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8、12和16周处死白兔(每组3只),截取缺损区颌骨,对标本的材料-骨界面进行大体、影像学和光镜观察,并进行局部组织学评分。结果:大体观察,白兔术后均未出现感染及二次骨折。影像学观察,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白兔颌骨缺损区有明显骨痂形成,修复效果好于空白对照组。组织学观察,与术后第8周比较,术后第12周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局部细胞免疫定量评分明显减小(P<0.01),第16周时最小(P<0.05);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的局部免疫细胞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6周时实验组材料周围及阳性对照组缺损区有大量骨小梁形成和成骨细胞散布于骨小梁周围。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处由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填充。随观察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成骨率增高,优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CF/PEEK复合材料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植入白兔下颌骨后免疫反应小,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5.
PHBV膜与PHBV/SGBG复合材料联合促进骨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 (PHBV) 膜与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共聚物/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 (PHBV/SGBG) 多孔复合材料促进骨再生的能力。【方法】实验共采用8只健康杂种犬,每只犬分别于左、右胫骨各制作2个直径为5 mm的穿通骨髓腔的圆洞形骨缺损区,间隔2 cm。双侧胫骨共建立4个骨缺损模型,将其随机分为四组: A组,骨缺损内填充柱状PHBV/SGBG材料,并在其上方覆盖PHBV膜; B组,骨缺损上方覆盖PHBV膜;C组,骨缺损内填充柱状PHBV/SGBG材料;D组,不放置任何东西。分别于术后2 、4 、8 、12周各处死2只动物,组织学观察不同实验条件下骨缺损区新骨组织生长情况。【结果】所有植入材料组(A组、B组、C组)均未出现植入物排异反应。其中A组术后2周时,已有明显的新生骨岛形成;术后12周骨缺损区新生成熟骨组织再生。与其它实验组相比,A组的骨缺损修复最早,新生骨的质量最好,骨结构与周围正常骨基本一致。而空白对照组中,骨痂修复中可见纤维组织形成,骨缺损区修复不全。【结论】PHBV膜覆盖技术和PHBV/SGBG复合材料植入技术结合,具有促进骨缺损区的骨组织修复的协同作用;PHBV膜和PHBV/SGBG复合材料有望成为应用于引导骨组织再生的新一代材料。  相似文献   

16.
Repair of sheep metatarsus defects by using tissue-engineering techniqu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issue-engineering bone with porous β-tricalcium phosphate (β-TCP) ceramic and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 was constructed and the effect of this composite on healing of segmental bone defects was investigated. 10-15 ml bone marrow aspirates were harvested from the iliac crest of sheep, and enriched for MSC by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over a Percoll cushion (1.073g/ml). After cultured and proliferated, tissue-engineering bones were constructed with these cells seeded onto porous β-TCP, and then the constructs were implanted in 8 sheep left metatarsus defect (25 mm in length) as experimental group. Porous β-TCP only were implanted to bridge same size and position defects in 8 sheep as control group, and 25 mm segmental bone defects of left metatarsus were left empty in 4 sheep as blank group. Sheep were sacrificed on the 6th, 12th, and 24th week postoperatively and the implants samples were examined by radiograph, histology, and biomechanical test. The 4 sheep in blank group were sacrificed on the 24th week postopera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ew bone tissues were observed either radiographic or histologically at the defects of experimental group as early as 6th week postoperatively, but not in control group, and osteoid tissue, woven bone and lamellar bone occurred earlier than in control group in which the bone defects were repaired in “creep substitution” way, because of the new bone formed in direct manner without progression through a cartilaginous intermediate. At the 24th week, radiographs and biomechanical test revealed an almost complete repair of the defect of experimental group, only partly in control group. The bone defects in blank group were non-healing at the 24th week. It was concluded that engineering bones constructed with porous β-TCP and autologous MSC were capable of repairing segmental bone defects in sheep metatarsus beyond “creep substitution” way and making it healed earlier. Porous β-TCP being constituted with autologous MSC may be a good option in healing critical segmental bone defects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provide insight for future clinical repair of segmental defect.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3):71-74+78
目的探讨PDLSCs细胞膜片与纳米级B-TCP复合叠层三维结构对牙槽骨缺损的相关修复及治疗作用。方法分离及培养牙周膜干细胞,制备牙周膜干细胞生物膜片,构建PDLSCs细胞膜片与纳米级B-TCP复合叠层三维结构模型,将其植入新西兰兔缺损骨模型内,于术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处死新西兰兔并分离牙周组织,通过形态学分析评判修复效果。结果 WB结果示,Runx2、ALP蛋白的表达量比对照组分别增加9.2倍和4.3倍;移植后第8周,苏木精-伊红染色示PDLSCs细胞膜片与纳米级B-TCP复合叠层三维复合结构组新骨形成的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示构建PDLSCs细胞膜片与纳米级B-TCP复合叠层三维复合结构组成骨相关标志物OCN、ALP、Runx2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牙周膜干细胞膜片与B-TCP三维叠层结构复合结构可促进兔牙槽骨缺损部位的修复及再生,为临床牙槽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初步探讨金葡液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30只在颅顶骨两侧对称各制造直径为5 mm的圆形骨缺损模型后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组,将纤维蛋白胶-金葡液复合物植入骨缺损处作为实验组,单纯纤维蛋白胶植入作为对照组,空白组不植入任何物质.于术后4,6周行大体观察,X线拍片,组织学检查,修复骨灰重与湿重测定. 结果 术后4,6周, X线片显示实验组缺损区的成骨面积百分比明显大于对照组及空白组,三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周,组织学检查,实验组骨缺损内可见纤维蛋白胶已完全吸收,缺损已骨性愈合,对照组缺损内纤维蛋白胶已降解吸收,缺损边缘有大量新生骨质,空白组缺损边缘亦可见到少量新生骨质,其他部分为致密纤维结缔组织覆盖;修复骨湿重/灰重比值低于对照组与空白组,三组比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金葡液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修复骨缺损是可行的,能减少金葡液局部注射的缺陷,提高其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和富含血小板血浆(PRP)的碳纳米管复合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将54只兔制备成双侧桡骨15mm骨缺损模型,根据植入的材料不同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MSCs/PRP/碳纳米管支架,对照组植入PRP/碳纳米管支架,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及12周各组分别处死6只兔,通过大体观察、扫描电镜检查、组织学观察评价修复大块骨缺损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新生骨组织占缺损面积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6,P〈0.05);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各组新生骨组织占缺损面积的百分比显著增加(F=77.67,P〈0.05)。结论与PRP/碳纳米管相比,MSCs/PRP/碳纳米管修复骨缺损能力更强,成骨更迅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