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乙二醇纳米纤维膜、聚乳酸纳米纤维膜,通过大鼠腹腔黏连动物模型,对比观察这两种材料预防术后腹腔黏连的作用。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42只,采用盲肠刮伤法制造大鼠腹腔黏连动物模型,随机将动物分为对照组(A组)、聚乙二醇纳米纤维膜组(B组)和聚乳酸纳米纤维膜组(C组)。在关腹前,B组和C组创面分别用聚乙二醇纳米纤维膜与聚乳酸纳米纤维膜覆盖,对照组创面不做处理。于术后2周处死大鼠,行大体、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两种纳米纤维膜可以很容易的黏附到损伤的腹膜表面和盲肠浆膜表面,在2周内逐渐被机体降解。术后2周,实验组的黏连分级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黏连的程度和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对照组纤维组织增生及炎性反应程度较实验组活跃。扫描电镜下见实验组创面修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两种纳米纤维膜均为生物可吸收降解材料,均可降低大鼠术后腹腔黏连的发生率和黏连程度。聚乳酸纳米纤维膜可以引起更轻微的纤维化和炎性反应,其作用优于聚乙二醇纳米纤维膜。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气管插管后低血压发生危险因素及预后,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10例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气管插管后血压情况分成两组:低血压组(n=35)和非低血压组(n=75).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气管插管前生命体征、休克指数(SI)、气管插管时不同诱导药物等指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生存曲线预测气管插管后低血压的风险因素及28 d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插管前收缩压、SI、使用肌松药、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或慢性肾功能不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其他慢性疾病、插管前使用肌松药以外药物、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COPD、慢性肾功能不全、插管前使用肌松药与气管插管后低血压预后有关(P<0.05).其中SI与气管插管后发生低血压为最强相关的变量(OR 19.215,95%CI1.123~328.880),并且确定SI>0.89是插管后发生低血压的阈值.低血压组的病死率(40.0%)高于非低血压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插管前偏高的SI、合并COPD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基础疾病、插管前使用肌松药与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气管插管后低血压相关.其中插管前SI可作为独立的预测因素,并且确定SI>0.89是预测插管后发生低血压的阈值.气管插管后低血压的发生可能会增加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28 d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脊液诱导的骨髓源性神经样细胞(BMSC-Ns)移植的安全性。方法将40只4~6周龄裸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8),其中致瘤性实验3组:阳性对照组(A组),接种Hela细胞(2×107/0.2ml);实验组(B组),将BMSC-Ns按2×107/0.2 ml接种至裸鼠肋部皮下;阴性对照组(C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接种后饲养1个月,大体观察肿瘤形成情况,1个月后处死动物取注射处局部皮肤、心脏、肝脏、肠道和肺组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全身毒性实验2组:实验组(D组),裸鼠尾静脉注射大鼠BMSC-Ns(5×106/0.2ml);阴性对照组(E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注射后即刻观察动物临床反应,以后每天观察1次,连续观察15天;将动物处死,采集血液标本行血液学检查。结果 BMSC-Ns接种于裸鼠肋部皮下1个月后未见接种部位肿瘤形成,局部皮肤、心脏、肝脏、肠道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异常;尾静脉注射BMSC-Ns后动物一般情况无异常,至第15天裸鼠全部成活,血常规结果无异常。结论皮下接种或者尾静脉移植CSF诱导的BMSC-Ns对裸鼠是安全的,无致瘤性和全身毒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提高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表面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表达的方法。方法:分别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bbit-MSCs)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进行培养,采用3%低氧环境、不同浓度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1 ng/mL,10 ng/mL,100 ng/mL)进行预处理,24 h后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SCs表面CXCR4表达情况。结果:两种预处理方式对MSCs活性无影响,经低氧和SDF-1预处理后MSCs表面CXCR4表达提高,低氧处理较SDF-1效果更好。结论:低氧环境对提高间充质干细胞表面CXCR4表达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PHBV复合HA纳米纤维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物复合羟基磷灰石(PHBV/HA)的纳米纤维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将40只新西兰兔制备单侧桡骨中段10 mm的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PHBV/HA的纳米纤维材料,对照组植入硫酸钙人工骨,各16只;空白对照组8只。在术后相应时间段分别进行大体观察,行放射学、组织学及扫描电镜检查,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观察其成骨能力、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术后4~8周植入材料处有片状密度增强,截骨处有骨痂向缺损区生长,骨皮质不连续,仍有骨性缺损,术后12~16周新生皮质骨与宿主皮质骨自然连接,骨缺损已完全修复。新生骨显示出正常骨干结构,髓腔再通。与对照组相比,8周之前在新生骨的形成及修复骨缺损方面的作用相差不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到12周之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体现了更好的成骨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BV/HA的纳米纤维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传导性,是一种良好的修复骨缺损的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7.
背景: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纳米纤维材料促进骨组织再生的体内实验研究较少,且研究结果有争论。目的:观察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纳米纤维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随机选取45只新西兰兔,制备单侧胫骨中上段骨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纳米纤维材料,对照组植入β-磷酸三钙人工骨,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在术后相应时间段分别进行X射线摄片,组织学检查,扫描电镜观察其成骨能力、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等指标。结果与结论:术后4~8周,实验组骨缺损植入材料处片状密度增强,截骨两端骨质向缺损区生长,骨皮质不连续,仍见骨性缺损,术后8~12周,新生皮质骨与宿主皮质骨自然连接,骨缺损完全修复。术后4,8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新生骨的形成及修复骨缺损方面相差不明显(P〉0.05),12周时,实验组具备更好的成骨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可见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纳米纤维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传导性,是一种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8.
背景: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纳米纤维材料促进骨组织再生的体内实验研究较少,且研究结果有争论。目的:观察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纳米纤维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随机选取45只新西兰兔,制备单侧胫骨中上段骨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纳米纤维材料,对照组植入β-磷酸三钙人工骨,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在术后相应时间段分别进行X射线摄片,组织学检查,扫描电镜观察其成骨能力、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等指标。结果与结论:术后4~8周,实验组骨缺损植入材料处片状密度增强,截骨两端骨质向缺损区生长,骨皮质不连续,仍见骨性缺损,术后8~12周,新生皮质骨与宿主皮质骨自然连接,骨缺损完全修复。术后4,8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新生骨的形成及修复骨缺损方面相差不明显(P>0.05),12周时,实验组具备更好的成骨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可见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纳米纤维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传导性,是一种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海人藻酸(Kainic acid, KA)注射诱导大鼠海马CA1区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酶原(cysteine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zymogen,Procaspase3)巯基去亚硝基化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KA注射组(KA组)、给药组(NS102组,DNCB组,GSNO组)及溶剂对照组(生理盐水组,DMSO组)。采用KA侧脑室注射构建大鼠癫痫模型。运用生物素转化法检测蛋白质巯基亚硝基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免疫印迹方法对Procaspase3巯基去亚硝基化进行分析,焦油紫染色法观察大鼠成活海马神经元的数量。结果:与sham组相比,KA组Procaspase3巯基亚硝基化水平明显降低,与KA组相比,NS102组、DNCB组和GSNO组Procaspase3巯基亚硝基化水平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DMSO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注射浓度为0.6 μg/10μL的KA能够诱导大鼠海马CA1区Procaspase3巯基去亚硝基化;KA通过激活KA受体导致大鼠海马CA1区Procaspase3巯基去亚硝基化,KA受体抑制剂NS102能够抑制Procaspase3巯基去亚硝基化;TrxR参与调节KA诱导的大鼠海马CA1区Procaspase3巯基去亚硝基化;外源性NO供体能够抑制Procaspase3巯基去亚硝基化。焦油紫染色结果显示,与KA组相比,NS102组、DNCB组和GSNO组神经元损伤降低。结论:KA注射通过激活KA受体诱导大鼠海马CA1区Procaspase3巯基去亚硝基化,Procaspase3巯基去亚硝基化受TrxR和外源性NO调节,抑制Procaspase3巯基去亚硝基化对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纳米纤维材料促进骨组织再生的体内实验研究较少,且研究结果有争论。 目的:观察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纳米纤维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方法:随机选取45只新西兰兔,制备单侧胫骨中上段骨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纳米纤维材料,对照组植入β-磷酸三钙人工骨,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在术后相应时间段分别进行X射线摄片,组织学检查,扫描电镜观察其成骨能力、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等指标。 结果与结论:术后4~8周,实验组骨缺损植入材料处片状密度增强,截骨两端骨质向缺损区生长,骨皮质不连续,仍见骨性缺损,术后8~12周,新生皮质骨与宿主皮质骨自然连接,骨缺损完全修复。术后4,8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新生骨的形成及修复骨缺损方面相差不明显(P > 0.05),12周时,实验组具备更好的成骨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纳米纤维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传导性,是一种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