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腔镜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在右胸壁打三个2~3 cm的小孔,股动静脉、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阻断升主动脉,晶体心脏停跳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共行房间隔缺损修补18例,室间隔缺损修补10例.结果:术中扩大切口2例,二次开胸止血2例,体外循环时间40~160 min,平均9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8~60 min,手术时间平均30 min,术后恢复顺利.结论:电视胸腔镜目前在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武书玲  姚建民 《医学综述》2012,18(12):1939-1940
目的探索建立未成熟猪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CPB)模型的实验方法。方法采用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未成熟猪CPB模型,待鼻咽温降至32℃阻断升主动脉,继续降温至鼻咽温20~25℃低流量持续灌注,阻断2 h后开放,进行复温、调整停机,停机后观察血流动力学指标2 h。结果停机后20只乳猪均能顺利复跳,平均动脉压、心率在CPB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血气指标经调整都在正常范围之内。结论未成熟猪CPB模型是更适合临床研究CPB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4例先天性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有2例合并畸形,1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右肺动脉起源升主动脉并有二尖瓣关闭不全。术前有2例误诊为 PDA,2例经心脏造影确诊。均在体外循环下直接缝合或用补片修补作了畸形纠正。作者强调术前诊断心血管造影的重要性,手术方法对Ⅱ型缺损合并右肺动脉起源升主动脉者,采用人工血管片主动脉内隧道式修复是一种简便有效的修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在非心脏外科手术及急诊抢救中的应用经验,旨在进一步拓宽体外循环技术在综合医院多学科领域里的应用范围。方法 2005年1月~2012年3月共完成的9例体外循环技术在非心脏外科手术及急诊抢救中的应用。4例采用股-股转流技术,1例采用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转流技术,2例分别采用降主动脉和右心房插管输血技术,2例分别采用升主动脉与股静脉和升主动脉与上腔静脉+股静脉插管转流技术。结果 9例体外循环转流顺利实施,体外循环时间17~180 min,3例阻断时间29~46 min,8例手术及急救成功,术后顺利康复出院,1例心脏骤停的冠心病患者抢救无效,心脑复苏失败,死亡。结论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使传统方法难以完成的高难度非心脏外科手术获得成功,也为非心脏外科手术术中大出血的急诊抢救提供新的救治手段。  相似文献   

5.
报告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心脏大血管损伤7例,其中1例损伤升主动脉壁,迅速建立体外循环后修补成功。2例损伤上腔静脉,在体外循环下取邻近带蒂心包片修被成功。2例心尖插引流管时撕裂,也在体外循环下带垫片修补成功。2例右房壁撕裂,用带热片直接修补成功。对损伤原因和具体处理方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胸主动脉瘤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方法 单纯升主动脉人造血管置换、升主动脉人造血管置换 主动脉瓣膜置换的病人采用股动脉——二极管插管,中低温、中等流量体外循环方法。Bentall手术 全弓置换手术的病人选择股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深低温停循环并上腔静脉逆行灌注的脑保护方法。1例选择股动脉及右房二极管插管,中低温选择性顺行脑灌注的脑保护方法。结果 一例升主动脉人造血管置换 主动脉瓣膜置换的病人于术后9天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病人均顺利康复,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升主动脉近端胸主动脉瘤手术可采用常规体外循环方法,主动脉弓部手术采用两种方法均可获得良好的脑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行手术修补的临床资料.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自视手术,收紧上下腔静脉套带,不阻断升主动脉,不灌注心脏停搏液,鼻咽温度维持在33±1℃,均在心室空跳条件下完成心内自视手术.结果:全部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1例患者死亡,术后胸腔引流少,无严重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等并发症.结论: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修补房间隔缺损,对内环境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且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技术对建立绵羊新型人工瓣膜植入实验模型的影响.方法 8只雄性绵羊左侧升胸、降主动脉插动脉管,右心耳或上-下腔静脉插静脉管,经左心耳将自行研制的新型人工瓣膜置换二尖瓣位.结果 8只绵羊全部存活(超过1个月).平均转机时间(60.0±5.0)min,平均预充新鲜血量(530.0±265.4)ml.术后平均输血(275.0±98.5)ml,平均转中最低鼻温(28.0±3.3)℃.早期轻度肺部并发症3只,经做相应处理均痊愈.结论 采用体外循环下经左心耳手术的方法可顺利完成人工瓣膜的植入,掌握好几个关键的体外循环技术环节可有效地提高绵羊的人工瓣膜植入实验模型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建立山羊心肌缺血预适应(IPC)实验模型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12只雄性山羊,麻醉、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后均由右侧开胸,升主动脉插主动脉供血管,上下腔静脉插腔静脉引流管,建立体外循环(CPB),阻断升主动脉(ACC)5 min,开放恢复灌注5 min, 共行3轮IPC实验,随后ACC 60 min,心脏停搏,后开放升主动脉心脏再灌注90 min。CPB前及再灌注后30、60、90 min监测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结果12只山羊中9只顺利脱离CPB机, 停机后血流动力学逐渐稳定;一只麻醉时死亡,一只心脏复跳后反复出现室颤,经多次除颤无效死亡:一只术后出现急性肺水肿死亡。平均转机时间126±14 min,平均预充胶体(6%贺斯代血浆或血)量650±150 ml,平均追加胶体量165±50 ml。再灌注后与CPB前比较,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正确的实验方法可模拟临床顺利完成山羊的IPC实验,把握好几个关键的技术,可有效的提高山羊IPC实验模型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与体外循环的方法和经验。方法静吸复合麻醉,建立体外循环,只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升主动脉,不使用心脏停跳液。术中控制鼻温31~33℃,控制心率45~60 b/min,主动脉灌注压80~100 mmHg,平均动脉压60~80 mmHg,体外循环灌注流量成人80~120 ml/(kg·min),儿童100~160 ml/(kg·min),维持动脉压平稳,保持尿量,主要操作完成后即开始升温至36~37℃,心内操作结束后心内排气,开放腔静脉,停止体外循环。结果 35例患者体外循环转流时间20~117 min;手术结束时MAP60~80mmHg,HR 90~110次/分,Hb 65~105g/L,HCT 23.0%~31.5%,血气分析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浅低温不停跳法是一种接近生理状态下的体外循环灌注法,心肌保护效果好,平均转流时间短,可有效减少低温和缺血再灌注对心肺脑等脏器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下腔静脉变异(inferior vena cava malformation,IVCM)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21年7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6例下腔静脉变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  结果  双下腔静脉(double inferior vena cava,DIVC)变异12例,其中9例合并下肢DVT(5例合并左下肢DVT,均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导管溶栓术,3例合并右下肢DVT,行右位IVC滤器植入术,1例合并双下肢DVT, 分别于左右位IVC各置入1枚滤器),3例合并不明原因双下肢肿胀,给予消肿治疗;左位下腔静脉(left inferior vena cava,LIVC)变异4例,其中2例因下肢肿胀行左下肢深静脉造影发现,给予消肿治疗,2例合并右下肢DVT术中经左股静脉穿刺造影发现,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其中1例同时行置管溶栓术。放置永久性滤器1例,可回收滤器10例,所有DVT患者术后均给予抗凝治疗。  结论  IVCM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合适位置的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三种手术入径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体外循环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比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三种手术入径的体外循环(CPB)建立与管理。方法59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分别采用:胸壁打孔全胸腔镜(15例)、右腋下小切口(19例)及胸骨正中切口(25例)三种术式完成,胸腔镜组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建立CPB;右液下小切口采用升主动脉、直角腔静脉插管建立CPB;正中切口采取常规插管方法建立CPB。结果手术过程顺利,均痊愈出院。胸腔镜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比较,输血量、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均显著降低(P〈0.05),其CPB时间、手术时间也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右腋下小切口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比较,胸廓畸形、创伤、输血量、引流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术后住院天数也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三种手术入径均是安全、可行的,微创小切口更优于胸骨正中切口,CPB建立方法虽有所不同,但其管理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机器人微创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机器人、体外循环下心脏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4例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经验。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使用"达芬奇"(da Vinic S)机器人系统,完成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4例。年龄12~60(35.2±13.1)岁,其中女性38例,男性16例。该组患者均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缺损直径1.1~3.8(2.7±1.8)cm,无右向左分流,肺动脉压轻到中度升高。手术过程中无需正中开胸,股动静脉及右侧颈内静脉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侧胸壁打0.8 cm的器械臂孔3个,直径为1.5 cm工作孔1个,术者于操作台前遥控微创器械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Chitwood钳经胸阻断升主动脉,升主动脉顺行灌注含血冷停搏液进行心肌保护。心脏停跳后右房入路,直接或心包片修补房缺,对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三尖瓣成形。术中食道超声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机器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103.5±27.5)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43.0±10.2)min。其中直接缝合房间隔缺损38例,心包补片修补房间隔缺损16例,同期三尖瓣成形4例。术后复查未见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机器人微创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效果确实、可靠,是可供选择的微创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高脂影响心血管健康,但机制不明。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脂诱导的硬脂酸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L-型钙通道(LTCCs)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12只4周龄SD大鼠编号后采用抽签方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6只)和高脂组(6只),分别予正常和高脂饲料喂养12周。采用游离脂肪酸试剂盒和股动脉插管分别检测大鼠血游离脂肪酸和血压;利用膜片钳技术检测大鼠肠系膜VSMCs钙电流。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脂饮食可增加大鼠血游离脂肪酸[(0.667±0.027)mmol/L vs. (0.468±0.012)mmol/L, t=6.841, P < 0.001]、收缩压[(136.50±2.19)mmHg vs. (121.20±3.78)mmHg, t=3.507, P=0.006]及舒张压[(87.10±2.42)mmHg vs. (73.70±2.74)mmHg, t=3.660, P=0.004]。与对照组比较,高脂组大鼠肠系膜动脉VSMCs膜上的钙电流显著增加(膜电位在10 mV时pA/pF的比值,对照组为-16.86±2.58, 高脂组为-23.80±2.15, t=4.449, P < 0.001)。硬脂酸可显著增加VSMCs钙通道电流膜电位(10 mV的pA/pF,硬脂酸0 μmol/L: -12.93±2.58, 硬脂酸30 μmol/L: -18.10±2.15, t=4.097, P=0.001),但不影响其失活和激活。  结论  高脂饮食诱导产生的硬脂酸可影响肠系膜血管VSMCs膜上L-型钙通道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右房黏液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总结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自2008年1月—2018年12月共12例右房黏液瘤患者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浅低温体外循环下右房黏液瘤切除术,男性6例,女性6例,年龄为18~75(54.17±16.75)岁。其中正中开胸心脏停跳下手术11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心脏不停跳手术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右房黏液瘤在全部心脏黏液瘤中的比率、术前临床特征、手术技巧、瘤蒂附着部位、术后近中期疗效。  结果  右房黏液瘤占全部心脏黏液瘤的10.53%,瘤蒂最常见的附着部位是房间隔;全组12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手术时间为130~255(180.25±40.53)min,体外循环时间为30~72(49.17±14.33)min,中位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0.00(18.00~42.00)min,无围术期死亡,围术期全组患者均未出现低心排综合征、呼吸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恶性心律失常、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对9例(75.00%)患者随访12~109(44.56±30.59)个月,无死亡病例及肿瘤复发,心功能均恢复至Ⅰ~Ⅱ级(NYHA分级)。  结论  右房黏液瘤临床少见,一经确诊即应尽早手术,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体外循环的顺利建立以及彻底的心腔探查,外科治疗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预后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机器人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在体外循环转机之前、手术中及术后即刻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38 例因左房或右房粘液瘤行全机器人心房粘液瘤切除术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术中TEE检查。在术中于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转机前,应用TEE明确心房粘液瘤位置及瘤蒂附着部位,评价有无伴随的其它心脏病变;外科医师根据TEE所见初步拟定手术方案。建立外周CPB时,应用TEE引导下、上腔静脉插管及升主动脉内心脏停搏液灌注针的置放。心脏复跳后,应用TEE即刻评价手术效果及有无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果:以外科所见为标准,TEE 诊断心房粘液瘤位置及瘤蒂附着部位的准确性均为100%; 所有患者下、上腔静脉插管及升主动脉内灌注针均放置于适当位置,TEE 引导置管成功率为100%; TEE 证实所有患者粘液瘤均完整切除,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均获成功。 结论:术中TEE在全机器人心房粘液瘤切除中是有价值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带孔房间隔限流器置入动物体内后的组织学反应,评价其可行性。方法  选用健康小型猪16头,分为对照组(2头)和实验组(14头)。两组均在心超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定位下行房间隔造口术(atrial septostomy,AS)以进行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造模。造模成功后,实验组成功置入带孔房间隔限流器;对照组不予置入。实验组猪于术后立刻、1、3、6个月时间点处死,对照组6个月后处死。所有动物处死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处死后进行大体解剖及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结果  实验组11头猪成功放置带孔房间隔限流器,另外3头意外死亡。实验组猪处死前超声心动图示限流器上有明显左向右分流,解剖发现限流器表面均无赘生物及血栓形成,未发生移位,限流器边缘内膜化,中间的孔开放良好,行病理HE染色示限流器边缘内皮化。对照组猪处死前超声心动图示房间隔中部未见明显左向右分流,解剖发现房间隔中部造口基本闭合。结论  动物实验证实了带孔房间隔限流器具有良好的经导管置入可行性,以及与单纯AS相比具有维持AS并控制造口大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联合应用二维灰阶超声、CDFI(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PW(频谱多普勒)及CEUS(超声造影)对脑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术后实现灰阶、血流、微灌注等检查,探讨多模态超声在肝移植术后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脑死亡器官捐献(donors after brain death,DBD)移植肝患者57例,所有患者肝移植术后均进行常规超声实时、动态连续监测,对移植肝血管显示困难、血流充盈差、可疑狭窄或血栓、移植肝内或肝周出现不能确定的异常病变进一步行CEUS检查,分析超声检查对移植肝术后各种并发症的诊断,检查结果与其他影像学检查、临床、病理、实验室检查进行对照。  结果   多模态超声提示有血管并发症者7例,其中肝动脉狭窄2例(3.5%),门静脉血栓2例(3.5%),下腔静脉血栓1例(1.2%),下腔静脉狭窄2例(3.5%);胆道并发症4例(7.0 %):其中胆道狭窄3例(5.2%),胆汁瘤1例(1.2%),均经临床证实;一般常见并发症:胸腹腔积液57例(100%),肝内及肝周血肿31例(54.3%)。多模态超声漏诊肝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1.2%)。  结论  多模态超声检查作为肝移植术后的首选检查方法,能较准确的诊断肝移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改良大鼠脊髓缺血损伤动物模型.方法 大鼠分为3组:实验组,阻断胸主动脉(T4-T11)+主动脉旁路循环(胸主动脉起始部-胸主动脉近膈肌部),阻断20 min;对照组,阻断胸主动脉(T4) 20 min;假手术组,只开胸不阻断胸主动脉.术中采用经颅运动诱发电位(Tc-MEP)监测脊髓功能,术后7d观察脊髓切片病理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