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目的:检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患者血浆骨形成蛋白2(BMP-2)的浓度,并分析其与肺动脉压力的相关性.方法:住院IPAH患者28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BMP-2的浓度,同时对28例IPAH患者经右心漂浮导管检测肺动脉压力.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BMP-2的水平为(0.089 8±0.029 5)mg/L,IPAH组为(0.129 4±0.029 2)mg/L,2组比较,P<0.01.IPAH患者的平均肺动脉压力和血浆BMP-2水平呈正相关(r=0.625,P<0.01).结论:IPAH患者血浆中的BMP-2水平增高,并与肺动脉压力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对血浆骨形成蛋白2(BMP-2)的浓度和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数量的影响以及BMP-2与肺动脉压(PAP)及EPC的关系。方法选取经右心漂浮导管检测肺动脉压确诊的IPAH住院患者28例为试验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血浆BMP-2的浓度,同时显微镜下计数外周血EPC。统计分析两组差异并对BMP-2与PAP和EPC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IPAH患者血浆BMP-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294±0.0292)μg/mlvs.(0.0898±0.0295)μg/ml,P〈0.01],外周血EPC数量低于正常对照组,EPC数量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75±5.87)个vs.(42.65±8.37)个,P〈0.01]。BMP-2与PAP呈正相关,与EPC数量呈负相关。结论血浆BMP-2升高及EPC数量下降可能参与IPAH的发病过程;且BMP-2与PAP和EPC均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其在IPAH中的作用。方法以2013年3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以同期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54例为对照(其中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动脉高压者24例,单纯慢性支气管炎患者30例),测定各组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比例和细胞因子。结果 IPAH组和(慢支+PAH)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均高于慢支组,而IPAH组和(慢支+PAH)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PAH组和(慢支+PAH)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低于慢支组,IPAH组低于(慢支+PAH)组(P0.05);IPAH组和(慢支+PAH)组外周血IL-17水平均高于慢支组,IPAH组高于(慢支+PAH)组(P0.05);IPAH组和(慢支+PAH)组外周血IL-10水平均低于慢支组,IPAH组低于(慢支+PAH)组(P0.05)。IPAH组外周血IL-17水平与肺动脉压力呈正相关(P0.01);IL-10水平与肺动脉压力呈负相关(P0.01)。结论Th17/Treg失衡及其细胞因子变化在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方法:入选40例ACS(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急性心肌梗死22例)患者与2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排除冠心病的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取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100μl分别加入CD34-PE、AC133-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荧光抗体使与EPCs表面CD34、AC133抗原结合,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PE、FITC阳性细胞的数量。同时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中EPCs数量显著增多[(0.48±0.04)%比(0.84±0.31)%比(1.57±0.62)%,P<0.001],hsCRP浓度明显升高[(0.63±011)mg/L比(7.8±0.59)mg/L比(11.2±0.46)mg/L,P<0.001],且上述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组明显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P<0.001),所有患者外周血中EPCs数量与hsCRP浓度正相关(r=0.82,P<0.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显著增多,可能与炎症因子激活骨髓干细胞分化为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IPAH)患者肺动脉压力和血清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及其受体(核因子-κβ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水平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IPAH患者28例,同期纳入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入组人员血清OPG/RANKL水平、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IPAH组患者采用右心漂浮导管测定肺动脉压力的水平,并对肺动脉压和OPG/RANKL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PAH患者血清中OPG、RANKL和NT-proBNP水平均更高[OPG:(190.91±43.39)pg/mL vs.(122.59±41.20)pg/mL;RANKL:(194.05±50.31)pg/mL vs.(117.73±39.89)pg/mL;NT-proBNP:(1894.78±591.97)pg/mL vs.(224.18±60.11)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清中OPG/RANKL水平和肺动脉压力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25(P<0.05)和r=0.419(P<0.05)。结论骨保护素及其受体轴(OPG/RANKL)可能参与肺动脉高压的形成,且与肺动脉压力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方法:入选患者60例,其中Hhcy患者30例(Hhcy组),非Hhcy患者30例(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流式细胞仪计数循环EPCs(即AC133 KDR 细胞).此外,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培养板,培养4d后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化学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标记荆豆凝集素Ⅰ和DiI标记的乙酰化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采用改良的Boyden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EPCs的迁移和黏附能力.结果:Hhcy患者循环EPCs数量、外周血正在分化的EPCs数量[(63.9±11.7)、(36.1±6.5)个]均较对照组的[(91.5±14.2)、(51.5±8.3)个]明显减少,均P<0.01;这2种EPCs数量均与血Hcy水平呈反向线性关系.Hhcy患者EPCs的迁移和黏附能力也较对照组的明显受损,EPCs的这2种功能与血Hcy水平呈反向线性关系.结论:Hhcy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减少、功能减退,且EPCs的数量和功能与血Hcy水平呈反向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改善内皮功能的机制。方法选取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65例,随机分为标准治疗组32例和ARB治疗组33例,同时选取非冠心病31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标准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ARB治疗组给予常规物药+氯沙坦治疗,随访8周,治疗前后分别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PCs水平、超声测定流量介导血管扩张(FMD)情况。结果基线水平,冠心病内皮功能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低下、EPCs数量明显减少(P<0.05);FMD与EPCs数量呈正相关(r=0.57,P<0.01)。治疗8周后,标准治疗组和ARB治疗组冠心病患者FMD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循环血EPCs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ARB治疗组变化更明显(P<0.05);ARB治疗组EPCs的增加与内皮功能的改善呈正相关(r=0.52,P<0.01)。结论氯沙坦对EPCs具有一定的动员作用,ARB类药物氯沙坦可能通过增加外周血EPCs数量,进而改善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50%的狭窄);36例对照组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进行EPCs的分离培养,14天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细胞克隆形成单位以评估循环EPCs水平,并将EPCs数量与年龄、性别、血脂水平、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冠心病家族史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数与循环EPCs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436,P=0.014),吸烟患者循环EPCs水平明显低于不吸烟者(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与循环EPCs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5);而性别、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对循环EPCs水平有一定影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载脂蛋白A(apoA)与循环EPCs水平也有相关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患者循环EPCs水平明显低于非冠心病组[(12.8±6.3)对(37.0±5.5)个,P<0.001],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单支、双支、三支)与EPCs水平降低明显相关(P<0.01)。结论循环EPCs水平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数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提示冠状动脉内皮损伤而又缺乏足够的循环内皮祖细胞时可能影响冠心病的病情程度及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口服叶酸治疗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初次诊断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规范的冠心病二级预防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叶酸5 mg/d口服,对照组口服安慰剂。在入院时、服药4 w及8 w时检测两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FMD)水平,并利用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诱导培养,分别观察其集落形成、增殖及迁移能力。结果 Di L-ac LDL(红色)和FITC-UEA-1(绿色)染色双阳性的细胞可鉴定为EPCs。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8 w EPCs数量、迁移及增殖能力显著增高[(67.70±4.09)个vs(48.92±3.55)个,(34.03±3.43)%vs(27.54±4.24)%,(0.67±0.04)%vs(0.54±0.04)%,P<0.05],FMD水平显著增高[(7.63±1.67)%vs(5.36±1.33)%,P<0.05],Hcy水平显著降低[(10.37±0.84)μmol/L vs(12.23±0.74)μmol/L,P<0.05]。EPCs数量、迁移、增殖能力与Hcy水平呈负相关(r=-0.668,P<0.05;r=-0.657,P<0.05;r=-0.775,P<0.05),FMD水平与Hcy水平呈负相关(r=-0.718,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口服叶酸可增高外周血EPCs的数量、迁移及增殖能力,改善血流介导的FMD,这可能与叶酸降低Hcy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及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的数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66例初治AL患者骨髓及外周血中的EPCs,其中老年AL组28例,非老年AL组38例。以10例良性血液病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1)老年AL患者骨髓EPCs绝对计数较外周血明显增高(P<0.001),相对计数较外周血无明显差异(P>0.05)。(2)老年AL患者、非老年AL患者骨髓及外周血EPCs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老年AL组骨髓及外周血中EPCs水平较非老年AL组降低,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3)老年AL患者外周血EPCs绝对计数与白细胞计数(r=0.815,P=0.027)、β2-微球蛋白(r1=0.709,P=0.043)、LDH(r2=0.827,P=0.026)呈正相关。结论老年AL患者EPCs水平明显增高,EPCs可能与老年AL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并比较正常人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差异,以及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变化.方法 将患者分成4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术双色分析法检测对照组以及3组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在PCI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 EPCs占外周血有核细胞的百分比,其中EPCs以CD133~+/VEGFR-2~+双标记阳性确定.结果 PCI术前,外周血中EPCs数量在稳定性心绞痛组为(0.043±0.043)%、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为(0.014±0.018)%、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为(0.040±0.036)%,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111%±0.078)%](均P<0.01),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明显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在PCI术后24 h较术前明显增加[(0.054±0.045)%比(0.014±0.018)%,P<0.01].稳定性心绞痛组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PCI术前、术后EPCs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周血中EPCs数量的变化可能与冠心病的病变程度有关.PCI对外周血EPCs数量的影响可能与冠心病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对内皮祖细胞(EPCs)的影响以及急性脑梗死患者EPCs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60例脑梗死后遗症、60例具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以CD133和KDR双阳性细胞作为EPCs标记,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EPCs数量,以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析外周血EPCs数量与脑血管各危险因素的关系以及急性脑梗死患者EPCs数量动态变化与NIHSS评分改善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脑梗死后遗症组、危险因素组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2 h~21 d时,外周血EPCs数量均较发病24 h时间点高(均P0.05),发病后EPCs逐渐升高,且在14 d时间点达高峰(P0.01),此后逐渐下降,在30~90 d时EPCs水平与发病24 h无差异(P0.05)。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病史是脑血管病外周血EPCs独立的影响因素。外周血EPCs数量与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均P0.05),与收缩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无关(均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在24 h~14 d时,NIHSS评分随着外周血EPCs上升而改善;脑梗死患者急性期NIHSS评分与外周EPCs呈负相关(均P0.01);在发病后21~90 d时,这种相关性不复存在。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呈动态变化,且数量上升时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检测外周静脉血EPCs数量可以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选68例冠心病患者(年龄≥60岁)。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组(SXBXP)和对照组,每组34例。服药12周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其中EPCs以CD34+/KDR+双标记阳性确定,对比两组患者在服药前后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及NO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选本研究时EPCs数量和NO水平基本相近,在接受药物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EPCs数量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但两组比较,SXBXP组患者治疗后的EPCs数量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63±12个/106 vs 48±9个/106,P=0.026)。麝香保心丸组患者服药12周后,血浆NO水平较对照组患者有明显的增高(68μmol/L±9μmol/L vs 51μmol/L±8μmol/L,P=0.023)。结论麝香保心丸能够促进冠心病患者EPCs的动员过程,其机制可能与机体NO的合成分泌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一氧化氮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与NO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78例入选对象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有无冠状动脉狭窄,将其分为冠心病组42例,对照组36例。采集入选者外周血测定NO浓度,同时进行循环EPCs分离培养,14天后显微镜下计数细胞克隆形成单位评估循环EPCs水平。结果冠心病组N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双支、3支冠状动脉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NO水平明显降低(P<0.001)。冠心病组循环EPCs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NO浓度与循环EPCs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867,P<0.0001)。结论NO可能在EPCs动员、归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冠心病发生及临床表现相关。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变化与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将5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1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27例)。采用高分辨率二维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及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培养板,培养7天后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化学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荆豆凝集素I和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采用二苯基四氮唑嗅盐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黏附能力。结果:①稳定性心绞痛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FM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而稳定性心绞痛组的FMD较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也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间N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较对照组循环EPCs数量明显减少,且黏附、迁移及增殖能力也明显下降,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较稳定性心绞痛组EPCs数量及迁移能力无差异(P>0.05),但黏附和增殖能力降低(P<0.05)。③直线相关性分析发现不稳定性心绞痛组EPCs的数量及功能均与FMD呈正相关(P<0.05),而稳定性心绞痛组仅EPCs黏附功能与FMD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状动脉EPCs数量及功能下降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一致,提示当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而又缺乏足够有效的EPCs时,可能影响冠心病的病情程度及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动脉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表达在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中的改变。方法:将70只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20只,采用假手术+普通饲料喂养;实验对照组20只,采用假手术+高脂饲料喂养;AS组30只,采用球囊损伤主动脉内皮、维生素D33×105 U·kg-1·d-1分6次肌内注射和饲以高脂饲料喂养。90d后分别采外周血进行EPCs的分离培养,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内皮祖细胞克隆形成单位(EPC-CFU),并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腹主动脉中eNOS基因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实验对照组相比,AS组外周血EPCs数量明显减少(P<0.01),eNOS基因表达明显下调(P<0.01);EPCs数量及eNOS表达在正常对照组和实验对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S时EPCs数量减少,eNOS基因表达明显下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80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排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梗死)作病变严重程度及危险因素分析;以CD133/KDR作为EPCs标记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的CD133/KDR双标记细胞数量。结果外周血EPCs数量与年龄、血清肌酐清除率(Ccr)、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呈负相关(P值分别=0.004,0.015,0.014);冠心病伴高血压患者较不伴高血压者EPCs数量显著减少(P=0.004)。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EPCs数量较阴性者显著降低(P<0.01);EPCs数量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n=49,r=-0.305,P=0.039)。结论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循环EPCs数量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MRI)在肺动脉高压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新疆军区总医院的成年、能耐受右心漂浮导管检查的肺动脉高压患者25例,每例患者均进行右心漂浮导管及心脏磁共振检查,分别测量右心漂浮导管及心脏磁共振相关指标,并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为消除因个体差异对的解剖学数据造成影响,故将经MRI测得的肺动脉主干内径、右肺动脉主干内径、右心室前壁厚度分别与右膈顶平面胸横径做比值,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肺动脉主干内径/右膈顶平面胸横径(MPA/T)、右肺动脉主干内径/右膈顶平面胸横径(RAP/T)、右心室前壁厚度/右膈顶平面胸横径(RVW/T)观察组及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右心漂浮导管测得的肺动脉收缩压(PASP)、肺动脉平均压(PAMP)、全肺阻力(PVR)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解剖学指标MPA/T、RAP/T、RVW/T与PASP、PAMP及PVR分别做相关性分析后得出除RAP/T与PVR的P>0.01,其余均P<0.01,说明MPA/T、RAP/T与PASP、PAMP、PVR呈正相关,RVW/T与PASP、PAMP呈正相关。 结论心脏磁共振检查所得的解剖指标、MPA/T、RAP/T、RVW/T可用于评价有无肺动脉高压及评估肺动脉高压程度,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体内再内皮化能力的变化。方法培养、鉴定EPCs;构建裸鼠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分组:健康组移植健康人EPCs,糖尿病组移植糖尿病患者EPCs,PBS对照组移植PBS。显微镜下观察伊文斯蓝染色损伤内膜再内皮化的情况,HE染色观察损伤内膜与中膜的面积的厚度,借助Image-Pro Plus 5.0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再内皮化率及内膜/中膜比值。结果糖尿病组内膜损伤修复面积(23.78±1.95)%小于健康组(35.93±4.37)%(P0.05),内膜/中膜比值糖尿病组(74.50±6.80)%大于健康组(59.40±5.00)%(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EPCs体内再内皮化及抑制内膜增生能力降低,可能是其血管内皮损伤及内皮修复能力下降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变化,探讨EPCs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脑梗死组(60例).脑梗死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分别在不同时间点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测定外周血EPCs数量.采用NIH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结果 (1)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24 h)外周血EPCs数量明显减少(P<0.05),此后内皮祖细胞数量逐渐回升,至第7天已恢复至正常水平.(2)脑梗死急性期NIHSS改善程度与外周血EPCs数量变化有正线性相关.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EPCs数量有“U”的动态变化规律.外周血EPCs数量回升明显可以更为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