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5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与血管紧张素Ⅱ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的损伤情况和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的变化 ,分析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与AngⅡ的相关性 ,探讨AngⅡ在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37例心绞痛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冠状动脉狭窄 ,18例对照组患者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在行经皮冠脉介入手术中采集主动脉、冠状窦和外周血液标本 ,测定 :①冠状窦血液中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含量和循环内皮细胞 (CEC)数量 ,以此反映冠状动脉内皮损伤情况 ;②主动脉与冠状窦血液中AngⅡ的浓度 ,计算二者之间的差值 ,以此代表心脏局部产生的AngⅡ浓度 ;③外周血中AngⅡ浓度。结果 心绞痛患者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窦血中NO浓度明显降低 ,ET浓度和CEC数量均明显增高(P <0 0 1或P <0 0 5 ) ,同时 ,心脏局部和外周血中AngⅡ浓度均明显增高。心脏局部AngⅡ浓度与冠状窦NO浓度呈明显负相关 (P <0 0 1) ,与ET浓度呈明显正相关 (P <0 0 1) ,与CEC数量呈明显正相关 (P <0 0 1) ,而外周血中AngⅡ浓度与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各项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与心脏局部AngⅡ密切相关 ,与外周血中AngⅡ无明显相关性 ,提示冠状动脉内皮损伤的发生发展中更多的是心脏局部的因素在起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变化与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将5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1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27例)。采用高分辨率二维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及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培养板,培养7天后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化学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荆豆凝集素I和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采用二苯基四氮唑嗅盐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黏附能力。结果:①稳定性心绞痛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FM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而稳定性心绞痛组的FMD较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也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间N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较对照组循环EPCs数量明显减少,且黏附、迁移及增殖能力也明显下降,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较稳定性心绞痛组EPCs数量及迁移能力无差异(P>0.05),但黏附和增殖能力降低(P<0.05)。③直线相关性分析发现不稳定性心绞痛组EPCs的数量及功能均与FMD呈正相关(P<0.05),而稳定性心绞痛组仅EPCs黏附功能与FMD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状动脉EPCs数量及功能下降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一致,提示当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而又缺乏足够有效的EPCs时,可能影响冠心病的病情程度及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腹主动脉缩窄术后大鼠肥厚心肌能量代谢转换及卡维地洛的作用 ,探讨卡维地洛减弱压力负荷性心肌能量代谢胚胎型转换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 用卡维地洛对腹主动脉缩窄术 (CAA)后 4周的雄性Wistar大鼠进行干预 ,12周后观察腹主动脉缩窄组 (CAA)和卡维地洛干预组 (CAR)及假手术组 (SH)大鼠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CAA组大鼠左室心肌明显肥厚 ( 3 .41± 1.3 0vs 2 .46± 1.3 1,P <0 .0 5 ) ,血清和心肌游离脂肪酸蓄积 ,左室肥厚心肌M CPT Ⅰ和MCADmRNA的表达下调 (P <0 .0 5 )。卡维地洛治疗 12周后能够明显改善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 (P <0 .0 5 )。结论 压力负荷性大鼠肥厚心肌能量代谢发生胚胎型转换 ;卡维地洛通过减少左室心肌脂肪酸氧化限速酶和关键酶的基因表达 ,减弱心肌胚胎型能量代谢的转换从而改善肥厚心肌的能量代谢 ,这可能是卡维地洛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压力负荷性肥厚心肌PPAR α和M-CPT-I 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PPARα调控心肌线粒体脂肪酸摄取及维持能量和脂质平衡的作用.方法观察大鼠腹主动脉缩窄术后2、4、8、16周血流动力学参数、心室重塑指标、血清和心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及PPAR α和M-CPT-I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随着肥厚程度的增加,压力负荷性大鼠血清和心肌游离脂肪酸蓄积增加,心肌PPAR α和M-CPT-I mRNA的表达逐渐下调,而且与脂肪酸的利用下调相一致.结论病理性肥厚心肌能量代谢底物发生改变,脂肪酸氧化不占主导地位;PPAR α在转录水平上失活,对心肌线粒体脂肪酸摄取起重要的调控作用;PPAR α可能与肥厚心肌能量和脂质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5.
非诺贝特对新生大鼠体外肥大心肌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型受体α(PPARα)激活物非诺贝特对大鼠体外心肌细胞病理肥大的影响。方法:新生大鼠原代心肌细胞培养后,用不同时间、不同浓度的PPARα配体非诺贝特预处理细胞,然后以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其肥大。采用软件分析细胞面积,以RT-PCR法检测肥大心肌细胞α、一肌球蛋白重链(α-MHC、β-MHC)及PPARαmRNA表达的影响,单四唑(MTT)比色法测定非诺贝特对AngⅡ处理细胞活力的干预作用。结果:非诺贝特预处理24h可逆转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α/β-MHC mRNA表达比值降低及细胞活力的改变。同时增加PPARα mRNA的表达,并呈一定剂量依赖性;而非诺贝特和AngⅡ几乎同时处理细胞时,则无明显效应。结论:PPARα参与心肌细胞肥大过程,长期慢性非诺贝特预处理可能对心肌有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冠状动脉超声心肌声学造影(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 MCE)评价非完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与心肌灌注水平二者关系时,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的特点. 方法 35例住院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经冠状动脉注射造影剂行实时MCE,采用记分的方式对结果进行视觉定性分析,并由定量分析得到以下参数:造影剂峰值密度(A)、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峰值时间(time to peak intensity, TP);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应心肌节段的组织灌注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35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6例(17%),其余29例(83%)至少有1支血管狭窄≥50%;MCE检测210个心肌节段中有167个(79.6%)获得较满意图像,定性分析从中发现异常心肌灌注节段17个(12.2%),均来自病变组;而定量分析显示,与正常组比较,轻度狭窄组无明显变化,中度狭窄组AUC明显降低(P<0.05),重度狭窄组A 、AUC和TP值均产生显著变化(P<0.05). 结论 MCE定性分析能直观检测病变血管所对应心肌的异常灌注状况,而定量分析能更好的反映病变血管与心肌灌注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心肌呈色分级(Blush分级)评估急性心肌梗死超声血管成形术后的心肌灌注状况.方法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超声组15例,PTCA组15例.比较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冠状动脉造影情况,病变血管手术后均行TIMI分级、TIMI计帧和心肌Blush分级.结果30例AMI患者均有一支有大量血栓的IRA,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术前造影情况和术终TIMI血流均无明显差异(P>0.05).超声组术终远端微血管栓塞、无再流现象、血管内血栓影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TCA组(分别为6.67%、0%、0%和33.33%、20%、26.67%,P均<0.05),TIMI帧数明显低于PTCA组(18.7±4.6和29.7±8.9,P<0.05),Blush 3级获得率高于PTCA组,超声组术后2、24 h ST段回落幅度大于PTCA组,但残余狭窄高于PICA组[(38.53±10.6)% vs (18.8±5.4)%,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应用超声血管成形术,可开放IRA,恢复TIMI3级血流和较好的远端心肌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细胞(CEC)内皮脂肪酶(EL)的表达,探讨循环内皮细胞EL与冠脉病变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10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和6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经冠脉造影证实有明显冠脉狭窄;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脉造影选择82例为对照组.采集肘静脉血液标本,分离并测定CECs计数,以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循环内皮细胞中EL的表达,并计算EL阳性CECs比例(EL /CECs),按改进的冠脉危险积分(jeopardy score)法评价冠脉病变情况.结果 ACS患者改进冠脉危险积分、hsCRP、CECs计数、EL /CEC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AP组hsCRP、CECs计数、EL /CECs与ACS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冠脉危险积分与EL /CECs、hsCRP、CECs计数有相关性(P<0.001,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内皮细胞表达的EL可能参与冠心病的发病,EL /CECs高者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冠脉狭窄.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检测冠心病患者内皮脂酶(EL)阳性循环内皮细胞比例(EL+/CECs),分析其与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间的关系.方法 10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和69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经冠脉造影证实有明显冠脉狭窄;经临床检查有危险因素,而冠脉造影无明显狭窄的82例患者为对照.采集肘静脉血液标本,检测血脂、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分离循环内皮细胞(CEC),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循环内皮细胞中EL的表达,并计算EL+/CECs.所有研究对象收集常见冠心病危险因素(如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高血压病史、体重指数等),分析EL+/CECs与危险因素间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与冠心病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EL+/CECs在各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以ACS组值最大,对照组值最小.以EL+/CECs比例均数为基准,发现高于EL+/CECs均数的患者较低于均数组患者其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糖尿病、低HDL血症等危险因素显著增强(P<0.05),多元线性Li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糖尿病、低HDL血症、LDL/HDL比值和hsCRP对EL+/CECs有重要作用(P<0.05).结论 EL+/CECs与冠心病临床危险性呈正相关,受冠心病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