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2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Am platzer间隔封堵器经导管封堵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治疗儿童患者是否比成人引发更广泛的心肌损伤。设计:前瞻性研究儿童及成年患者,免疫测定法测定外科手术或经导管ASD封堵术前、术中及术后20个月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l)浓度。患者:研究4组患者:经导管ASD封堵术(组1,22例儿童,年龄3.26~14.7岁;组2,22例成人,年龄18.0~67.3岁),外科ASD修补术(组3,18例儿童,年龄3.12~13.5岁)以及诊断性导管插入术(组4,12例儿童,年龄2.68~15.0岁)。结果:封堵物植入术后浓度显著增加,且儿童cTnl的血清浓度高于成人(植入术后即刻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导管对大的房间隔缺损(ASD)施行封堵后,与患者手术时年龄相应的心脏几何形状改变。设计:前瞻性超声心动图随访研究。地点:三级转诊中心。患者和干预:25例年龄<16岁的无症状患儿(中位年龄为8岁;组1)和21例无症状成人患者(中位年龄为38岁;组2)患者接受了较大A SD的经皮封堵术,采用的设备为Am platzer间隔封堵器(平均25±7m m)。主要观察指标:在ASD封堵后1个月和6个月时,采用M型超声以及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重构。结果:6个月时,右房容积由31±15m l/m2降至19±5m l/m2(P<0.001),右室(RV)横径由29.8±8.6m m/m2降至23.2±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年龄≥60岁的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患者介入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分析51例拟行ASD介入封堵术的年龄≥60岁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及手术效果,并与其他年龄段的成人ASD进行比较?结果:年龄≥60岁的ASD患者(60ASD)占成人ASD的7.9%(51/647例)?60ASD的房颤发生率(27.45%)明显高于18~60岁的ASD患者(59ASD)(3.52%)?60ASD与59ASD患者相比:心脏结构的重构改变更加明显,包括心房和心室增大更多,心腔内压力和肺血管阻力明显增高?但相关性分析显示,ASD患者年龄与肺动脉压力?左房内径?右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右室舒张末内径和肺阻力仅有较弱相关性(r分别为:0.263?0.500?0.215?0.174?0.153?0.335)?60ASD与59ASD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别?不论任何年龄段的患者,术后右心重构均明显改善,表现在右房右室过度充盈减轻,内径缩小;但是60ASD患者心脏重构的改善程度小于59ASD?结果:介入封堵治疗年龄≥60岁的ASD患者安全有效,术后患者心脏重构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安全性及近中期疗效。方法 应用AGA公司或国产的ASD封堵器对45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的A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术后随访6~51(14.59±11.69)个月。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心功能情况、肺动脉压力变化。于术后1d,1、3、6、12个月以及每年复查X线胸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 45例患者ASD最大直径为(19.8±5.65)mm,所选择的ASD封堵器直径为(23.86±6.37)mm;44例封堵成功,1例封堵失败,成功率97.8%;1例术后出现中量心包积液及心脏压塞、经及时心包穿刺引流处理后痊愈出院;其中1例术后出现右股静脉血栓形成伴右股静脉不完全性堵塞,经抗凝6个月血栓消失。封堵成功的44例患者随访6~51个月均无心力衰竭发生;胸片肺充血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室、右心房有不同程度缩小,肺动脉压力术前为(46.57±18.27)mmHg,术后为 (24.45±15.55)mmHg, 术后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结论 经导管封堵治疗ASD合并肺动脉高压是可行、安全的,封堵成功率高,近、中期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5.
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导下Amplatzer封堵成人房间隔缺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指导下置人 Am-platzer封堵器评价治疗成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 .方法 全组 74例 ,年龄 1 4~ 65 (33.6±1 4 .4)岁 .按照术中超声检测的不同 ,分为 TEE组 :36例 ,在TEE和 X线透视下监测封堵 ASD;TTE组 :38例 ,在 TTE和 X线透视下监测封堵 ASD.结果 两组患者 ASD的 TTE测量值、BSD值、封堵器直径和透视时间之间等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TTE组手术时间 (64.4± 1 3.6) min明显短于TEE组的 (76.1± 1 6.8) min(P<0 .0 1 ) .两组植入封堵器均获成功 ,TTE组有 1例因 ASD巨大、边缘较薄较短 ,改用TEE监测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 ,无急诊手术病例 .术后完全闭合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随访 1~ 3 mo,封堵器形态 ,位置良好 ,未对毗邻结构产生影响 .结论  TTE指导下经导管置入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ASD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在VVI模式下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6例慢室率房颤伴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窦律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显著窦性心动过缓,6例窦性停搏伴交界性或室性逸搏,共52例患者,均植入VVI型心脏起搏器,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随机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随访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两组术前与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血浆BNP变化。结果:术前两组LVEF及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LVEF,RVS组较RVA组有显著升高[(0.56±0.07)VS(0.44±0.12),P<0.01];检测BNP,RVA组较RVS组有显著升高[(121.8±5.2)pg/ml VS(57.1±6.6)pg/ml,P<0.01]。结论:RVS起搏比RVA起搏尽可能的维持了双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收缩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及心脏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继发孔型ASD患者术前均行TTE或TEE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封堵器型号,术中应用TTE或TEE引导监测封堵器的释放。根据引导方式,分为A组30例,使用TTE引导监测;B组22例,使用TEE引导监测。术后使用TTE随访。结果:A组29例在TTE引导下介入封堵治疗成功,1例因下腔静脉缘较薄未封堵成功,成功率96.67%;B组21例在TEE引导下介入封堵治疗成功,1例因ASD过大未封堵成功,成功率95.45%。A组TTE术前检查ASD直径3~27mm,实际用封堵器大小8~36mm,B组TEE术前检查ASD直径4~36mm,实际用封堵器大小8~40mm,A组ASD直径小于B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封堵器大小小于B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D直径与封堵器大小间相关性均较好。50例随访3~6个月以上,效果良好,均无并发症。结论:依靠TTE或TEE选择封堵器、术中引导监测ASD介入封堵治疗可以顺利完成。TTE及TEE是引导ASD介入封堵治疗必不可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ASD)前后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0例成功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ASD患者的术前、术后30 min和术后3天血浆ET-1浓度.结果:无论ASD患者的肺动脉压是否升高,其血浆ET-1的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术前ASD患者血浆ET-1浓度与PASP、Qp/Qs和ASD最大伸展径呈正相关,r分别为0.868、0.746、0.670(P均<0.01);ASD患者术后30 min和术后3天的血浆ET-1浓度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3天的血浆ET-1浓度较术后30 min进一步下降.结论:介入封堵ASD后,患者的肺血管内皮功能得到改善,血浆ET-1浓度的检测可以作为评价介入封堵ASD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背景:众所周知,房间隔缺损(ASD)分流导致的心脏后果包括右房扩张和由右向左的容积失衡,这两种变化又可解释其大部分远期并发症。因此,减轻心脏容积负荷是ASD封堵术的一个主要目标。与手术方式不同,经导管方式可看作是评价ASD封堵术后心脏形态重构的一种“无偏倚”的方法。方法:纳入42例无症状的患者(年龄22±18岁),利用大ASD(平均直径17±6mm,QP/QS 2.2±0.9)经皮封堵术后24h、1个月和6个月时的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心脏形态变化的程度和时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成人经导管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是否可以降低房性心律失常的风险。设计:探讨经导管ASD封堵术的成人有症状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T)的发病率和预测因子。机构:多伦多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中心。患者:连续选择132例患者,平均年龄44(s=16)岁,74%为女性。主要观察指标:早期随访(6周,n=115)和中期随访犤最后1次随访在术后17(s=11)个月,n=121犦期间持续性或有症状性AT。结果:15%(20/132)的患者随访前发生AT(14例阵发性AT,6例持续性AT)。无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早期随访AT发生率较低(6%);中期随访AT发生率为1%/年;而术前发生持续性AT…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前后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变化.方法 选择成功进行ASD、VSD介入封堵术的患者32例(其中ASD 16例、VSD 1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4天抽静脉血并EUSA法测定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浓度.结果 (1)ASD、V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血浆GMP-140浓度明显升高(P<0.01),术后第4天血浆GMP-140浓度亦有所下降(P<0.05),V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GMP-140浓度升高较ASD患者更明显(P<0.01);(2)ASD和V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即刻GMP-140浓度均与手术时间成正相关.结论 (1)ASD、VSD封堵术后均存在血小板活化状态,二者相比VSD封堵术后血小板活化更明显;(2)ASD和V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即刻GMP-140浓度均与手术时间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治疗伴重度肺动脉高压(severe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SPH)的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患者的可行性,并评价其中远期疗效?方法:采用介入试验性封堵方法对伴有SPH的37例PDA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并进行中长期随访?结果:27例PDA患者接受了介入封堵治疗?封堵后与封堵前相比较,患者的股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96.2±1.4)% vs (94.3±1.9)%,P < 0.05],肺动脉收缩压明显下降[(45.1±10.9)mmHg vs (90.1±17.2)mmHg,P < 0.05],主动脉压升高[(129.3±24.8)mmHg vs (120.1±20.5)mmHg,P < 0.05]?10例未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前6分钟步行试验后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均低于90%),试封堵时肺动脉压无明显下降,甚至升高?平均随访(42.2±23.9)个月?27例PDA封堵患者在术后肺动脉收缩压持续下降,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29.3±3.6)mmHg?结论:应用试验性封堵方法介入治疗伴SPH的PDA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中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8):24-27
目的评价介入封堵治疗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的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长期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9例ASD合并中重度PAH患者,年龄28~77(51.67±16.77)岁,所有患者经严格筛选均直接进行介入封堵,术后行7~122个月(中位数36个月)随访,比较手术前后心电图、心功能、右室内径(righ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RVEDD)及右房横径(right atrial transverse diameter,RADt)的变化,评价术中、术后不良事件。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成功地进行了介入封堵治疗。术前右心导管测肺动脉收缩压(systolic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sPAP)40~108 mmHg(中位数45 mmHg)。术后心功能、RVEDD、RADt均明显改善(P0.05),但恢复进程不一样,RVEDD改善较慢,恢复所需进程较长。1例患者随访中期出现心房颤动,经治疗后复律。结论对发展到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ASD患者,合理掌握其手术适应证,介入封堵治疗仍是安全有效的,可使这部分患者的心肺功能得到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对患者脑利钠肽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96例急性STEMI患者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时机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47)与对照组(n=49),观察组给予直接PCI,对照组给予择期PCI,比较两组患者脑利钠肽(BNP)水平及左心室重构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近期预后。结果 PCI术前两组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BNP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术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前两组LVEDd及LVEF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LVEDd显著降低(P<0.01),LVEF显著增高(P<0.01),且术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随访6个月两组心源性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对STEMI疗效可靠,在直接PCI术患者中心室重构的改善及BNP水平的下降较为明显,但直接PCI或择期PCI对于患者近期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酒精消融室间隔(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术前、术后及远期QTd、QTcd及心功能变化,探讨其是否影响HOCM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方法对2001年3月至2003年12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辽东地区经超声诊断并符合酒精消融术标准的HOCM患者27例。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龄(47±12)岁;NYHA分级3.1±0.9。利用S igwart法行酒精消融室间隔术(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术前,术后1周、6月、12月作12导联体表静息心电图。术中及术后连续心电监护48~72 h,分别测定QTd,并根据Bazett公式校正为QTcd。结果术前平均左室压力阶差(LVOTG)为(72.4±24.6)mm Hg,术中球囊加压后为(30.6±18.5)mm Hg,术后为(24.3±17.6)mm Hg,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术中心电监测,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术后所有病人主观症状减轻,随访期间1例患者于6月后出现新发室早,无室速及室颤。27例患者中,5例由于通信地址迁移随访失败。QTd(QTcd)术前,术后1周、6月、12月分别为71±33(73±35)m s,74±18(72±17)m s,68±31(81±38)m s,69±29(74±32)m s,比较不同时期QTd与QTcd,无统计学意义(P>0.05),QT(QTc)术前、术后1周分别为433±22(439±32)m s,475±23(470±23)m s,术前与术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术后1周心功能分级分别为3.1±0.9、1.6±0.7,随访6月、12月分别为1.5±0.8、1.7±0.6,术前与术后不同时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中2例6个月后心功能恢复正常。JT、JTc、JTd、JTcd术前与术后各时期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TSMA改善HOCM患者心功能及临床症状,QTd、QTcd无显著性变化,可能对恶性心律失常及预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告讨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二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及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经验。材料方法 全组 8例 ,ASD4例 ,PDA4例 ;年龄 8-64岁 (平均 3 2 .4± 17.2岁 ) ,体重 18-75kg(平均 60 .0± 14 .8Kg)。术前均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确认ASD或PDA位置、大小及形态 ;分流情况及肺动脉压。在透视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成人ASD术中在经食道超声 (TEE)监视下了解ASD的诸边缘及封堵结果 ;儿童使用经胸超声监视。PDA封堵前后行主动脉造影 ,确认PDA形态、大小及封堵结果。术后 1个月及 6个月分别经TTE评价治疗结果。结果 全组 7例手术成功率 10 0 % ,无任何并发症。术后 2 4小时TTE显示全部病例封堵成功 ,无残余分流。结论 经皮穿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二孔型ASD及PDA疗效肯定 ,操作简便 ,成功率高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巨大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患者介入封堵治疗后的心脏重塑情况.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7年1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介入封堵术的137例巨大ASD患者,根据术前是否并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分为房颤组(28例)和非房颤组(109例).两组均使用国产ASD...  相似文献   

18.
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心电图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中老年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患者(年龄≥40岁)介入封堵术前后心电图(ECG)的改变.方法 经导管介入治疗成功的305例ASD患者,每例封堵术前及术后24 h均常规行12导联ECG各1次,其中19例术前有各种心律失常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分析介入封堵前后ECG变化.结果 封堵术后QRS电轴由术前(79.1±36.1)°转变为(76.4±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正常心电图比例增加,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减少(P<0.01);术后右心房肥大、右心室肥厚例数虽然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窦性心动过缓例数显著增加(P<0.01),但年龄、缺损直径和封堵器大小与心率≥60次/min的非窦性心动过缓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例患者术后出现心房颤动,术后发生心房颤动患者的年龄、缺损直径和封堵器大小与非心房颤动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心律失常封堵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中老年ASD患者封堵治疗后短期内即可使与右心容量负荷有关的部分心电图指标有所改善,封堵治疗术后可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对于已经形成的持续心律失常短期内不会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心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及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的方法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全组17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3例;ASD13例,PDA4例,年龄6—63岁,平均33.75±19.35岁。体重14—64kg,平均47.51±19.62kg。所有病例在透视、造影及食道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封堵ASD及PDA。术后24小时,一周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X线检查评价疗效。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13例ASD直径的球囊测量值为12—36(29.75±7.13)mm,选择封堵器直径为14—38(29.75±7.15)mm;4例PDA最窄径3—11(5.3±2.07)mm,选择封堵器8—6mm2例,10—8mm1例,10—12mm1例,17例患者术后“小时行TTE检查,无一例存在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完全封堵串100%,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心唐比例不同程度缩小。结论: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幂治疗ASD及PDA是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成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Amplatzer间隔封闭器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成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 Ⅱ)的Amplatzer间隔封闭器(ASO)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接受ASO治疗的49例成人ASDⅡ患者的疗效、安全性进行研究。结果:全组患者技术成功率为95.6%(47/49例);ASDⅡ平均大小(28.2±5.3)mm,ASO平均大小(31.1±6.5)mm;术前平均肺动脉收缩压(39.3±13.4)mmHg(1 mmHg=0.133 kPa),肺动脉血流量/主动脉血流量(Qp/Qs)平均为2.4±1.1,ASD的成功封闭率即刻为91.5%(43/47例),术后24 h为10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4.3%(2/47例);平均随访(11.7±3.6)个月,无ASO移位或破损。结论:成人ASD Ⅱ的ASO治疗疗效和安全性均好,在有适应证的范围内可替代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