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88篇
  免费   3588篇
  国内免费   3186篇
耳鼻咽喉   220篇
儿科学   355篇
妇产科学   486篇
基础医学   2727篇
口腔科学   1569篇
临床医学   6717篇
内科学   4457篇
皮肤病学   341篇
神经病学   1369篇
特种医学   1708篇
外国民族医学   41篇
外科学   2860篇
综合类   16209篇
预防医学   5048篇
眼科学   966篇
药学   8784篇
  146篇
中国医学   5308篇
肿瘤学   2151篇
  2024年   544篇
  2023年   1791篇
  2022年   1477篇
  2021年   1778篇
  2020年   1667篇
  2019年   1742篇
  2018年   934篇
  2017年   1424篇
  2016年   1578篇
  2015年   1836篇
  2014年   2404篇
  2013年   2419篇
  2012年   3161篇
  2011年   3117篇
  2010年   2854篇
  2009年   2805篇
  2008年   3071篇
  2007年   2687篇
  2006年   2451篇
  2005年   2550篇
  2004年   2206篇
  2003年   2007篇
  2002年   1703篇
  2001年   1640篇
  2000年   1355篇
  1999年   1311篇
  1998年   1161篇
  1997年   1125篇
  1996年   1203篇
  1995年   1197篇
  1994年   1033篇
  1993年   776篇
  1992年   750篇
  1991年   579篇
  1990年   450篇
  1989年   353篇
  1988年   126篇
  1987年   87篇
  1986年   53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对比研究朝鲜淫羊藿酸性多糖酯化还原前后的理化特性,并探讨其改善油酸诱导的肝癌HepG2细胞脂质堆积活性的差异。方法 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朝鲜淫羊藿酸性多糖(EFPA)的均一性和分子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EFPA和酯化还原后朝鲜淫羊藿酸性多糖(EFPA-R)的单糖组成;采用油酸(OA)处理HepG2细胞诱导建立脂质蓄积模型,不同浓度EFPA与EFPA-R(10、30、100、300 μg·mL-1)分别和OA共同作用于细胞24 h,采用CCK-8试剂盒测定细胞存活率,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蓄积情况,并采用试剂盒测定细胞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结果 EFPA为成分均一的多糖组分,分子量为125.8 kDa,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葡萄糖醛酸和阿拉伯糖组成,摩尔比为1.7∶7.4∶1.4∶1.8∶1.0,葡萄糖占比最大,EFPA-R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摩尔比为0.8∶10.6∶2.1∶1.0;在10-300 μg·mL-1范围内,EFPA和EFPA-R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弱,作为给药浓度;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细胞中TC、TG含量显著升高(P < 0.01),细胞内红色脂滴显著增多,与模型组相比,EFPA可显著降低细胞中TC、TG含量(P < 0.01),明显减少细胞内红色脂滴(P < 0.05或P < 0.01),EFPA-R干预后细胞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EFPA可明显改善HepG2细胞脂质堆积情况,且呈现剂量依赖性,而半乳糖醛酸(GalA)的存在可能是其抑制HepG2细胞脂质蓄积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多发于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以记忆、语言及其他认知能力衰退为主,主要病理特征为以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为核心成分的老年斑及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引起的神经原纤维缠结。在日益增强的老龄化趋势下,  相似文献   
4.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早期诊断率不高,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不可切除的中晚期,5年总生存率不足10%。近年来,微无创治疗技术快速发展,具有相对安全、高效、创伤小、便捷等优点,在控制胰腺肿瘤进展和缓解疼痛方面疗效显著,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都得到了一定改善。目前应用于胰腺癌的主要微无创治疗技术有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射频/微波消融、冷冻消融、激光消融、不可逆性电穿孔、化学消融、光动力治疗以及经皮125I粒子植入术等。本文就微无创治疗技术在不可切除胰腺癌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正己烷亚急性染毒对小鼠肝细胞形态及肝功能相关酶的影响。方法40只昆明种清洁级小鼠根据不同染毒剂量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染毒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灌胃的方式进行正己烷染毒,低、中、高剂量染毒组每只小鼠分别给予浓度为500、1000和2000 mg/kg正己烷0.2 ml/d灌胃;对照组给予食用油0.2 ml/d灌胃,1次/d,连续28 d。染毒结束后,对各组小鼠肝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并进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胆碱酯酶(CHE)以及肝组织ATP酶、脂质过氧化指标的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染毒组小鼠出现明显的肝细胞肿胀、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细胞间分界模糊等改变。与对照组相比,高、中、低剂量染毒组小鼠血清ALT、AST活力明显升高,高和中剂量染毒组小鼠血清CHE活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染毒组小鼠肝组织Na+-K+-ATP酶、Ca^(2+)-Mg^(2+)-ATP酶活力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中、低剂量染毒组小鼠肝组织T-SOD活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和中剂量染毒组小鼠肝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明显降低,丙二醛(MDA)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己烷亚急性染毒所致的脂质过氧化增强,可导致肝细胞形态学的异常及肝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溶质载体蛋白(SLC)及其受体趋化因子受体7(CCR7)与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I期NSCLC患者12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分为对照组92例和转移组3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通过根治术切除病灶,通过免疫组化方式检测病灶中SLC7A11及CCR7含量,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SLC7A11及CCR7与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建立ROC曲线分析两者及其联合检测对NSCLC患者微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SLC7A11及CCR7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转移组患者病灶直径、支气管受累及TL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灶直径(OR=49.254,95%CI=11.062~507.604)是影响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LC7A11(OR=8.622)及CCR7(OR=8.709)表达水平是影响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SLC7A11、CCR7及联合诊断对NSCLC淋巴结微转移具有较好的检测价值(均P<0.05)。联合检测特异度显著高于 SLC7A11及CCR7单独检测(2=7.292,15.125;均P<0.01)。结论 SLC家族的中SLC7A11及其受体CCR7与NSCLC患者微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索榄香烯联合中频交变微电流对胶质瘤U251细胞活力、凋亡和周期的影响。方法中频交变微电流作用胶质瘤U251细胞,筛选最佳作用参数;运用CCK-8法分析榄香烯不同药物浓度对U251细胞活力的影响;将U251细胞分为对照组、中频交变微电流组(50 kHz、150 mA、30 min)、榄香烯组(IC_(50):235μmol/L)、中频交变微电流与榄香烯联合组,连续作用3天后,观察细胞形态,利用CCK-8、流式细胞术分析中频交变微电流、榄香烯对胶质瘤U251细胞活力、凋亡和周期的影响。结果中频交变微电流的最佳作用参数为:50 kHz、150 mA、30 min,榄香烯的IC_(50)为235μmol/L;与对照组比较,中频交变微电流组、榄香烯组、联合组细胞存活率降低,分别为[(86.5±0.3)%、(51.7±2.3)%、(36.2±1.0)%,P0.05]。中频交变微电流组、榄香烯组、联合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7.2±2.7)%、(47.5±2.2)%、(68.5±1.7)%,均高于对照组[(4.4±1.2)%,P0.05];中频交变微电流组、联合组均将细胞阻滞于G_2/M期。结论榄香烯联合中频交变微电流可抑制U251细胞的活力、促进细胞凋亡、改变细胞周期,能够协同抗肿瘤。  相似文献   
9.
唐梓桐  陈为 《中医药导报》2019,25(19):140-141
通过中医辨证论治,采用中药治疗高泌乳素型垂体微腺瘤患者2例。2例患者分别辨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证和肝脾不和,肝郁脾虚证,分别运用酸枣仁汤合归脾汤加减治疗和柴胡疏肝散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且未见明显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说明中医药辨证治疗垂体微腺瘤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课程与翻转课堂在高职高专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在我校16级抽取2个助产专业班,每班人数均为61名,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观察组实施微课程与翻转课堂教学,观察两组考核成绩。结果观察组平时测验成绩、案例考核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取微课程与翻转课堂对高职高专生理学进行教学,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考核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