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颅内微型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经DSA确诊的颅内微型动脉瘤(直径〈3mm)21例(22枚)中,1例放弃外科治疗;9例行开颅手术.其中动脉瘤夹闭5例,包裹3例(1例电凝动脉瘤后动脉瘤消失),孤立载瘤动脉(颈内动脉)1例;11例行血管内治疗,其中1例小脑上动脉瘤采用NBCA胶栓塞,10例(11枚动脉瘤)采用微弹簧圈栓塞,其中采用瘤颈成型技术6例(支架辅助2例,双导管技术3例,导丝辅助技术1例)。结果行开颅手术的9例中,死亡1例,治愈4例,好转2例,残废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行血管内治疗手术的11例中,死亡1例,治愈7例,好转1例,残废2例。血管内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结论3D—DSA是诊断颅内微型动脉瘤最有价值的方法,手术和栓塞治疗的风险均较高,但采用适当的技术仍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超大面积前背阔肌皮瓣联合腹直肌皮瓣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大面积的前背阔肌皮瓣联合腹直肌皮瓣移植术的应用价值和手术技巧.方法 对2005年5月至2007年1月实施手术的3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0~40个月,平均24.7个月.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3例患者均有皮肤缺损伴骨裸露.创面创伤性皮肤缺损1例,肿瘤切除导致皮肤缺损2例,皮瓣面积分别是:60cm×32 cm,55 cm×30 cm和50 cm×25 cm,皮瓣应用形式:带双血管蒂游离移植1例,一端带蒂一端游离移植1例,两端均带蒂移植1例.结果 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边缘小部分坏死1例,经换药后愈合.创面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为功能恢复创造了条件.1例创伤患者骨折愈合,完全负重行走,恢复原有工作.结论 前背阔肌皮瓣联合腹直肌皮瓣移植术能够一次性修复体表较大面积皮肤缺损,而且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报告家族性原发性颅神经疾病1例,并对其病因学及治疗学进行探讨. 方法1例家族性原发性颅神经疾病,调查其三代共有5例原发性颅神经疾病患者,包括了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等7侧(根)颅神经病变,其中3例采用手术治疗.结果 患者A,右三叉神经痛发病10年后行右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术后疼痛好转,随访10年至患者去世未再发生严重发作.患者B,右三叉神经痛发病10年后行右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及感觉根选择性部分切断术,术后疼痛消失,随访14年未复发;5年前出现左三叉神经痛,2004年10月行左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疼痛消失,随访44个月未复发.患者C,右舌咽神经痛10年,曾行显微血管减压术及舌咽神经根、迷走神经根丝选择性部分切断术等3次手术,前2次手术无效,第3次手术后有效,半年后出现右三叉神经痛,行右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后治愈.患者D,左面肌痉挛7年,未手术.患者E,右三叉神经痛1年,未手术.结论 家族性原发性颅神经疾病罕见.原发性颅神经疾病出现家族性泛发病例可能与后颅窝容积小、后循环解剖变异、颅神经高易感性、血管迂曲硬化延长等异常发生率高有关,可用颅神经进或出脑干区血管压迫学说解释其病因.颅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可作为首选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静脉孔及其周围区域肿瘤的显微手术方法 和手术效果. 方法 对11例颈静脉孔区肿瘤行显微手术治疗,采用枕下乙状窦后进路2例,经颈静脉孔进路2例,颞下窝进路4例,乳突-颈联合进路3例. 结果 11例中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2例;病理为神经鞘膜瘤4例,副神经节瘤4例,脑膜瘤1例,黏液软骨肉瘤1例,低分化鳞癌1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后组脑神经障碍加重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8个月以上,术后听力较术前改善1例,不变6例,下降4例;9例术前无面瘫的患者,术后3例出现Ⅱ~Ⅲ级(House-Braekmann分级)面瘫,半年后恢复,2例术前有面瘫患者,术后1例改善,1例不变. 结论 根据肿瘤的性质、位置、大小、面神经功能、听力情况和后组脑神经功能,采用合适的手术进路和显微外科技术,能够充分显露肿瘤,较好地切除肿瘤,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TSRSA)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经验和技巧,以提高手术全切率与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TSRSA显微手术切除23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肿瘤主体均位于后颅窝,其最大直径在1.8~5.7cm(平均3.9cm).对手术方法和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该手术入路的适应证和优缺点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全切19例(83%),次全切除4例(17%),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3例(13%),术后并发中脑出血1例,皮下积液1例,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TSRSA适用于主体在后颅窝的Ⅱ型岩斜区脑膜瘤.采用该入路处理岩斜区脑膜瘤,通过磨除内听道上结节和岩尖,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术后疗效,降低脑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我科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镜下切除垂体腺瘤患者75例的手术经验。方法对75例垂体腺瘤患者手术入路、术中操作和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垂体腺瘤全切除60例,大部分切除14例,活检1例,无死亡病例。术后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单鼻孔蝶窦入路损伤小、安全和并发症少,适用于切除绝大多数垂体腺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小腿后部各区穿支间的关系,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择6具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将小腿后部分为上、中、下三等份,层次解剖观测各区穿支的分布状况,拍摄X线片测量穿支的定位、直径、走行、分支及其相互之间的吻合状况.结果 小腿后部共有外径为0.5 mm的穿支13支,平均外径0.8 mm,平均供血面积38 cm2.上区来自腘动脉的穿支起于胭窝中部,其浅出深筋膜的位置,通常位于股骨内、外上髁之连线与小腿后正中线交点4 cm范围内,其单穿支供血面积高达55 cm2.此穿支向下与来自胫后动脉、腓动脉之穿支形成不减少口径的真性吻合:下区穿支较细,但沿跟腱两侧呈链状分布.结论 小腿后部穿支皮瓣可以移植到下肢或身体其它部位,中区可切取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上区与下区可分别切取近端蒂与远端蒂穿支皮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