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橘皮症 橘皮症是因内分泌——代谢异常而引起的人体微循环系统的病变。橘皮症患者因疼痛及影响美观而不断地尝试各种“治疗方法”。然而,多数的“治疗方法”缺乏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8~16岁苗族学生体型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广西苗族中小学生体型特点与规律。方法:应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广西8~16岁苗族学生体型进行研究。结果:(1)苗族平均体型男生为均衡的中胚层体型(1.9-4.1-2.3),女生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2.8-3.8-2.0);(2)苗族男生8~16岁间随着年龄增加,中、外因子值明显增加,内因子值略有减少;(3)苗族女生自10~岁起,随着年龄增加外因子值减少,内、中因子值明显增加,15~16岁有所回落;(4)苗族学生男、女之间体型除8、9~岁组外,其余年龄组差异显著;苗族男生体型分布较集中。女生体型分布较分散。结论:与其他民族比较,苗族学生身材矮小,皮下脂肪少。  相似文献   
3.
<正>人耳分内、中、外耳三部分,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衔接完成听觉和平衡功能。本文结合我们的工作对耳主要结构的胚胎发育做一综述。1内耳的胚胎发育内耳分骨迷路与膜迷路,骨迷路包括3个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膜迷路形态相似,固定于骨迷路内。内耳膜迷路于第3周由菱脑第5、6节水平(R5/6区)(图1A)的外胚层增厚,形成耳基板(Placode),再向中胚层逐渐内陷,经过耳沟(Pit)、耳杯(Cup)期,直到上  相似文献   
4.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干细胞特性,体外培养证实其不仅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而且来源丰富,取材方便,多次传代后仍保持干细胞特性,主要应用于组织修复、基因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领域.该文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方面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未标记用法药物的应用是指经FDA(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使用的药物,在FDA标记并认可的适应证以外的情况下被医师使用,这种现象在医师们的医疗实践中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7.
中胚层疗法的历史只有数十年的时间,但已经深入到了医师们的医疗实践当中.它能够从一种边缘的治疗方法发展成为一门专业学科,得益于规模日益扩大的培训和教程.中胚层疗法从当初只有少数热衷者的参与,已发展为从业者数量目前呈指数增长的趋势.许多医疗研究机构正在开展多项的临床研究,以确立中胚层疗法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患者张某 ,58岁 ,住院号 0 686,因阴道脱出肿块 4个月 ,于2 0 0 0年 8月 6日来诊并收入院。患者 8年前绝经 ,4个月前自觉阴道异物感 ,并有肿物脱出阴道外 ,伴少许阴道流血 ,色淡红 ,略感下腹坠胀 ,无疼痛 ,无排尿困难 ,无血尿。患者既往健康 ,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病史。体检 :T36.3℃ ,P64次 /分 ,BP2 0 / 1 2 k Pa,心肺听诊无异常 ,肝脾未触及 ,左侧腹股沟可触及 3~ 4个黄豆大小淋巴结 ,无触痛。妇科检查 :外阴经产型 ,阴道口下方可见一个 8cm× 6cm× 4cm的粉红色、水肿的葡萄状肿物 ,充满整个阴道 ,并突出于外阴 ,肿物为实性 ,质脆 ,宫颈…  相似文献   
9.
中胚层疗法(Mesotherapy)”一词由Pistor医师在1958年提出,随之以“meso-”为前缀,引出众多中胚层系列术语。因为他认为。该疗法旨在作用于皮肤中胚层组织,因此得名“中胚层疗法”,他说道“该疗法是围绕作用于皮肤中胚层组织的各种治疗(脉管、肌腱、结缔组织等),为此命名其为中胚层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成血管因子受体表达特征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经典的全骨髓贴壁法培养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MSC),通过成骨、成脂肪等多向诱导分化以及流式细胞分析其表面标记(CD34、CD90、CD29)等鉴定MSC特征;以P1-P17MSC为实验材料,利用RT-PCR的方法检测PDGFR、VEGFR和NRP1的表达。利用Transwell体外迁移体系初步探索VEGF在MSC迁移中的作用,同时利用MTT法评价VEGF对MSC增值的作用。结果:培养的MSC呈现出CD90、CD105强阳性,具有成骨、成脂肪等多向分化能力;强表达PDGFR-β和NRP1、不表达VEGFR(Flk1和Flt1)和PDGFR-α,VEGF促进了MSC的增殖和迁移。结论:VEGF可能通过PDGFR-NRP1促进了MSC的增值和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