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HM)通过抑制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和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探讨DHM对胃癌的抗癌作用,并研究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不同剂量DHM作用体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和胃癌细胞系MKN28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筛选无毒剂量的DHM,Transwell小室实验测定细胞侵袭;小管形成实验测定HUVEC体外血管生成能力;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 VEGFA)、phosph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EGFR)2、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phospho-c-Jun氨基端激酶(c-Jun NH2-terminal kinase,JNK)和phospho-p38表达水平;基质胶塞实验测定DHM对体内血管形成的影响;通过皮下肿瘤细胞注射法建立MKN28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观察DHM给药对体内胃癌生长的影响,Ki-67增殖指数及CD34、VEGFA在移植瘤组织中的表达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结果:(0.5~2.5 μmol/L)的DHM对HUVEC和MKN28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该浓度范围的DHM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UVEC侵袭和小管形成,VEGFA(20 μg/L)可明显逆转DHM对HUVEC侵袭和小管形成的抑制效果;DHM处理可导致MKN28细胞中VEGFA和phospho-ERK表达呈剂量依赖性下降,而对p-p38和p-JNK的表达无明显影响;DHM处理可导致HUVEC中phospho-VEGFR2表达呈剂量依赖性下降;低剂量(30 mg/kg)DHM对裸鼠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但可抑制体内血管形成,同时有效延缓体内胃癌生长,体内肿瘤组织中的CD34和VEGFA的表达受到DHM的显著下调作用,但低剂量DHM对Ki-67无明显作用。结论:低剂量的DHM可有效抑制体内外血管生成和体内胃癌生长,该作用至少部分是通过ERK/VEGFA/VEGFR2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槲皮苷(quercitrin, QI)联合电针(electroacupuncture, EA)刺激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模型组、QI组和QI+EA联合治疗组。用CTX建立免疫抑制小鼠模型后,第2 d起各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QI灌胃及QI灌胃联合EA刺激,连续治疗14 d。治疗结束后,称重法测定胸腺及脾脏指数;HE染色法观察脾脏组织学变化,吉姆萨染色法测定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数;ELISA检测小鼠血浆IgG和IgM、IL-2和IL-4水平以及抗氧化相关指标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amutase, SOD)、丙二醛(malonaldehyde, MDA)、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水平;FACS检测脾脏CD4~+、CD8~+T细胞亚群以及组织活性氧类(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脾脏组织Nrf2总蛋白及核蛋白、总NQO1、HO-1蛋白、NF-κB p65及TLR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CTX组的免疫器官指数、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数、IgG、IgM、IL-2、IL-4、SOD、CAT及CD4~+、CD8~+T细胞亚群等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脾脏组织损伤程度、MDA、ROS及Nrf2、NQO1、HO-1、NF-κB p65、TLR2水平则均显著升高(P0.000 1);相较于CTX组,QI组小鼠免疫功能相关指标及SOD、CAT水平和Nrf2、NQO1、HO-1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脾脏组织损伤程度、MDA、ROS及NF-κB p65、TLR2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联合EA可进一步加强QI的上述作用(P0.000 1)。由此,EA联合QI对免疫抑制小鼠有保护作用,可通过提高免疫器官功能及抗氧化水平促进小鼠的免疫力,具体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抗氧化应激Nrf2/ARE通路而起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S)对人肺癌顺铂(DDP)耐药A549/DDP细胞耐药性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5.
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会出现声嘶、呛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危险。本院对52例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进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哮喘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之一。中医学对哮喘具有系统论述,认为脾虚是哮喘反复发作的宿根之一,运用补脾益气法治疗哮喘,补脾益肺,具有较好的疗效。现代研究发现,中医学“脾”生理功能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在哮喘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补脾益气法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经“肠-肺”轴建立肺部免疫稳态,改善肺部炎症反应,达到治疗和缓解哮喘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Mapcheck2的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剂量验证与靶区均匀性指数(HI)、靶区适形指数(CI)及等中心点剂量梯度(DGref)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于医院行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49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apcheck2进行剂量验证,以剂量误差3%、吻合距离3 mm下的γ通过率≥90%且中心点累积剂量偏差绝对值(Dacc)≤3%为限定条件,在合格的462例计划中随机选取18例设为对照组,将不合格的35例分为A组(Dacc≤3%但γ通过率<90%,11例)、B组(γ通过率<90%且Dacc>3%,9例)、C组(γ通过率≥90%但Dacc>3%,15例),计算并比较4组的HI、CI及DGref值。结果 A组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C组HI、CI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C组DGref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35例不合格计划进行优化设计后,经验证均合格,且优化后计划的HI、CI及DGref值与优化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强放射治疗计划设计前,应选取合理的射野数目、方向,优化参数、算法,并尽量将射野等中心点置于靶区内剂量梯度较小的位置,以减少影响剂量验证的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SRT)加全脑放疗降低脑转移瘤局部复发的意义。方法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对55例脑转移瘤患者行SRT加全脑放疗34例,单纯SRT治疗21例。全脑放疗38~40Gy/4~5周,SRT5~8Gy/次,每周3次,总剂量为15~32Gy。结果SRT加全脑放疗组中位复发时间10个月,局部复发率14.7%,显著优于单纯SRT治疗组的4.5个月和38.1%(P〈0.05)。SRT加全脑放疗组局部控制率88.2%,中位生存时间12.5个月,1年生存率64.7%,病死率35.3%,与对照组90.5%,7.6个月,47.6%,52.4%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SRT加全脑放疗治疗脑转移瘤在控制局部复发,延长复发时间方面优于单纯SRT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RG1和BRM在三阴型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法检测BRG1和BRM蛋白在197例TNBC中的表达,分析BRG1和BRM表达与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TNBC组织中,BRG1与BRM低表达率分别为18.3%和10.7%,BRG1低表达者更易发生BRM低表达(P=0.013)。BRG1表达与远处转移和组织学类型显著相关(P0.05)。BRG1低表达者更易发生远处转移(P=0.032);与非特殊类型乳腺癌相比,BRG1低表达更易发生于特殊类型乳腺癌(P=0.003)。Kapla-Meier生存分析显示BRG1高表达与TNBC较好的预后相关;BRM表达与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均无显著相关性。单因素分析显示,BRG1表达、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与TNBC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显示BRG1可能作为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HR=0.479, 95%CI:0.247~0.930,P=0.030)。结论 BRG1可能是TNBC的重要预后保护性生物学标志物,而BRM在TNBC中的作用尚不能明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外感寒邪对小鼠淋巴细胞线粒体Mfn1/Mfn2和Drp-1表达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组和寒邪模型组,置于人工气候箱中处理后取小鼠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透射电镜观察淋巴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ATP测试试剂盒检测细胞内ATP含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比色法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线粒体复合体Ⅰ、Ⅱ、Ⅴ的活性,JC-1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寒邪模型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线粒体数目减少,线粒体肿胀、变短,线粒体内出现液泡结构;与常温对照组相比,寒邪模型组细胞内ATP含量减少,线粒体复合体Ⅰ、Ⅱ、Ⅴ的活性下降(P0.05);JC-1荧光探针检测显示寒邪模型组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增加,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Mfn1/Mfn2表达下降和Drp-1表达增加。结论外寒可能通过影响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线粒体Mfn1/Mfn2和Drp-1表达,使线粒体分裂与融合发生障碍,从而影响线粒体的形态和功能,使ATP生成减少,并诱发凋亡的发生,从而影响外周血淋巴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