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6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黄■虫丸对H_2O_2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制备大鼠大黄■虫丸血清和正常血清;将肝星状细胞(HSCs)分为正常血清低浓度H_2O_2(50 nmol/L)组、大黄■虫丸血清低浓度H_2O_2组、正常血清高浓度H_2O_2(100μmol/L)组和大黄■虫丸血清高浓度H_2O_2组,应用化学荧光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中,将HSCs分为正常血清组、大黄■虫丸血清组、正常血清低浓度H_2O_2(50 nmol/L)组和大黄■虫丸血清低浓度H_2O_2组,以检测ROS生成相关分子RAC1、p67~(phox)、p22~(phox)和p-ERK的表达。结果正常血清高浓度H_2O_2组和大黄■虫丸血清高浓度H_2O_2组细胞内均有较强ROS荧光,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虫丸血清低浓度H_2O_2组细胞的ROS荧光强度明显弱于正常血清低浓度H_2O_2组(P0.01);与正常血清组比较,正常血清低浓度H_2O_2组RAC1、p67~(phox)、p22~(phox)和p-ERK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血清低浓度H_2O_2组比较,大黄■虫丸血清低浓度H_2O_2组RAC1、p67~(phox)、p22~(phox)和p-ERK蛋白表达下调(P0.01)。结论大黄■虫丸可能通过调控RAC1、p67~(phox)、p22~(phox)和p-ERK等分子,参与拮抗H_2O_2诱导的氧化应激,阻止ROS的生成,并最终抑制HSCs活化、增殖,防治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2.
同型半胱氨酸(Hcy)因被发现与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病变、骨骼系统疾病甚至精神疾病具有明显相关性而被医学界所关注。近年来,Hcy在肝纤维化、肝硬化中的应用也越来越被临床医生及研究者所重视。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Hcy的代谢机制、生理病理意义,并着重阐述了Hcy和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相关性和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PEg-IFNα-2b)治疗低水平HBsAg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就诊,HBsAg<500 IU/mL且开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析在治疗第24周、第48周HBsAg清除率及相关疗效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88例患者,在0~48周达到HBsAg清除有45例,其中应答组与未应答组性别、HBsAg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HBsAg清除的45例中,24例使用PEg-IFNα-2a治疗,21例使用PEg-IFNα-2b治疗,两组HBsAg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治疗第24周时新增HBsAg清除患者25例,经多因素分析,基线HBsA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991,95%CI=0.983~1.000,P=0.042);治疗第48周时新增HBsAg清除患者10例,经多因素分析,第24周HBsAg下降率有统计学意义(OR=1.063,95%CI=1.077~1.123,P=0.027)。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sAg<500 IU/mL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sAg 清除率明显高于基线水平高者;PEg-IFNα-2a、PEg-IFNα-2b疗效无差异。治疗过程中第24周HBsAg下降幅度可预测治疗48周时HBsAg清除率。  相似文献   
4.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使得儿童、青少年及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明显升高。近年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内在的社会心理因素成为影响疾病进展、治疗及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易出现社会心理障碍,对该类患者常见的社会心理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羟基喜树碱(HCPT)对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的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 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和大鼠正常肝细胞(BRL-3A)分别在实验组(分别以含HCPT浓度为0.008、0.016、0.031、0.063、0.125,0.25、0.5、1、2、4、8、16、32mg/L的培养液培养)和对照组(单纯培养)体外培养24 h.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找出HCPT对HSC-T6细胞增殖抑制的最佳作用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情况;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DNA片段化.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HCPT对HSC-T6细胞和BRL-3A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当HCPT浓度>0.5mg/L时,对BRL-3A细胞的毒性作用显著增高(P值均<0.05);0.5 mg/L对HSC-T6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最大,为HCPT对HSC-T6细胞增殖的最佳抑制浓度.0.125、0.25、0.5 mg/L的HCPT作用HSC-T6细胞24h,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3.46%±2.42%、26.25%±5.65%、47.05%±8.76%,与对照组(4.89%±1.8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24,P<0.01).0.5mg/L的HCPT作用HSC-T6细胞24 h,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体积缩小,核仁消失,染色质浓缩聚集成团块状,沿核膜排列等凋亡形态学改变;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明显的DNA梯度带形成.结论 HCPT在体外可以明显地抑制HSC-T6细胞的增殖、诱导HSC-T6细胞凋亡,作用强度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张庆  张青  胡国信 《江西医药》2012,47(7):638-641
近年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重症肝损害乃至肝衰竭(旧称重型肝炎)发病率逐渐增高,甲亢同时合并重症肝损害病情则更加凶险.重症肝损害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主要指:(1)明显乏力,并有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2)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171 μmol/L;(3)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延长,有肝衰竭倾向甚至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40%,达到肝衰竭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7.
自 198 1年Evans等首次成功建立了小鼠胚胎干细胞(cembryonicstemcell,ES)系 ;1989年首例脐血造血干细胞(cordbloodhepatopoieticstemcells)移植治疗Fancni贫血获得成功后 ,使干细胞 (stemcell)研究进入新的高潮 ,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1] 。目前国内外学者先后分离出不同组织的干细胞 ,包括造血干细胞、肝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脂肪干细胞等等 ,本文就干细胞及肝干细胞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干细胞研究进展1.1 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干细胞是动物和人的一种特…  相似文献   
8.
何湘琴  胡国信 《陕西中医》2021,(3):398-401,408
目的:探讨膈下逐瘀汤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的Meta分析。方法:检索国内外大型文献数据库中关于膈下逐瘀汤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实验(RCT)文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以RevMan5.1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所得文献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获得12篇RCT文献,未提及盲法,质量普遍偏低。膈下逐瘀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有效率较高[OR=3.25,95%CI(2.08,5.42)]。两组在乙型肝炎肝硬化HBV-DNA转阴率上,无统计学差异[OR=2.77,95%CI(0.59,13.09)]。膈下逐瘀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后Child-Pugh评分较低[OR=-1.34,95%CI(-1.61,-18.52)]。膈下逐瘀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后血ALT水平较低[OR=-27.90,95%CI(-37.28,-18.52)]。膈下逐瘀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后血HA水平低[OR=-46.72,95%CI(-62.89,-30.55)]。结论:膈下逐瘀汤可提高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改善肝功能及纤维化,对HBV-DNA转阴无影响,但文献质量偏低,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诊断方法研究现状与临床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3年Marshall和Warren从人胃粘膜活检标本分离和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以来,Hp与胃肠疾病关系问题成为胃肠病学者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原菌,是消化性溃疡和胃MALT淋巴瘤的重要致病因子,与胃癌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如何快速、准确的诊断Hp,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Hp诊断技术也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为临床选择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1 细菌培养法 Hp分离培养是诊断Hp感染最经典、最可靠的方法之一.Hp是一种微需氧的G-螺杆菌,Hp分离培养的关键在于(1)选择最佳培养基;(2…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IL-7含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的关系,探究IL-7对慢性乙型肝炎细胞免疫作用的影响。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组、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IL-7含量,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结果 CHB组、HBV携带组、健康对照组外周血IL-7含量分别为(1.68±0.58)ng/mL、(3.83±0.62)ng/mL和(6.25±0.32)ng/mL,3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HB组、HBV携带组、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T淋巴细胞分别为(31.3±3.3)%、(38.1±6.8)%、(43.2±9.4)%,CD8+T淋巴细胞分别为(24.8±5.2)%、(28.1±3.4)%、(30.5±8.6)%;CD4+CD25+调节性T细胞分别为(10.9±1.3)%、(7.4±1.0)%、(4.2±1.1)%。CHB组外周血IL-7明显低于HBV携带组及健康对照组,且与CD4+T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1=-0.58,P0.05),与CD8+T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2=0.63,P0.05),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3=-0.43,P0.05)。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IL-7负调控调节性T细胞,对CD8+T细胞的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