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核苷类似物(NAs)治疗慢性乙肝患者停药后复发再治疗的疗效,探讨NAs治疗的多次疗程。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已经用NAs治疗3年以上且有停药意愿的深圳市第七人民医院2000—2016年间的住院或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患者50人为治疗组,选择另50人(已经服药2年以上并正在口服NAs又不愿停药)的患者为对照组,治疗组在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出现病毒学反弹,ALT、AST出现异常后再次用抗病毒药(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对照组继续采用原治疗方案治疗。对比观察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50例停药患者有6例没有复发,44例复发患者作为治疗组再抗病毒治疗,治疗组于48周时HBsAg滴度转阴率、HBeAg转阴率分别为13.6%、18.2%,对照组为0.0%、4.0%;复发时E抗原阴性和E抗原阳性患者48周的HBsAg转阴率分别为25.0%和4.2%,ALT≥2×ULN和ALT<2×ULN的患者48周HBsAg转阴率分别为28.6%和6.7%。治疗组副作用与对照组一样。结论 NAs治疗患者停药后复发再治疗其疗效好、安全,HBsAg转阴率高,复发时E抗原阴性比E抗原阳性患者HBsAg转阴率高,ALT≥2×ULN比ALT<2×ULN的患者的HBsAg转阴率高,没有发现停药后病情反弹并加重现象;复发时ALT高,E抗原阴性,HBsAg滴度低是达到功能性治愈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PEg-IFNα-2b)治疗低水平HBsAg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就诊,HBsAg<500 IU/mL且开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析在治疗第24周、第48周HBsAg清除率及相关疗效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88例患者,在0~48周达到HBsAg清除有45例,其中应答组与未应答组性别、HBsAg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HBsAg清除的45例中,24例使用PEg-IFNα-2a治疗,21例使用PEg-IFNα-2b治疗,两组HBsAg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治疗第24周时新增HBsAg清除患者25例,经多因素分析,基线HBsA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991,95%CI=0.983~1.000,P=0.042);治疗第48周时新增HBsAg清除患者10例,经多因素分析,第24周HBsAg下降率有统计学意义(OR=1.063,95%CI=1.077~1.123,P=0.027)。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sAg<500 IU/mL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sAg 清除率明显高于基线水平高者;PEg-IFNα-2a、PEg-IFNα-2b疗效无差异。治疗过程中第24周HBsAg下降幅度可预测治疗48周时HBsAg清除率。  相似文献   
3.
4.
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呼吸系统多发性常见疾病,由病毒在咽、喉部及鼻腔等呼吸道黏膜引起急性炎症的总称,90%以上为病毒感染。既往对感冒的治疗多应用广谱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本研究应用神经氨酸苷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探讨其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炎症因子、免疫功能、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寻找一种效果更优、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1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IL-7含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的关系,探究IL-7对慢性乙型肝炎细胞免疫作用的影响。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组、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IL-7含量,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结果 CHB组、HBV携带组、健康对照组外周血IL-7含量分别为(1.68±0.58)ng/mL、(3.83±0.62)ng/mL和(6.25±0.32)ng/mL,3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HB组、HBV携带组、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T淋巴细胞分别为(31.3±3.3)%、(38.1±6.8)%、(43.2±9.4)%,CD8+T淋巴细胞分别为(24.8±5.2)%、(28.1±3.4)%、(30.5±8.6)%;CD4+CD25+调节性T细胞分别为(10.9±1.3)%、(7.4±1.0)%、(4.2±1.1)%。CHB组外周血IL-7明显低于HBV携带组及健康对照组,且与CD4+T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1=-0.58,P0.05),与CD8+T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2=0.63,P0.05),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3=-0.43,P0.05)。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IL-7负调控调节性T细胞,对CD8+T细胞的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兔血浆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雁忠  詹春华 《湖南医学》1999,16(4):256-257
目的 研究兔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时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动态变化。方法 将36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感染组。于感染尾蚴后第70、100、130d,每组随机选6只取血和肝,进行免疫、生化、病理观察。结果 感染组血浆TNF-α、有质酸(HA)、肝组织羟脯氨酸(HYP)、交原纤维含量、肝胶原经每人发是分比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乐TNF-α与血浆HA、肝细胞HYP、肝胶原纤维含量、肝胶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兔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时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T N Fα) 的动态变化。【方法】将36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感染组。于感染尾蚴后第70 ,1 00 ,130 d ,每组随机选6 只取血和肝,进行免疫、生化、病理观察。【结果】感染组血浆 T N Fα、透 明 质 酸( H A) 、肝 组 织 羟 脯 氨 酸( H Y P) 、肝胶原纤维含量、肝胶原纤维分布面积百分比均 显著高 于正 常组( P < 0 .0 1) , 血浆 T N Fα与血浆 H A 、肝组织 H Y P、肝胶原纤维含量、肝胶原纤维分布面积百分比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T N Fα参与了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重型肝炎伴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现将我科1993年3月~1997年12月收治的138例重型肝炎165例次发热原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138例重型肝炎患者均系本科住院病人,男104例,女34例,年龄16~67岁。按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急性重型肝炎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6例,慢性重型肝炎131例。体温均超过37.5℃,并持续3日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建立乙肝病友俱乐部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家属乙肝疫苗接种率的影响,探讨如何提高CHB患者家属乙肝疫苗的接种率,以提高乙肝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方法 通过问卷的方式,对211例乙肝患者家属接种乙肝疫苗的态度和需求进行调查,在我们成立的乙肝病友俱乐部给予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针对性地认知干预.结果 94.31%的患者家属了解乙肝疫苗的作用,90.99%的家属认为有必要接种乙肝疫苗,100%的家属希望从医务人员处获得预防知识.结论 医务人员应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和认知干预,重视这一易感染群体的乙肝预防工作,阻断乙肝的传染,提高乙肝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患者血浆、尿中内皮素含量及其比值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尿中内皮素(ET)含量变化与肝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SN-682型放射免疫γ计数仪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浆、ET的含量,并结合血ET/尿ET比值探讨ET与肝硬化的关系。结果肝硬化患者血ET、尿ET和血ET/尿ET比值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但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仅有血ET/尿ET比值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ET、尿ET含量和血ET/尿ET比值与食管曲张静脉的宽度、门脉宽度以及脾厚度均显著相关(P<005),但代偿期患者仅血ET/尿ET比值与上述三项指标显著相关(P<005);血ET、血ET/尿ET比值与肌酐清除率(Ccr)呈负相关(P<005),而尿ET与其呈正相关(P<005);尿钠与血浆ET呈正相关(P<001),而与尿ET无关(P>005)。结论不同的肝功能或肾功能状态影响ET对肝硬化的作用,血ET/尿ET比值是评价ET对肝硬化作用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