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中rtA181T预存耐药突变的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ylated interferon alpha-2a,PegIFNα-2a)与恩替卡韦临床治疗效果有无差异。方法 采用开放、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取2014年7月1日-2015年12月1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门诊及住院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rtA181T预存耐药突变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PegIFNα-2a组(A组)20例和恩替卡韦组(B组)20例。分别在治疗开始第12、24、48及72周时进行疗效、安全性评估。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38例被纳入分析,其中A组剔除2例。48周,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HBV DNA<20 IU/mL)的病例数A组(66.67%,12/18)高于B组(25.00%,5/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BeAg血清学转换病例数在A组为3例,B组为4例。观察72周时,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病例数A组(72.22%,13/18)高于B组(25.00%,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BeAg血清学转换在A组为5例,B组为4例。A组、B组在治疗期间各个时间点的血清学应答、生化学应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rtA181T预存耐药突变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第48及72周时的病毒学应答率优于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过程中发生贫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应对措施,以加强临床医生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能导致严重贫血不良反应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期间出现严重贫血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病例1为26岁男性,抗病毒的方案为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基础血红蛋白117 g/L,在治疗第4周开始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在第19周下降至最低值41 g/L,停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并输血治疗后血红蛋白逐渐上升至132 g/L;病例2为40岁男性,抗病毒治疗方案为在恩替卡韦长期治疗基础上序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基础血红蛋白123 g/L,在治疗第8周开始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在治疗第17周下降至最低值68 g/L,停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及注射重组人促红素后可逐渐上升至108 g/L,再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出现血红蛋白再下降现象,遂停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血红蛋白自行上升至110 g/L。结论 在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可能出现严重贫血,停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并对症治疗后血红蛋白可恢复至治疗前水平,在临床应用中应加强监测,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后达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1 500 IU/mL的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分析联合治疗与NAs单药治疗HBsAg清除的差异。方法将55例NAs治疗后达到HBsAg<1 500 IU/mL的病人分为联合治疗组(NAs+Peg-IFNα-2b)和NAs治疗组(继续原NAs治疗计划),疗程48周,观察HBsAg清除率及影响HBsAg清除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48周末,联合组HBsAg清除率显著高于NAs组(P<0.01);HBsAg水平随用药时间逐渐降低,联合组降低幅度高于NAs组(P<0.05)。基线HBsAg<327 IU/mL对48周疗程完成时HBsAg的清除有预测作用(P<0.05),AUC为0.828,cut-off值为327 IU/mL,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87.5%;基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病人HBsAg清除率明显高于ALT水平正常的病人(P<0.01)。结论对于接受NAs治疗达到血清HBsAg低水平的病人联合Peg-IFNα-2b治疗可以提高HBsAg清除率,基线HBsAg<327 IU/mL对48周疗程结束时HBsAg的清除有预测作用,基线ALT水平高于正常水平上限更容易实现HBsAg清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明确干扰素(interferon,IFN)治疗低水平HBs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影响因素及最适疗程.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间在我院感染科门诊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或普通干扰素治疗疗程≥24周、HBsAg<3 000 IU/mL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4例,获得HBsAg和HBeAg清除定义为应答,治疗第24、48、72周依次分析疗效影响因素,采用非参数检验、x2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应答组与未应答组患者的一般情况、HBV标志物以及治疗过程中各指标变化对HBsAg清除的影响.结果 74例患者治疗至停药时,25例(33.8%)发生应答,应答组中位基线HBsAg水平较不应答组低(70.70 IU/mL vs 440.71 IU/mL,P=0.041);Peg-IFN的HBsAg清除率高于普通IFN(41.9% vs 22.6%,P=0.084).第12周HBsAg下降百分数可预测24周疗效(OR=1.058,P=0.010),ROC曲线下面积为0.860,Cut-off值为78.9,敏感性为0.889,特异性为0.815.基线HBV DNA水平和第24周HBsAg下降百分数可预测48周疗效(OR =9.116,P=0.033;OR=1.089,P=0.006),第24周HBsAg下降百分数ROC曲线下面积0.870,最佳的Cut-off值为69.7,敏感性为1,特异性为0.722.48周内清除率与治疗时间呈线性正相关,至48周时HBsAg清除21例,占总应答例数的84.0% (21/25).结论 IFN治疗基线HBsAg<3 000 IU/mL病例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基线水平高者,Peg-IFN略优于普通IFN,疗程建议为48周,治疗12周后可根据当前时间点的HBsAg下降程度评估后续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HIV感染者使用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方案初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48周CD4/CD8比值变化及影响比值标准化的因素。方法 收集使用TDF+3TC+EFV方案初始ART 48周的HIV感染者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48周比值标准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门诊282例HIV感染者,均经性传播,其中男男同性传播组(MSM组)196例,异性传播组(非MSM组)86例。HIV感染者基线CD4/CD8比值<1.0有278例(占98.6%),ART 48周CD4/CD8比值<1.0有246例(占87.2%)。治疗48周CD4增长(157.00±136.33) 个/µL,CD8下降(337.95±489.86) 个/µL,CD4/CD8比值增长(0.35±0.31)。治疗前MSM组与非MSM组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8),治疗48周两组比值增长分别为(0.32±0.29)和(0.43±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比值标准化的因素:感染途径MSM[OR=0.33,95%CI(0.140~0.779)]、基线CD4<200 个/µL[OR =0.171,95%CI(0.034~0.865)]、基线CD8>750 个/µL [OR=0.255,95%CI(0.092~0.701)]、基线比值≤0.4[OR=0.167,95%CI(0.062~0.453)]。结论 HIV感染者CD4/CD8比值倒置普遍,经TDF+3TC+EFV初始治疗48周,CD4/CD8比值倒置改善;感染途径为MSM、低基线CD4、高基线CD8、低基线CD4/CD8比值的感染者ART治疗48周比值不易达到标准化,尽早启动ART,以促进免疫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常庆华  姜锡平  吴迪 《安徽医学》2015,36(10):1254-1256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和恩替卡韦两种药物治疗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差异及HBeAg血清转换预测因素,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8例 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22例患者为 A组,恩替卡韦治疗的26例患者为 B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12、24和48周的 HBeAg定量和HBV-DNA定量检测结果,治疗第48周 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V-DNA转阴率及 ALT复常率,同时在 ROC曲线下分析各组基线、12周、24周指标对48周时 HBeAg血清学转换水平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入院 HBeAg、HBV-DNA及 A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48周的治疗后,B组 HBV-DNA转阴率显著高于 A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患者治疗24周 HBeAg下降率对48周 HBeAg血清学转换具有预测价值。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 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较恩替卡韦具有更高 HBeAg血清学转换率,但 HBV-DNA转阴率较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24周 HBeAg水平较基线下降超过97.74%为其48周出现 HBeAg血清学转换最佳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马红  许辉  顾文涛  李遇梅 《中国热带医学》2018,18(11):1079-1082
目的 观察5α-氨基酮戊酸光动力(5α-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ALA-PDT)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疗法对女性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 CA)合并宫颈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2017年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诊治的女性尖锐湿疣合并宫颈高危HPV感染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三组,其中光动力组微波术清除疣体后采用ALA-PDT治疗,干扰素组微波术后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联合组采用ALA-PDT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结果 随访6个月,低危型HPV感染治疗效果,即疣体消失,无新疣体出现:联合组(95.0%)高于光动力组(80.0%)及干扰素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治疗效果:高危型HPV感染转阴率联合组(95.0%)高于光动力组(70.0%)及干扰素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及随访过程。结论 微波术清除疣体后,使用光动力联合干扰素凝胶疗法治疗女性尖锐湿疣合并宫颈高危HPV感染,疗效好以及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肺泡灌洗液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5月—2021年1月于河北省胸科医院就诊的可疑肺结核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以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检测两组患者全血及肺泡灌洗液γ-干扰素释放试验的差异,探讨肺泡灌洗液γ-干扰素释放试验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性肺结核组血和肺泡灌洗液-γ干扰素释放试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45/50)和92.0%(46/50)、53.8%(21/39)和76.9%(30/39)、71.4%(45/63)和83.6%(46/55)、80.8%(21/26)和88.2%(30/34)。非结核组血和肺泡灌洗液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为46.2%(18/39)和23.1%(9/39),与活动性肺结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性肺结核组血和肺泡灌洗液培养滤液蛋白γ-干扰素释放试验斑点数分别为(56.66±13.38)和(80.86±16.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既往结核病史及肺结核接触史能提高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的阳性率,而对肺泡灌洗液γ-干扰素释放试验则无。结论 肺泡灌洗液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中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且不受既往肺结核病史及结核接触史的影响,更能体现肺结核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经治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联合PEG-IFNα-2b治疗后HBsAg清除率.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厦门长庚医院的146例乙肝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联合治疗组(恩替卡韦+PEG-IFNα-2b治疗,n=44)和恩替卡韦单药组(恩替卡韦治疗,n=102),比较两组HBsAg清除率和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联合治疗组有4例在24周时终止Peg-IFNα-2b治疗,24周时8例HBsAg阴转,3例发生HBsAg血清转换;48周时12例HBsAg阴转,6例HBsAg发生血清转换;23例HBsAg下降<1log,停PEG-IFNα-2b继续恩替卡韦治疗;其中5例HBsAg下降≥1log继续PEG-IFNα-2b及恩替卡韦治疗至72周,72周时累计15例HBsAg阴转(女4例,男11例),累计9例HBsAg发生血清转换,临床治愈率34.1%.其中,HBsAg滴度基线<350 IU/ml,12例获得临床治愈;联合治疗24周时HBsAg较基线下降≥1log,15例获得临床治愈.恩替卡韦单药组治疗72周,1例HBsAg阴转,临床治愈率为0.9%.无HBsAg血清转换发生.结论 恩替卡韦经治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联合PEG-IFNα-2b可显著提高HBsAg阴转率,获得临床治愈,其中HBsAg滴度基线<350 IU/ML、联合治疗24周HBsAg较基线下降≥1log的患者更易获得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用利巴韦林治疗H IV/H CV合并感染疗效差,可能因为治疗期间HCV-RN A的清除率不同。目前对于肝移植(LT)患者HCV-RN A清除和治疗结果方面的资料有限。方法:根据体重校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用利巴韦林剂量治疗120例1型H CV感染者(61例单纯H CV感染,40例合并H IV感染,19例LT患者),应用48周后评估持续病毒应答率(SVR)和预测治疗失败的基线。对完成24周治疗的患者(n=112;93%)评价其病毒清除情况。结果:合并H IV感染者的SV R显著低于单纯H CV感染或肝移植患者(18%vs39%vs42%;P<0.02)。多变量…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baseline HBsAg level and early response for HBsAg loss in patients with HBeAg-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during pegylated interferon alpha-2a treatment. Methods A total of 121 patients with HBeAg-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who achieved HBsAg loss were enrolled;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PEG-IFNα-2a 180 μg/week. Serum HBV DNA and serological indicators(HBsAg, anti-HBs, HBeAg, and anti-HBe) were determined before and every 3 months during treatment. Results The median treatment time for HBsAg loss was 84 weeks(7-273 weeks), and 74.38%(90 cases) of the patients needed extended treatment( 48 week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aseline HBsAg levels and the treatment time of HBsAg loss was significant(B = 14.465, t = 2.342, P = 0.021). Baseline HBsAg levels together with the decline range of HBsAg at 24 week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treatment time of HBsAg loss(B = 29.862, t = 4.890, P = 0.000 and B = 27.993, t = 27.993, P = 0.005). Conclusion Baseline HBsAg levels and extended therapy are critical steps toward HBsAg loss. Baseline HBsAg levels together with early response determined the treatment time of HBsAg loss in patients with HBeAg-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during pegylated interferon alpha-2a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长效干扰素与普通干扰素治疗HBe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检索Medline、Embase、EBSC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长效干扰素(PEG-IFN-ɑ-2a或者PEG-IFN-ɑ-2b)与普通干扰素比较治疗HBeAg+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研究,并追查了所有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年限均为建库至2016年7月1日.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3项研究1263例,其中长效干扰素组616例,普通干扰素组647例.Mate分析结果显示,长效干扰素组在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24周和48周时观察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三个指标均优于普通干扰素组(P<0.05),在12周时长效干扰素组HBV-DNA转阴率较普通干扰素组高(Z=2.19,P=0.03),而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方面与普通干扰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周和24周时,两组所检测的HBsAg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疗程延长至48周时,长效干扰素组HBsAg阴转率高于普通干扰素组(Z=2.34,P=0.02);在HBeAg血清转换率方面,疗程12周和48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24周时,长效干扰素组优于普通干扰素组(Z=2.90,P=0.004).结论 在治疗24周、48周时,长效干扰素(PEG-IFN-ɑ-2a或者PEG-IFN-ɑ-2b)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和HBeAg转阴率三个指标均优于普通干扰素;仅48周疗程时长效干扰素HBsAg阴转率较普通干扰素组高;仅24周疗程时长效干扰素HBeAg血清转换率较高.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仍需开展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Host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duced by antiviral therapy play a crucial role in viral clearance.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immun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differen...  相似文献   

14.
杨丽  付万智 《疑难病杂志》2013,12(5):346-348
目的探讨HBsAg水平在评估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序贯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肝远期疗效的价值。方法 2010年3月—2011年3月确诊收治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87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索α-2a治疗24周后,测定并根据其HBV DNA水平分组,HBV DNA<2×10~4 cps/ml者28例纳入A组,HBV DNA≥2×10~4 cps/ml者59例随机分成B组(30例)和C组(29例),A和B组继续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C组联合使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疗程均48周。结果 3组在治疗36周和48周后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但C组HBeAg血清转换率升高幅度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治疗后36周A组HBVDNA转阴率和HBV DNA下降量分别为96.4%和(5.8±1.7)log_(10) cps/ml,B组最低(P<0.05);治疗48周后3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100%、36.7%和69.0%(P<0.05);HBV DNA转阴率仅与治疗36周后的HBV DNA下降量有关,当HBV DNA下降约3.7 log_(10)cps/ml时,HBV DNA转阴率阳性预测值为91.2%,AUC为0.834。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序贯联合阿德福韦酯可提高单独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24周后仍应答不佳者的血清和病毒应答率,且治疗36周后的HBV DNA水平可作为预测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至48周时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BsAg定量监测对干扰素个体化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指导作用。方法: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本院就诊的62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α-2b干扰素500万IU,皮下注射,隔日1次治疗。抗病毒治疗至24周时根据HBsAg定量下降情况进行分组。 HBsAg定量下降≥1 lg IU/mL的患者纳入A组,HBsAg定量下降〈1 lg IU/mL的患者随机分成B1组和B2组。 A组和B1组继续给予α-2b干扰素治疗,B2组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疗程共48周。所有患者随访24周。结果:A、B1和B2组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88.2%,22.7%和59.1%。 A组和B2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明显高于B1组。随访24周时A、B1和B2组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分别为[(5.00±1.62)、(2.70±1.52)和(4.13±2.00)] lg copies/mL, B2组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与A组接近,明显大于B1组。 A组患者HBsAg平均下降幅度高于B1组和B2组,最终A组有2例(11.8%)HBsAg消失,B1和B2组均为0。结论:HBsAg水平变化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持续应答相关。干扰素治疗24周时HBsAg下降≥1 lg IU/mL的患者持续病毒学应答率显著高于HBsAg下降〈1 lg IU/mL的患者,对干扰素治疗24周时HBsAg下降〈1 lg IU/mL患者可联合阿德福韦酯以提高持续病毒学应答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治疗过程中外周血自然调节性T细胞(nTreg)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 32例初治的CHC患者,均为基因1型,治疗方案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过程中2、4、8、12、24、48周以及治疗结束后12或24周采集外周血标本。用流式的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nTreg的比率。COBASAmpliprep/COBASTaqmanHCV试剂盒检测HCV-RNA定量。结果 24例患者治疗12周时HCV-RNA转阴,并且随访至治疗结束后24周仍阴性,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8例患者治疗12周时病毒量未转阴,无应答(NVR),24周时终止治疗。应答组和无应答组治疗前外周血中nTreg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答组治疗过程中2、4、12、24、48周及治疗结束后各个时间点PBMC中nTreg水平分别为(0.91±0.22)%、(1.31±0.29)%、(1.78±0.43)%、(1.92±0.44)%、(1.90±0.37)%、(1.14±0.35)%;在治疗2周(P<0.001)及治疗结束后(P<0.001)下降明显。无应答组治疗过程中2、4、12、24周及治疗结束后各时间点PBMC中nTreg水平分别为(1.21±0.15)%、(1.24±0.18)%、(1.42±0.11)%、(1.45±0.11)%、(1.14±0.10)%;Treg水平在治疗4周时缓慢上升(P=0.005),在治疗结束后显著下降,与治疗2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HC患者外周血nTreg水平与干扰素/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抗病毒治疗2周时nTreg水平的下降可以预测其疗效。提示nTreg可能在机体清除病毒的早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