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33篇
皮肤病学   2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35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机制迄今未完全阐明,多数研究表明汉坦病毒并不直接致病,为此,我们研究了血清新蝶呤、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IL-12、IFNγ与IL-10的变化,以了解单核细胞激活及Th1/Th2极化状态与HFRS病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在腰椎管减压术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4年1月至2011年4月间,选择具有高或极高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腰椎管减压手术患者,于术后6h皮下注射半量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钙),间隔24 h后皮下全量注射,以后每间隔24 h注射一次,直至患者出院.引流管拔除时间为前次注射低分子肝素后22 h,即下次注射前2h.药物抗凝期间,观察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发生率、出血性并发症及药物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按照入选标准入选患者78例,所有患者术后均连续注射低分子肝素至出院,药物使用时间平均为(8.5±4.5)d.无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发生.除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未放引流外,其余患者均放置引流管,术后平均引流量为(319.5±218.5) ml,平均拔管时间为术后(43.2±14.4)h.无大出血事件发生,1例患者出现切口瘀斑,1例出现切口渗血,4例患者出现轻度转氨酶升高,1例出现轻度过敏反应.结论 对具有高或极高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腰椎管减压手术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观察了硝苯吡啶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不全71例临床效果。共分三组,一、二两组为治疗组,第三组对照组,经严格匹配比较,发现硝笨吡啶治疗后少尿期明显缩短,血尿素氮(BUN)和肌酐(Cr)增长幅度较少,且较快恢复正常,尿蛋白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血压下降较为满意,并发症尤其是心律失常和高血容量综合征显著减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吡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抵抗大鼠脑组织Tau蛋白磷酸化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PIO)对胰岛素抵抗(IR)模型大鼠皮质Tau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Wistar大鼠46只,随机选20只分为对照组和PIO组,每组10只;另26只通过果糖喂养建立IR大鼠模型后,分为IR组和IR+PIO组,每组13只,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皮质Tau蛋白磷酸化、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KB)、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及GSK-3β位点中Ser9的磷酸化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R组大鼠皮质Tau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增高;磷酸化PI3K、磷酸化PKB和磷酸化GSK-3β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而PIO能显著抑制Tau蛋白磷酸化水平,上调磷酸化PI3K、磷酸化PKB和磷酸化GSK-3β的水平(P<0.05,P<0.01);各组GSK-3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R通过抑制PI3K-丝/苏氨酸蛋白激酶通路激活,促进GSK-3β活性上调,可能是引起大鼠海马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重要原因;PIO可能通过降低GSK-3β活性进而抑制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  相似文献   
6.
促炎与抗炎细胞因子在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促炎与抗炎细胞因子的变化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35例患者分为轻症组19例,重症组16例,按病期采血,分别用ELISA和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内黏附分子(ICAM)-1、E-选择素、L-选择素、转化生长因子(TGF)β-1、IFN-γ、TNF-α、IL-1β、IL-2、IL-4、IL-10等细胞因子,并同期检测PLT和肾功能。结果从发热期至多尿期,血清TNF-α、IL-1β、IFN-γ、IL-2、E-选择素、L-选择素和I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IL-4、TGF-β1则显著降低,血清IL-10增幅比IFN-γ低,以致IFN-γ/IL-10比值显著增高;TNF-α、IFN-β与BUN呈一致性变化趋势,而与PLT变化趋势相反。结论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过程中存在促炎与抗炎细胞因子的失衡,这种失控性炎症反应是引起毛细血管渗漏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主要机制。合理补液、适量使用免疫调节剂,尽快恢复促炎与抗炎的平衡,可望改善本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核蛋白(NP)、膜蛋白(MP)及病毒知HFR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动态变化,提示HFRSV在患者PBMC中感染、增殖及消亡之规则,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测定18例HFRS患者不同病日的95份外因单个核中的Np和MP抗原。结果表明:第3病日,即可患者PBMC中检测到NP和MP;第3-5病日,病结构蛋白表达较强,6-10日明显变弱,第18病是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8.
我们采用输精管内注射药物的方法,治疗慢性淋菌性前列腺炎27例,取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年龄:19~20岁1例,21~30岁13例,31~40岁9例,41~50岁4例。计27例。病期:3~6个月10例,7~11个月8例,1~2年6例,2年以上3例。临床表现:病人多有腰骰部、会阴部及周围疼痛;尿频、尿急,尿道灼热、瘙痒,排尿不尽感,排尿或大便后尿道有白色分泌物溢出;部分有性机能低下、早泄、遗精、勃起不坚;少数伴头晕、耳鸣、失眠、多梦、乏力等神经衰弱症状。前列腺轻度压痛者占70.4%;明显…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应用荧光分光分析法,测定了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不同病期血浆中NE和E的含量。结果表明:发热期、低血压少尿期和多尿期时,患者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肾上腺素(E)的含量在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时与正常人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提示NE和E参与发热、低血压、少尿期的发病过程,且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为临床应用β-受体阻断剂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提示在低血压、少尿期合并应用α-受体阻断剂对改善肾脏血液循环可能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