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们设计HBsAg 及抗HBs 检测的同步稀释、隔孔各加不同致敏血球法(简称同步法),时间、试剂及材料与常规法比,均缩短或减少一半。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拉米夫定耐药与HBV基因型和P基因变异的关系,用基因测序的方法分析基因型与YMDD变异,用荧光定量的方法,检测HBVDNA定量,研究结果表明C基因型比其它基因型更易耐药,耐药的问题不仅仅是 YMDD变异,P基因可能诱导其它基因的变异,导致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减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F基因区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以78例未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对HCV-F基因区进行准种分析,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HCV RNA进行定量检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对患者血清中的抗F蛋白抗体、Th1(IL-12,IFN-γ)和Th2(IL-5,IL-10)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7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有46例为抗HCV-F抗体阳性,阳性率为59%。HCV1b亚型患者F基因区准种数目高于非HCV1b亚型(P=0.002)。F基因区SSCP条带数与HCV RNA载量及ALT/AST水平呈正相关(均有P〈0.05)。另外,与F基因准种数量≤2的患者相比,F基因准种数量〉2的患者血清中,Th1细胞因子IL-12、IFN-γ水平降低(P=0.023,P=0.010),Th2细胞因子IL-5、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24,P=0.012)。结论 HCV-F基因区准种多样性与病毒复制、肝损伤和机体Th2优势应答有关,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在肝硬化腹水合并感染早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肝硬化腹水合并感染患者与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对162例肝硬化腹水合并感染患者在治疗前和感染控制后应用C反应蛋白乳胶玻片凝集试验检测,并进行自身对照;结果:肝硬化腹水并发腹水感染时血清C反应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敏感性亦高于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分类(P<0.05);结论:C反应蛋白测定可作为诊断肝硬化腹水并发腹水早期感染的一个较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定量测定血清中的高尔基体蛋白(GP73)对肝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定量测定方法检测肝癌、慢性肝炎血清中GP73的含量,应用临床化学发光法测定甲胎蛋白(AFP)为参比.结果 在104例肝癌标本中,GP73的阳性率达到81.7%,高于AFP的阳性率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26例慢性肝炎血清中,GP73阳性率为31.41%,稍低于AFP阳性率35.8%;GP73诊断良恶性肝病的ROC曲线线下面积达到0.799,对比AFP诊断良恶性肝病的ROC曲线线下面积为0.785;在AFP阴性的39例肝癌中有28个GP73阳性(71.79%);肝病血清中的GP73含量高低与转氨酶ALT、AFP含量都无相关性;在70例其他肿瘤中有2.90%阳性率检测GP73,但在55份健康人标本中未检出.结论 GP73可以作为恶性肝病的独立指标与AFP互补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F基因区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以78例未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对HCV-F基因区进行准种分析,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HCV RNA进行定量检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对患者血清中的抗F蛋白抗体、Th1(IL-12,IFN-γ)和Th2(IL-5,IL-10)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7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有46例为抗HCV-F抗体阳性,阳性率为59%。HCV1b亚型患者F基因区准种数目高于非HCV1b亚型(P=0.002)。F基因区SSCP条带数与HCV RNA载量及ALT/AST水平呈正相关(均有P<0.05)。另外,与F基因准种数量≤2的患者相比,F基因准种数量>2的患者血清中,Th1细胞因子IL-12、IFN-γ水平降低(P=0.023,P=0.010),Th2细胞因子IL-5、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24,P=0.012)。结论 HCV-F基因区准种多样性与病毒复制、肝损伤和机体Th2优势应答有关,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凝血五项指标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们采用日产东亚SysmexCA 5 30全自动凝血仪对 180例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和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及活动度(AC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bg)、凝血酶时间 (TT)五项指标进行测定 ,旨在进一步了解慢性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五项参数的改变。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在我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病人 (1999年 10月~ 2 0 0 1年 1月 ) 180例中 ,男 12 1例 ,女 5 9例 ,年龄 16~ 73岁 ,平均 34 2岁 ,其中慢性肝炎 6 0例 ,平均 31 5岁 ;肝硬化 6 0例 ,平均 4 3 8岁 ;急黄肝 …  相似文献   
8.
肝炎基因芯片是根据肝炎病毒的特征基因片段设计探针序列,将探针以微阵列形式排列在经过特殊处理的玻片上,从待测血液、组织标本中抽取微量肝炎病原体DNA(RNA),与探针杂交,用特有的荧光波长扫描芯片,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诊断。我们用病毒性肝炎基因诊断芯片,分别双盲检测40份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人、丙型肝炎患者血清,99份肝炎后肝硬化肝组织蜡块标本,15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活检标本;同时用荧光微粒子定量法测定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cAg,PCR法检测血清中HBVDNA、HCVRNA.用免疫组化法、原位分子杂交法分别检测肝组织HBcAg、HBVDNA。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态观察2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变化特点以及在评估SARS病情发展变化中的价值。方法:在发病过程中抽取静脉血进行血常规、血生化指标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其他感染性指标的检测。结果:2例SAR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入院后合并感染时出现过升高,后经治疗转为正常;嗜酸粒细胞变化符合急性传染病的变化规律,可用该指标判断预后;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入院时均显著降低,并随病情好转而升高;血清生化指标中,入院时肝酶谱、心肌酶谱增高;冠状病毒变异株抗体在病程中出现,且IgM略早于IgG1~2d出现。结论: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比例,可能是反映SAR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对其动态观察对SARS患者的病情发展、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冠状病毒变异株抗体对回顾性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硅纳米球包裹的Ru(bpy)32+(SiO2@Ru)作为电致化学发光(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 ECL)探针的生物传感器,评价其在丙型肝炎核心抗原(HCVcAg)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油包水”的微乳剂方案,制备SiO2@Ru纳米复合物,纳米粒子粒径一致,因此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应用戊二醛作为交联剂实现抗体与硅球的交联。SiO2@Ru可作为ECL探针,通过夹心法检测HCVcAg。结果:HCVcAg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1 000 fmol/L,最低检出限为3 fmol/L。与临床HCV RNA比较,有较好的相关性,线性相关系数R2=0.937 9。结论:构建HCVcAg的检测的硅纳米免疫传感器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很好的重复性,可用于临床诊断、疗效评价以及血液中心的血源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