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4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临界"水平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有"临界"水平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居民疾病发展变化情况.方法 对某社区共446人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随访观察3年.结果 "临界"高血压(120~139/80~89 mm Hg)、高血糖(6.1~6.9 mmol/L)、高胆固醇血症(5.18~6.19 mmol/L)者分别占居民的45.3%、16.4%、16.1%.3年间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8.7%、9.6%、6.9%,其相对危险性分别是血压、血糖、胆固醇处于正常水平者的3.2倍、11.2倍和4.3倍(P均<0.05).结论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血压、血糖、胆固醇处于"临界"水平的居民3年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发病率较血压、血糖、胆固醇处于正常水平者显著升高;其中"临界"高血压居民的比例最高,其发展为高血压的发生率亦较高.  相似文献   
2.
口服胺碘酮治疗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口服胺碘酮治疗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疗性和安全性,选取64例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为随访观察对象。给药方法:负荷量,第一周每天0.6g,第二周每天0.4g,维持量每天0.1~0.2g。结果:随访1.7±1.6年。有效52例(81.3%),复发7例(13.5%)。22例出现不良反应(3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发作时间和诱因、以及是否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为影响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胺碘酮对于白天发作、且与劳累或生气等因素有关的阵发性房颤疗效较高(OR6.22,P=0.05),服用ACEI或ARB可能有助于阵发性房颤的治疗(OR21.65,P=0.03)。甲状腺功能异常9例(14.1%),心率减慢8例(12.5%),恶心、厌食2例,光过敏1例,皮疹1例,复视1例,嗜睡1例,咳嗽及肺部阴影各1例。结论:①胺碘酮治疗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疗效较高、相对安全;②胺碘酮对于多于白天发作、且与劳累或生气等因素有关的阵发性房颤疗效较高;③ACEI或ARB可能有助于阵发性房颤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合并超重的高血压患与非超重的高血压患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差异。方法 采用前瞻队列研究方法,对北京市自然人群(40岁以上)共7601人,于1991年进行基线危险因素调查后进行随访,随访至1999年12月。对在随访期间发生的心血管事件进行登记,本研究对其中无心肌梗塞、脑卒中病史,无吸烟史的高血压患共1544人,按体重指数(BMI)<25kg/m^2和BMI≥kg/m^2分为非超重组和超重组,采用生存分析的方法比较两组发生心血管病相对危险度的大小。结果 (1)高血压合并超重较不合并超重具有更大的发生脑卒中和糖尿病的危险,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41(P=0.055)、2.20(P=0.005)。(2)高血压合并超重较不合并超重年龄偏小(P<0.001)。结论 合并超重的高血压较不合并超重的高血压患,具有更大的发生心血病的危险性,合并超重的高血压患应积极减重,尤其应从年轻人开始积极控制体重。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中老年人体质指数与死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北京市中老年人体质指数(BMI)与死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队列研究方法,于1991年对北京市40岁以上的自然人群共6209人进行基线危险因素调查后,并随访至1999年12月,对在随访期间发生的所有死亡病例按ICD-9编码进行登记,并在个体水平对BMI与总死亡及几种主要死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近10年北京市中老年人前5位主要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肺心病,消化道肿瘤,不明原因突然死亡,肺癌,其死亡构成比分别为33.3%,13.8%,11.2%,7.4%,5.6%,人群总死亡率及不吸烟者总死亡率均以BMI值23.6-26.2组最小,以此BMI组为参照,BMI<21.2组上述二组人群总死亡的RR值分别为1.7和1.9,在BMI≥26.2组以上二组人群总死亡的RR值分别为1.3和1.5,BMI与心血管病死亡呈正关联,BMI≥26.2组较BMI<21.2组心血管病死亡的RR值为1.2,BMI与肺心病,消化道肿瘤,肺癌,肺炎及不明原因突然死亡分别均呈U型关系,均以BMI值23.6-26.2组死亡率最低,与此BMI组相比,BMI<21.2组因上述5种疾病死亡的RR值分别为14.8,1.1,5.6,2.4和2.6,BMI≥26.2组因上述5种疾病死亡的RR值分别为3.0,1.9,3.7,2.2和1.5,各BMI组均以心血管病死亡构成比最大(28.0%-54.8%),结论:北京市中老年人体质指数与总死亡呈U型关系;心脑血管疾病仍是目前影响人们健康的最主要疾病,其死亡危险性随BMI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去甲万古霉素是由东方链霉素培养液中所得的一种无定性糖肽类抗生素,其抗菌谱广、作用强,可谓抗菌素类之王牌药物,临床应用中未见有引起剥脱性皮炎的报道。近期我们应用去甲万古霉素致全身剥脱性皮炎一例,现报道如下:患者,女,67岁,因“间断胸闷、气短2年,加重并咳痰20天”入院。既往病史:糖尿病病史15年,高血压病史10年,下壁心肌梗死、脑梗塞病史2年。入院诊断:心功能Ⅳ级(NYH 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高血压病3级,2型糖尿病,肺部感染。入院后予利尿、强心、扩血管等措施治疗,患者间断出现发热并咳痰,先后予“博…  相似文献   
6.
限制型心肌病 限制型心肌病以单侧或双侧心室充盈受限、舒张容量下降和心房扩大为特征,收缩功能和室壁厚度正常、心脏瓣膜正常。以心脏间质纤维化增生为其主要病理变化。主要见于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仅有散发病例。  相似文献   
7.
血清钙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的一些研究资料显示,血钙浓度升高是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预测因素。但也有研究发现,一些急性严重疾病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存在血钙降低的现象;饮用水中的钙离子浓度升高是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保护因素。国内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少见。本文通过比较心绞痛患者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钙浓度的情况,旨在探讨国人血钙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险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心脏性猝死是心肌梗死后最严重的并发症。美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约为0.1%,占总死亡人数的15%~20%[1];在心肌梗死的住院患者中,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约为4.8%[2]。WHO-MON-ICA研究[3]显示,北京地区35~74岁的人群中,22.8%的急性冠心病事件是以猝死的形式发病,其中死在院外、医生未及诊治者占80%。目前,我们对心脏性猝死所能做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仅局限于猝死后的心脏复苏,但复苏的成功率不高。美国得益于先进的紧急事件抢救系统,心脏骤停者心脏复苏成功率为30%左右。而在我国,即使是在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较高的北京地区,成功率也不到1%[3]。 目前,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也缺少一种有效、简捷的可早期识别心脏  相似文献   
9.
有效地控制房颤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非药物治疗阵发性房颤是房颤研究领域的热点。心脏起搏器、埋藏式心房纤颤除颤器、射频消融、心外科手术厦心外科射频消融均有各自的特点,也有其局限性。本文对阵发性心房纤颤的非药物治疗对策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药物洗脱支架(DES)术后发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VLST)的患者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情况,探讨不同DAPT持续时间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2006年1月至2013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共完成3945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入选经急诊造影证实为VLST的患者。根据随访期间是否仍持续使用DAPT,将患者分为持续DAPT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造影及介入治疗资料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临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随访期间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再发支架内血栓(ST),靶血管重建率(TVR)以及死亡。探讨不同DAPT持续时间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并分析随访期间发生MACE的预测因素。结果共计有62例VLST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5例,女性7例,年龄41~82(58.6±10.2)岁。VLST距第1次DES置入时间为12.5~84(38.7±18.1)个月。住院期间脑出血死亡1例,存活的61例患者随访5~88(32.1±19.1)个月。随访期间,又有17例患者出现MACE,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提示无事件生存率为45.1%。末次随访时,坚持持续DAPT的患者38例,其中5例(13.2%)发生MACE,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4.2%,P=0.001)。根据是否发生MACE事件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Cox单因素分析提示再次置入第一代DES[危害率(hazard ratio,HR):2.69,P=0.04]和持续DAPT(HR:0.25,P=0.01)为远期随访中MACE相关的预测因素。而多因素Cox分析则提示仅有持续DAPT是随访期间不发生MACE的唯一预测因素(HR:0.30,95% CI:0.09~0.97,P=0.04)。结论 DES术后VLST患者远期预后情况欠佳,事件发生率较高。坚持DAPT可能有助于减少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