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58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1,3-丁二烯(BD)接触工人的内剂量生物标志物,为BD接触工人生物限值的制定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选择某橡胶厂BD接触工人44名作为接触组,不接触BD的25人为对照组(同一企业锅炉车间工人12名,为内对照;某机构文员13名,为外对照).收集班末尿,用固相微萃取柱对尿液进行处理,UPLC-MS/MS检测,同位素内标定量尿液中BD代谢产物3,4-二羟基硫尿酸(DHBMA)和1-羟甲基-2-苯硫酚尿酸(MHBMA)的浓度,同时用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工人作业场所空气中BD浓度,比较其内外暴露指标间的相关性.尿中DHBMA和MHBMA及空气中BD测 定数据均经对数转换后统计分析.结果 接触组尿中DHBMA [(2.51 ±0.44) μg/L]和(MHBMA+DHBMA)[(2.68±0.27) 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DHBMA:(2.20±0.25) μg/L,(MHBMA+DHBMA):(2.49±0.34)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中DHBMA的含量受空气中BD浓度影响明显(r=0.539,P=0.001),回归方程为y=2.417 +0.520x,模型的调整R2为0.262;尿中MHBMA不受到吸烟、饮酒和工龄的影响.结论 在职业环境暴露水平下,班末尿中DHBMA可以作为BD接触的内剂量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I)多态性与苯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方法评价459名苯接触工人和88名非接苯对照组工人染色体损伤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技术检测XRCCI第6外显子194密码子,第9外显子280密码子和第10外显子399密码子多态.结果 接苯组微核发生率(2.12‰±1.88‰)明显高于对照组(1.19‰±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5岁年龄组的接苯工人微核发生率(3.00‰±2.76‰)明显高于≤35岁年龄组(2.02‰±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XRCCI基因多态性与微核率有关.与AAMAAA野生型比较,携带AAA/BAA、AAB/AAB、ABA/ABA及ABB/ABB双体型的接苯工人微核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苯接触能致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年龄及XRCC1基因双体型与苯致染色体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4.
应用创造酶切位点PCR-RFLP检测乙醇脱氢酶2基因多态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简便易行经济适用的乙醇脱氢酶2(ADH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方法。方法根据单碱基突变位点的碱基替代情况设计引物,其中一条引物根据突变位点邻近序列设计,人为引入错配碱基,使引物3′端和单碱基突变的一种突变型在PCR扩增后形成一个酶切位点,并应用相应内切酶进行酶切鉴定,通过PCR-RFLP技术判断ADH2基因SNP位点多态性。结果设计一对特异引物并PCR扩增含ADH2多态位点的DNA片段,使用限制性内切酶Bsh1236I酶切判断ADH2位点多态性,PCR和酶切效果均较好。结论应用创造酶切位点PCR-RFLP原理建立的ADH2多态位点检测方法具备简便、经济、快速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3年随访观察氯乙烯接触工人的染色体损伤状况,并探讨其与性别、年龄、氯乙烯暴露时间、吸烟、饮酒、氯乙烯代谢酶多态等因素间的关系。[方法]从2004年4月至2007年4月对某化工厂77名氯乙烯接触工人进行随访,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CBMN)试验检测染色体损伤状况,比较3年内微核细胞率变化情况;采用PCR-RFLP法检测CYP2E1、CYP2D6基因多态;采用PCR法检测GSTT1、GSTM1基因缺失情况。[结果]2007年所检测的微核细胞率高于2004年,两者相差3.63%。(P〈0.05);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表明,微核细胞率有随工龄的延长而升高的趋势,CYP2E1(CG/CC)基因型和CYP2D6(CG/GG)基因型为危险因素,两者的相对危险度(frequency ratio,FR)分别为1.29(95%CI:1.02-1.63)和1.40(95%CI:1.12-1.77);未见GSTT1和GSTM1基因型对微核细胞率变化有明显影响。[结论]氯乙烯作业工龄、CYP2E1和CYP2D6基因等因素与氯乙烯致染色体损伤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代谢酶基因CYP2E1和GSTs的基因多态性与1,3-丁二烯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方法(CBMN)评价166名丁二烯接触工人和41名对照组染色体损伤水平,应用PCR-RFLP测CYP2E1 clc2基因多态,PCR法测GSTT1和GSTM1缺失情况。[结果]接触组和对照组的微核发生率分别为(3.23±2.49)%。和(1.22±1.1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发现CYP2E1 c1c2/c2c2基因型和GSTMl非缺失型与染色体损伤相关(分别为矿=14.39,P〈0.01和χ^2=4.23,P〈0.05)。没有发现年龄、工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等与微核率之间的关系。[结论]双核淋巴细胞微核数可以作为1,3.丁二烯接触早期健康损害的指标。CYP2E1 c1c2/c2c2基因型、GSTM1非缺失型与1,3-丁二烯诱导的染色体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多态性在1,3-丁二烯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方法(CB-MN)评价166名1,3-丁二烯接触工人和41名正常人染色体损伤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接触工人第19染色体上的XRCC1第6外显子194密码子,第9外显子280密码子和第10外显子399密码子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接触组和对照组的微核发生率分别为(3.39±2.42)‰和(1.48±1.26)‰,差异有显著性(P0.01)。高剂量接触组工人比低剂量接触组工人更容易发生染色体损伤(FR=1.30,95%CI1.14~1.53,P0.05)。XRCC1194突变基因携带个体的微核发生率比野生纯合型个体显著增高(FR=1.13,95%CI1.07~1.27,P0.05);XRCC1280突变纯合型个体的微核率较野生纯合型显著增加(FR=1.67,95%CI1.10~2.42,P0.05);XRCC1399杂合型个体以及杂合型和突变纯合型个体的微核率均显著增加(FR=1.26,95%CI1.03~1.53;FR=1.24,95%CI1.03~1.49,P0.05)。CAG/TGG双体型个体微核率显著降低,结论 XRCC1194、280、399突变位点携带工人染色体损伤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更深层次地评估职业伤害成本。方法将全球疾病负担评价指标(DALY)和人力资本法有机结合,对某化工区1993~2002年间发生的684例职业伤害罹难者的间接成本(IDC)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该化工区1993~2002年的职业伤害IDC约为1 076万元,2002年职业伤害IDC占该化工区同年GDP的0.74%;死亡罹难者比重伤、轻伤罹难者的人均IDC大;职业伤害IDC行业顺位居前3位的是化工原料、染料涂料以及化学试剂助剂;小型企业、国有/集体企业罹难者的人均IDC大于其他类型企业罹难者的人均IDC;小型企业、独资和私营企业IDC大于其他类型企业;人均IDC致害方式顺位居前3位是中毒、爆炸和坠落,IDC致害方式顺位居前3位是碰撞、坠落和中毒;低年龄组人均IDC大于高年龄组,20~岁年龄组IDC最大(637.24万元); 人均IDC男性(1.70万元)大于女性(1.21万元); 临时工和农民工人均IDC小于正式工和合同工;自1998年起,IDC时间曲线有下降趋势。结论该化工区职业伤害IDC较大,IDC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CYP2E1和MPO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对慢性苯中毒危险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CYP2E1(cytochromeP45 0 2E1)和MPO(myeloperoxidase)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苯中毒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以 15 6名慢性苯中毒工人作为病例组 ,以 15 2名接触苯而未中毒的工人作为对照组。用PCR、测序和DHPLC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CYP2E1和MPO基因上的SNP ,比较病例组、对照组间的差别。 [结果 ]在男性苯中毒者中 ,MPO基因的c . 463G/A基因型的比例为 2 2 95 % ,高于对照组的 7 14 % (OR =3 87,95 %CI :1 0 8~ 15 0 9,P <0 0 5 )。在经常吸烟的研究对象中 ,携带CYP2E1基因c . 12 93G/C或C/C基因型的个体发生苯中毒的危险性是G/G基因型的 3 3 0倍 (95 %CI :0 88~ 12 71,P <0 0 5 )。 [结论 ]具有CYP2E1基因c . 12 93C/C或C/G基因型而又经常吸烟的个体可能对苯中毒性较易感。男性苯中毒者MPO基因c . 463G/A基因型高频率与理论推断不符 ,提示苯中毒的发生可能是多基因、多因素 (如生活方式等 )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建立一种有毒作业分级方法,为正确评价和持续改进有毒作业的职业卫生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首先参考<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 5044-85)修改评价毒物危害程度的指标及分级依据,并采用定量积分法对毒物危害程度进行分级.其次,选择有毒作业场所评价分级指标,综合考虑职业危害的可能性(接触时间和接触强度)、危害的严重性(健康效应)以及接触人数和防护措施,合理地给予一定的等级权重,建立职业危害风险指数以划分有毒作业职业危害风险等级并相应地对有毒作业进行分级,初步建立有毒作业分级方法.结果 职业危害风险指数初步划分为5级,分别为无危害(≤6)、轻度危害(680).有毒作业相应地也分为五级,即0级(安全作业)、一级(轻度危害作业)、二级(中度危害作业)、三级(高度危害作业)和四级(极度危害作业);应用风险指数法对苯、甲苯和丙烯腈有毒作业部分操作岗位进行职业危害风险评估.结论 初步建立了一种新的有毒作业分级方法,分级结果较<有毒作业分级GB 12331-90>(国标-90)更为客观和严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