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5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1篇
临床医学   103篇
内科学   49篇
皮肤病学   2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31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柱梳理疗法治疗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安全性。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中心门诊2018年2~5月收治的80例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患者,进行脊柱梳理治疗,脊柱梳理床倾斜角度分别为5°、10°、15°、20°、25°,每个患者10次为1个治疗疗程,每次的治疗时间为20 min。采用心电监护仪,动态监测患者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并记录相应倾斜角度下的各项生命体征的数据。结果治疗过程中患者主诉无明显不适,无心血管意外发生。治疗过程中心率、呼吸、血压在随着角度的增加出现一定程度的升高,但均在正常的生理的范围之内。治疗前后呼吸频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6.90次/min和16.65次/min,治疗呼吸频率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后平均心率由65.33次/min下降至64.85次/min,平均收缩压由115.53 mmHg下降至113.50 mmHg,平均脉压差由48.85 mmHg下降至45.37 mmHg,治疗前后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过程中舒张压出现一定的升高,整体波动不大。治疗前后平均血氧饱和度由95.48%上升到96.80%,血氧饱和度在各倾斜角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脊柱梳理治疗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过程中,心率、呼吸、血压在治疗床倾斜角度增大的情况下可出现轻度一过性升高,但总体波动平稳且均在正常生理范围之内。脊柱梳理对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相对较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3.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机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的作用机制:手法推拿能否使突出的椎间盘还纳复位?究竟是机械性压迫致痛还是无菌性炎症致痛?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是否存在于发病的全过程?方法采用影像学、生物力学、不同治疗方法的药效比较分析、手术中观察神经根对机械性刺激的反应、椎管外软组织磷脂酶A2活性测定及临床肌电图追踪观察等综合手段,研究椎间盘突出的致痛机制。结果(1)牵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脊髓造影治疗前后对照26例,CT扫描前后对照58例,MRI检查前后对照12例,结果提示突出的椎间盘影像大小形态及部位均无确认的明显变化。(2)模拟腰部牵扳推拿手法时髓核内压的变化:L3~40.73kPa;L4~50.26kPa;L5~S10.11kPa。神经根位移的变化:同侧旋转位移距离(1.3±0.8)mm;对侧旋转位移距离(1.7±1.0)mm。(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椎板处棘肌的磷脂酶A2活性测定,结果提示实验组样本活性测定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电镜检查证实炎症反应的存在。结论(1)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法推拿治疗机制是间盘突出物的“变位”作用达到神经根松解,而非髓核的复位还纳。(2)单纯机械性压迫正常神经根不引起疼痛,而是产生麻木或麻痹,神经根鞘膜外和硬膜外脂肪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病变所产生的化学性刺激是疼痛的原因。(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  相似文献   
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br,BDNF)在脑内分布广泛,大脑皮层、海马及基底前脑是其主要分布区,在基底前脑的胆碱能神经元及其末梢发现了BDNF的受体”。运动促进脑损伤后胆碱能神经元轴突的出芽再生,可能与BDNF的增多有重要关系。本研究旨在探讨运动训练是否可使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后BDNF mRNA表达水平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5.
结核病复发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核病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在短程督导治疗(DOTs)下,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可治愈,但仍有部分肺结核患者治愈后复发.由于复发结核病患者的耐药率较高、病情复杂,往往难以治愈,造成疾病的迁延不愈和进一步传播.同时,复发结核病患者往往需用二线抗结核药物治疗,而这些药物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费用昂贵,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生理和心理负担.为此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结核病复发水平、复发原因和复发危险因素等方面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高通量Arraystar T-UCR芯片研究超保守区非编码RNA(T-UCR)在银屑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差异表达谱。方法:抽取7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及3例正常人的外周血,分离PBMC后提取总RNA,将总RNA纯化,转录合成荧光标记的cRNA,cRNA样本片段化后与芯片杂交,使用Agilent G2505C芯片扫描仪扫描芯片,配合数据处理软件读取、处理数据,筛选出1.5倍及以上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共有109种已知T-UCR在PBMC中表达,银屑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5个T-UCR呈共同差异表达,其中上调1个,下调4个;有2 043种可能是新的T-UCR在PBMC中表达,共182种呈共同差异表达,其中上调100个,下调82个;与UCR区域重叠的mRNAs和UCR邻近基因分别有232个和67个表达有差异,Gene Ontology分析发现在参与细胞生理过程的36个差异表达的与UCR区域重叠的mRNAs中,有5个参与T细胞免疫活性相关的生物过程,例如T细胞活化、免疫反应中T细胞的分化等。结论:T-UCR可能参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热针两种不同针距的密集性针刺对家兔骨骼肌慢性损伤后肌张力的影响。方法造模完成后,20只家兔随机分为1.0 cm针距组、0.6 cm针距组、损伤对照组、正常对照组。1.0 cm针距组和0.6 cm针距组共10只,家兔左腿密集针刺治疗针距为0.6 cm,右腿密集针刺治疗针距为1.0 cm;损伤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共10只。治疗组分别于内热针(直径1.1mm)治疗前和治疗后2 d、7 d测力-位移值(FDD值),测3次求其平均值,记录并统计分析。损伤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FDD值测量方法及时间点同上。结果组间各时间点FDD值比较,(1)治疗前,正常对照组(2.132±0.077)mm、损伤对照组(1.360±0.106)mm、0.6 cm针距组(1.307±0.113)mm、1.0 cm针距组(1.399±0.127)mm间FD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损伤对照组、0.6 cm针距组、1.0 cm针距组间FD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 d,正常对照组(2.090±0.144)mm、损伤对照组(1.446±0.115)mm、0.6 cm针距组(1.394±0.126)mm、1.0 cm针距组(1.834±0.159)mm间FD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后7 d,正常对照组(2.006±0.337)mm、损伤对照组(1.413±0.040)mm、0.6 cm针距组(1.895±0.106)mm、1.0 cm针距组(3.016±0.159)mm间FD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各时间点FDD值比较,正常对照组、损伤对照组组内各时间点FD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6 cm针距组、1.0 cm针距组组内治疗前与治疗后2 d、7 d FDD值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当治疗针径为1.1 mm,密集针刺距离为1.0 cm,内热针治疗骨骼肌慢性损伤后2 d时肌张力明显降低,治疗7 d后肌张力降低较治疗2 d时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肺结核患者治疗药品的使用和支出费用情况,为完善“减轻结核病患者经济负担”的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于上海市松江区完成疗程且符合入组标准的248例肺结核患者,整理汇总全部患者治疗全疗程的收费票据,统计各类药品的使用及药费支出情况。药品支出及占比等非正态分布资料均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描述,数据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48例患者每例平均药品总费用为3719.0 (2483.4, 5634.9)元,其中用于抗结核药品、保肝药、其他辅助用药分别为16.8% (11.5%,24.0%)、62.1% (47.5%,74.6%)和23.0% (12.2%,40.7%)。除抗结核药品外,全部患者均使用过保肝药,其中241例(97.2%)在就诊1个月内使用,179例(72.2%)于就诊后每月规律服用,82例在治疗期间使用2种及以上保肝药。大部分患者间歇性使用其他辅助用药,其中中草药/中成药、抗生素和免疫调节剂的费用占比分别为14.8% (5.9%, 28.9%)、9.7% (5.3%, 17.2%)和8.6% (0.7%, 14.0%);使用上述药品的患者占比分别为58.1% (144/248)、40.3% (100/248)和27.0% (67/248)。市级定点医院每例平均药品总费用和其他辅助用药的费用分别为6392.7 (3371.5, 9769.0)元和2097.6 (789.0, 3828.0)元,明显高于区级定点医院的3424.1 (2362.0, 4796.1)元和889.2 (305.5, 1826.0)元(Z=-3.534, P<0.001;Z=-3.113, P=0.002)。结论 保肝药和其他辅助用药的费用占比均高于抗结核药品支出,无减免额度,是造成患者经济负担的主要原因;应规范保肝药与其他辅助用药的临床使用,减免相应的合理费用,切实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9.
embB基因突变,特别是其306位点(embB306)的点突变一直被认为是结核分枝杆菌耐乙胺丁醇的重要原因。但是,Hazbon等对来自世界各地的1020株菌株进行分析后认为,embB306突变不直接引起结核分枝杆菌乙胺丁醇耐药性,而是容易产生对任何药物的耐药性。Plinke等报道,embB306位点突变只发生在乙胺丁醇耐药菌株中,从而说明该位点突变与乙胺丁醇耐药有关。可见embB306位点突变与乙胺丁醇耐药的关系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10.
胺碘酮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之一,近年来国内有文献报道,本品可致肝损害,现概述如下。 兰安杰等报道,患女,69岁,因心律失常给予胺碘酮150mg静注,30分钟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予对症治疗1小时后症状缓解。后因心动过速发作再次给予本品300mg+5%GS50ml以0.6mg/min泵人,次日查肝功能示:ALT1770U/L,AST1360U/L,TBil130.2umol/L,DBi198.4umol/L,停药后予保肝对症治疗,1周后复查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