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9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237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38篇
临床医学   123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90篇
外科学   973篇
综合类   23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正常人的上颈椎椎管后缘弧线形态、寰椎后结节位置,确定寰枕枢角(∠AOA)、寰枢椎比值(RAA)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例正常成人和9例寰椎发育过小者上颈椎侧位片,用数码相机输入计算机,采用Coreldrew1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正常成人的正常值,并将9例先天性寰椎过小畸形者的变化值与之比较。结果正常成人的上颈椎椎管后缘弧线平滑、自然,寰椎后结节位置为正值,各测量指标呈正态分布,∠AOA为(151.48±5.75)°,RAA为(1.94±0.11),SAC为(24.13±2.47)mm;寰椎发育过小者的寰椎前结节位于正常位置,后结节前移,上颈椎椎管后缘弧线弧度不自然,在寰椎后结节处发生转折,9例中8例寰椎后结节位置为负值;∠AOA(133.14±5.78)°,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RAA(1.72±0.06)、SAC(19.14±1.46)mm,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正常成人的上颈椎椎管后缘弧线弧度自然,寰椎后结节位置为正值,∠AOA≥142.02°,RAA≥1.76;寰椎发育过小者的寰椎前结节位置正常,而后结节前移,上颈椎椎管后缘弧线在该处发生转折,寰椎后结节位置为负值,∠AOA和RAA明显变小。上述指标对确定寰椎发育过小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颈椎病的前入路手术治疗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椎病的发病目前有上升趋势。自Smith-Robinson及Cloward分别报道了应用颈椎前路手术法直接切除致压物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获得良好效果以来,对颈椎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研究逐渐深入,治疗效果不断提高。自70年代中期以后,长征医院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等进行了较深入研究,近年来又从生物力学角度作了实验研究,至今临床颈椎手术已经超过12300余例。研究表明,早期诊断、恰当的外科干预时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进一步提高颈椎病的治疗效果。1手术治疗的目的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恢复颈椎的稳定性,维持椎间隙高度,获得正常生理…  相似文献   
3.
兔慢性颈脊髓压迫减压术后凋亡基因bcf-2和bax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兔慢性颈脊髓压迫症动物模型脊髓减压术后bcl-2和bax的表达,以期了解脊髓减压术治疗慢性颈脊髓压迫症的作用机制。方法:21只患有慢性颈脊髓压迫症的中国大白兔,改良Tarlov运动功能评分均为3分,随机分为两组:①减压组15只:退出螺钉进行减压。其中1只兔发生急性脊髓损伤,改良Tarlov运动功能评分降至1分,排除实验。②压迫组6只:不施行减压术。另取6只无神经功能障碍的健康大白兔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在减压后第1,7,15,30,60天,观察减压术后脊髓的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脊髓减压术后凋亡细胞逐渐减少。脊髓减压术后第1天,bcl-2和bax阳性细胞均较减压前增多。减压后第7天,bcl-2阳性细胞明显增多,bax阳性细胞减少。减压后第15,30天和第60天,bcl-2和bax阳性细胞均逐渐减少。至减压后第60天,bcl-2和bax阳性细胞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似。结论:脊髓减压术能有效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胫骨髁骨折又称胫骨平台骨折。此类损伤国外多见,我院不完全统计收治住院的共24例(不住院的除外)。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15例。年龄:<10岁1例;11~30岁1例;31~50岁11例;>50岁11例。  相似文献   
5.
脊髓型颈椎病合并运动神经元疾病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CSM)合并运动神经元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例CSM合并运动神经元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共9例,其中7例伴有颈部疼痛或肢体麻木;8例至少伴有肌萎缩、肌肉颤动、言语不清、饮水呛咳4项症状之一;7例四肢腱反射均亢进,肌张力增高,2例肌萎缩、四肢反射减弱;4例为颈椎外伤后;2例未能及时诊断行颈前路手术后病情加重。结论:CSM完全可并发运动神经元疾病,及时的诊断,避免漏诊后手术而加重原有病情。  相似文献   
6.
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常导致椎体脱位、关节突骨折脱位及绞索,脱位的椎体和骨折块以及破裂的椎间盘对颈脊髓压迫造成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怎样的手术方式能最有效解除颈脊髓压迫并获得坚固固定,一直是临床医师探索的目标。本研究收集10年来4所医院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资料,筛选80例行单纯一期前路撬拨复位下颈椎骨折脱位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手术方式、适应证、疗效及优势。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颈椎退变性疾患中的一种严重状态。该病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要病理基础,并进一步继发相邻骨与软组织结构的退变,最终导致脊髓受压或脊髓血供障碍,表现出脊髓损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调查表明,如果50岁左右的人群中有25%的人患有不同类型和不同严重程度的颈椎病,到了60岁可达30%~40%,可见这种以退行性变为病理基础的疾病必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高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明显增多,这些患者病情重、又常伴有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等重要脏器疾病,各种治疗都有一定的风险,尤其手术治疗风险更大,本文复习相关文献对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与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工硬膜覆盖硬膜囊漏口治疗脊柱后路手术中脑脊液漏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脊柱后路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101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56,术中采用明胶海绵覆盖硬膜囊漏口)和试验组(n=45,术中采用可吸收人工硬膜覆盖硬膜囊漏口).观察2组患者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48 h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等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为76.7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14%,术后48 h引流量为(352.55±75.11)mL,引流管留置时间为(7.55±2.38)d,切口愈合时间为(15.78±2.36)d.试验组脑脊液漏发生率为15.5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术后48 h引流量为(160.02±50.05)mL,引流管留置时间为(1.87±0.69)d,切口愈合时间为(14.16±1.89)d.试验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48 h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硬膜可显著降低术后脑脊液漏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是治疗脊柱后路手术中脑脊液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慢性颈脊髓压迫症模型的电生理及病理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背景:慢性颈脊髓压迫症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没有完全阐明。目的:建立兔慢性颈脊髓腹侧压迫模型,探讨脊髓慢性压迫后的病理和电生理的改变。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观察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和一所军医大学医院骨科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2-06/2003-04在南通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和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12周龄健康中国大白兔6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5~3.0k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实验组54只。方法:经颈前入路Cs椎体置入钛合金螺钉.进行渐进性加压,建立慢性颈脊髓压迫模型。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组织学检查。②电生理检查。次要结局:神经功能评分。结果:48只白兔进入结果分析,其中正常对照组6只,实验组42只:实验组有31只出现脊髓病症状,改良Tarlov运动功能评分均为3分;其他11只无脊髓病症状评分为4分。正常对照组动物、实验组未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动物和实验组中出现慢性脊髓压迫症状动物的CSEP N1波潜伏期分别为(9.11&;#177;1.61),(11.36&;#177;2.17),(17.55&;#177;3.73)ms。实验组中出现慢性脊髓压迫症状的动物的皮质体感诱发电位(CSEP)N1波,与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未出现脊髓压迫症状的动物相比,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本模型可模拟临床慢性颈脊髓压迫症的发病过程。脊髓压迫程度越重,越容易出现慢性脊髓压迫症状,CSEPN,波潜伏期也越延长。脊髓的病理损害也越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弹速火器伤对伤段脊髓组织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8/09在解放军第175医院骨科实验室进行,取18只家猪,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冲锋枪组10只和狙击步枪组8只,在全麻状态下建立L2椎体侧方贯通伤模型,冲锋枪组用79式微型冲锋枪致伤,子弹初速510m/s,有效射距200m;狙击步枪组用KBU-88狙击枪致伤,子弹初速≥895m/s、有效射距大于1000m。动物致伤后,测量弹道入口、出口面积,伤后3h先行大体观察测量硬膜下血肿范围,然后取脊髓损伤中心上段3cm部分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光镜下改变及伤段脊髓组织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积分吸光度。同时以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为因变量(Y),损伤弹道出入口面积比(X1)及脊髓大体损伤范围(X2)为自变量,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13只动物成功建立了L2椎体火器伤模型。(1)弹道出入口面积比:冲锋枪组小于狙击步枪组(2.55&;#177;0.75,6.93&;#177;1.26,P〈0.01)。(2)脊髓大体损伤范围:冲锋枪组小于狙击步枪组{(8.12&;#177;1.23),(16.91&;#177;2.19)cm,P〈0.01]。(3)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积分吸光度:冲锋枪组小于狙击步枪组(69.09 10.90,104.74,1.79,P〈0.01)。(4)病理改变:狙击步枪组脊髓组织伤后有更加明显的局灶性出血及组织水肿。(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两组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与弹道出入口面积比及脊髓大体损伤范围具有相关性(R=0.9092,F=29.04,P〈0.01)。 结论:在脊髓火器伤的早期阶段,枪弹速度是造成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程度同枪弹致脊髓损伤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