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止血海绵覆盖治疗腰椎后路减压术中硬膜囊撕裂导致显性脑脊液漏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治疗硬膜囊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腰椎手术治疗的1896例患者资料(初次手术1850例,翻修手术46例),术中发现硬膜囊撕裂86例(初次手术78例,翻修手术8例),其中男35例,女51例,年龄18~72(53.8±8.3)岁,所有硬膜囊破口术中均行缝合修补。根据是否适用止血海绵覆盖分为两组,A组(46例)术中使用止血海绵覆盖硬膜囊联合明胶海绵加压处理缝合后的硬膜囊破口,B组(40例)术中常规皮下深筋膜覆盖硬膜囊联合明胶海绵覆盖加压处理缝合后的硬膜囊破口。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类型、手术时间、硬膜囊撕裂长度、术中失血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及其每日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起床活动时间、术后脑脊液漏早期并发症情况。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末次随访均复查腰椎MRI,观察术后脑脊液漏远期并发症,是否形成硬膜囊假性囊肿或脑脊液窦道形成。结果 :A组与B组之间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术中硬膜囊撕裂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15.2%(7/46)低于B组35.0%(14/40),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3.5±1.3d)及平均每日脑脊液引流量(125.0±59.3ml)明显低于B组(10.5±2.1d;329.0±103.1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起床活动时间7.5±1.6d,B组为14.5±2.2d,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出现低颅压性头痛(2/7)、切口渗漏不愈(0/7)、切口感染(0/7)等早期脑脊液漏并发症低于B组(8/14、2/14、1/14)(P0.05)。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术后随访复查腰椎MRI,A组未见明确硬膜外脑脊液囊肿或皮下窦道形成,B组存在硬膜外脑脊液囊肿1例,无皮下脑脊液窦道形成。结论:应用止血海绵覆盖硬膜囊治疗后路腰椎减压术中硬膜囊撕裂导致的显性脑脊液漏有效,可减少脑脊液漏引流管留置时间及引流量,降低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早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延长切口引流时间并间断夹闭引流管治疗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方法:1999年12月~2009年12月我科行脊柱手术1400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22~70岁,平均48.5岁。15例采用常规术后3d拔除切口引流管及更换切口敷料治疗(A组),16例采用延长切口引流时间并间断夹闭引流管治疗(B组),两组在切口愈合前均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两组脑脊液漏消失和切口愈合时间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脑脊液漏消失时间为20.0±3.8d,切口愈合时间为24.0±4.3d,其中8例初期治疗切口愈合,术后平均20d脑脊液漏消失;7例初期治疗失败,其中2例1周内脑脊液漏无减少趋势均行单纯硬膜修补,修补术后15d脑脊液漏消失;2例合并假性硬膜囊肿,行囊肿壁切除、硬膜修补常规术区放置引流管,术后15d复查MRI未见硬膜外脑脊液潴留;3例合并切口感染行切口切开彻底清创、对口置管冲洗引流及静脉应用抗生素,术后平均15d切口愈合。B组脑脊液漏的引流及消失时间为9.0±1.6d,切口均Ⅰ期愈合,愈合时间为14.0±2.5d,未出现假性硬膜囊肿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B组脑脊液漏消失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结论:采用延长切口引流时间并间断夹闭引流管的方法治疗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有效,效果优于常规术后3d拔除引流管并更换切口敷料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后路腰椎融合手术中,对比持续负压引流和交替引流的疗效差异。方法自2016-03-2017-03共纳入70例后路腰椎融合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1例,术后留置常规持续负压引流(保持1/2个大气压);研究组39例采用交替引流:术后24 h内留置持续负压引流,24 h后则更换为常压引流直至拔除引流管。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卧床时间、VAS评分改善情况,以及术后24 h和7 d时的体温情况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为(197.46±37.82)ml,显著少于对照组的(322.58±81.69)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切口皮下血肿、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切口均顺利愈合。结论对后路腰椎融合手术切口予以"交替引流",可显著减少总引流量,且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对患者康复进程亦无不良影响,其操作简单,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7):1612-1614
[目的]评价术后有限延长引流6~7 d,或结合经皮穿刺置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治疗腰椎MED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4年10月本科行腰椎MED手术560例,出现脑脊液漏21例,其中15例(A组)为术中发现,棉片覆盖硬膜破口,完成手术后,给予放置引流管及密闭引流袋引流6~7 d直至拔管;6例(B组)术后发现有脑脊液漏,未置引流管,超声引导下,采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观察脑脊液漏引流持续时间、术后卧床和切口愈合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结果]A、B两组脑脊液漏消失或引流管拔出时间分别为术后(6.4±0.5)d,(6.7±0.8)d;卧床时间为(8.1±1.0)d,(13.5±1.3)d;切口愈合时间为(14.1±0.9)d,(17.5±2.5)d。B组患者术后第2~3 d出现皮下膨隆,或穿刺发现积液,其中1例术后第3 d发现脑脊液从手术切口漏出,清创后,穿刺置中心静脉导管再延长引流时间后愈合。术后1年复查超声或MRI均未发现硬膜外明显脑脊液肿。[结论]采用有限延长引流6~7 d,或结合经皮穿刺置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治疗腰椎MED术后脑脊液漏,简单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发生硬膜囊撕裂的解剖学机制,比较撕裂位置及术中、术后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01月~2014年01月本院行腰椎后路手术的216例〉70岁老年患者,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病程时间、术前诊断、手术方式和节段、术中硬膜囊撕裂的位置、术后脑脊液漏情况和处理方法以及并发症等。结果共计151例患者入选,其中男89例,女62例,年龄70~93岁,平均78.12岁。术中发生硬膜囊撕裂共计34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3例,硬膜囊撕裂位置发生率硬膜囊后外侧〉根袖〉硬膜囊外侧〉硬膜囊腹侧。术中采取硬膜囊缝合修补、明胶海绵压迫、生物蛋白胶粘合等处理,术后常规给予预防感染、神经根脱水、补液等治疗,均于术后3~10 d拔管,3~4周切口愈合,全部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70岁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术中硬膜囊撕裂及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高于整体人群,且多位于硬膜囊后外侧及根袖,术中及时发现并仔细缝合或修补破损的硬膜、术后间断夹闭引流管、延长拔管时间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胸腰椎后路手术并发隐性脑脊液漏的治疗经验,探讨切口部位引流管留置最佳时间,分析降低脑脊液切口漏出风险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胸、腰椎后路手术后发生隐性脑脊液漏的26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5例,女11例;年龄36~59岁,平均48.7岁。术后出现头痛19例;恶心5例,其中呕吐3例。23例引流管通畅、术后2 d内无脑脊液从皮肤切口漏出者,于第3天行夹闭引流管试验,其中21例无脑脊液切口漏出并拔管;2例出现脑脊液切口漏出,保守处理后第10天拔管。3例术后2 d内出现脑脊液切口漏出且保守处理无效者,再次手术清创、缝合切口,并留置引流管,术后第3天明确无脑脊液切口漏出后拔管。患者拔管后继续卧床3~5 d。结果患者切口均愈合,愈合时间7~15 d,平均8 d。无1例出现切口感染、持续性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拔管后患者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均立即缓解。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6个月时MRI检查示手术部位无1例出现皮下硬脊膜假性囊肿。结论切口缝合质量是预防胸腰椎后路手术并发隐性脑脊液漏的关键因素。在保证缝合质量的前提下,可于术后第3天拔管。拔管前行夹闭引流管试验明确有无脑脊液切口漏出,以减少拔管后脑脊液从手术切口漏出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术区持续引流、切口愈合后拔管缝合管口治疗脊柱爆裂性骨折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方法对自2004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脊柱爆裂性骨折术后脑脊液漏61例采用体位调节、切口加压包扎治疗(A组,20例),经皮蛛网膜下置管脑脊液引流治疗(B组,20例),术区持续引流、切口愈合后拔管缝合管口治疗(C组,21例)。结果 A组切口脑脊液漏消失时间为(19.0±3.9)d,切口愈合时间为(25.0±4.6)d,8例初期治疗失败。B组切口脑脊液漏的消失时间为(3.0±1.0)d,切口愈合时间为(16.0±2.6)d,6例初期治疗失败。C组切口愈合时间为(13.0±1.0)d,均初期治疗成功。C组切口无脑脊液漏,与A、B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愈合时间短于A、B组两组(P<0.05),初期治疗成功率高于A、B组两组(P<0.05)。结论采用术区持续引流、切口愈合后拔管缝合管口方法治疗脊柱爆裂性骨折术后脑脊液漏疗效满意,效果优于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疾患后路减压术后脑脊液漏的相关因素,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腰椎组手术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因腰椎间盘突出症(LDH)、腰椎管狭窄症(LSS)、腰椎滑脱(LS)、腰椎退变性侧(后)凸(LDS)行腰椎后路减压术的患者,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诊断、是否翻修手术、手术方法、减压节段数、融合方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脑脊液漏的诊断、术中及术后处理方法.按1:3配比选择对照组,观察脑脊液漏组术后引流特点和引流管留置时间.结果:共纳入因退变性腰椎疾患行后路减压手术治疗的患者1425例,其中男675例,女750例,年龄16~80岁,平均54.6±13.1岁.LDH 378例,LSS 647例,LS 304例,LDS 96例;初次手术1351例,翻修手术74例;1节段减压635例,2节段减压491例,3节段减压204例,4节段及以上减压95例.术后57例发生脑脊液漏,发生率为4.0%,其中LDH 7例,发生率为1.9%;LSS 30例,发生率为4.6%;LS 13例,发生率为4.3%;LDS 7例,发生率为7.3%.4种疾病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翻修手术发生脑脊液漏9例,发生率为12.2%;初次手术发生脑脊漏48例,发生率为3.6%,差异有显著性(P<0.05).减压节段数4节段及以上者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13.7%,高于1节段(1.9%)、2节段(3.7%)和3节段(6.9%)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翻修手术和减压节段数≥4是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脑脊液漏患者采用预防感染、体位调节、引流管留置平均5.6d,卧床休息6~7d,无一例出现伤口不愈合或感染,无一例形成脑脊液囊肿或瘘管,但引流量较对照组大.结论:翻修手术与减压节段数≥4是退变性腰椎疾患后路减压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生脑脊液漏患者术后引流管留置5~6d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评价单纯更换切口敷料、术区持续引流和经皮蛛网膜下腔引流对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8年6月我科实施脊柱手术2481例,术后44例出现脑脊液漏,其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25~65岁,平均49.1岁.在切口愈合前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分别进行单纯更换切口敷料(A组,19例)、延长术区引流时间(B组,19例)、腰部经皮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引流(C组,6例),对3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A组中9例(47.4%)切口愈合,术后平均16.8d脑脊液漏消失,其中3例合并假性硬膜囊肿;10例(52.6%)治疗失败,其中4例1周内脑脊液漏出无减少趋势,3例行单纯硬膜修补,脑脊液漏于术后14d消失,1例行蛛网膜下腔引流后当日脑脊液漏消失,5例(26.3%)合并脊膜炎,经蛛网膜下腔引流和注入抗生素,脑脊液漏于置管当日消失,3d后治愈,1例(5.3%)合并切口感染.假性硬膜囊肿和切口感染者采用直接硬膜修补和经皮蛛网膜下腔引流均获得治愈,蛛网膜下腔引流后第1日脑脊液漏消失.B组脑脊液漏的消失及引流的平均时间为7.2d,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脊膜炎和切口感染.C组引流后平均1.8d脑脊液漏消失,平均引流时间为6.9d,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延长术区引流时间和经皮蛛网膜下腔引流是治疗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有效方法,单纯更换切口敷料效果较差、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10.
颈椎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手术并发脑脊液漏(CSFL)的治疗方法。方法对颈椎手术215例中并发CSFL12例,术中采用硬膜破损缝合、筋膜片修补、明胶海绵压迫,配合术后引流管口缝合,保持切口干燥及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等方法治疗。结果8例术后未见明显脑脊液被引流出,切口一期愈合。4例于术后5、6d拔除引流管后仍持续有较多脑脊液渗出,其中2例采用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于7d和14d后切口愈合;1例采用缝合法治愈;1例缝合后切口处出现大小2cm×2cm波动性包块,3周后消失。结论颈椎手术并发CSFL根据硬脊膜损伤不同给予相应的修复是首选方法,术后控制引流量、并发症能有效防治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预防术后脑脊液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索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预防术后脑脊液漏的有效性。方法:对2013年3月至9月有硬脊膜撕裂脑脊液漏的脊柱损伤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例,女1例;年龄16~67岁,平均(39.6±15.4)岁;颈椎1例,胸椎9例,胸腰段4例,腰椎3例;爆裂骨折4例,骨折脱位13例。神经损伤ASIA分级:A级12例,B级2例,D级2例,E级1例。车祸伤2例,高处坠落伤10例,重物砸伤4例,地震时从楼梯滚落1例。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封堵以预防术后脑脊液漏。记录术后每日的引流量。结果:17例患者有15例术后无脑脊液漏出现。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者引流管保留至术后第6~7天。术后未出现头痛、头晕、发热、颈项抵抗、皮疹、切口不愈合、切口感染、血肿、神经症状加重等并发症。随访9个月均未见到切口周围有异常现象。结论: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封堵硬脊膜撕裂预防术后脑脊液漏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颈椎前路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6年12月颈椎前路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并接受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的17例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以同时期因外伤致硬膜破损脑脊液漏并接受腰椎穿刺引流术治疗的2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以治愈率、引流时间、24 h引流量、头痛持续时间以及治疗期间头晕、恶心、呕吐发生例数评价治疗脑脊液漏的疗效;以并发症发生和随访期恢复情况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2组患者脑脊液漏均治愈。观察组脑脊液24 h引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头痛持续时间、引流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头晕、恶心、呕吐发生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病例均未发生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伤口愈合良好,随访期内无再发脑脊液漏、脑脊液囊肿形成;对照组治疗期内并发高热1例,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随访期内1例患者脑脊液漏复发。结论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颈椎前路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疗效确切,具有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手术致脑脊液漏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腰椎间盘手术中硬脊膜损伤的原因,探讨了后脑脊液漏的防治。方法回顾1990年至1998年间43例腰椎间盘手术致硬脊膜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经切口放置引流管的12例病人,有8例于拔术后生了切口脑脊液漏,经切口旁皮肤,椎旁肌置管的31例病人,拔管后无一例发生切口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14.
腰大池引流治疗颈椎肿瘤术后脑脊液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颈椎肿瘤术后脑脊液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骨肿瘤科2013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接受颈椎肿瘤手术的264例患者资料(术后转至上海开元骨科医院继续治疗),其中颈椎肿瘤术后发生脑脊液漏并行持续腰大池引流的患者47例。24例患者因积极一般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13例伤口渗液明显、2例疑似合并颅内感染、8例2周的一般治疗后引流量仍较大而分别选择行腰大池引流。记录置管时间及引流时间,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后均获痊愈。持续引流7~43 d,平均13.8 d,腰大池置管时间为1~19 d,平均7.1 d。随访中有2例出现脑脊液囊肿,给予患者局部穿刺引流并局部加压包扎后治愈,其余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颈椎肿瘤术后脑脊液漏患者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能有效控制患者不适症状,有助于伤口愈合,可预防和治疗颅内感染等,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刘猛  辛兵  刘永涛  黄栋  李宁 《中国骨伤》2020,33(1):53-58
目的:探究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在单节段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discectomy fusion,ACCF)中的止血效果。方法:自2014年8月至2018年2月选取行单节段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患者44例,分为两组:试验组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55.6±9.7)岁,术中用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止血;对照组22例,男11例,女11例,年龄(54.4±11.1)岁,术中采用传统止血方法止血。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椎管减压所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压引流量、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后骨融合时间、术后钛网沉降率、术后血肿发生以及其他术后不良事件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83.1±19.2)min,明显少于对照组的(89.5±17.0)min(P<0.05);两组椎管减压时间分别为(52.4±13.7)、(56.1±14.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9.9±12.4)、(90.6±36.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负压引流球内引流总量分别为(42.5±18.3)、(60.0±22.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6个月试验组比对照组有更好神经功能改善率。两组术后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均未发现明显钛网沉降,均无出现急性血肿、脑脊液漏及其他术后并发症。结论: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在ACCF手术中止血效果显著,可保持良好的手术术野,可减少椎管减压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是一种较传统止血方法更有效且安全的止血材料。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Cerebrospinal fluid (CSF) leakage occurs in patients who undergo dural repair using artificial dura mater.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if perioperative lumbar subarachnoid drainage coul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SF leakage in cases of dural repair using artificial dura mater.Methods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84 patients (41 men, 43 women; mean age, 52.2 ± 20.1 years) who underwent intradural spinal cord tumor resection and dural repair using artificial dura mater. These patients were divided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y underwent perioperative lumbar subarachnoid drainage (39 patients: D group) or had no drainage (45 patients: ND group). The incidence of radiographic and symptomatic CSF leakage as well as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and operative data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Radiographic CSF leakage was observed in 21 patients (25.0%), including 10 (25.6%) in the D group and 11 (24.4%) in the ND group. Symptomatic CSF leakage was observed in 12 patients (14.2%), including six (15,4%) in the D group and 11 (13.3%) in the ND group.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of subcutaneous CSF accumulation and symptomatic CSF leakag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cases with symptomatic CSF leakage, the onset time of CSF leakage tended to be earlier (5.7 days vs 15.7 days), and the treatment period tended to be longer (5.8 weeks vs 2.8 weeks) in the ND group than in the D group.ConclusionsPerioperative lumbar subarachnoid drainage did not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either radiographic or symptomatic CSF leakage. However, it might shorten the treatment period and reduce refractory CSF leakage, which requires multiple treatments over a long perio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制微创拉钩辅助改良双侧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中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行腰椎融合手术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2例患者采用自制微创拉钩辅助改良双侧Wiltse入路TLIF治疗(A组),男37例,女35例,年龄(48±16)岁;68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TLIF治疗(B组),男38例,女30例,年龄(45±15)岁。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伤口愈合情况及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13(8±5)个月。A组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B组术后发生伤口坏死1例,经清创缝合后痊愈。两种手术方式在手术时间、术后融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手术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有明显优势(P<0.05),且术后的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优于B组(P<0.05)。结论:自制微创拉钩辅助改良双侧Wiltse入路TLIF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中具有微创、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少、并发症少、融合稳定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局部应用对腰椎手术患者切口引流量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受腰椎后路开放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46例在手术切口关闭之前采用含氨甲环酸1.0 g(用100 mL生理盐水稀释)的混合液浸泡切口,对照组44例切口给予相应体积的生理盐水浸泡。分别记录2组术后切口引流量、输血例数及输血量。术后第1、3、5天测定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术前3 h和术后3 h测定纤维蛋白原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术后5 ~ 7 d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6 h和48 h引流量分别为(25.8±12.2)mL和(18.5±9.6)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66.2±95.4)mL和(75.6±45.8)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输血例数分别为5例和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输血量为(1.3±0.4)U,少于对照组的(2.4±0.6)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未输血患者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前3 h和术后3 h纤维蛋白原、PT、APTT、D-二聚体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5 ~ 7 d,2组患者均未见DVT形成。结论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减少腰椎手术后切口引流量和输血量,但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侯吴仁  徐敏鸥 《中国骨伤》2015,28(9):796-801
目的:比较3枚空心螺钉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加防旋螺钉治疗股骨颈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 月至 2012年12月,治疗股骨颈粉碎性骨折67例,根据不同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其中36例采用DHS加防旋螺钉固定治疗(DHS组),男24例,女 12 例,年 龄22~58岁,平均43.7岁;31例采用3枚空心螺钉固定治疗(空心钉组),男22例,女9例,年 龄24~56岁,平均43.0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术后住院时间、下地行走与患肢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采用髋关节Harris 评分对两组患者的功能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DHS组(5.00±0.86) cm,空心钉组(3.30±0.57)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获1年以上随访,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地行走时间:DHS组为(19.0±3.5) d,空心钉组为(37.0±6.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肢部分负重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DHS组分别为术后(23.0±7.0) d、(138.0±13.0) d,空心钉组分别为术后(38.0±5.7) d、(164.0±12.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折愈合时间:DHS组为(151±11) d,空心钉组为(162±1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 评分:DHS组为(91.0±5.7)分;空心钉组为(85.0±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股骨颈粉碎性骨折的治疗,DHS 联合防旋螺钉优于3枚空心螺钉固定,具有术后患肢负重更早,骨折愈合更快,髋关节功能更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