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疏血通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尿激酶(u—PA)浓度及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尿激酶受体(u—PAR)表达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08年6月在我院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将疏血通4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疗程为2周。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浆尿激酶浓度及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尿激酶受体表达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浆尿激酶浓度及中性粒细胞表面尿激酶受体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能够降低血浆尿激酶浓度及下调中性粒细胞表面尿激酶受体的表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与介入心脏病学冠脉诊疗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导纳微分环(CADL)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治疗前后冠状动脉供血、心功能变化和预测临床转归的作用。【方法】AMI患者33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静脉溶栓组(n=21)和非溶性组(n=12),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CADL检测,具体指标有Ⅰ相环体切迹、射血前间期与左室射血时间比值(r_(PEP/LVET))、Ⅰ+Ⅱ相面积百分比[(Ⅰ+Ⅱ)%]、Ⅲ相与Ⅰ+Ⅱ相面积比值(r_(Ⅲ/Ⅰ+Ⅱ))、Ⅴ相与Ⅰ+Ⅱ相面积比值(r_(/ⅤⅠ+Ⅱ)),动态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内CADL的变化,并与同期临床症状、心电图(ECG)、肌酸磷酸激酶(CK-MB)比较。选择4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结果】溶栓组临床症状逐渐好转18例,CADL均显示好转:Ⅰ相环体切迹变浅至消失,r_(PEP/LVET)平均由0.46±0.15下降至0.32±0.12,(/Ⅰ+Ⅱ)%由60.24%±12.15%上升至87.37%±13.28%,r_(Ⅲ/Ⅰ+Ⅱ)由0.23±0.18下降至0.08±0.03,r_(Ⅴ/Ⅰ+Ⅱ)由0.37±0.34下降至0.10±0.05;发生心源性死亡3例,CADL指标均恶化:Ⅰ相环体切迹加深,r_(PEP/LVET)由0.47±0.16上升至0.59±0.18;(Ⅰ+Ⅱ))%由63.20%±13.05%下降至32.80%±17.50%,r_(Ⅲ/Ⅰ+Ⅱ)由0. 24±0.16上升至0.41±0.25,r_(Ⅴ/Ⅰ+Ⅱ)由0.38±0.36上升至0.47±0.38;而其中2例的ECG、CK-MB变化呈好转趋势,与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4.
应用标准化病人技术辅助儿科临床教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标准化病人(SP)与多媒体相结合的组合SP技术辅助儿科临床见习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培训模拟患儿家长的SP,配套以相应病例多媒体患儿影像用于临床技能、临床思维及交流能力的培训。方法实验组以1名SP对3名学生的方式进行病例分析教学,其余内容与对照组相同。比较两组成绩,分析问卷。结果结果示实验组平时、理论及总成绩高于对照组,病历成绩无显著性差异。问卷调查结果示学生对此教学法持肯定态度。结论SP自我评价认为规范培训及丰富的幼儿知识利于工作。故组合SP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及综合素质,可加强教学薄弱环节,有效辅助儿科临床技能的培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源性u-PA及u-PAR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20例,非冠心病(NCAD)组30例,分别检测四组研究对象入院时及入院后2周血浆u-PA浓度和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结果】四组研究对象入组时和入组后2周血浆u-PA浓度及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MI组明显高于UA组(P〈0.001),UA组明显高于SA组(P〈0.001),而SA组与NCA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后2周血浆u-PA浓度及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与入组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内源性u-PA及u-PAR的变化情况是不同的,稳定型心绞痛即有上升趋势,不稳定型心绞痛升高较明显,而急性心肌梗死升高最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疏血通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尿激酶(u-PA)浓度及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尿激酶受体(u-PAR)表达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7年6月-2008年6月在我院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将疏血通4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疗程为2周.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浆尿激酶浓度及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尿激酶受体表达率.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浆尿激酶浓度及中性粒细胞表面尿激酶受体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血通能够降低血浆尿激酶浓度及下调中性粒细胞表面尿激酶受体的表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尿激酶(u-PA)及其受体(u-PAR)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和非冠心病(NCAD)组患者入组时外周血及冠脉血血浆u-PA浓度和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并与冠脉造影结果作相关分析.结果 4组研究对象冠脉血血浆u-PA浓度及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AMI组明显高于UA组(P<0.001);UA组明显高于SA组(P<0.001);而SA组与NCAD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周血的血浆u-PA浓度及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与冠脉血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脉血血浆u-PA浓度及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均与冠脉造影的Jenkin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分别为(r1=0.943,P<0.001;r2=0.814,P<0.001).结论 检测外周血血浆u-PA浓度及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可能可以预测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和血运重建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及介入心脏病学诊疗,并探讨其诊疗指引。方法分析包括初发型、恶化型、卧位型、变异型、中间综合征共6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介入心脏病学诊疗资料,患者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37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脉狭窄,占58.7%,其中70.3%狭窄程度大于50%,43.8%为多支冠脉狭窄。年龄、性别、病程、血脂在冠脉狭窄与非狭窄患者之间的差别无统计意义,但伴高血糖或高血压的患者冠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高血糖或高血压患者。另冠脉狭窄中67.5%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ST下移≥0.2mV。26例冠脉狭窄大于50%的患者作了介入治疗后心绞痛消失。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尤其伴高血压、高血糖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ST下移≥0.2mV患者多数有冠脉器质性狭窄,甚至为多支冠脉狭窄,其次不稳定性心绞痛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潜在的病理解剖基础,应尽早行冠脉造影以便进一步治疗,必要时行介入治疗,三支病变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源性u-PA及u-PAR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20例,非冠心病(NCAD)组30例,分别检测四组研究对象入院时及入院后2周血浆u-PA浓度和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结果】四组研究对象入组时和入组后2周血浆u-PA浓度及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MI组明显高于UA组(P<0.001),UA组明显高于SA组(P<0.001),而SA组与NCA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后2周血浆u-PA浓度及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与入组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内源性u-PA及u-PAR的变化情况是不同的,稳定型心绞痛即有上升趋势,不稳定型心绞痛升高较明显,而急性心肌梗死升高最明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