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内镜下微侵袭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幕上血肿病人预后的各项因素及相互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采用内镜微侵袭手术治疗HICH病人的临床资料。以GOS评分3~5分为预后良好组(n=76),1~2分为预后不良组(n=33),统计分析入院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血肿量、GCS评分、NIHSS评分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之间MAP、幕上血肿量、GCS评分、NIHS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AP(OR=0.944,95%CI=0.897~0.994,P=0.030)和NIHSS评分(OR=0.857,95%CI=0.749~0.982,P=0.026)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幕上血肿量与入院NIH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88,P0.001),与GCS评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0.780,P0.001)。结论 MAP和NIHSS可作为独立预测微侵袭手术治疗HICH病人预后的因素。血肿量与GCS和NIHSS评分呈相关性,可反映HICH病情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采取不同方法处理的90例多发伤患者的治疗结果,探讨早期全面治疗(ETC)与损伤控制治疗(DCS)的合理性.方法 选取2001年6月至2007年6月病情严重程度接近的多发伤患者90例,其中采取DCS方法治疗的患者45例(DCS组),以ETC方法治疗的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ETC组),入选条件为ISS评分25以上、病情严重度评分为创伤极端严重.结果 DCS组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恢复时间较ETC组短,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DCS组比ETC组并发症及病死率低,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在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方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DCS方法治疗严重多发伤患者,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在选择DCS方法时,除根据多发伤患者生理指标外,还要结合创伤机制、创伤复杂性等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痉挛多见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常在出血后数天发现,1周后达高峰。其进展迅速,常引起局部脑缺血、脑梗死及神经功能障碍,是动脉瘤破裂后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痉挛的金标准,但近年来经颅多普勒超声、CT脑灌注成像、近红外线光谱等非侵袭性检查手段日趋流行,便于广泛开展。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大体上分为血液动力学及药物治疗两类,早期清除血肿、舒张血管、增强脑灌注为主要研究方向,联合治疗是其今后的治疗趋势,本文就其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在其左侧臂前部深筋膜与肱二头肌内侧头肌腹之间观察到一条变异肌腱,起于左侧胸大肌肌腱终止于肱骨大结节嵴处,止于肱骨内上髁,腱宽0.15cm,腱长23cm。该腱自胸大肌肌腱内侧缘下行,有来自胸大肌下部的肌腱纤维汇人,斜向内下,走行于臂部深筋膜的深面和肱二头肌内侧头肌腹的浅面,而后跨过肌皮神经的前臂外侧皮神经、肱动脉、肱静脉、正中神经,在肱三头肌内侧头前面与臂内侧肌间隔相连,最后止于肱骨内上髁。  相似文献   
5.
三种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三种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手术治疗的12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Gamma钉治疗46例,PFN治疗29例,PFNA治疗51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126例患者中共有91例获得到随访,时间11~39个月(平均21.6个月),三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FN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其他两组(P<0.05),而PFN组与Gamma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Gamma钉、PFN和PFNA三种髓内钉均适合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中PFNA操作相对简单,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采取不同方法处理的90例多发伤患者的治疗结果,探讨早期全面治疗(ETC)与损伤控制治疗(DCS)的合理性.方法 选取2001年6月至2007年6月病情严重程度接近的多发伤患者90例,其中采取DCS方法治疗的患者45例(DCS组),以ETC方法治疗的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ETC组),入选条件为ISS评分25以上、病情严重度评分为创伤极端严重.结果 DCS组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恢复时间较ETC组短,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DCS组比ETC组并发症及病死率低,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在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方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DCS方法治疗严重多发伤患者,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在选择DCS方法时,除根据多发伤患者生理指标外,还要结合创伤机制、创伤复杂性等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05-10/2007-10治疗21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SchatzkerⅡ型12例,SchatzkerⅢ型5例,SchatzkerⅣ型2例,SchatzkerⅤ型1例,SchatzkerⅥ型1例。17例使用MIIG™X3型高强度可注射硫酸钙,4例使用MIIG™X3HiVisc型高强度可注射硫酸钙。20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22.1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无骨不连发生;无感染情况发生;2例患者切口有渗出,渗出液细菌培养为阴性。术后4周高强度可注射硫酸钙开始明显吸收,术后12周基本吸收,术后6个月高强度可注射硫酸钙植入区域与正常松质骨一致。20例术后半年Rasmussen膝关节功能平均25.8分,12例术后1年Rasmussen膝关节功能平均26.9分。术后1年1例发生胫骨平台高度丢失约 2 mm,但无关节功能障碍。结果提示应用MIIG™X3或MIIG™X3HiVisc可注射式人工植骨材料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避免骨折再移位和关节面高度的丢失,与宿主无生物相容性不良反应,并具有提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安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腰椎管狭窄症的微创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腰椎管狭窄症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疾病。对该疾病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1803年,Pofla首先发现椎管内容物受挤压的原因是椎管径变窄,1954年荷兰外科医生Verbiest系统地介绍了椎管狭窄症,而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减压则可追溯到1882年Lane为缓解马尾综合征而施行的椎板切除术。此后,全椎板切除术或半椎板切除术逐渐成为腰椎管狭窄症的主流手术方法,但由于脊柱后部结构对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全椎板切除术对脊柱后部结构的破坏易导致医源性的腰椎不稳,Johnsson等报道在不使用内固定的情况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全椎板切除术后腰椎滑脱的发生率为20%,腰椎退变滑脱伴腰椎管狭窄术后滑脱加重者高达65%。  相似文献   
9.
目的 筛选敲减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基因后胶质瘤细胞表达上调的基因及信号通路,探讨联合阻断mTOR信号通路及其旁路激活通路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5种人胶质瘤细胞系(U87、U251、U373、T98、LN229),采用蛋白质印迹法验证mTOR蛋白表达.构建靶向mTOR基因的短发夹RNA稳定转染的U87细胞,采用高通量测序筛选敲减mTOR基因细胞中表达上调最显著的基因及信号通路.利用细胞药物敏感试验筛选抑制率最高的通路抑制剂,用CCK-8实验进行细胞活性分析.结果 筛选出mTOR蛋白相对高表达的U87细胞建立mTOR基因敲减胶质瘤细胞模型.高通量测序共筛选出24528个新转录本和1906个差异表达基因,选取的log2|差异倍数|排在前12位的表达上调基因分别位于9条旁路激活通路.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抑制剂的抑制率最高,体外实验证实STAT3通路抑制剂可增强mTOR基因敲减对U87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P<0.05).结论 敲减人胶质瘤细胞mTOR基因能激活旁路信号通路,联合应用旁路激活通路抑制剂可增强肿瘤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不同时期行颅骨修补后去骨瓣减压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预后,探讨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修补的最佳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行颅骨修补术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去骨瓣减压术后至颅骨修补的时间将其分为早期组(≤3个月)31例和晚期组(>3个月)5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分和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对患者的预后进行临床评价.结果 早期组患者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16.13%,5/31)高于晚期组(1.92%,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其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组患者术后GOS患者和KPS评分高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OS评分:4.16±0.86 vs 3.63±0.72,P<0.05;KPS评分:80.32±16.22 vs 70.19±16.27,P<0.05).结论 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颅骨修补较晚期修补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预后,但可能会增加脑积水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