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胸腰段椎体强化术后三种骨水泥弥散类型在不同载荷下术椎的应力分布变化。方法:通过1例L1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和3例L1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分别呈弥散型、团块型、混合型患者的原始CT资料,通过Mimics 19.0、Geomagic Studio 2013及Solid Works 2017等软件处理,建立T11~L2椎体功能单元压缩性骨折及三种骨水泥弥散类型的有限元模型,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约束L2椎体下表面所有节点的各向活动,于T11椎体上表面施加均匀分布的400N面载荷,压力方向垂直向下,模拟正常人体上半身重量;同时在T11椎体上表面于不同方向施加10N·m力矩,模拟正常人体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6种运动状态。并在T11表面分别施加0.3MPa(低压力)、1MPa(中压力)、4MPa(高压力)分别模拟日常生活活动,比较4种模型在不同载荷情况下应力分布情况。结果:骨水泥注入后,在各级压力下,骨水泥呈团块型分布对术椎应力明显高于弥散型与混合型,4种模型术椎的应力与压力增加呈正相关,在6种载荷下,骨水泥呈团块型分布对术椎的应力均明显高于混合型与弥散型,混合型对术椎的应力较低,且在施加0.3、1、4MPa压力下,术椎在前屈载荷下所受应力最大,团块型应力最高,分别为63.295MPa、84.419MPa、174.96MPa;弥散型为62.348MPa、80.974MPa、160.95MPa、混合型为47.667MPa、62.171MPa、124.35MPa。结论:胸腰段椎体强化术后术椎应力与其所受压力及载荷方向相关,团块型骨水泥是导致术椎应力增高的重要因素,骨水泥呈混合型分布可能是理想的弥散类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内镜下微侵袭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幕上血肿病人预后的各项因素及相互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采用内镜微侵袭手术治疗HICH病人的临床资料。以GOS评分3~5分为预后良好组(n=76),1~2分为预后不良组(n=33),统计分析入院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血肿量、GCS评分、NIHSS评分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之间MAP、幕上血肿量、GCS评分、NIHS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AP(OR=0.944,95%CI=0.897~0.994,P=0.030)和NIHSS评分(OR=0.857,95%CI=0.749~0.982,P=0.026)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幕上血肿量与入院NIH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88,P0.001),与GCS评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0.780,P0.001)。结论 MAP和NIHSS可作为独立预测微侵袭手术治疗HICH病人预后的因素。血肿量与GCS和NIHSS评分呈相关性,可反映HICH病情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4.
吴学铭  陈荣彬  姚定康 《肝脏》2016,(6):503-506
<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以肝内中小胆管的非化脓性炎性损伤为特征的进行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多见于中年女性,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脏肿大、瘙痒,其主要生化特征为血清ALP和GGT、IgM升高及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阳性。目前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痉挛多见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常在出血后数天发现,1周后达高峰。其进展迅速,常引起局部脑缺血、脑梗死及神经功能障碍,是动脉瘤破裂后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痉挛的金标准,但近年来经颅多普勒超声、CT脑灌注成像、近红外线光谱等非侵袭性检查手段日趋流行,便于广泛开展。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大体上分为血液动力学及药物治疗两类,早期清除血肿、舒张血管、增强脑灌注为主要研究方向,联合治疗是其今后的治疗趋势,本文就其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一套适用于高校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经过专家小组讨论形成咨询问卷,对在校大学生进行2轮的函询调查,采用界值法、结合综合指数法对指标进行筛选,最终确立高校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两轮函询中,问卷回收率均为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46、0.54,构建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的高校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高效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高校护理工作的评价提供客观、可量化的测评依据。  相似文献   
7.
背景:椎体成形术后出现邻近椎体骨折已得到广泛关注,骨水泥弥散类型影响邻椎应力改变的有限元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3种骨水泥弥散类型对胸腰段椎体成形术后患椎相邻椎体在不同载荷下的应力变化。方法:选取1例L1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以及3例L1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呈弥散型、混合型、团块型分布患者的原始CT数据,利用Mimics 19.0、Geomagic Studio 2013及SolidWorks 2017等软件,通过划分网格、定义材料属性、装配模型,建立T11-L2椎体功能单元压缩性骨折及3种骨水泥弥散类型的有限元模型。分别施加0.3 MPa(低压力)、1.0 MPa(中压力)、4.0 MPa(高压力)3级压力和前屈、后伸、侧屈、旋转4种载荷方向,观察模型T12、L2椎体在不同压力、载荷下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注入骨水泥后邻椎应力的增加与轴向压力的增加呈正相关;②骨水泥呈团块型分布时,在4种载荷方向下邻椎的最大应力值明显高于弥散型及混合型,其中在前屈、侧弯载荷下,混合型邻椎应力低于团块型、弥散型;③结果发现,骨水泥呈团块型分布是导致邻椎应力增高的重要因素,骨水泥呈混合型分布可能降低了相邻椎体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背景:关于单个皮质骨轨迹螺钉的生物力学研究国内外已有多篇文章报道,但关于椎体、融合器、钉棒整个运动单元的生物力学研究,特别是关于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传统椎弓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combined with pedicle screw,CBTPS)固定方式对运动单元的应力分布情况及内固定装置稳定性的相关研究报道并不多。目的:归纳分析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与CBTPS固定骨质疏松椎体运动单元上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基于一位骨质疏松志愿者(骨密度T值<-0.25 SD)的CT数据,建立L3到骶椎椎体功能单元骨质疏松有限元模型。通过有效性验证后,建立传统椎弓根螺钉和CBTPS两种固定模型,比较两种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6种工况下内固定的应力及椎体运动单元活动情况;比较两种内固定方式下运动单元的应力分布情况及内固定装置的稳定性。结果与结论:(1)有限元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可较好地模拟骨质疏松患者腰椎的生理活动。(2)两组模型在屈曲、后伸状态下,内固定装置最大应力接近,但是CBTPS组内固定装置在侧屈与旋转状态下钉棒系统最大应力值要大于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其中侧屈时,CBTPS组较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增加了11.5%,在旋转时,CBTPS组较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增加了25.2%。CBTPS组cage的应力均大于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其中侧屈时,CBTPS组较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增加了17%,在旋转时,CBTPS组较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增加了15%。(3)两组模型在静载、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状态下,椎间活动度相当,两种内固定装置能提供相似的稳定性。(4)总得来说,两种固定方式均可加强腰椎融合节段的固定强度,提供类似的节段稳定性,但CBTPS内固定方式可进一步加强融合节段的力学强度,提供更好的融合应力环境。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检获虫体进行鉴定。方法对从粪便中检获的虫体及排出的虫卵进行形态学鉴定;提取虫体基因组DNA,用蠕形住肠线虫(简称蛲虫)18S rRNA基因片段特异性引物对其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并送测序。结果与目的序列及GenBank中其他常见人体寄生虫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并做同源性分析。结果镜下可见虫体头翼、咽管球和阴门,虫卵为长椭圆形,两侧不对称,符合蛲虫虫体和虫卵特征。PCR结果显示,扩增产物约150 bp,与预期片段大小一致。经BLAST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扩增产物测序与蛲虫18S rRNA吻合。结论该患者粪便检获虫体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蛲虫。本研究为建立蛲虫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建立"一"字型切口、环形切口、纤维环缝合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评估三种纤维环处理方式对于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人L4/5腰椎节段的CT的DICOM结果,通过逆向建模方式建立人体正常腰椎模型、环形切口模型、"一"字型切口模型及缝合模型,测量腰椎在正常轴向压力的情况下,前屈、后伸、侧弯、旋转四种工况下的生物力学数据。结果: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正常椎体及三种不同纤维环处理方式的模型的应力数据,结果显示纤维环切开后,各种工况下纤维环、髓核的最大应力值均较正常模型增加;纤维环缝合后,在前屈后伸旋转工况下的最大应力,均低于"一"字型切口和环形切口;与未缝合模型相比,纤维环缝合模型的各部分在各种工况下的应力分布都更加均匀。结论:纤维环缝合后椎间盘、髓核和纤维环应力分布较未缝合模型均匀,缓解纤维环切开后造成的纤维环应力集中问题,对维持椎间盘的稳定性及防止术后再突出能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