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播放家属录制的鼓励视频对重症监护室气管插管病人焦虑状态和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ICU住院病人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和干预组41例。对照组接受ICU常规护理;干预组病人在常规ICU护理基础上,由护理人员上午和晚上分别播放病人家属提前录制好的鼓励视频,并在研究结束时对病人进行满意度评分。2组病人均接受一般资料问卷获取基本信息、采用焦虑分级数字评分法评价焦虑状态、一般生命状态检测记录单记录基本生命体征,比较2组干预前后的焦虑评分和生命体征。结果2组病人干预前和干预后1 d焦虑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3、4 d,干预组病人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2组病人干预前后各时点的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症监护室为气管插管病人播放家属的鼓励视频是一种可接受的、安全可行的干预措施,有助于缓解气管插管病人的焦虑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抗血小板聚集、减压、降脂等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采取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进行治疗,研究组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和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水平、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RVA、BA、LVA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GQOL-74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人类肠道有超过百万亿种微生物,其中包括1000余种已知细菌,这些细菌对肠道微生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已知的微生物与体循环的关系,目前广大学者普遍认为肠道微生态的改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直接联系。通过总结肠道微生态失衡引发的相关性疾病,引起人们重视,并通过挖掘微生态新靶点,达到缓解、治愈相关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明确丘脑中央内侧核(CMNT)内谷氨酸能神经元的传入及传出投射联系,为CMNT的相关功能性环路研究奠定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狂犬病毒(RV)的逆行跨单级突触的能力及携带增强型黄色荧光蛋白(EYFP)的腺病毒顺行标记突触末梢的能力,采用核团微量注射方式分别将Cre依赖的两种病毒注射到VGLUT2-Cre小鼠的CMNT内,待病毒表达之后灌注小鼠,取脑进行全脑切片成像。结果:CMNT内的谷氨酸能神经元主要接受来自运动皮层、岛叶皮层、丘脑网状核、下丘脑背内侧核、黑质、臂旁核的投射,并发出投射纤维至岛叶、尾状核、基底外侧杏仁核、丘脑网状核及嗅觉相关皮层。结论:CMNT内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在接受广泛的来自于皮层和丘脑核团投射的同时又投射至众多大脑核团和皮质,并且与岛叶、丘脑网状核之间存在着较多的往返投射联系,这表明CMNT可能参与到上、下游核团的相关行为的调控当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土壤因子对多伞阿魏挥发油成分的影响,筛选影响其含量的主导因子。方法 测定不同产地多伞阿魏挥发油成分含量及相应生长地土壤养分和pH值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和灰色关联等统计方法分析土壤因子对多伞阿魏挥发油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 不同产地多伞阿魏挥发油成分含量和土壤因子均有显著差异。多伞阿魏12种挥发油成分总含量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愈创木醇与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P<0.05);α-蒎烯与土壤速效氮、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0.01);莰烯、右旋柠檬烯与土壤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异愈创木醇与全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β-金合欢烯与速效磷呈显著负相关(P<0.05)。偏最小二乘法分析表明,土壤pH值、速效钾含量对多伞阿魏挥发油成分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土壤pH值、含水量和速效钾与多伞阿魏挥发油成分关联度较大。结论 不同产地多伞阿魏挥发油成分含量和土壤因子均有显著差异。各土壤因子对多伞阿魏挥发油成分的影响各有不同,土壤pH值、含水量和速效钾的含量可能是影响多伞阿魏挥发油成分含量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诊危重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为制订适用急诊室病人的VTE早期识别模型及评估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室203例VTE病人的临床资料,通过Apriori算法挖掘分析相关危险因素间的关联规则。结果:203例VTE病人中单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占比(63.0%)最高,单纯肺血栓栓塞症(PTE)次之,DVT合并PTE占比(16.3%)最低;关联结果显示,急诊室病人中的前8项VTE危险因素条目依次为创伤和/或手术(<1个月)、糖尿病史、卧床>72 h、下肢肿胀、恶性肿瘤、年龄≥60岁、高血压史及体质指数为18.5~25.0 kg/m2。结论:基于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急诊危重病人VTE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为进一步建立符合急诊室危重病人的VTE早期预测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后血压变化与心脑缺血事件的相关性,寻找适合该类患者的血压范围。方法 收集发生急性脑梗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59例,进行动态心电血压监测,将血压值及其对应的缺血事件作为研究对象。血压值分五个亚组:A组:70~120/40~80mmHg;B组:120~140/80~90mmHg;C组:140~160/90~100mmHg;D组:160~180/100~110mmHg;E组:180~260/110~150mmHg。缺血事件分四类:心脏缺血、脑缺血、心脑缺血及心脑均无缺血。观察各类缺血事件在各血压亚组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心脑均无缺血事件主要分布在收缩压C、D组(χ2=106158,60465,P<001)和舒张压B、C组(χ2=79196,55099,P<001);心脑均无缺血事件随着血压的升高,其发生率先升高后降低。结论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后,心脑均无缺血事件的适宜血压范围是140~180/80~100mmHg;心脑均无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与血压呈“倒U型”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变化对心脑缺血事件发生的影响,寻找适合该类患者的血压范围。方法 收集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107例,按照有无高血压病史,分为高血压组59例和非高血压组48例,进行动态心电血压监测,再将血压值按血压水平及定义分为5个亚组:A组:~120/~80mmHg,B组:120~140/80~90mmHg,C组:140~160/90~100mmHg,D组:160~180/100~110mmHg,E组:180~/110~mmHg;缺血事件分4类:心脏缺血、脑缺血、心脑缺血及心脑均无缺血。观察各类缺血事件在各血压亚组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高血压组中,心脑均无缺血事件主要分布在收缩压C、D组(=106.158,60.465,P<0.01)和舒张压B、C组(=79.196,55.099,P<0.01);非高血压组中,心脑均无缺血事件主要分布在收缩压B、C组(=56.090,123.131,P<0.01)和舒张压B、C组(=124.196,74.130,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心脑均无缺血事件,高血压组的合适血压范围为140~180/80~100mmHg;非高血压组的合适血压范围为120~160/80~100mmHg。  相似文献   
10.
人深层牙本质粘结时牙髓反应的短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两种不同体系的牙本质粘结系统直接用在人深层牙本质上时牙髓 -牙本质复合体在短期内的反应。方法 :局麻下在 2 4颗因正畸治疗需要而计划拔除的前磨牙的颊面颈部预备深Ⅴ类洞 ,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牙齿的窝洞各壁直接应用全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Prime&BondNT ,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 (PB组 ) ;另一组的窝洞内则直接使用自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XenoⅢ (Xeno组 )。以上所有的牙齿在术后 7~ 2 0d之间拔除 ,常规组织病理切片预备 ,HE、Masson’strichrome、BrownandBrenn染色 ,显微镜下盲法评价其牙髓 -牙本质复合体的反应。结果 :PB组中有大量粘结树脂成分沿着牙本质小管扩散 ,同时牙髓出现较为明显的炎症反应和组织结构紊乱。相比之下 ,Xeno组牙髓的不良反应较小。结论 :在深窝洞中直接使用全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Prime&BondNT是不恰当的 ,此时使用自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XenoⅢ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