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价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5期)、Pub Med、EMbase、CNKI、VIP和Wan Fang Data数据库,全面收集SSRIs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5月。由2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SSRIs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在有效率[RR=2.18,95%CI(1.60,2.97),P<0.000 01]和不良事件相关的失访发生率[OR=3.02,95%CI(1.04,8.79),P=0.04]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证据显示,SSRIs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有效。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所限,该结论尚需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核苷酸转运体表达与吉西他滨抗胰腺癌临床疗效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相关研究归纳、总结进行综述。结果 吉西他滨是胰腺癌化疗的一线药物,较大个体化差异和有效率偏低是目前临床应用的挑战,核苷酸转运体是吉西他滨摄取入细胞的内吞转运体,它的蛋白或mRNA表达可能与接受吉西他滨治疗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相关,但尚未达成共识。结论 核苷酸转运体表达与吉西他滨抗胰腺癌临床疗效的相关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为吉西他滨在胰腺癌中实现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拉莫三嗪是儿童癫痫的一线治疗药物,其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个体差异较大,药效学和药动学通路多个相关基因突变可能是个体差异大的原因,本研究探讨代谢酶UGT1A4,转运体OCT1与ABCB1,受体SCN1A基因多态性与拉莫三嗪治疗儿童癫痫稳态血药浓度的相关性。   方法  于2018年1月—2019年6月纳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单用拉莫三嗪治疗的49例癫痫儿童,采集拉莫三嗪治疗达稳定剂量超过7 d以上患儿的稳态谷浓度血浆,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拉莫三嗪血药浓度,直接测序法分析代谢酶UGT1A4(rs2011425)、转运体OCT1(rs628031)、ABCB1(rs1045642与rs1128503)和受体SCN1A(rs3812718)的基因分型。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探究不同基因分型与拉莫三嗪(LTG)血药浓度及标准化血药浓度相关性[即LTG血浆药物浓度除以每日每千克体重的服药剂量, CDR,(μg/mL)/(mg/kg)],P < 0.05为具有显著相关性。   结果  转运体OCT1 rs628031与拉莫三嗪CDR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AA+AG携带者CDR值显著高于GG携带者,分别是1.27(1.03, 2.20)和0.69(0.57, 1.02),P=0.002;但其他基因型与CDR值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CT1 rs628031基因突变可能是拉莫三嗪血药浓度和临床疗效个体差异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周璇  楼江 《中国药师》2021,(1):7-53
摘要:目的:寻找抗乳腺癌活性较好的新型小分子化合物。方法:以姜黄素为起点,通过合理的设计,将姜黄素结构中不稳定的β-二酮部分替换成更加稳定的N-异丙基哌啶酮母核,并在两侧苯环上引入不同的取代基团,设计、合成了5个新型的N-异丙基哌啶酮类单羰基姜黄素类似物CN1~CN5,通过MTS法和Western Blot法评价新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分子对接模拟预测活性化合物与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结合模式,并采用OSIRIS Property Explorer软件预测类似物CN1~CN5的理化特性。结果:体外MTS实验结果表明,类似物CN1~CN5对5种不同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MDA-MB-468、T47D和Bcap37)具有比姜黄素更佳的抑制活性。其中类似物CN1活性最佳,在Bcap37细胞系中表现出比临床常用抗乳腺癌化疗药物表柔比星更佳的抑制活性,且对乳腺癌细胞系T47D和MCF-7抑制效果最好,IC50值均低于10μmol·L-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类似物CN1在2.5~10μmol·L-1浓度范围内可以剂量依赖性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中转录因子STAT3的磷酸化,且效果优于10μmol·L-1姜黄素。分子对接模拟也显示,类似物CN1可能通过与STAT3蛋白的SH2结构域结合而影响STAT3的磷酸化。类似物CN1的理化特性符合类药五规则和Veber规则。结论:新型N-异丙基哌啶酮类单羰基姜黄素类似物是一类有前景的抗乳腺癌小分子先导物。  相似文献   
5.
尼莫地平与氟桂利嗪联合治疗偏头痛7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楼江  章国平 《医药导报》2005,24(2):122-122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联合氟桂利嗪对偏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192例患者随机分为 3组。治疗组 72例联合用药 ,即口服尼莫地平胶囊每次 2 0~ 40mg ,tid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5~ 10mg ,睡前服 ;7d后改为单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5~ 10mg ,睡前服。共治疗 5周。对照组A 62例服用尼莫地平胶囊 ,每次 2 0~ 40mg ,tid。持续 5周。对照组B5 8例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每次 5~ 10mg ,睡前服 ,持续 5周。采用评分法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4 4% ,对照组A总有效率 77 4% ,对照组B总有效率 77 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均P <0 0 1) ,对照组A和对照组B疗效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3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尼莫地平与盐酸氟桂利嗪联用 ,给药方法简便 ,疗效肯定 ,不良反应少 ,安全可靠 ,患者易于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多药耐药基因(MDR1)是跨膜转运体P-糖蛋白(P-gp)的编码基因。胃肠道和血脑屏障等组织中的P-gp可以将包括药物在内的外源性底物排出细胞,影响P-gp底物药物的吸收和分布。MDR1基因多态性会影响P-gp表达和活性,进而影响底物药物的血药浓度和临床疗效,非典型性抗精神药物利培酮及代谢物9-羟基利培酮都是P-gp底物,MDR1基因多态性与这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和临床疗效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7.
神经退行性疾病(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是一种以神经元退行性病变为基础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了,但一些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在脑部的异常聚集和沉积与其病因密切相关,且其往往是P糖蛋白的底物.近年来研究表明血脑屏障的p-糖蛋白在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发展过程中表达会减少,这可能导致致病性内外源性物质的进一步聚集和沉积,恶化病情.本文对近年来有关P-糖蛋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和病情进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DAD)测定人血浆中拉莫三嗪(LTG)、奥卡西平(OXC)及活性代谢物10-羟基卡马西平(MHD)浓度的效果。方法以氯唑沙宗为内标,甲醇为蛋白沉淀剂,AgilentZorbaxEclipsePlusC18(4.6×100mm,3.6滋m)为分析柱,流动相为乙腈-10mmol/LKH2PO4溶液(V/V,24:76,pH5.5),流速为0.8ml/min,进样量为10滋l,检测波长220nm,参比波长360nm。结果LTG、OXC和MHD在1.0~40.0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LTG线性方程为y=0.171x+0.036(r=0.99974),MHD的线性方程为y=0.091x+0.018(r=0.99969),OXC的线性方程为y=0.130x+0.036(r=0.99969)。LTG、OXC和MHD在低、中和高浓度质控(2.0、10.0和30.0滋g/ml)的方法回收率在93.4%~100.95%,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6%。结论采用HPLC-DAD方法测定人血浆中LTG、OXC及MHD浓度的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监测LTG、OXC及MHD的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9.
192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72例口服尼莫地平胶囊每次20-40mg,tid: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5~10mg,睡前服:7d后改为单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10mg,睡前服。共治疗5周。对照组A62例服用尼莫地平胶囊,每次20-40mg,tid,持续5周。对照组B58例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次5~10mg,睡前服,持续5周。  相似文献   
10.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是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手段,但疗效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遗传因素是引起药物反应个体化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综述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时个体差异与脑内受体的关联研究,主要是DA受体和5-HT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