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3篇
  免费   390篇
  国内免费   241篇
耳鼻咽喉   71篇
儿科学   63篇
妇产科学   61篇
基础医学   200篇
口腔科学   24篇
临床医学   763篇
内科学   361篇
皮肤病学   234篇
神经病学   186篇
特种医学   264篇
外科学   639篇
综合类   1438篇
预防医学   410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650篇
  4篇
中国医学   507篇
肿瘤学   19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183篇
  2018年   195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272篇
  2013年   306篇
  2012年   374篇
  2011年   424篇
  2010年   409篇
  2009年   382篇
  2008年   383篇
  2007年   301篇
  2006年   290篇
  2005年   256篇
  2004年   269篇
  2003年   244篇
  2002年   213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探讨通过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扩张建立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模型的可行性。方法1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8只,对实验组动物进行LES测压定位后,使用球囊对LES进行注水扩张,对照组同法置入球囊,但不进行球囊注水。扩张前1周及扩张后2周行咽喉及食管下段pH监测,LES平均静息压检测;扩张前1周、扩张后2周及8周行喉镜检查,进行喉镜下反流体征评分;扩张后8周处死动物,对其喉部及食管下段黏膜取材,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扩张后pH监测验证实验组造模成功8只(80.0%,8/10),实验组扩张前咽喉酸反流时间百分比(%)、反流事件数(次)、反流最长时间(s)分别为0(0,0)、0(0,0)、0(0,0),扩张后分别为17.5(8.2,29.4)、3(1,5.5)、17.2(10.2,30.8),较扩张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扩张前食管下段pH监测酸反流时间百分比、反流事件数、反流最长时间分别为0(0,0.7)、0(0,1)、0(0,1.2),扩张后分别为23.1(4.8,49.5)、3(1,6)、25.9(11.5,56.8),较扩张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扩张前LES压力28.0±5.6 mmHg,较扩张后(17.2±3.3 mmHg)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1);实验组扩张前RFS评分3.1±1.2分,扩张后2周为3.6±1.4分,扩张后8周为8.6±2.5分,扩张前和扩张后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2),但扩张前与扩张后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病理检查示实验组喉部及食管黏膜均可观察到不同程度慢性炎症。结论食管下括约肌球囊扩张可安全、有效地建立LPRD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丹红联合高压氧治疗缺血性脑卒中(CIS))后脑水肿患者疗效以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液流变等的影响。方法 选取88例CIS继发脑水肿患者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4)和对照组(n=44)。对照组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脑水肿体积、神经功能、神经细胞因子和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5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水肿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分别为(7.35±2.88)cm3、(19.34±4.35)分和(16.55±3.77)分,显著小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营养因子(NTF)水平分别为(132.83±14.74)pg/mL和(5.78±0.93)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高切、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6.20±0.53)mPa·s、(8.76±1.06)m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中两种不同方式处理阴囊疝疝囊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行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阴囊疝6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术中疝囊处理方式不同分为A组(35例)和B组(30例)。A组患者疝囊横断,B组患者疝囊完全剥离。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A组手术时间、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B组(P<0.05);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24个月,2组均未复发。 结论采用TEP术治疗阴囊疝安全有效,且可行。TEP术中采用疝囊横断或疝囊剥离对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影响,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合选择。疝囊横断手术难度相对较低,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更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4.
针对可穿戴睡眠监测缺乏有效的自动睡眠分期和睡眠质量评价方法这一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自动睡眠分期方法。通过心电图R-R间期序列,分别得到心率变异性、呼吸幅度变异性和呼吸率变异性信号。以此为基础,提取时域、频域及非线性特征共55个。利用门控循环单元网络,分别构建清醒-睡眠二分类、清醒-快速眼动-非快速眼动睡眠三分类、清醒-快速眼动-浅睡-慢波睡眠四分类、清醒-快速眼动-非快速眼动Ⅰ-Ⅱ-Ⅲ期五分类等共4个不同分类粒度的睡眠分期模型;采用损失函数类别加权方法,有效降低数据非平衡对分期结果的影响。验证数据来自SHRS数据库的274例患者。借助准确率、Cohen's Kappa系数和睡眠结构指标对该睡眠分期方法进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4个分类器的准确率分别为85.06%、75.44%、63.80%、62.13%,Cohen's Kappa系数达到了0.54、0.49、0.41、0.41,睡眠结构分析评估与临床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提出的方法基本满足睡眠质量评估的需求,适用于可穿戴睡眠监测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柔比星脂质体治疗乳腺癌的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18年10月至2021年9月使用含多柔比星脂质体药物方案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选择使用多柔比星脂质体的原因,评价心脏毒性以及其他不良反应。 结果共收集215例病例资料。患者选择使用多柔比星脂质体具有主、客观原因。客观原因包括:既往心脏疾病病史(5例,2.3%)、高龄(≥65岁)(11例,5.1%)、心血管病史或心脏疾病遗传因素(15例,7.0%)及合并左乳放射治疗(75例,34.9%)。主观原因包括:对脱发、骨髓抑制、消化道等不良反应特别关注(57例,26.5%),以及年轻患者重视日后生活质量、关注药物的远期心脏毒性(52例,24.2%)。共5例(2.3%,5/215)患者发生心功能损害。其他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34.9%,75/215)、脱发59例(27.4%,59/215)、恶心及呕吐41例(19.1%,41/215)、手足麻木15例(7.0%,15/215)、血小板减少41例(19.1%,41/215)。特有的不良反应中手足综合征共11例(5.1%,11/215),并且,在使用本药物的前30例患者中有15例第1次化疗期间发生急性输液反应,其中1例第2次化疗时仍然发生,临床表现为潮红、呼吸困难,给予停药、扩充血容量后缓解,之后降低输液速度完成了治疗。 结论多柔比星脂质体在临床上应用有降低心脏毒性的客观原因和患者意愿选择的主观原因。其在临床上应用是安全的,但应注意不良反应发生,特别应注意其特有的手足综合征和输液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宏基因组学和培养组学技术对米氏克雷伯菌合并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病原检测、分离和治疗措施。方法:分析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对2019年7月1日收治的1例米氏克雷伯菌合并白色念珠菌感染导致的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主动脉层术后持续间断发热,经抗真菌治疗后效果不佳,经宏基因组学测序联合培养组学技术分离病原提示疑似米氏克雷伯菌合并白色念珠菌感染,调整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联合卡泊芬净抗感染治疗后,患者发热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后出院。结论:米氏克雷伯菌感染较少见,且易误诊为其他克雷伯菌,应用宏基因组学联合培养组学技术可尽早明确该病原所致感染,以进行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嗅觉介导素4(olfactomedin,OLFM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微小RNA-124(microRNA-124,miR-124)检测在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宫颈癌前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82例CC标本为CC组,同期82例CIN标本为CIN组,82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为正常组,比较3组以及CC组不同病理参数患者组织标本中VEGF、OLFM4、miR-124表达情况,以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组织各指标表达与CC组病理参数的关系,并观察不同预后(复发情况)CC患者组织标本中各指标表达,并分析复发预测价值。 结果 CC组VEGF、OLFM4阳性表达率均高于CIN组、正常组,miR-124表达水平均低于CIN组、正常组(P<0.05);不同分期、分化程度、复发情况VEGF、OLFM4、miR-124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OLFM4、miR-124对复发的预测AUC分别为0.820、0.895、0.852,联合预测AUC为0.945,明显高于单一预测AUC。 结论 CC患者癌组织中VEGF、OLFM4阳性率明显升高,miR-124表达水平降低,各指标表达情况与CC生物学行为相关,可有效评估肿瘤增殖、侵袭,预测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8.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在接受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s )靶向治疗后能获得临床获益,但之后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获得性耐药,而发生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组织学转化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耐药机制。随着二代基因检测(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研究者发现存在EGFR/TP53/RB1三重突变的NSCLC经靶向治疗后更容易发生SCLC组织学转化,并且转化型SCLC疗效及预后较差。本文对近年来关于EGFR突变的NSCLC发生SCLC组织学转化的研究作一综述,涉及相关的转化机制、可能有效的新型药物及治疗策略,为EGFR/TP53/RB1三重突变的转化型SCLC患者提供更多潜在的临床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9.
赵志龙  王刚  张宏亨 《癌症进展》2021,19(2):139-143,163
目的探讨钠尿肽受体A(NPR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食管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1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91例癌旁组织中NPR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NPRA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食管癌细胞株Eca109、TE-1以及正常食管上皮细胞株Het-1A中NPRA的表达情况,采用短发夹RNA(shRNA)沉默食管癌细胞株Eca109细胞中NPRA基因表达,应用Transwell小室实验分析其对Eca109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 NPR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69.7%(83/119),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27.5%(2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化程度为G2~G3级、TNM分期为Ⅱ~Ⅲ期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NPRA的高表达率分别明显高于分化程度为G1级、TNM分期为Ⅰ期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PRA低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情况优于NPRA高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细胞株Eca109、TE-1中NPR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食管上皮细胞株Het-1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hRNA沉默食管癌细胞株Eca109中NPRA基因的表达后,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降低。结论 NPR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水平较高,且其高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分化程度以及预后密切相关,同时可以促进食管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  相似文献   
10.
胆胰肠结合部(CPDJ)医源性损伤发生隐匿,易漏诊与误诊,可导致严重并发症。近年来,随着胆石病发病率的不断增高、胆胰手术的普遍开展以及内镜和胆道镜等技术的深入推广,CPDJ医源性损伤发生逐渐增多。损伤处理方式和时机选择仍存在一定争议,治疗方案因人、因时而异。目前,多以“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为原则,继而进行“个体化”分期手术治疗。但二次手术治疗成本高、风险大、病人预后不佳,因此,防胜于治,全面而细致的防治思维可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而对于CPDJ医源性损伤的监测及诊断技术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