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3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背景 糖尿病足(DF)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心脑血管意外是主要死亡原因。目前,缺乏对DF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预测指标及心血管事件风险分层的研究。因此,筛选出一个精确地预测DF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指标意义重大。目的 探讨趾臂指数(TBI)对DF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2月-2016年9月于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住院治疗且无心脑血管疾病的DF患者197例。根据TBI,分为N-TBI组(TBI≥0.7,n=107)、L-TBI组(0.5≤TBI<0.7,n=41)、EL-TBI组(TBI<0.5,n=49)。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体质指数(BMI)、糖尿病(DM)病程、既往史(高血压、高脂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肌酐、血脂指标、药物应用情况,随访36个月。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TBI对DF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197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3.5±7.9)个月,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3.7%(27/197),死亡率为5.1%(10/19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BI<0.7〔OR(95%CI)=11.034(3.486,34.922)〕是DF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N-TBI组、L-TBI组、EL-TBI组生存时间分别为35.24、32.81、30.56个月,三组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事件的风险有统计学差异(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因素后,与N-TBI组比较,L-TBI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HR(95%CI)为4.749(1.199,18.804),EL-TBI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HR(95%CI)为10.495(3.210,34.313)。结论 TBI可作为预测DF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且随着TBI的降低心脑血管意外发生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截趾并创面皮缘缝合术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的疗效.方法 采用截趾并创面皮缘缝合术治疗糖尿病足坏疽13例.结果 13例患足术后创面根据创缘大小,各缝合1~3针不等.其中11例患足创面一期愈合.术后创面皮缘未能一期愈合的2例在术后10d拆除缝线,清洁创面,予以负压吸引处理创面,分别于术后36、21 d愈合.结论 截趾并创面皮缘缝合术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临床上可疑糖尿病足骨髓炎患者的骨组织微生物学和病理检查的结果,提高对糖尿病足骨髓炎的诊断水平。方法取26例符合糖尿病足溃疡合并蜂窝组织炎、可探及骨质或溃疡中有骨暴露的住院糖尿病足患者换药清创的骨组织行骨微生物培养及骨病理检查。分析骨微生物培养及骨组织病理检查的阳性率、菌种及对常见抗生素的敏感情况和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骨微生物培养联合骨组织病理检查确诊84.6%(22/26)的患者为糖尿病足骨髓炎。共进行38例次骨微生物培养,培养出20种细菌,1种真菌。13例患者进行了多次的骨微生物培养,10例患者骨微生物培养出多种细菌。行多次骨培养和培养出多种菌种的患者的糖尿病足病程短于一次培养组和一种菌种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沉、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一次培养组和一种菌种组,而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白蛋白、血清铁低于一次培养组和一种菌种组。结论骨微生物培养和骨病理检查能够确诊糖尿病足骨髓炎。需要行多次骨清创或骨微生物培养出多种细菌的糖尿病足患者糖尿病足感染更严重、营养状态更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院外专业护理对使用胰岛素笔注射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 对住院期间初始使用胰岛素笔注射胰岛素的80例患者分为常规护理和专业护理两组,每组各40例.专业护理组进行包括电话随访、胰岛素笔注射使用问题答疑、低血糖预防与处理等护理内容,常规护理组无定期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9个月的胰岛素笔使用率、低血糖发生情况、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 干预第9个月时,专业护理组胰岛素笔使用率(95.0%),人均低血糖发生次数(14.98±4.71次)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59%±1.03%)均优于常规护理组(77.5%、23.68±4.31次、7.08%±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专业护理提高了胰岛素笔注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了生活质量,利于血糖的长期达标,预防了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首发症状及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首发症状、血糖值的范围及最集中的时间段.方法记录每例患者低血糖反应时的症状、血糖值、发生时间及处理措施.结果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心慌、出汗;午餐前后是发生低血糖反应最为集中的时间;70.59%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时的血糖值为2.10~3.90 mmol/L.结论糖尿病患者主诉心慌、出汗时,提示发生低血糖的可能,条件允许时立刻监测血糖;对于血糖值>2.10 mmol/L者仅需进食含糖食品即可缓解症状;午餐前后勤巡视病房;注重加强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以保证一旦发生低血糖时能及时应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门诊特设糖尿病足专科换药室的效果.方法 根据病区与门诊的各自特性进行合理分工:足部溃烂严重、全身状况差、需每日换药者住院治疗;全身状况较好或已得到有效控制、足部伤口相对稳定、每周只需换药1~3次者可门诊换药.结果 门诊专科换药室2年来为363例患者换药6093次,治愈238例,待床入院87例,放弃治疗4例.结论 当糖尿病足患者伤口的急性期得到控制后,其伤口愈合慢的特点决定了患者后期更适合于门诊定期换药.同时,门诊换药室的设立,分流了一部分患者,缓解了病区床位不足的压力,加快了床位周转率.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足患者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药敏结果及治疗过程中的病原菌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足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116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法国Bio-Merieux公司的VITEK AMS-60全自动微生物系统GPI细菌鉴定卡,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法。结果116例患者共采集168份标本,其中120份标本培养出病原菌,阳性率71.4%,球菌、杆菌、真菌分别为43%、45%、12%,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占前3位;混合感染占33%,以WagnerⅢ~Ⅴ级患者为主。粪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敏感性最高,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头孢西汀敏感性最高,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敏感性最高。本组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达50%;在治疗过程中同一部位的细菌种类会有变化,同一部位同种细菌的耐药性也有变化。结论糖尿病足感染以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占前3位,混合感染占33%,对于重症患者要首选广谱抗生素,在治疗过程中要针对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尽量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桥本甲状腺炎和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甲状腺癌)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也逐年增加.桥本甲状腺炎与甲状腺癌相关性的机制尚未明了,目前有共同病因学说、癌前病变学说、淋巴细胞浸润学说3种观点,其中共同病因包括辐射、高碘、免疫及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等,在共同病因作用下,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癌患病率均升高.一些分子在桥本甲状腺炎和甲状腺癌高表达,与甲状腺其他疾病存在表达差异,可预测桥本甲状腺炎与甲状腺癌的相关性.甲状腺癌灶周围组织淋巴细胞的浸润也可能与桥本甲状腺炎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趾臂指数(TB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65例行踝臂指数(ABI)、TBI检测的T2DM患者,其中TBI降低127例(L-TBI组)、TBI正常138例(N-TBI组);比较两组观察指标及颈动脉超声、TBI、血脂、纤维蛋白原(FIB)等检测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TBI的危险因素。结果265例患者的下肢血管病变患病率为19.4%。与N-TBI组比较,L—TBI组年龄大、DM病程长、FIB高,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足(DF)、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颈动脉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CS)者多(P均〈0.05);两组LDL—C、TC、TG达标率比较P均〈0.05。年龄〉60岁、DM病程≥20年、FIB、CS为TBI的危险因素(P〈0.01或〈0.05)。结论低TBI的T2DM患者高血压、冠心病、DF、颈动脉疾病合并率高,年龄〉60岁、DM病程≥20年、FIB高、CS是TB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