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13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T、B免疫双标记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的临床特点 ,以判断预后与指导治疗。方法 :对 4 89例形态学上诊断为ALL的病例 ,取其外周血或骨髓 ,分离出单个核细胞 ,应用APAAP法进一步作免疫表型分析 ,对其中同时表达T、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的免疫双标记型病例的临床特点、化疗疗效及预后进行观察。结果 :4 7例患者同时表达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在临床方面 ,与T淋巴细胞系ALL相比 ,肝、脾、淋巴结肿大或纵隔肿块发生率、白细胞数量均较低 (P <0 .0 5 ) ,但化疗完全缓解率及存活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 ;与B淋巴细胞系ALL相比 ,肝、脾、淋巴结肿大及纵隔肿块发生率均较高 (P <0 .0 5 ) ,而白细胞数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但化疗完全缓解率高、存活期较长 (P <0 .0 5 )。结论 :免疫双标记型ALL在临床上可能属预后较好的造血系统肿瘤  相似文献   
2.
恶性组织细胞病的免疫学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组织细胞病的免疫学分型研究宋强,张明珙,宋素芹,王欣,李杰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病研究室济南250012恶性组织细胞病(malignanthistiocytosls,MH)是指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来源的恶性疾病。1966年由Rappaport首先...  相似文献   
3.
抗CD3单抗体外培育再障患者治疗前后(n=20)和正常人(n=20)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设PHA组、抗CD3组、PHA+抗CD3组和空白组,发现:治疗前,6/24例再障存在TNFα自发分泌,PHA刺激后,再障组TNFα分泌量显著高于正常人;体外抗CD3抑制TNFα的自发分泌和PHA的诱导分泌;抗CD3治疗后,单个核细胞对PHA的促分泌作用处于无应答状态;抗CD3促进IL-6的分泌。结果表明,再障时TNFα分泌异常,抑制TNFα和促进IL-6分泌可能是抗CD3重要的治疗机制。  相似文献   
4.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9~40岁者17例,41~50岁者9例,51~62岁者4例;病程7天以内15例,7~15天13例,15~20天2例.病人就诊时,均有眼睑闭合不全,流泪、发音不清等症状.治疗方法 八味蠲风汤组成:牛蒡子30g,白芷6~10g,白僵蚕10~15g,白附子8~12g,全蝎6~12g,天南星9~14g,丹参30g,黄芪30g.先煎牛蒡子1小时,然后入余药同煎共3次,每次20分钟,3次煎液混合后分3次服下,每日1剂.除个别患者服药后大便次数略有增多外(不需停药,继续服用2~3天后,大便次数可恢复正常),余未见不良反  相似文献   
5.
用改良的酰胺分解显色法测定了AT-Ⅲ活性,正常值男(n=58)108.4±11.6,女(n=49)108.5±9.4,总计108.5±10.6;并对凝血酶浓度、肝素浓度、缓冲液种类、去纤维蛋白等因素对其影响作了报告。  相似文献   
6.
选用一组国产敏感特异的McAb,采用APAAP桥联免疫酶标组化染色技术对40例形态学和免疫学分型不一致的急性白血病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2例形态学难以分类或虽能分类但与免疫学分型不同的急性白血病均有明确的细胞系列特异性标记表达。其中B-ALL14例、T-ALL1例、ANLL2例、同时表达T和B系相关分化抗原的双标-ALL 11例、HAL4例,同时表达淋巴和髓系相关的特异性标记。有8例未测到任何标记抗原,归属于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  相似文献   
7.
对32例再障患者的甲襞、球结膜微循环及血粘度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再障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异常改变(10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再障组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再障患者的Hb与全血粘度及血浆比粘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研究发现,依据形态学分析诊断的恶性组织细胞病,经免疫学研究证实为具有不同细胞起源的一组疾病。为探讨其细胞起源,本文采用一组抗白细胞分化抗原单克隆抗体,分析10例恶性组织细胞病细胞表面免疫标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 10例患者均为经临床表现,血液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确诊的住院患者,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21~73岁,平均35岁。 常规分离肝素抗凝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所选单克隆抗体(中华内科杂志,1993;32:673)分别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提供,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免疫酶标法(APAAP法)检测细胞表面标志,APAAP试剂盒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所提供,着染细胞>20%为阳性标志。2 结果 10例恶性组织细胞病细胞免疫表型见表1。包括三种表型:其一表达不同分化阶段T细胞相关免疫标志者6例,其中4例伴非系限抗原CD38表达,3例伴HLA-DR抗原表达;其二表达髓细胞相关抗原CD15,HIM5者1例,同时表达CD38和CD9抗原;其三为无免疫标志表达者3例。3 讨论 近年研究表明,真性组织细胞恶性转化十分罕见,单纯形态学分析很难作出正确诊断,需要采用特异性识别单核/巨噬细胞分化抗原的单克隆抗体CD68或 BerMAC3(J Clin Pathal,1991;44:936)加以鉴别。通常形?  相似文献   
9.
用鼠细胞融合杂交瘤技术,获得3株分泌抗人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分别为SMU_1、SMU_2、SMU_3,为IgG_1类,不与补体结合。间接免疫荧光法表明,SMU_1、SMU_3分别与50.3±6.42%和51.5±6.37%的周血单个核细胞反应,SMU_2与68.89±9.92%的周血半个核细胞及74.68±8.08%的成熟粒细胞反应,3株单抗的分子量为54~62kD(未还原)。调变试验及竞争抑制试验表明SMU_1、SMU_3与WuT_3识别相同的抗原分子,但为不同的表位。SMU_2为一非系限性单抗。本组单抗对研究T淋巴细胞分化及临床白血病免疫分型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用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法和体外基因扩增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研究了25例非何杰金淋巴瘤(NHL)免疫表型及其中8例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的基因型。结果表明,表达B系细胞分化抗原者14例中,5例起源于前B细胞,9例起源于晚期成熟B细胞;表达T系细胞分化抗原者9例中,起源于幼稚或成熟胸腺细胞者各4例、普通胸腺细胞者1例。另有2例同时表达了T,B系细胞分化抗原。8例基因分析者中,4例表达B系和3例表达T系细胞分化抗原者分别检测到IgH和TCRγ基因克隆性重排,各有1例发生TCRγ和IgH基因系间交叉重排。1例表达T,B系细胞分化抗原者出现IgH基因重排和TCRδ基因缺失。讨论了非何杰金淋巴瘤免疫表型和基因重排分析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