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9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及家属安全用药知识与行为的现状,为开展合理用药干预提供参考。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在门诊随机发放,进行面对面调查,内容包括人员一般信息、药物选择购买行为、安全用药知识、药物使用行为等。结果通过医生处方选择用药210人(74.73%),药师推荐56人(19.93%);影响选择药物的主要因素是药物疗效占68.68%,安全性仅占25.27%;有25.70%的人感冒时常自行选用抗生素,有20.88%的人认为两种抗生素合用比单用一种好。7.83%的被调查者在就医时不会向医师说明正在服用的药物,8.54%的被调查者不清楚自己是否有药物过敏史。有72.95%的人用药前会阅读说明书,86.12%人关注过药品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结论部分公众安全用药意识淡薄,正确用药行为欠缺,要加强安全合理用药知识的学习;政府应加大安全用药知识普及力度,促进药物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了解含对乙酰氨基酚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应用情况,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方法通过总结含对乙酰氨基酚药物及其含量,结合我院近5年发生的27例含对乙酰氨基酚药物致不良反应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良反应发生类型和影响因素以及临床不合理应用情况。结果含对乙酰氨基酚药物有69种,主要不良反应涉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过敏反应等;临床上同时应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情况较常见。从我院收集的27例不良反应中,严重不良反应所占比例较高,占88.89%;原患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例数较多,有16例,占59.26%。结论含对乙酰氨基酚药物种类繁多,不良反应严重,肝损害较明显;临床应用存在用量过大、重复用药、服药期间饮酒等问题,给患者用药安全带来很大风险,需引起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最大限度减少药物损害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4.
病例:患者,男,64岁。2012年5月8日因牙痛遵医嘱口服保泰松0.2g、醋酸泼尼松片、维生素B1片、维生素B6片治疗。用药第3天于5月10日患者左侧足背部出现皮肤颜色加深伴痒,稍摩擦即出现表皮剥离,皮损发展较快,双足底、足跟、双手掌、阴囊、阴茎出现水疱、大疱,患者自觉肿胀疼痛。同时双眼睑、结膜充血,并有  相似文献   
5.
苟春霞  丁长玲  刘呈华 《齐鲁药事》2012,31(11):678-678
<正>血塞通注射剂临床用作增加脑血流量、扩张血管、降低动脉压、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等,是治疗脑血栓、短暂性脑缺血症、脑血栓后遗症瘫痪、视网膜血管阻塞等疾病的药物。其说明书提及偶见皮疹,个别患者出现咽干、头昏和心慌等症状。现将近期我院门诊患者应用血塞通注射剂引发不良反应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调剂差错出现的原因,探讨其防范措施。方法依据药师工作流程,结合我院门诊药房实际运营状况,逐一分析药师在各个工作环节可能出现的差错类型、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与结论门诊药师在处方审核、调配、复核、发药等多个环节均可能出现差错,纠正系统缺陷,提高药师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可有效地防范各种调剂差错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背景:人体大唾液腺常因受到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舍格伦综合征及涎腺炎等因素的影响发生腺体萎缩,目前对长期萎缩性腮腺内组织形态变化的观察仍较少。目的:观察腮腺主导管结扎诱导腮腺萎缩后的组织转归。方法:通过结扎SD大鼠右侧腮腺主导管诱导腺体萎缩,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正常腮腺及导管结扎后0(对照),1,3,7,14,30,60d萎缩性腮腺组织内腺泡、导管细胞的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分析肌上皮细胞在腮腺萎缩不同时间点的数量分布变化。结果与结论:结扎腮腺主导管后腺泡细胞出现快速凋亡,至14d时已基本消失。随着腺体萎缩,间质逐渐纤维化并伴随炎性细胞浸润,组织内形成大量导管样结构,导管面积逐渐增加,到14d时达到顶峰,随后逐渐减少,导管样结构呈典型的双套层结构,结扎各时间点腺泡、导管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扎后7d内肌上皮细胞数量快速增加,随后肌上皮细胞数量增长缓慢,维持在一定的范围。表明腮腺主导管结扎诱导腺体萎缩早期腺泡细胞快速消失,出现大量导管样结构,肌上皮反应性增殖,随着腺体的萎缩由导管样结构及肌上皮细胞组成"双套层"结构可能抑制腺体的进一步萎缩。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在儿科应用引发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的特点和规律,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我院近五年发生的166例儿科中药注射剂ADR/ADE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66例ADR/ADE中男性122例次,女性64例次,涉及中药注射剂12种,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是致儿童ADR/ADE的主要药物;变态反应发生率最高,其中痰热清注射液引起ADR/ADE的例数最多,为80例次,占43.01%。所致ADR/ADE最常见的是皮肤及附件损害,占58.72%。结论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应进一步规范儿童用量,医院应高度重视儿科应用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ADE并加强ADR/ADE报告和监测工作,严格遵循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加强监护并及时处理,保障患儿用药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的特点和规律,分析诱发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2012年自发上报的醒脑静注射液不良反应35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醒脑静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的年龄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男性多于女性;系统损害主要为皮肤及呼吸系统损害;有既往过敏史的患者应用该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大,不良反应主要在用药30 min内出现。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在年龄、ADR发生时间、临床表现上具有一定特点和规律,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加强儿童用药过程中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丁长玲  刘呈华  孙静  刘建云 《中国药房》2007,18(33):2614-2615
目的:探讨复方麝香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推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月自发呈报的15例复方麝香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报告进行分析。结果:复方麝香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闷、憋气、口唇紫绀、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其次为高热、寒战;再次为皮疹,偶有面部潮红、出汗等。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大多较快,且具有年龄和性别差异。结论:复方麝香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特点,应据此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